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中国巴士与客车年鉴》编辑部,重庆 401187)
学生安全运输的车辆技术与法规研究
王 健
(《中国巴士与客车年鉴》编辑部,重庆 401187)
从校车强度的物理学分析美国校车的安全状况及分类、美国校车的型式与生产情况以及中国校车安全法规与标准建设等方面,论述学生安全运输的车辆技术与法规。
校车;安全运输;车辆技术;法规
2011年11月16日,甘肃榆林子镇幼儿园的一辆校车,在接学生的道路上,逆行与一辆运煤的重型自卸车相撞,导致19名幼儿、一名陪护教师和驾驶员死亡,以及43名儿童受伤的悲惨事故。这辆由面包车改装的校车核载9人,却实载64人,这起校车事故立刻引起全国官民的高度关注,世界媒体也把焦点集中到中国校车上。一张“中美校车悬殊对比”的照片,将一辆美国悍马越野车撞上美国校车而车体粉碎,与一辆中国面包校车撞上中国重型自卸车而车体严重变形的照片组合在一起,让读者不得不感叹美国校车的牢实,并概其特征为“客车的设施、卡车的骨架”,似乎应当把校车制造得如装甲车一般坚固,才能保障学生安全运输。
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1]以优秀、良好、及格和差四个级别来评定机动车在各种可能遇到的碰撞条件下对乘员和行人的安全保护程度。一项碰撞试验报告由三对中型乘用车(总质量16329 kg)与迷你型乘用车(总质量8164 kg),在试验场以相同速度进行正面碰撞测试;结果是迷你型乘用车的评级为差;中型车乘用车的评级为优秀;结论是车辆的大小和重量对正面碰撞的安全性影响很大,车辆越重越安全,车辆越大越安全。物理定律在机动车碰撞中依然有效。
参照以上汽车碰撞试验原则,分析美国悍马车撞上停在路边的校车情况:校车的质量是悍马的4倍,体积是5倍。根据能量守恒原则,小物体的悍马车所受损伤大,一点也不值得惊讶;同样的原理分析中国面包校车迎面撞上重型自卸车的情况,重型自卸车的质量是校车质量的5倍,体积是4倍,正好与美国校车撞悍马车的情况相反。中国校车是小质量的物体,两车相撞的结果自然是重量和体积小的面包校车受到的损伤大。
从物理学的角度,把这些车辆全部抽象为体积和质量大的或小的物体。上述情况只说明美国悍马与中国校车(小物体)同样都经不起与美国校车和中国自卸车(大物体)的碰撞;人们再来分析“中美校车悬殊对比”的照片,就不会相信美国校车(大物体)比中国校车(小物体)更安全的说法。
美国国家运输研究所(TRB)[2]在一份特别报告《上学出行的相对风险》中,利用全国个人交通调查(NPTS)的数据库资料,分析美国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出行方式。调查结果显示:25%的学生出行和28%的学生行程是采用黄色校车,乘坐校车的学生受伤率为4%,乘坐校车的学生死亡率为2%;另有2%的学生出行和3%的学生行程是利用公共巴士,其学生的受伤率和学生死亡率均小于1%;14%的学生出行和16%学生行程是乘坐私人小汽车,其学生受伤率高达51%,死亡率为55%。这份特别报告认为,校车相对于私人小汽车而言,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学生运输工具,但其学生受伤率和死亡率都高于公共巴士。此外,步行和骑自行车也是学生上下学的交通方式。
道路交通死亡人数是所有安全活动的一项核心综合指标。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实施的死亡事故报告系统(FARS)[3],统计分析各种交通事故发生后30天内的人员死亡情况。2009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巴士在按机动车型式分类统计中的死亡率是最低的(0.5%),其中城际巴士的最低死亡率为0.11%,校车与公共巴士的死亡率都是0.2%,而乘用车和轻型货车的死亡率最高,分别为40.4%和39.4%。
自1998年以来[4],全美已有1564人死于校车事故中(平均每年142人),72%的校车死亡事故是与其它车辆发生碰撞;共有149名学龄儿童(小于19岁)死于校车事故,其中三分之二的学龄儿童(69%)死于校车中,7%的学龄儿童死于具有校车功能的车辆中,其它24%的学龄儿童死于相关车辆中;校车死亡事故的学龄儿童一半以上年龄都在5~7岁之间,平均每年有14名步行学龄儿童死于校车事故,校车碰撞事故中51%的死亡都发生在校车前部,大多校车事故发生在下午3~4点之间。
美国联邦公共交通管理局(FTA)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公共巴士每1.6亿公里人的乘客死亡率为0.05%,而私人小汽车每1.6亿公里人的乘客死亡率为1.42%。可以说,公共巴士是美国陆地上最安全的客运方式。如图1所示。
欧洲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库(CARE)[4]的统计数据也得出类似的结论,欧洲巴士与客车每1.6亿公里人的乘客死亡率是0.02%,私人小汽车每1.6亿公里人的乘客死亡率为0.56%。欧洲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相对美国要好一些,而欧洲国家大多没有特别的校车服务行业,学生上下学都是利用公共巴士等多种交通方式[5-6]。如图2所示。
上述各种统计数据清楚地表明,美国校车的安全性与公共巴士服务基本相同,没有数据证明美国校车要比公共巴士更安全。美国人,说校车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欧洲人说,巴士与客车是最安全的客运方式。这些事实常常激起我们的感叹!遗憾的是在中国的现实中,校车与公共巴士都成为一种危险的公共交通方式。最近连续发生的一系列校车事故和一系列巴士与客车火灾事故,让全中国的人都担忧道路运输与公共交通安全,在情绪化的环境中,民意也发出一些片面的言论,从“中美校车悬殊对比”到“校车三项特权”,甚至有人提出了“校车应当像装甲车一样坚固,特权可以保障校车通行和停靠安全”的观点;中央政府也试图通过颁布《校车安全条例》,申令各级地方政府加强管理来杜绝校车事故的发生。
事实上,校车事故只是中国每天都在重复上演的道路交通事故中的一部分,学生安全运输问题就是一个特殊群体的交通安全问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观点,道路交通的伤害和死亡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应当以科学和系统的方法对待和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要以科学分析和解释数据为基础。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将校车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依据额定车辆总重是否超过4535 kg来分类;按照《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要求,7种风格的车型都可作为校车使用;全国学校运输大会(NCST)颁布的《美国学校运输规范与流程》[7-8],将校车分为A型、B型、C型和D型共4种,如图5所示。
据美国《校车车队》(School Bus Fleet)杂志分析,A、B型校车主要用作接送残障学生,或作为教职员工乘用车,数量相对较少;最典型的美国校车为C型,其次是D型。1995-2000年,各类校车产量都呈现增长趋势(1991年产38597辆,2000年产47670辆)。这期间校车生产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美国校车的生产量统计 (辆)
美国校车的安全特征是采用整体式框架和铆接结构;采用防火物料制造的保护式座椅取代被动约束的安全带;椅背加有防撞软垫;尽量减少每排座椅之间的距离,即使车辆发生碰撞,保护式座椅也能减少学童被抛离座椅的机会及降低学生受伤的程度。这些座椅可乘坐三个小学生或两个中学生,拥挤的环境提供一个额外的安全保障,因为学生不能离开自己的座位。
中国已颁布包括《校车标识》(GB24315-2009)[9]、《专用小学生校车座椅及车辆固定件的强度》(GB24406-2009)[10]和《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GB24407-2009)[11]三项国家标准,引用《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04)[12]和《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13094-2007)[13]等14项标准。2012年新修订的标准[10-11]已准备开始实施。
标准[12]第2号修改单,第11.1条规定:“车长小于6 m的专用校车的车身应为两厢式车身,且一半以上的发动机长度应位于车辆前风窗玻璃最前点以前。”即要求6 m以下校车采用美国A和B型校车型式。许多民众也误以为美国C型校车是中国校车标准型式,一些地方政府更热衷于引入美式C型校车。当我们放眼世界,发现欧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各种平头后置发动机的客车都在广泛地用作校车。
在符合机动车安全标准的前提下,一定车身总长的平头客车要比长头客车载运更多的乘客,驾驶员视野更好,其转弯半径也要小一些,而可以适应更多的道路环境,对经济发展水平和道路条件都比较差的农村地区来讲,平头车更实用,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日本,因为资源的限制,也普遍采用平头校车。在中国这样一个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诸多方面千差万别的国家,对校车作出更多的限制性使用规定,以及需要投入更多的公共财政资源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从交通工程角度来讲,学生安全运输的关键因素是人和车辆。驾驶员是校车安全的主动因素,车辆只是一个被动因素,校车驾驶员的基本职业操守是遵守道路交通规则,还必须满足事关安全驾驶、保证学生们平安上学的基本素质;校车相关法规和标准的核心是防止车辆翻滚时,车身任何部分的位移侵入乘员生存空间,乘员生存空间内的任何部分也不能突出至变形的车身结构外;加强座椅的防碰撞保护,减少在事故和突然加速中,乘员撞击到车内结构上而导致的伤亡。
学生安全运输服务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无论政府是推行美国式的校车运营模式,或借鉴欧洲的公共巴士模式,建立和完善校车的安全法规是第一位的。
[1]The 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Status Report,Vol.44,No.4,April 14,2009.
[2]NHTSA,NRD,Report to Congress.School Bus Safety:Crashworthiness Research,2002.
[3]Uniform Guidelines for State Highway Safety Programs No.17,Pupil Transportation Safety.
[4]TRB,Special Report 269,the Relative Risks of School Travel,2002.
[5]IRUWhite Paper on the Future ofCommercial Road Transport in the European Union,2008.
[6]IRU,Buses and Coaches,a Smart Move for Safer Mobility,2009.
[7]National School Transportation Specifications&Procedures,2010.
[8]Who,Global Status Report on Road Safety Time for Action,2009.
[9]GB24315-2009,校车标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0]GB 24406-2009,小学生校车座椅及车辆固定件的强度[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1]GB 24407-2009,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2]GB 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13]GB 13097-2007,客车结构安全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修改稿日期:2012-05-05
Vehicle Technique and Regulation Study on Student's Safety Transportation
WANGJian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Bus&Coach Yearbook,Chongqing401187,China)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vehicle technique and regulation of the student's safety transportation from the physics analysis of school bus strength,the safety status and classification of USA school buses,the type and production of USA school buses and the safetyregulation and standard establishing of Chinese school buses.
school bus;safety transportation;vehicle technique;regulations
U469.6;
A
1006-3331(2012)04-0001-03
王 健,男,公共交通学者;《中国巴士与客车年鉴》主编;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兼职教授;发表文章数十篇,并出版过多部著作;长期关注巴士与客车,传播新知识与倡导新技术。
book=181,ebook=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