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教学中内塑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2012-04-02 14:04潘晶芳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概论价值观价值

潘晶芳

(淮海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在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无论从宏观状态还是微观分析,高校青年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判断上,多了许多个体的自我色彩,而在关乎集体利益,公共事业的凝聚力、团结性上,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积极探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教育教学中内塑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路径,对于转化大学生的思想,启发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扬弃并超越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驱动社会主义价值的实现,引导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进而推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新阶段社会主义价值引导的意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1]33。文化的重要功能在于塑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价值观对于个体来说,表现为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于社会来说,则表现为一种社会理想,表征为一种社会风气。如果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处于混乱和无序状态而难以归于统一,则这种民族和国家也必然失去应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人们会因为失去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而感到困惑和迷惘。如果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缺乏应有的导向力,社会风气败坏下去,那这个社会必然失去前进的精神动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的渠道和主阵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概论”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性和时代性。“概论”课在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上的规定性,使其教学法也具有特殊的规定性。

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科学本质是创新,创新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群体,构成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源动力。高等院校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实施技能教育,而且要通过培养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者和接班人,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政治态度关注大学生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阶级意识,它的本质在于它的阶级性。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23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一定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体现的是该阶级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现实世界里有多种思想成分,“在这个世界里,各种思想组成的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个基本方面同时并存,共属于一个统一体”[3]66。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既有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西方一些国家为维护其根本利益,他们不惜一切手段,可以通过商务往来和风细雨地灌输其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也可以是武装干涉和侵略,来强行推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虽然方式有所不同,但是追求在全球的利益,实现全球的霸权,反对和遏制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实践,这个最基本的思想是始终如一的。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使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从主流的积极方面看,他们具有思想解放而活跃、求实意识强烈、求新创新意识浓厚、知识面宽、信息获取迅速等特点,同时也存在思想方法简单片面、易走极端、忽视理论学习倾向,以及思想上的逆反心理等缺憾,需因势利导。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国家与社会的根本利益,是主流形态影响、改造人们思想的可靠途径。随着价值观念的变化,大学生价值取向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注重个体的需要和个体的利益,并从个体需要的满足出发去确定自己的价值选择标准,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价值导向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既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要求,也符合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更有利于个体利益全面自由地实现。

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则必定是自觉的,是社会自觉引导和个体自觉认同和选择的结果。教育的本质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教育,从学生成长的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激发;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视界的共享与灵魂的感召。通过“概论”课教育教学,内塑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可以使大学生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在大学生取以得成功后,继续激发前进的动力,更可以给大学生以考察自己行为的道德评判的价值标准。

二、政治理论教学中内塑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1.积极引导大学生内隐的认知价值观,培养其思辨能力

人们的社会认识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反映知觉对象,而是主动地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一定的意义。社会知觉认知作为社会事物对认知者发生的内部作用,引起认知者的一种内部的心理体验。当代大学生的内隐社会认知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内隐的认知价值观,认知价值观是认知者对认知本身或认知对象的价值判断。大学生的思想会通过其言论和行为表现出来,而且,思想在本质上是一定要表现行为的。正如毛泽东所说:“思想意识是一定要反映出来的,一定要在政治问题和思想问题上,用各种办法顽强地表现他们自己。要他们不反映不表现是不可能的。”[4]787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通过观察分析大学生外在的言论和行为,了解和认识他们内隐的认知价值观,并加以积极的价值引导。所谓“价值引导”就意味着: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过程,“概论”课教学过程又具有固定的时间,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抵制的能力又有差异,因此,在“概论”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智力和情绪状态,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有所变化,出现各种问题。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内在动机的唤醒,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学习活动;教师要将学生带入精神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尊重、爱护、信任、赏识每个学生,为他们建立一个心灵的家园,让他们看到生命的光明。爱作为一种动力,不仅具有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功能,而且还有心理催化作用,使学生“亲其师,而重其道”。

价值观表现为“看待和处理矛盾时的一种优先顺序。矛盾双方的存在是客观的,不可回避的,不同的只在于人们把它们摆在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的位置上”[5]10。任何价值观念对于个体来说,它表现为个体特定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个体评价事物的基本尺度,也表现为个体的行为原则。“概论”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往往学生不容易掌握它的本质内容,在巩固和运用时容易出现模糊认识,教师用具体事例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揭露矛盾,诱出错误,把学生引入对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的科学程度的思考、辨别和分析中,使学生明确科学的、正确的、积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通过“概论”课的教学使大学生能够内塑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进而承担起价值选择的责任。

2.教学内容专题化,重在分析与阐释

内容多与课时少是“概论”课教学中突出的矛盾之一,这就要求对“概论”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采用专题教学是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从整体上看,真正决定教学的主导关系是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大学生在接受“概论”课教学前,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已有了基础的理论材料。因此,教师要抓住“概论”课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专题,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感。精心选择和提炼讲授内容中最主要的部分,把主要的精力和时点间放在对这些要点进行充分的分析和阐释上。这便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联想,在反复的阐述中化解思想上的障碍,较好地掌握理论要点。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开设专题课,在讲清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联系我国社会历史变化、科技进步及其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联系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着力回答学生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了社会主义前途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社会主义前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政治体制改革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当前流行的某种社会思潮的分析等专题。以专题为线索带动课堂教学向研讨式发展,使“概论”课教学内容得到一种立体式的多层面、多角度的展现和释放。对专题内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进行分析,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的是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只能是集体主义。从对时代课题的求解中深化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为在实践上获得较为自觉的应变能力,提供重要启示。

3.教师要增强非权力影响力,更加注重专业成长

非权力影响力是由思想政治教师本人的素质和他所采取的非权力式的工作方法而形成的影响力。它包括教师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方面。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6]108在“概论”课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概论”课教师要向青年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意识,首先自己必须具备社会主义思想意识,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念、优良的作风。同时要以良好的心境,去加强“概论”课教育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教师的角度看,“概论”课的教学活动进程是在自觉意识基础上的意志活动进程。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心理自觉性越强,对教育的目的、教育过程诸因素的关系以及自我在教育中的地位、任务的认识越明确。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越强,教育教学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在“概论”课教学中良好心境本身体现了教师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解、坚定的信仰和饱满的热情,这种信息长期作用于学生,会对学生较深层次的思想认识产生影响,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相应的认识和热情,完成他们思想和认识上重大变化。

思想政治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劳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要更加注重专业成长,走科研之路,做一名创造型教师,让研究成为自己的行为方式 。科学研究是不断更新知识、扩展科学视野的根本途径。发展是永恒的主题,社会总在发展变化而学科知识也在不断地分化与发展,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扩展的过程。教师要及时汲取新知识 、新信息,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只有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才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个性的人,因此 ,教师要根据各个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分析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考虑学习方法与教学策略,在生活中反思这些内容,会发现这里有收获。教师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现实问题,以“概论”课教学为主题搞科研,探讨其重点、难点、疑点、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做到理论性、科学性、思想性和教学实践性的统一。真正形成“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良性循环局面。科研课题有相当的难度,教师必须具备执著的攻关意识,要敢于迎着困难上,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2]99-100这样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科研任务,才能增强“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深度。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才能高屋建瓴,才能站在本学科知识的最前沿,创造性地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追求和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过程就是对教学内容再消化、再思考的过程。有相关科研经验的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力强,可以将问题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并融会贯通,同时将自己科研成果转变为公共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发散性思维。

4.在学科活动中发展和完善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思想政治课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统称为学科活动。“概论”课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而青年学生也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接触到客观事物的现象,深入客观事物的本质,才能形成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去,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7]287因此,重视学科活动是搞好“概论”课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唯一存在方式,实践活动在本质上又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价值活动,它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所在。因此,个体的实践活动也是个体不断创造价值、享有价值的价值活动,教师要在“概论”课学科活动中对学生加以积极的引导。没有引导的社会实践,其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甚至会引起一些困惑。在学科活动中,教师应选择结合“概论”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的课题,用正确的方法和艺术,激发学生的自觉实践的愿望,对学生加以积极引导,及时纠正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培养学生运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这样不但满足了青年学生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消极价值观的侵蚀,对青年学生产生明显或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社会实践为青年学生关注、思考、研究现实问题创造了条件,提供了锻炼的机会,使青年学生能够对现实和未来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不只是重复已有的结论。“一个人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认识、价值体验乃至价值情感,一旦被实践所证实,被他人或社会认可,就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得到强化”[8]382。通过丰富的学科活动,特别是学科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置于现实生活中去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增进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而借助社会的教育力量,使学生自觉抵制庸俗、消极价值观的影响,加深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深切感悟,并逐步把它转化为自己观察和处理各种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教育的事业是一种基于生命,为了生命,促进生命成长的事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不懈地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概论”课教学要以现实需要为立足点,批判地吸取历史积累的合理因素,发展适合当前需要的方法和艺术,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培养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一致的价值心理,产生积极的价值体验,使社会主义价值观真正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成为大学生社会信念、社会信仰和社会理想的灵魂。这样才能更好地启发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并使其信念弥坚,引导其行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唐凯麟.论现阶段我国人民精神生活的矛盾和加强社会主义价值导向[J].湖南社会科学,1993(6).

[4]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 袁贵仁.价值观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人文杂志,1998(1).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 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 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概论价值观价值
我的价值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一粒米的价值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