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荣超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西有限公司上饶分公司总经理助理、网络部经理、共产党员周慧,是一个传奇人物。初中毕业后,他从机械维护员干起,以一名普通工人的身份,开创了中国通讯事业的多项奇迹。
我这样混下去,不是糊弄自己吗?
1987年3月,周慧初中毕业进入上饶地区邮电局工作。3年后,他被调到传真机房负责机械维护。在这个岗位上,周慧第一次接触到电脑。看着如天书般的英文操作说明,他一头雾水。
面对完全陌生的领域,周慧心急如焚。有人劝他,你一个初中生,只要保证机械不出问题就行了,没必要搞懂电脑。周慧不这样想。他说:“我这样混下去,不是糊弄自己吗?”
为此,他找来大块头专业书籍,一口一口地硬啃。为掌握英语知识,他随身揣本《英汉词典》,有空儿就掏出来反复背诵,在公司里追着大学生请教,遇到生僻的单词还抄下来贴在餐桌上、床头边,连吃饭睡觉嘴里都念念有词。在他家的书橱里,摆满了机械、电气等相关报刊和工具书,他精读过的各类专业书籍有1000多册,写的读书笔记近百万字。
1998年9月,周慧被选送到芬兰学习诺基亚数字交换机的维护和管理。他无暇观赏异国的旖旎风光,教室、宿舍、图书馆里时时可见他刻苦攻读的身影。结业归来,别人带家电、特产,他却只带回一大包技术资料。
中国工人,了不起!
伴随着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一台台进口设备涌入国门。怎样才能让它们发挥出最大效益?周慧不断地探索着。
1999年,上饶移动公司实施网络扩容工程。按照常规,5天才能完成一个基站站点的安装测试,28个基站全部完成需要140天。然而,价值数千万元的进口设备每搁置一天,经济损失就达1万多元。为此,周慧天天泡在施工现场,反复思考方案,终于摸索出一套快速提高生产效率的流程,创造出了1天完成3个站点安装、测试、开通的惊人纪录。现场的国外专家惊呼:“这是中国速度!”
在维护“洋设备”时,周慧敢于创新。2002年6月,他发现芬兰某国际知名公司生产的设备存在诸多弊端,决定向“洋设备”开刀。他大胆进行革新改造,成功研制出了新的设备系统。消息传到芬兰,一向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外方公司,不禁由衷赞叹:中国工人,了不起!
这样的奇迹对于周慧来说并非特例。在覆盖上饶全市一半区域的810座基站搬迁、换用国产设备的大型项目中,周慧和队员更是创下了平均每天割接入网30座基站的全球最快速度。
如今,周慧主持参与的创新项目已达170多个,很多创新技术推动了整个行业前进的脚步,为企业创造价值近亿元。
光环背后的感动
在“中国速度”的光环背后,有无数感人的故事。这些年,周慧和同事一路奔走一路建站。陡峭危险的悬崖,一望无际的湖滨,四面环水的小岛……到处都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
烟波浩渺的鄱阳湖,通信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渔民。湖中心的长山岛上荆棘遍布,蛇虫出没,自然条件极差,建基站面临重重困难。周慧和同事靠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将仪器拆开,一件一件肩扛手抬往岛上挪。来回的奔波,使他们的脚板磨起了血泡,也不知洒下了多少汗水。经过七个昼夜的奋战,长山岛基站顺利开通。
2005年以来,公司实施“村村通”工程。为了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工程选址都在几十米甚至几百米人烟稀少的高山上,施工难度非常大。在三清山基站建设时,正赶上酷热的“秋老虎”。周慧把浸了冷水的毛巾包在头上,顶着逼人的热浪在野外作业,汗水把全身湿透,一会儿又被烤干。连续4天吃住在山上,他和同事饿了就啃几块饼干,渴了就饮几口山泉,累了枕着岩石打个盹接着干,终于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务。
周慧正是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以一颗螺丝钉的精神,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进步。
(责任编辑: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