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明霞,梁俊平,张舒华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最近几十年的常州地方经济的发展实践基本遵循了产业集聚发展的规律。从上世纪70年代的“一条龙”到80年代的“企业群体”到90年代的“专业村、专业镇(乡)”再到本世纪初的“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再到“一核八园”、“510行动计划”等等,无一不体现了产业集聚发展的规律。但是由于体制和机制缺乏创新的大环境,常州的整个产业发展缺乏创新——缺乏创新的思路、缺乏创新的目标设计、缺乏创新的政策供给。
目前,常州产业在集聚发展过程中相继形成了多种产业集群,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装备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及特色鲜明的横林强化地板、湖塘纺织品、小河汽摩配、夏溪花卉苗木等专业产品集群。无论是产业集群还是特色产品集群,在全国虽然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但是却缺乏竞争力。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竞争力和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需要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支持。常州市自发形成的传统产业集群是常州市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兴起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一核八园”是常州经济的新增长点,包括常州国家级高新区在内的“七大开发区”是常州市未来产业集群形成的空间载体。因此,促进常州区域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是设计区域创新政策的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转变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加快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
首先,坚持产业集群创新的主导性,在产业集群的结构上进行自主创新。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现代科技,注重提高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常州市产业集群的结构,就是要以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群为主,劳动密集性产业集群可以向内地有条件地区进行转移,因此,政府政策必须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群倾斜。因为,常州市的制造业基础虽然发达,但劳动力相对短缺,如果没有大量外地劳动力的补充,常州市传统产业集群是难以为继的,事实上,每年年初频频出现的“招工难”“用工荒”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常州市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不能够以劳动力低成本为特点,这种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式只会抑制常州市产业集群的升级,从长远看,想用这种劳动力低成本的代工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显然也是与常州市的产业发展定位不相适应的。而常州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其他要素相对完备,或者说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就能够迅速获得,如此,只有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群才符合世界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
其次,坚持集群创新的协调性,在产业集群的技术上进行自主创新。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协调性,不是搞平均发展。以低端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只能选择生产低端产品或者给跨国企业当生产车间,利润有限,弊端十分明显。应该促使常州市的产业集群由低端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品牌等环节延伸,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由市场的中低端领域向高端领域延伸,分享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较高的部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把更多的集群企业内部业务分包出去,利用消费者与生产者互动创造价值,深化专业化分工协作。应该优先发展含金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对传统加工制造业进行技术改造,在关键技术上进行自主创新,实现产业价值升级,最终形成创新集群。
再次,坚持集群创新的可持续性,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观念上自主创新。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一种诠释。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是要实现产业集群的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通过制定产业、金融、技术等有关政策,扶持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轨道交通、数控机床、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软件、动漫、新材料、光伏等产业集群,引导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集群通过技术改造向资源节约型的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第一,重点着力提升产业集群的关键共性技术。由于常州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主体是大量民营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十分薄弱,因此对于整个行业的共性技术有强烈的需求和扩展的空间,这是提升产业集群整体技术水平的关键。常州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起步是由城乡各地散布着的成千上万家中小企业通过分工协作来组织社会化生产的。上世纪80年代的常州之所以能够成为“工业明星城市”,其中有一条重要原因,那就是在“一条龙”的精神下,不仅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配角,更是有不胜枚举的产业发展主角——产业终端产品。由此也使常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产业发展的思维定势,大树底下好乘凉,当好配角就成为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者的首选。由此,也造成目前常州市的产业集群数目虽然众多,但大多表现为价值链低端的集聚。例如湖塘纺织产业集群、湟里的电动工具产业、横林的地板产业集群等。
第二,要加强集群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品牌建设。
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是促进新的知识产权的开发、形成,保护和运用好已有的知识产权,使知识产权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持久的利益。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必须成为集群企业的发展战略之重要构成内容。应该发挥地方政府的资源、信息和组织优势,建立政府主导型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即在政府层面的知识产权局专设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处,在产业集群层面,由各产业集群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在集群企业内部设立知识产权管理职能机构。通过构建政府—集群—企业三个层面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强化三个层面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拥有自主品牌是集群企业参与国际品牌竞争的先决条件,放眼当今国际,许多跨国公司已实现了从生产经营者到品牌经营者的跨越,就是仅做品牌经营而不从事具体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品牌是集群经济规模与实力的一种象征,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常州的产业集群由于主客观原因,集群内企业不仅核心技术缺乏,而且产品品牌数量少(到2011年常州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6只,中国驰名商标27只)。现有品牌影响力小(在有影响力的五大广告媒体上几乎看不到常州产品的广告),常常是面临替他人做嫁衣裳的尴尬局面。
因此,应该在各级地方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发展基金,用于鼓励和支持发展高新技术、环保节能产业,保护企业技术改造中获得的知识产权。应该规定凡集群企业的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等著名商标或国家免检产品的,给予重奖,鼓励集群企业创立自身的品牌。
第三,加强产业集群内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优化集群内部企业间的互动机制。为此可以建立龙头企业、主体企业和配套型企业三类产业梯队,加强各梯队企业在业务上的合作,第一梯队以精、尖、优为目标引领产品开发、品牌创造和市场开拓;第二梯队以专、精为目标,以特色化经营为手段,发展自己的同时可以为第一梯队提供生产配套;同时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可以将一部分业务转包给其他微小型企业,既可以突出自己的专业性优势,也可以构建集群内部的第三梯队。通过产品分流、结构优化,提高产品生产的配套能力,最终通过产业分工实现合作。
创新是与企业家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家在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动中起着核心作用。企业创新,说到底要靠企业的决策者,落实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关键是企业家。决策者有创新的理念,有创新的精神,就会动员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并带领企业积极与外部合作。所有成功企业的经验都证明,自主创新的关键是有个好的团队,而团队里最关键的就是带头人。在所有创新有成的企业背后都有企业家的巨大身影。
第一,要努力发挥企业家的创新作用。
企业家的创新意识表现为市场意识与冒险精神,以及对企业组织管理的先进意识与独创精神,使企业不断适应市场的需要,增强企业自我创新的能力。在常州市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企业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我们在调查中也是深有体会和感触。在本土大企业带动中,企业家作用之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产业集群化基本上是市场产物,政府虽然也可以有所作为,但是不能等同于搞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与企业家的关系很密切,产业集群,就是企业家集群,好莱坞是电影产业集群,电影产业集群就是企业家集群,硅谷也是如此,关键在于激发企业家精神,尽管政府政策支持很重要,但是,促进企业家精神实现,比产业选择(规划)更重要。所以产业集群是市场、企业家选择的结果,通过企业家的启动作用,逐步形成区域创新体系。
从常州的企业家队伍现状来看,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多数企业家都仍然是“泥腿子上田埂”的一代,他们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层次都比较低,对市场缺乏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企业缺乏长期规划,这往往使他们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短期的效益,而看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二,努力提升企业家创新素质与能力。
企业家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群体,无疑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首先,要重点扶持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的民营企业,激发他们以强烈的创新冲动和偏好推动企业持续革新。其次,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整合政府、科研院校、企业家三方资源,建立政府、各职能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与民营企业家之间的对话交流平台,为企业家在新一轮创新创业中提高素质、了解政策、广泛交流、寻找商机提供舞台。同时,要引导企业家不断加大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通过激励、约束等有效手段,鼓励企业建办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引进人才,提升全员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在管理、技术、制度等诸多领域实现突破,促进常州区域产业集群企业的发展。
首先,调整和完善常州的区域高校结构,提升办学层次。引导在常高校转变办学理念,强化在常高校与常州地方特色产业的联系,主动围绕本地主导产业调整专业设置,积极鼓励面向产业和集群企业的应用性研究和技术性开发。要通过重点扶植常州大学、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等单位扩大硕士点、突破博士点来建设研究型大学,要通过有力措施促进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常州工学院等单位提升办学层次,争取成为硕士授权单位。要通过加快发展常州科教城来推进与中科院等大院大所大学的互动发展,为常州争取更多的科技创新资源。
其次,引培并举,增强科研机构的研发与创新能力。要以为特色产业集聚区内企业技术开发提供支撑为目的,加强产业集群内“领袖型”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扶持好科教城已引进的大院大所的分中心,积极引导这些大院大所的分中心与本地特色产业的结合,并继续结合本地的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引进大院大所的分中心,重点支持改制院所提升科技研发能力,扶持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增强其技术服务能力。
再次,建设产业集群研发基地,提升源头创新能力。重点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创新单元和重要载体,以重点实验室为主要依托,建设手段先进、人才汇集的知识创新平台,是集成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提高知识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高校、科研机构创新“供给”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对接的有效途径。针对全市主导产业、高新技术重点发展领域,有选择地与本市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组建一批高水平的应用实验室,或者联合创办研发机构,引进先进的运作模式、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常州市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升常州市的源头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
最后,建设科技文献(包括科技图书文献、专利文献和标准文献)和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常州市目前的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拥有状况很不理想,有限的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分散在各在常高校图书馆、常州市图书馆等单位,虽然常州大学城在规划初期就对各种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进行过充分的设想和论证,但是实际上各高校的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基本上是各行其是,真正实现共享的范围有限,各个单位之间基本上处在相互独立运行的状态,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人员的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条件相对更差。因此,一方面要切实加大对上述单位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采集的投入,提高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的拥有量;另一方面应加快上述各单位的互联对接、共享进度,共建数字图书馆和共享平台,并建立与国家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系统的链接。此外,在共享平台和外链的基础上,切实提高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的服务水平,向集群企业及其他用户提供网络化、集成化和可定制的文献信息服务。
当前常州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传统产业方面,如纺织服装业、传统的机器制造业,尽管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国际市场的贸易壁垒,该产业的比较优势在弱化,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该产业的科技创新优势在强化。正如有关专家所言,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从发展的角度看,区域的比较优势将经历从资源比较优势,到技术比较优势,再到产业竞争优势的演变过程。一个地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最终将体现在技术比较优势上,只要坚持技术创新,鼓励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企业内在竞争能力,传统的制造业仍然可以成为常州的“朝阳产业”,可以成为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参考文献]
[1]梁俊平,钱明霞.常州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6):25-29.
[2]钱明霞.常州“十五”期间制造业的评价与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3):51-57.
[3]钱明霞.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与自主创新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4-38.
[4]汤建中.常州产业再造与集聚研究[J].江南论坛,2007(4):19-21.
[5]张新年.基于产业集群的政策创新与设计研究[J].软科学,2008(1):109-112.
[6]许继琴.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11-212.
[7]李群,李霄,丁跃进.常州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