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顺军,阳秀梅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论以全媒体记者为培养目标的新闻教育实践体系建构
张顺军,阳秀梅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通过对全媒体记者概念的界定,提出其应该具备创新思维、全媒体报道基本能力、全媒体方式报道意识、受众为中心的基本理念等四大必备素质,从而提出相应新闻教育实践体系的建构,即坚持通识教育实训、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实践体系和抓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全媒体记者;新闻教育;实践体系
传统媒体感受到报业寒冬、颠覆电视危机以来,全媒体记者建设就不再是规划或愿景,而是迫在眉睫的队伍建设。换言之,打造一支全媒体记者队伍已然是传统媒体面对传播新生态、新格局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我们迫切需要建构以全媒体记者为培养目标的新闻教育体系以提供智力支持。
要界定全媒体记者,首先应该界定的便是全媒体。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全媒体的认识局限于跨媒体,即横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以不同媒介的报道形态,实现信息的一次采集、多次售卖的报道模式。在此理念下,当前新闻媒体往往致力于跨媒体扩张,要求记者一身多能,既能服务于报纸、网站,又能胜任音频、视频记者的任务,通常将技能的要求提到首要位置。这其实是对全媒体的认识误区。质言之,跨媒体应该只是全媒体的外在体现形式。全媒体不是不同媒介的简单组合,而应是在整合不同媒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受众的细分服务,是依据受众新需求和不同媒介传播规律,综合运用各种媒介表现形式的一种传播方式。拥有不同媒介只是全媒体的技术基础,全媒体的核心要求应该是掌握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兼容并蓄,以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
因此,笔者认为,全媒体记者即是指能突破传统媒体思维与能力,掌握不同媒介传播特点和规律,具备传统的采、写、摄、录、编等能力与运用现代网络和设备操作等能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
如前所述,全媒体记者即是指能突破传统媒体思维与能力,掌握不同媒介传播特点和规律,具备传统的采、写、摄、录、编等能力与运用现代网络和设备操作等能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这事实上就要求全媒体记者的基本素养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
一是要有创新思维。新闻学教育要“跳出新闻学新闻”,全媒体记者的培养更须如此。除了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采、写、摄、录、编等技能,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网络及各种媒体设备外,更要注重跨学科教育和培养,以形成宽基础、厚人文的内在素质。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并在课程设置上给学生以一定的自主权,允许其按其兴趣进行跨学科的辅修,以真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突破传统新闻学教育的思维与能力。
二是要掌握全媒体报道的基本能力。应该注重强化学生对不同媒介特点和传播规律的掌握:文字报道能通过相关背景资料的运用,以体现内容的逻辑性和深度感;摄影报道能抓住现场,以体现新闻事件和人物的冲击感;视频报道能熟悉运用画面和声音,以故事化和口语化的叙事彰显报道的立体感;网络报道、手机报道能快速及时地反应,以海量的信息实现报道的实时化。同时,针对不同的媒介形态,不仅要作出不同的报道,而且还要作出漂亮的整合报道,最终彰显出全媒体报道的滚动化、全景化。
三是要有全媒体方式报道的意识。面对每一次报道任务,都要有全媒体方式报道的意识,通盘考虑如何采用全媒体报道方式,考虑何种手段更适合当前的新闻报道。如遇突发大事件,你可以用文字表述,也可以用图片或是视频呈现。但视不同的媒介报道,我们得有不同侧重。做报纸报道,要能充分挖掘深度,展现理性;做网络报道则可以充分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甚至Flash等多种报道形态,展现事件的全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偏好。
四是要形成受众为中心的基本理念。通常的全媒体报道是这样的做法:一个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后,往往是手机媒体短信报道→网络媒体滚动播报→图片报道和视频报道→报刊深度报道。这种做法看似很合理,究其实质还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一种传播模式,容易对用户造成信息轰炸,导致阅读疲劳。全媒体记者不能简单搞这种“一鸡多吃”的做法,而应在日常报道中学会运用新媒体的互动手段加强与受众的交流沟通,研究受众信息消费的偏好,根据用户的特征做出不同的报道,建立强大的数据库服务,以满足受众个性需求,方便各取所需。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问题是个世界性的问题。美国新闻传播院校走在世界前列,其课程改革在力度上分为3类:坚守者、改良者和变革者。坚守者认为目前媒介融合现象只是表面的,坚持原有课程不变;变革者则全面拥抱媒介融合,对现有课程从整体上作了革命性的改造。改良者则折中,坚持原有课程的同时也增加了媒介融合的相关课程或专业。三种类型中,坚守者最少,变革者和改良者较多。国内的情况大抵来讲,相关的研讨正处于热潮,基本倾向改良者和变革者。但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富有改革性的东西还不多。笔者以为,我们当前的新闻传播教育要顺势而为,全面建构以全媒体记者为培养目标的新闻教育体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无限便利,但人们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开始难分信息真伪,信息焦虑、信息轰炸随之而来。专业记者只有拥有深度分析能力和敏锐的新闻判断力才能受到一贯重视。因此我们要明白,新闻学专业实践性虽较强,但我们不是培养新闻技工。注重理论与技能并重的通识教育实训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这主要体现整个课程体系要跨学科培养,以学生基本素养和职业道德理想为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在通用技能上的培养。专业基础课方面,以学生新闻学基础知识、新闻学基本素养和职业道德为培养目标。学生在掌握一定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要有目的、有选择地把新闻实践中较典型、较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疑难性的真实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提高学生新闻素质;另一方面要推动学生主动走出去,通过第二专业辅修等形式,鼓励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多学科思维方式,从而培养人格完备、思维创新、技能全面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新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相应的新闻教育课程更新并不及时,尤其是新的传播科技教育课程跟进偏晚。为此,我们要主动对接传媒市场需求,从三个方面来着手:一是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建立广泛的能够满足需求的实践教学基地。由于资金缺乏、实验设备有限,利用社会资源安排学生到媒体单位实习、实践,当然是我们办新闻专业孜孜以求的最佳途径。为此我们应尽最大努力去挖掘社会资源,力图通过与媒体单位合作共建、互惠互利建立广泛的实践教学基地;二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如学院新闻网站、校园广播电台、校报和记者团等,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提高;三是抓好新闻学生的专业实习。新闻实习是一种认识学习,对实习时间的安排要体现认识的层次性,以便学生逐步接受,逐步巩固,将实习中体验到的内容完全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按“初级实习——认知实习——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实习较符合实际规律。
实践教学队伍方面,按照“双师型”要求建设高素质的新闻教育师资队伍,并使这支队伍密切联系着新闻改革实践。一是要聘请新闻单位的资深专业人士为兼职教授,走进课堂。由于兼职教授新闻经验丰富、新闻嗅觉灵敏,采访技巧高超、新闻视角独特,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新闻资料,他们在课堂上可现身说法,营造真实氛围;二是要在学生的专业实习中,实行校内外指导教师双重指导。校内以授课教师为主体,新闻专业全体教师统一协调,所有实践小组均指定指导教师进行全程指导、管理。同时协调媒体单位为实践的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三是要选派新闻专业的青年教师轮流到媒体任职应是我们今后实践教学建设的一个发展目标,有利于弥补学界与业界之间的脱钩。
[1]郜书锴.全媒体记者:后报业时代的记者先锋[J].青年记者,2011(7).
[2]林如鹏,侯东阳.全媒体时代新闻教育的转型方向[J].中国记者,2011(2).
[3]张蔚蔚.“新闻1+1+1“:纸媒的魅力创新——一个全媒体记者转型的实践与思考[J].新闻实践,2010(7).
[4]吴锦才.怎样当一名记者[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5]刘连喜.新媒体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
G807
A
1674-5884(2012)04-0006-02
2012-02-02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2010教改一般项目《融媒体时代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G31072)
张顺军(1975-),男,湖北荆州人,讲师,新闻学硕士,主要从事新媒体及传媒经济研究。
(责任编校 王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