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专家合写报告 直白表述“消极趋势” “中美战略互疑”激起热议

2012-04-05 14:53
环球时报 2012-04-05
关键词:中美关系中美观点

●本报驻外记者 青木 穆积山 杨明 李珍 王刚 ●本报记者 王文 郭芳 ●甄翔

中美两位重量级学者王缉思和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日前共同发表的一份报告在两国学界和媒体引起关注。这份题为《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的报告警告说,尽管中美两国的接触在迅速扩展,但两国长期的“战略性”不信任感在日益加重。由于报告称涉及的观点体现了两国政府领导层的看法,一直对中国政府观点不怎么了解的西方媒体,恨不得拿放大镜审视这份对中美未来数十年关系不甚“乐观”的“直白表述”。“美国之音”称,这个报告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开拓性努力”,两位作者都站在对方立场进行了“换位思考”。俄罗斯媒体表示,报告表明,中美像两条大船“已经走上碰撞的道路”。王缉思4日对《环球时报》说,一些美国媒体认为我们在唱衰中美关系,事实上,我们希望把中美关系搞好,希望彼此知道对方的想法,而不是随意地曲解。

战略互疑报告写得“很直白”

美国学者李侃如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2日发表《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报告,由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和北大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联合出版。两位作者在报告中各自叙述了本国政府的观点,并集中分析了一方对另一方的长远意图产生疑虑的因素,但互相没有对对方的文字做任何修改。报告担忧地称,中美战略互疑正在增长,可能造成严重危害,而双方对此理解甚少,因此应该将它作为一个直面应对的主要问题。

不少媒体都从两位作者的“局内人身份”上解读这个报告。法新社称,王缉思被广泛视为中国顶级的美国问题专家,与中国外交系统官员关系密切;李侃如目前是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主任,曾任前克林顿政府时期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局资深主任。美国《旗帜周刊》称,王缉思是中共、解放军和外交系统的“内部消息人士”,他所表达的观点实际反映出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真实看法。《纽约时报》文章称,这次是少有的有中国学者直指中美关系中的硬伤发表报告。文章称,王缉思是“美国通”,也是国防大学客座教授,但其报告“并未受到中国流行的民族主义舆论论调影响”,而是显得“冷静客观”。

4日,王缉思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该报告中引述的一些官方观点比官方在外交上的表述直白得多,这很正常。“我觉得,学者不妨把观点说得更明确一些,这正是民间起到了官方起不到的作用,尽管目前还不知道这种作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美国对中国的确也有不同的声音,如果只用一种声音说话,很容易搞不清楚对方的其他想法。”他在报告中所描述的观点,“好像都是中国人平常说的一些公开言论的总结,引起美国人的关注,可能正说明美国人对中国观点不了解”。

王缉思表示,他与李侃如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完成此报告,“没有什么人指使我们这么做”。两人都觉得中美关系此前在走下坡路,需要提醒两国决策层注意到这种消极的趋势。在报告中的美方观点上,李侃如采访了许多美国官员。报告出来前也“没有请任何人把关”。王缉思认为,中美两国都会有人不太赞同他与李侃如的观点。他还说,现在一些美国主流媒体对该报告的评论,有不少歪曲的成分。比如,《纽约时报》评论说,王缉思认为,中国越来越把中美关系视为“零和游戏”。事实上,报告里从没这么说过,而是李侃如采访的部分美国官员是这么理解中国看法的。

李侃如3日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表示,这项研究并不是说要挖出什么幕后隐藏的观点,而是努力去“坦诚地理解”双方的真正想法。他针对王缉思上述观点说,如果中国决策者就是这么想的,那么美国真的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最关键的是接受中国的崛起,建立起双方有建设性的关系。

《柏林日报》4日以“中国深深不信任美国”为题称,中国一个有影响力的政治学家现在描述中国对美国的不信任有多大,这是一个可怕的分析。美国《旗帜周刊》在题为“担心中国崛起没什么好羞耻的”的文章中说,对中国领导人来说,我们不再那么了不起了。这对过去20年来关注时事发展的有心人而言不奇怪,但美国政治圈子却在很长时间里完全无视中国情况。总部在北京的研究机构“中国政策”主管戴维·凯利3日对“美国之音”说,两位学者对两国关系同时作出解释有助于展示美中关系中最基本的不对称性质。他认为,这份报告由两国重要学者共同撰写本身就是一个不错的信号。

中美就像两艘大船“走上了碰撞的道路”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4日对《环球时报》说,很长时间以来,如何定位中美关系都没有答案,直到最近两年才变得明确起来,尤其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提出“信任赤字”之后。

而不信任正是《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报告的分析重点,虽然报告称中美决策层都无主观故意这么做。两位作者认为,中美之间不断增长的战略互疑有三个主要来源:不同的政治传统、价值观和文化;对彼此的决策过程以及政府和其他实体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对中美实力差距日益缩小的认识。战略互疑在北京的感受程度要比华盛顿更深,这可能是出于中国对“百年屈辱史”的记忆,以及对同美国相比中国在实力地位上处于弱势的认知。

李侃如在报告中称,美国情报官员看到,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北京在思考与美国有关的问题上,更多的是从零和角度出发,而中国在美的间谍活动不断增加。从经济上看,美国担心中国的重商主义政策将有损美国经济复苏的机会。源自中国的网络活动窃取了美国商业秘密和技术;中国的一党执政制度也从不同角度引发了不信任。美国人认为,民主的政治制度之间理所当然可以更好地相互理解,而集权的政治制度本质上不太稳定。集权制度本质上不够透明,这使其他人更难以判断他们是否具有诚意以及其真实的意图是什么。美国人认为中国存在侵犯人权的行为,这使美国更难采取行动设法建立更深层的互信。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可能直接损害美国经济成本的政策尤为敏感。最近的事态发展增加了美国的猜疑。美国军方认为,解放军看来在优先发展特别针对美国作战平台的武器系统,担心中国军方在军事计划和理论方面缺乏透明度。来自中国境内的对美国政府、军事和私营部门进行的网络攻击,范围广泛且持续不断,这让主管网络安全的美国官员颇为震惊。

王缉思在报告中也分析了中国对美战略不信任的因素。他说,中国对美国的战略疑虑深深植根于历史。反映近年来国际体系中结构性变化的四种中方观点,则导致了这种疑虑的加深:中国地位上升,自2008年以来已经跻身世界一流大国;尽管美国仍具有雄厚的实力,但正在走下坡路;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新兴国家正在越来越多地挑战西方主导地位,并且也在加强彼此间以及与中国的合作;中国的发展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除西方民主及其市场经济模式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此外,中方认为,美国促进民主的计划被中国理解为是图谋破坏共产党的领导;尽管海峡两岸关系有了大幅改善,但美国仍然向台湾出售武器并在中国沿海进行抵近侦察活动。

“俄罗斯之声”文章分析称,中美就像两艘大船,现在走上了碰撞的道路。这种情况去年底或今年实际已经开始了。文章称,美国内部存在许多不同的意见,不过现在对华“怨恨”的一派占了上风。美国政界对华的态度从双边关系早期典型的既爱又恨变成了简单的怨恨。

中美谁都伤不起

实际上,中美的较量这几天似乎在加剧。法国《回声报》文章称,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3日敦促美联储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明确其货币政策,不应只考虑美国经济。而4日美国200名陆战队队员进驻澳大利亚达尔文基地,这被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是遏制和包围中国的举动。

日本TBS电视台评论说,排除奥巴马总统为了竞选而适当迎合国内舆论的因素外,中美间近年来的确像是两个时而争吵时而和睦的世界大股东。而每个国家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世界并不是由美国来裁决。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未来都是未知数。对于未来的中美关系,日本时事通信社这样形容道:他们应该像老虎和狮子,一个在森林,一个在草原,互不侵犯是获得平静的好方法。

金灿荣认为,未来10年中美关系将会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说比任何时候都困难。两国甚至需要经历一场大危机,不过怎么保证不在这场危机中走过头又是个问题。但中美本质上都是实用主义,都伤不起,必然达成妥协。所以对中美关系未来的看法不是乐观也不是悲观,而是更复杂。▲

猜你喜欢
中美关系中美观点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近10年中美贸易额变化
中美防长在新加坡谈管控风险
中美投资和贸易谈判研究成果发布
观点参考
“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