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台:根植主业 牵手新媒体

2012-04-02 11:05张云江
传媒 2012年1期
关键词:珠江电台听众

文/张云江

作者系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广东电台党委书记、台长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广东电台)曾经以“珠江模式”弄潮全国广播改革,引领一代风尚。

今天的广东电台枝繁叶茂:业务部门包括1个新闻中心、9个专业广播频道(新闻频道、珠江经济台、音乐之声、羊城交通台、城市之声、股市广播、南方生活广播、南粤之声、文体广播)、1个数字广播部、3个电视(影)频道(邮轮旅游频道、天天购物频道、珠江电影频道),以及太平洋影音公司等二十多家台属企业;主营业务涵盖广电节目制播及影音产品制售,旁涉广告经营代理、汽车用品零售、自驾游服务、文娱展演等各类活动代理(含策划、执行)、语音制作、广电人才培训等。

二十五载风雨兼程,广播改革任重道远,事业发展其命维新——自“珠江模式”诞生以来,面对新时代、新媒体、新受众、新趋势,广东电台人前行不辍,始终用实践和思考应对挑战。

广播“做主”:做强主业、做好内容、做大市场

广播怎样走?走一条怎样的路才能越走越宽?我们认为根本的也是前提的工作就是:围绕核心要务,培育核心能力,真正用心做强主业,把广播节目做好、把受众市场做大。

“收听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堪称衡量节目业务成果的硬道理。但同样值得高度重视的是“总体收听人群”。具体而言,我们借以考核成绩的“市场份额”是一个相对值,直接反映本台与竞争对手的博弈格局;而收听市场规模即总体收听人群则是一个绝对值,其反映着广播媒体整体受众人数的消长,甚至一定程度体现出广播比较其他不同类型媒体的使用价值优劣。

在广州市,2010年广播听众规模351.5万人、2011年上半年广播听众规模331.4万人,近3年来广播听众规模变化不大、略有减少。赛立信数据进一步显示,广播听众资源相对稳定,但听众的消费量有所减弱,收听频率下降,重度听众在减少、轻度听众在增多。

其实从常识来看,我们也会感到:听广播的人不多、广播的社会影响力不强……就此意义而言,作为广东唯一的省级广播媒体、作为省级电台的领军者之一,广东电台必须跳出传统思路,在更宽泛的视角上观察和思考问题;我们不仅要巩固、提升本台对收听市场的相对占有率,也要努力并号召同行把收听市场规模这“整块蛋糕”做大。因为,壮大广播的总体收听人群是广播自身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涵化、养成、培育广播听众——这件事情,我们不做,更待谁做?

做大收听市场要立足主业,狠抓内容,产出更多的品牌节目。“内容”决定收听、收视率,决定广告量。它既是我们创造价值的基础,也是连接和促进其他业务的纽带。

回顾业界近30年风云起伏,可以说广播的成败关键在做好主业。常言说“一力降十会”:不论搞什么多元拓展,做好节目主业始终是广播的根本;千招万招,做好内容才是高招。要敬重听众、琢磨听众、追逐听众,根据市场需求编制频道版面、设计节目样式、策划节目内容。

数据显示,广播在珠三角地区的接触率是65.2﹪,略高于全国城市居民的广播接触率;驾车人士接触率最高的媒体是广播,甚至比电视接触率还要高10﹪,几乎所有驾车人士都是广播听众,接触率高度99.2﹪,且大部分是忠实听众。从年龄特征看,听众年轻化趋势明显,目前我国城市广播听众多为20~49岁的中青年听众,约占全部听众的2/3,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城市听众中,大专及以上高学历听众所占比例接近20﹪,广播听众的整体文化程度有明显提高。

这提醒我们:办节目首先要抓住包括驾车人士在内的移动收听人群,抓住年轻听众、高校学生听众。他们即是“占大头”的听众群,也是接触率和忠实度都较好的人群,更是相对优质的、值得广告客户投资的目标消费人群(或潜在消费群体)。事实上,很多台在这方面都有成功经验,通过针对年轻听众开发节目、整合高校广播联盟资源等做法,用广播“黏住”了已经被互联网分流的年轻人。

做大收听市场要把新闻宣传工作做扎实,重塑广播的舆论权威度,在重大社会话题上强化本台的话事权、提高公信度。有网友在微博上指出中国之声成功的原因包括“专一:只做新闻;专业:回归新闻本位,做纯粹新闻;影响:让广播重回影响力时代,努力渗透至人生活;自省:不当暴发户,努力追求持续稳定健康的增长,期冀由成长变为成熟;智慧: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让新闻安全落地”。这几条评语对于省级主流媒体也是可资参考的。

做大收听市场要多做推广,持续、长效、立体地营造广播的社会影响力。在做节目的同时,借助各种类型广播户外活动向全社会和听众们传播我们的声音与形象,提高听众对我台整体、各频道、各品牌节目以及主持人的认知度,塑造“看得见”的广播品牌。现在不少电台想出点子,在各大购物点、公共汽车、候车室等地低价或者免费安装“定制”的收音机,所谓的“定制”收音机就是只能接受特定频率的收音机。这也不失为可贵的推广办法,值得研究借鉴。

做大收听市场还要注意结合新媒体手段,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蔓延到互联网等新渠道中,相互借力。湖南广电近些年雄心勃勃,计划建立一个“华南甚至全国最大的娱动内容生产商和营销商”。他们信心十足,认为“新媒体也得来找我合作”,因为“新媒体的用户‘泡’网络也是为了看内容,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技术上更快捷”。目前,广东电台也在尝试借助社会力量拓展新媒体市场,节目内容的创新开发、制作传播、加工再利用以及产品衍生将是我台新媒体发展的正道。

机遇稍瞬即逝、挑战迫在眉睫。把广播的路走宽重在(收听)市场、重在主业、重在内容。做大、做优收听市场这块“蛋糕”,业者就能“吃”得更多更好。而历史地看,广电改革创新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只要真正努力了,就可能再创出一次广东模式、珠江模式。

善假于物:广播更广,媒体更全

广东电台与新媒体缘起于1996年。这一年,我台首次与ISP服务商合作,推出“96广东国际音乐博览会”的网页;同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台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自办网站、在互联网同步直播的广播频道;到1997年底,总台和系列台都开设了网站。

2006年,以珠江经济台网站为基础,广东电台隆重推出“珠江网络电台”。作为执照运营的“新形态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珠江网络电台依托传统电台机构的内容资源,采用P2P技术,流畅完成音频和视频的直播、联播、点播,开通流媒体播放、用户分享和互动等功能。

2008年,广东电台主办的老牌儿广播活动“魅力新人王·广东广播主持人大赛”首次实现选手网上报名、网上拉票和投票、网上展示个人参赛作品。广播听众同时也是网友们,直接在珠江网络电台有关赛事网页上打分、推荐、互动提问……大部分评分、投票工作都在网上完成,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参与。

北京奥运会期间,广东电台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合作,在北京设立“奥运直播室”,珠江网络电台第一次进行广播节目现场的互联网视频直播,引起业界关注。2010年广州亚运会,广东电台再次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合作,在广州亚运国际广播中心(IBC)开设“亚运直播室”,广播和网站联动、电台和网络电台“同传”,项目得到中宣部以及省委宣传部等上级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

亚运期间,由中广联盟和广东电台牵头,我们还临时建设了“中国广播联盟亚运报道新闻中心”:开通光纤专线,提供IBC传来的赛场音视频信号;开设ISDN专线,提供上网以及广播电视信号跨省远程传输。开放式的节目制作播出工作室,为来自全国43家电台的100多位同行和我台采编播人员,提供了权威快速的内容和有力的技术保障,被有关领导誉为“中国广播联盟亚运报道的‘广东模式’”。

老子说:“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就我们的经验看来,媒体不论异同、新旧或者所谓优劣长短,都是相互之间可资利用的工具。这样一种心态,套用老话讲就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广播“看得见”了,仍然是广播,当广播遇上电视或者互联网、通信网,还会同样精彩。其实,热线电话、现场电话连线在节目中的应用,早就是广电传播手段和电信(及移动通信)传播手段的补位搭配,是不同媒介的交互利用。《民声热线》节目广播和电视同场、同步播出以及在省政府门户网站播出,音乐之声通过ISDN专线实时直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格莱美颁奖典礼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

为迎合媒体发展潮流,我们自发自觉地携手新媒体、开发多媒体,持续积累经验、不断产生着灵感。2011年初,以广东电台旗下珠江经济台、珠江网络电台、精准传媒、天天在线手机电台、声报等平台为基础,我们整合资源、与社会力量合作,初步勾勒出一个崭新的以“全媒体”为发展方向的综合业务项目——珠江网络传媒。该项目有专门组建的多媒体处理中心负责内容生产和配给,统筹各个平台内容刊播,而记者则要学会“适应播客、网站、视频点播、移动电视、移动视频等多类型的媒体报道技能,以及数字化这些新闻故事,甚至通过移动电话来发布头条新闻”(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总编辑艾哈迈德·谢赫在“世界媒体峰会”接受采访时说)。

经过一年运营,珠江网络传媒已经成功覆盖广播、互联网、多媒体固话、智能手机、直销(DM)报纸以及名为“珠江易送”的物联网子项目,订制推出了兼容多种手机操作系统的“珠江网络传媒”手机应用程序,并开设校园频道、经纬论茶频道等,收获了显著的社会反响和市场反应。就珠江网络传媒的盈利模式来看,“媒体广告收入、信息业务服务收入以及其他应用收入”三足鼎立;而运营当中的操作流程、内容创意生产、人财物统筹投入等还需要今后持续研究改进。毕竟,华丽登场的珠江网络传媒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一个更高的起点。

机不可失:抢先布局、抢占终端

当然,广播媒体多年来荣辱沉浮,我们引以为豪的许多模式或者创新手法也是应付竞争的必要手段,甚至是在境外媒体、其他类型传统媒体或者新兴媒体的拥堵中不甘沉沦的突围之举。在这里,我尤其想与大家分享和探讨一点认识:广播的全媒体经营之路,策略何在?我认为,一定要抓住机遇、抢占制高点、拓展新领域。

仍然以珠江网络传媒为例,该综合业务项目囊括了一个含金量很高的子项目,那就是“精准传媒”。这是我台与有关公司合作打造的一套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以及相配套的“四电合一”多媒体终端。所谓“四电合一”是指电话、电视、电脑、广播的功能捆绑在一个终端上,通过全网络、多传输、高速率、可控制、可管理的传播方式,系统及其终端可向用户提供可视通话、MMS、网页浏览、在线电视、实时广播、网络点播、在线支付等业务。将信息、应用等各类服务按受众的个性化需求精确地推送到相应的多媒体终端,以及对特定用户贴切送达广告,所以取名为“精准”。广东电台全权负责该平台的内容编辑、制作、发布以及市场化运营。精准传媒项目因此得以充分借助广东电台多年来形成的品牌、内容和人才优势。这个项目的最大贡献是:广东电台拥有了自己的可控终端。拥有了终端,便拥有了影响终端受众的可能,这一固定、可控的群体,与传统无线发射所覆盖的受众形成补充。

“精准传媒”不同于现有单一可视电话的优势在于:它引入了互联网应用,植入了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和广东电台旗下的媒体业务和内容资源;依托现有庞大的传统电话用户群,我们十分有信心通过这个项目,抢占先机、抢占终端、抢占使用习惯和用户情感。

应当看到,媒体演化、融合是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自然结果。任何媒体平台都对接着一种或者几种特定的终端,它可以是一张报纸、一个收音机、一台电视、一个精准可视电话、一部手机、一个iPad,不论它本身是完成单向传播还是有着互动功能,终端是内容最后装载和播出的地方,是到达用户的最末梢环节。

终端,通常意味着到达,或至少是到达的可能。一种终端,烙印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相应附着着人们对这类媒体的使用习惯。不难想象,从小端着iPad长大的新一代,将来可能很难理解我们对传统媒体的情感。这样想来,传统媒体从业者现在的种种纠结不过是浮云……

所以,随着受众的选择权极大扩张,受众媒介使用行为极大自由,受众的媒介视野和媒介素养都前所未有地开阔和提升。如今,再不会有“一个平台、一个终端、一种习惯”的局面了。但正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王庚年台长在世界媒体峰会上所说,他不担心传统媒体的消亡,同时也更期待新媒体的兴起。

对媒体而言,多掌握一个新的终端,无疑会多一些生存活力——广东台的精准项目呈现了旺盛的发展势头:核心竞争力明显,合资公司成立一年后便获得风投2000万元,这对广东电台事业的整体发展无疑是一个利好。

综上所述,媒体大战,媒体融合,媒体“分田分地真忙”。行为被工具影响,工具也在适应行为。新媒体层出不穷的今天,传统媒体尤其应当“做个好汉子,每天要自强”。例如广播,车载人士、校园学生、打工青年、公司白领、中老年人口、农村人口等,都是我们可贵的听众。只要“大胆探索、精耕细作”就一定会有好收成。外国学者研究BBC时做出一个判断:“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

改变——这会是怎样一种充满激情的改变呢?让我们共同努力,用实践去验证它!

猜你喜欢
珠江电台听众
梦牵珠江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珠江新城夜璀璨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漫”游珠江
鹿先生的年味电台
珠江·紫宸山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做好电台新闻的采访之我见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