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不是国际购物天堂

2012-04-05 14:57
环球时报 2012-04-05
关键词:零售业竞争力旅游

顾国建

上月末,美国零售商联合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修·瑟在第10届中国百货业高峰论坛上,用了大量篇幅呼吁美国政府进一步放宽和简化对华的旅游签证,涉及美国零售业的发展内容则极少,这种现象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不少发达国家纷纷在近期放宽了对中国游客旅游签证的限制,我们当然对这种变化很高兴,但也应发掘其背后的商业图谋。

笔者认为,马修·瑟大谈开放美国旅游市场,其意图是要让中国的旅游者在美国零售店大量购买商品,甚至大量购买中国制造的商品,从而刺激美国零售业的发展,充分释放美国商业的竞争力,也就是美国国家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可通过在国际间流动的游客将其扩展至世界,并对游客来源国家的零售业产生打压性影响。

国家之间开放旅游市场最得益的是零售业。因此,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已经开始利用中国的制造能力,通过品牌优势将其转变成美国零售业的国际竞争力,又利用开放旅游市场让中国游客把自己国家生产的产品带回国内,从而产生中国制造的产品“外转内销”和内外销价格倒挂的现象。笔者曾在美国沃尔玛买了一条中国制造的牛仔裤,价格13.99美元,折算成人民币约88元人民币,而同样的牛仔裤在中国超市里要卖到168元,在专柜中更高达600多元。这种情况在食品、百货类商品、家用电器等全方位商品上同样存在!于是,通过主导品牌和定价权,在同类商品价格上,消费国(美国)的价格低于制造国(中国),这无疑令美国取得了在零售市场上极大的竞争力。

另外,欧洲奢侈品品牌商有意将在中国销售的奢侈品定价全球最高,也是为了使欧洲成为全球奢侈品的价格洼地,让中国的游客拥至欧洲购买,从而带动欧洲市场零售业的发展,刺激欧洲经济增长。由此看出,商品品牌的定价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企业单方面的利益博弈,它体现的是国家利益的保护、国家竞争的实力。

与之相比,国际游客到中国的消费行为多是到餐饮店享受中国美食,或到小商品市场买些小商品,也有到一些“特色市场”买国际名牌商品的赝品,一般不会到百货店和大型超市去买东西。国际游客来了,却带动不了中国商业的发展,为什么?因为中国没有品牌商品的定价权,零售业的经营方式带有相当大的“食利”性质,导致中国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却还不是国际游客的购物天堂。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旅游作为平衡国际贸易顺差减少贸易摩擦的一种手段,更应从国家利益的高度,限制欧美品牌在中国市场实行最高价格定位的做法,从法律角度理清一下欧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价格政策是否形成了价格垄断。▲(作者是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零售业竞争力旅游
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的逐步回归分析
零售业 餐饮业 到底谁模糊了谁?
旅游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选项
Retail Therapy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