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吴文治
(1.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2.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工业生产以及工业产品的消费正对自然界产生越来越大的破坏作用。工业生产的脚步已无法停止,因为这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基础。但我们不能放任那些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设计生产活动自由发生,也不能轻信关于经济增长的各种乐观信息。
美国学者加勒特·哈丁在《生活在极限之内: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禁忌》一书中谈到:既然世界是守恒的,那么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增长都是虚假的。无论是人口增长、经济增长还是银行的利息增长都是不可持续的。他的逻辑简单而有力:只要我们承认这个世界是有限的,那么一切指数增长最终将是虚幻、是泡沫,总会有烟消云散的一天。关于环境资源问题,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呼吁,表示担忧,也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重视。
设计,深深地扎根于生活中,出现在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何通过设计的手段来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
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设计离不开审美形式。人们在物的设计、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发现了美及其表现方式、规律,进而主动地去追求美的存在和呈现,以延续和提升生活中存在之美,将生活之用与审美形式相结合。生活日新月异,设计的形式也变化万千。
“奥卡姆剃刀”法则认为,简单的设计比复杂的设计好。亚里士多德说:大自然总是以最简单的方式工作。英国中世纪的数学家罗伯特·格罗斯泰斯特(Robert Grosseteste)说过,“其他条件相同时,需求少的就是好的、有价值的。”过多的形式和包装设计会降低设计所要传达的功能信息,并且会增加很多无法预期的后果。
对形式之美的适当追求是合理而必要的。随着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我们生活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的新产品层出不穷。我们游弋在各种形式的商场,徘徊于各大品牌之间,做着艰难的选择,享受购物时的狂欢,忍受购物后的不安。设计,越来越远离满足人们最初的生活需要之功用,更多的是充当着实现经济利益的推手、点燃物欲冲动的引线、引领时尚潮流的先锋、投合审美取向的载体。我们需要果敢而决绝地“剃掉”那些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形式包装,在不影响美观的情况下,尽量让剩下的元素简化。
在一个消费主义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对设计的影响至关重要。消费者是设计的主体,设计师是设计的主导,他们彼此施加影响、相互制衡,但消费者最终还是有否决权。在某种意义上说,消费者直接决定着设计师的命运和设计师的生存。建国初期,我们国家制定了“经济、实用,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设计方针。在今天,我们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同时,以经济利益驱动的社会发展模式也容易让我们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如何在提高设计从业者的职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通过他们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取向,是设计师无法回避的问题。
“有计划废止制度”从汽车生产领域扩展到各个领域,成为一种让“今天的产品在明天显得过时”的潮流。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消费动机是一切计划努力要实现的目的。在全世界各个角落,汽车、音像制品、照明器材、家具、生活百货、包装等等,几乎所有这些工业产品都是通过不断自主改变造型的方式来强调自身的存在价值,并由此掌握和左右消费者的期盼。欧洲人为了让一个产品在市场上持续保持影响力,创作出了“品牌”这一概念,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了设计中。商家努力打造“名牌”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爱好追求“时尚”。设计作为“品质”、“新奇性”、“自我存在”的保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期待,而设计也满足了这种期待。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热衷于追求最新的信息和产品,唯恐落后于时代潮流①。
无论人类在技术上取得何种程度的进步,我们的知识、经验都是有限的,都是片断的、局部的。我们在细数已经取得的科技成果,在赞美人类伟大智慧和创造力之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未知的世界更广泛,人类面临的困难远未解决。
经济学第一法则提醒我们:一个社会真正拥有的休闲时间,似乎与其所使用节约人力的机器之数量成反比。我们提倡的是“人性化的科技”。科技的任务主要是减轻人类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工作负担,并发展其潜能。人性化的科技应该充当解放人的自由、体现人的价值、改善人的生活之推手,而不是我们借以自大自夸的由头。工艺美术运动改良者威廉·莫里斯等人反对机器化生产(其实是反对机器化大生产的粗制滥造和冷冰冰不近人情),提倡与人保持更亲近关系的手工艺生产方式的初衷是好的。马克思曾写道:“他们希望只生产有用的东西,但是他们忘了生产太多有用东西的结果则是制造出太多无用的人。”
科技的终极目的,是人文关怀,是亲近人而不是脱离人,是改善生活而不是远离生活。如果科技能够更加稳步地推进和发展,能够在它产生之时就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我们的生活将减少很多由此而来的麻烦。
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目的和期望之下进行的,设计更是如此。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设计发展良莠不齐,出现了很多偏离设计真实目的的夸饰设计、伪设计、假大空设计,它们或者迷失于形式,或者无视资源的有限和环境的承载力,或者纵容消费者非理性的物欲需求,或者故弄玄虚地炒作夸张消费者的需求……目前,我们生活中的商品形式已经两极分化:一种是以新奇的素材或夸张的造型来强调自身的独特性,以限量生产来标榜品牌的价值,以吸引心甘情愿地接受其超高价格的忠实消费者为目标;另一种则是在尽可能的范围降低成本,使用最便宜的素材,竭力简化生产过程,在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国家加工,竭尽所能地降低价格。这两种情况都不见得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探讨设计的本源,提倡设计回归其真实的目的,对设计实践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人类诞生之日,便是设计产生之时,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丰富的设计史。设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与艺术和技术形影相随。早期人类,利用粗糙的石器、木棍等采集食物维持生存;利用贝壳、兽皮等装扮自我朝拜诸神。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进化过程中,智力不断发展,经验持续累积,出现了越来越多精美的设计,成为人类文明中的瑰宝。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随着工业革命在西方的全面铺开,设计逐渐脱离传统的工艺美术和工程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了其渐进式的发展之路。
在各大古文明的诞生地,从史前时期开始就出现了很多让后世惊讶赞叹的设计艺术。西方最早的岩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等),新石器时代古梅尔尼亚彩绘陶器在公元前5000年后期出现了全面发展的高潮。早期的传统中以重复的几何图案装饰为其特色,并在陶器上布满了白色的化妆土。南斯拉夫的温卡遗址,也发现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和陶像,尤其小型陶像十分精巧,其特征是由立体的面具脸杏仁状的双眼和高大鼻子构成。古代埃及黑顶陶器、化妆石板、金字塔、玻璃工艺、金属工艺、木工艺等都具有很高的设计艺术成就。我国50万年前的古人类就学会了打造石器,在简陋粗糙的外表下,凝聚着他们的设计思想和辛勤劳动。火的诞生使用,不但改善了他们生存的物质状态,同时对于新的设计艺术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后来的制陶技术及彩陶的出现就是明证。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后,人类的活动与创造能力都空前加强,“设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发端。封建社会中后期,中西方文化开始相互渗透、广泛交流,中国的设计融入了不少外来的文化因素,设计的造型、色彩、纹饰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格。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及其之后的一系列设计艺术风格运动的发展,到19世纪末,在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以威廉·莫里斯为首的艺术与手工运动、20世纪风靡全欧的新艺术运动及1919年在德国诞生的包豪斯(宣告现代设计的诞生)告别了长期以来欧洲形成的以宫廷为中心的工艺美术,迎来了面向广大民众的新兴设计创作的局面。
人类改造世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我们的文明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物质就根本不存在文明。”②设计是在充分考虑设计物的功能结构、材料特性、生产工艺、审美形式、经济效益等前提下,为达到上述目的而进行预先的计划、规划并以某种视觉形式加以呈现的过程。人类出于维持生存、改善生活的原始初衷进行着劳心劳力的造物活动。设计作为一种造物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它应该是以满足物的基本功用(满足人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功能)为首要前提,设计的本源皆出于此。
北京大学土人景观的俞孔坚设计师曾提出“天地—人—神”的和谐统一观点,即要创造人类审美的而又是现实生活需要的、安全而健康的、富有意味的物质与精神的设计。我们可以将设计的本源理解为:人类基于满足自身发展与需求而对“人—人、人—社会、人—环境”三重关系之间所做出的考量与权衡,在各种价值的选择过程中对人、社会、环境进行设计创造,以期达到在一个守恒世界中物质环境的良性循环,让人类在更加适宜生存的美好环境中实现其不断提升的价值追求。
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关系到地球与人类的未来。今天的世界到处都是“文明的冲突”,这说明长久以来自由经济所提供的利益追求是有限度的;仅仅主张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是无法与世界共存的。在今后的世界中,关注社会全局、抑制利己主义的理性精神将会取代小众文化优先的价值观③。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设计目的也各有差异。在当今时代,设计的真实目的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符合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方向;(2)能够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体现、提升人的价值;(3)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减少环境破坏、资源浪费;(4)改善情感质量,使用方法和自我说明的质量;(5)引导正确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6)走出为少数人服务的精英意识,而要“为大众现实生活而设计”。另外,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设计目的的实现,需要设计师、企业家、大众、政府部门以及一些“国有大型企业”通过共同努力,从经济、政策、道德、伦理、法律等层面出发,促成设计活动返璞归真,设计出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剩余价值、为顾客带来更多使用价值、为减少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做更多贡献的“少而精”的产品。去繁从简、去伪存真;崇尚求真务实,反对铺张浪费,保持环境质量,让设计在理性思维和长远眼光的引导下,充当建设新生活的一面光辉旗帜。
“世界合理价值”(world rational value)是一种以理性的态度来利用资源的设计哲学④,它可以作为我们设计真实目的的概括性标语。“世界合理价值”要求不断减少那些在生产中使用和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产品;不断减少那些虽然能刺激购买欲,而毫无用处的,很快就会被束之高阁,或被抛弃和取代的产品;不断减少那些无非是赶时髦的,时髦一过就过时的产品;不断减少那些很快就损坏、磨损和过早衰老的产品。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那些确实具有买者和用者所希望的功能,方便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产品⑤。
设计师创造价值,消费者实现价值。当人们以一定的审美意向去挑选生活中所需要的消费品时,就是设计师创造价值的实现之时。设计师作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审美意识的主要建立者、营造者,肩负着提高社会成员审美意识的责任。意识影响行为,倡导一种合理的审美观和消费价值观,是设计师改变世界的有效方式。原研哉在反思日本设计后曾说:我们应该在适应市场的同时,用心推动消费者的审美意识,争取实现一个具有引导性的设计。
设计师不仅要设计具有实用美、结构美、材料美、样式美的产品,还必须关注产品在生产制作、使用维护等过程中会给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设计师在追求美的便捷的物之外,对人类的前途和明天也应有全面的考虑。应该更加珍惜和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保持一颗对自然爱护和充满敬畏的心。
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人及其生活,这也是设计的目的所在。这里我们默认的将“人”(理想化的标准人)设想成为是一个有合理欲求而不是物欲膨胀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对环境有保护意识的人,一个对个人劳动付出与索取报酬有清醒认识的人,一个不只是生活在今天还能看到自己和子孙后代明天的人。甘地曾经言及:地球上的资源可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却无法满足人们的贪欲。设计师,必须具备一种“眼力”,对服务对象合理欲求与虚妄欲求的分辨能力;必须具备一种“智力”,对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与纷繁复杂的各种审美和利益关系的一种平衡能力;必须具备一种“巧力”,对服务对象接受和满意程度用一种不着痕迹的巧妙方式达成;必须有一种“戒力”,力戒对违背设计真实目的的客户进行任何方式的妥协。设计师必须以培养出符合理性审美价值追求的服务对象为目标。
一盎司的实践通常比一吨的理论来得有价值⑥。设计真实目的的回归,必须落实到设计实践中,优秀的设计是设计实践的产物,它是设计目的实现的直接途径。
优秀的设计是设计目的实现的途径、方式和归宿。更多优秀设计的出现,就是更多符合设计真实目的的设计之再现。作为设计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倡导这样一种思潮和审美标准。工业设计师布劳恩提出的优秀设计的十大纲领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布劳恩的十大纲领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世界是永恒变化和相对静止的,因此革新是没有尽头的,因为设计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带来问题。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新起点给革新的设计观念来改善产品的使用价值。革新的设计总是和革新的技术紧密相关的,而不是为了革新而革新。同时,优秀的设计使产品容易被理解,它能让产品自己说话,即自己解释自己。
人们购买产品是为了使用它,所以它必须具有一定的功能——基本功能以及补充性的心理和美学功能。好的设计能优化其用途,排除掉其他不以此为目的、甚至起反作用的东西。一个产品的美学质量是其用途的一个内存的方面。因为一个人们每天都要使用的仪器反映着个人的环境,影响着人的舒适度。然而,只有做得好的东西才算是美的。
优秀的设计不会把产品伪装得比实际上更革新、功能更强、更有价值。它不试图用无法兑现的承诺来左右消费者。满足某一用途的产品有着工具的特性,它们既不是装饰品也不是艺术品。其设计应该是中立的(不偏不倚的),应该让机器占次要地位,而使人有更多的空间来实现其自我。
首先,优秀的设计避免去赶时髦,其作用从不过时,它即使是在今天这个喜新厌旧的社会也能持续多年。其次,少而精的设计赢得的更多,它将精力集中在关键的东西上而不是给产品佩戴上华而不实的多余的东西,要“返璞归真”。再次,设计对保护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它将保护资源和减少物理的和视觉的污染贯穿到产品造型中。好的设计是始终如一,直至最后的细节。任何细节都不允许随意地或由偶然性来决定。谨慎和精确最终也表达了对消费者的尊重⑦。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人们的需求需要用人性和慈善来引导”,而不是“为了自得其乐、争强好胜、高人一等、追逐名利、争权夺位或者其他任何类似的自私的目的,而应该是为了改善生活”。设计师作为设计活动的主导,是实现、还原设计真实目的的有力推动者,必须具有除了设计费之外的追求和操守,在这个岗位上真正为保护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同时,身体力行地引导大众的审美和消费心理行为,真正实现设计从业人员的价值和社会责任。
注释:
①③④(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朱锷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29页,第24-29页,第24-29页。
②⑤⑦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1页,第59页,第61页。
⑥(英)E.F.舒马赫: 《小的是美好的》,李华夏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