张树华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国家解体、政权更迭和制度更替的背景下,在西方世界的推动下,一场以“私有化、自由化、西方化”为标志的激进变革迅速席卷俄罗斯大地。它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所有制革命。几年间,私有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俄罗斯社会面貌,瓦解了原制度的经济基础,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催生了私人资本特别是大资本的形成,导致“财团、寡头”参政局面出现。
俄罗斯私有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私有化更多出自政治动因,而非经济上的考虑;私有化法律准备严重不足;追求速度和规模,大规模、突击式、闪电式地推进私有化;与其他国家不同,俄罗斯被私有化的是国有资产中的较好甚至是最好的部分;权钱交易严重,私有化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等等。
按照《俄罗斯私有化纲要》的规定,官方宣称的私有化要实现以下七个重要目标:形成一个私有者阶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利用私有化所得的收入建立社会保障资金体系;促进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提高竞争力、经济非垄断化;吸引国外投资;为私有化创造条件、建立良好的组织体系。
然而私有化几年后,俄罗斯社会普遍认为私有化的实际结果与最初目标相差甚远。首先,私有化未能改善财政状况,相反却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大量材料显示,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私有化为少数人提供了绝好的敛财机会。俄罗斯约有500家大型企业被以72亿美元的低价出售,而这些企业实际资产达2000多亿美元。除有形资产外,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的流失更难以统计。
其次,私有化未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几年来的调查结果表明,俄罗斯私有化后的企业与原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差不大,经济效益差别不甚明显。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仅仅改变所有制的形式并不能保证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三,私有化损害了俄罗斯产业部门的竞争力。私有化过程中,由于国外产品的冲击,俄罗斯企业及其商品失去了自己的市场。机械产品生产连年下降,1994年下降幅度达45%,日用消费品生产下降一半以上。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80%的食品依靠进口。
第四,私有化吸引外资效果微乎其微。与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不同,在吸引外资方面,俄罗斯私有化的作用亦不甚明显。一些俄罗斯问题专家认为,外资不十分“青睐”俄罗斯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俄罗斯国内政局不稳;二是外国投资者权益的法律保障问题。截至1995年以前,根据俄罗斯国家财产管理委员会资料,在私有化过程中,外国投资者购买股票只占总额的10%。
第五,私有化恶化社会局势,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真正在私有化中分得好处的只有70万—90万人,分抢到最大蛋糕的只是极少数,即金字塔顶尖上那不足2000人。大多数人不认为分得的是国有财产,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补助”,或一张“彩票”。
第六,私有化严重损害包括经济、国防在内的国家安全,并危害社会稳定,引发严重的社会犯罪。俄罗斯有关部门认为,私有化纲领中没有顾及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过急的实施办法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局势紧张,严重影响国家和社会安全。
观察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可以得出结论,私有化没有带来经济发展和企业效益迅速提高,相反却引发财产争夺战,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一些工业部门衰落、经济衰退。私有化后,俄罗斯航空制造业生产能力只有原来的12%-15%。俄罗斯有色金属业基本被外国籍的俄罗斯私人控制。1996年俄罗斯经济损失相当于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的2.5倍。
“公平分配社会财产”迷雾渐渐散去,俄罗斯老百姓发现,身边少数人一夜暴富。俄罗斯2/3居民对私有化结果持否定态度。一些资深社会学家认为,在这场以“私有化券”为赌注的赌局中,大多数百姓是输家,普通人“当家作主”情况更少,真正的赢家是原厂长经理阶层,还有一些暴发的地下经济势力。在许多俄罗斯居民看来,私有化又是“一场改革闹剧”。▲(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