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咏茶诗词浅论

2012-04-02 09:24:03李雯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苏轼诗词

李雯

(江苏教育学院宿迁分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兴盛时期,有大量咏茶诗词传世。咏茶诗词,指以茶为主题、歌咏茶事之诗词,本文也包括言及茶的诗词。冯文开的硕士学位论文《北宋茶诗与文士情趣》称据《全宋诗》进行统计,北宋以茶字为诗题的茶诗约有300余首,诗人有102人。其中苏轼咏茶诗中以茶为诗题的有21首左右,诗中言及茶的有55首左右。沈松勤先生统计现存两宋茶词有80多位词人的514首词。笔者据《全宋词》统计,苏轼咏茶词计有2首,词中言及茶的有6首。这些诗词承载了大量的茶文化信息,也透露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和审美倾向。

一、从苏轼咏茶诗词看其茶事活动

(一)茶功

(1)佐欢解酒。宋代文人集会燕饮、访友待客,常以茶礼。或为酒宴,宴饮的程序是酒后品茶,品茶时歌茶词以娱宾遣兴。苏轼词中言茶往往兼及酒,茶酒并提正是这种情况。如其苏轼《行香子·茶词》云: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一场盛宴才罢,宾主余兴未尽,这时若匆匆散去未免仓促。按宋时风俗,此时应以茶待客,尽余欢。酒阑歌后,本觉懈怠,有清茶解酒,“觉凉生、两腋清风”,此后客人再行离去,留下一片安静从容。清香隽永的茶香使此次聚会更添一份回味无穷,这正是宋人所追求的一场理想的燕饮。

有时是酒醒后的享受:

望江南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寒食过后,新茶已成,醉酒方醒,且伴着烟雨朦胧的初春景象品尝新茶的滋味。

(2)封赏馈赠。元祐时期,苏轼在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及知礼部贡举。生活安定富裕,并与朝廷关系紧密,常常可以从皇帝那儿得到一些珍稀的赏赐,包括一些名贵的茶。《行香子·茶词》就描写了这一点:“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欧阳修在其《龙茶录后序》中说:“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序》所谓上品龙茶者是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贡焉。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惟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官人剪金为龙凤花草贴其上;两府八家分割以归,不敢碾试,相家藏以为宝。时有佳客出而传玩尔。至嘉祐七年,亲享明堂,斋夕,始人赐一饼,余亦忝预,至今藏之。余自以谏官供奉仗内,至登二府,二十余年,才一获赐。”①这么难得,难怪苏轼得到“密云龙”要视之为珍宝,要特别地夸耀。又有张宗橚《词林纪事》引:“秦、黄、张、晁为苏门四学士,每来必取密云龙贡茶,家人以此记之。廖明略晚登东坡之门,公大奇之。一日,又命取密云龙,家人谓是四学土,窥之,则廖明略也。”②苏门之间相互馈赠与共饮佳茗,他们饮茶聚会,诗词酬唱,茶成为他们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

(二)茶俗

苏轼有一首《试院煎茶》很好地记录了宋时煎茶的过程: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家贫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蟹眼”、“鱼眼”为用汤之法。《茶经》云:凡候汤有三沸。如“鱼眼”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则汤老。此时已是二沸,若松风之声。

除此之外,煎茶还要注意选择茶与水的优劣,如《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就提到双井茶是茶中绝品,谷帘泉为泉中珍泉。除此更以“密云龙”为贵重,团形茶饼压有龙纹,更饰以金缕线。水贵活,即刚取回的新鲜水,“贵从活水发新泉”。苏轼曾两次游无锡,品惠山泉,留下了“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吟唱。惠山泉也是当时名泉。

盛茶之盏也有讲究,“定州花瓷琢红玉”是当时的风尚。

用火也很有讲究,《汲江煎茶》云:“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活火,即猛火、旺火,不同于缓火。唐人有“茶须缓火炙,活火烹”的说法。

二、从苏轼咏茶诗词看其心态

有宋一代,饮茶之俗遍及朝野,而尤以文人士大夫为盛,其斗茶、品茗之习气与当时硕学鸿儒谈性论道之风相表里,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日常饮食的范围,从而成为一代文人士大夫精神风貌的写照。这正是苏轼写下众多咏茶诗词的文化背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苏轼的咏茶诗词既有北宋文人共有的情感,又有个人独特的心态。

(一)审美化的日常生活

王水照先生在《宋代文学通论》中称宋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成熟期的型范,宋代诗歌创作中出现大量的描写日常生活的题材,表现宋代文人的盎然雅趣和丰富情韵。这种诗风的出现是宋代文人重理节情而趋向雅趣的性格追求③。这种雅趣带来的就是诗意化的日常生活,这一点在苏轼咏茶诗词中体现得十分鲜明。

苏轼作为宋代文人的一员,他也同时兼有入仕与归隐的情怀,他既有奋厉当世的情怀,又向往躬耕东坡的清闲生活。他醉心艺术的美好,能够在品茗、书画、诗文中感受艺术的趣味。他把日常生活艺术化、诗意化、审美化,将雅致风神贯注于茶,以一种文人的视角将茶的自然品性提升到一种愉悦的审美体验,将茶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将饮茶作为一种审美流程,完成了从物质性向精神性的升华,这是宋代文人在茶文化中追求雅趣的主要表现。如他的一首《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末乳花浮午琖。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细雨如烟、晓风清寒、烟云清荡、嫩柳轻拂,眼前一幅精致纯美的景色,此时端上了精致的新煮茗茶和清新的野菜春盘,这是春天里最美好的享受——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在苏轼眼中,不管是新煮的茗茶还是初生的野菜都充满了美感,这是苏轼在春天的美景中对生活审美化的理解。词人细细描绘的初春美好景象,表现出对普通生活的审美感受。词人对于人间美好的事物和生活始终充满着强烈的热爱之情,从而表现出清旷闲雅、平淡自然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再如苏轼的《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二首》:

花雨檐前乱,茶烟竹下孤。乘闲携画卷,习静对香炉。

这首诗写苏轼邀请好友一起品茗赏画,细雨中花瓣轻飞,竹林前茶香袅袅,炉中熏香依依,这样的生活是诗人刻意而为的一种审美意境,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审美化提升。在表现文人日常生活审美化方面,咏茶诗词以其独特的风俗内涵作用于苏轼的日常生活,呈现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

这种审美化的日常生活还体现在将茶比作美人。将茶比作美人是宋代文人的一大贡献,最著名的是苏轼的《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尽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春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是赞美北苑龙凤团茶的名篇,明月相照、春风轻吹下的新茶冰清玉洁,故整首诗以壑源佳茗比粉妆未匀、冰肌玉骨的美人,从此佳茗似佳人成为后人评品佳茗的标准。苏轼更有以佳茗赠佳人的雅事:

西江月

送建溪双井茶、谷帘泉与胜之。胜之,徐君猷家后房,甚丽,自叙本贵种也。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清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白面。

胜之,友人徐君猷的歌姬,容貌妍丽,气度不凡。此词表面写珍贵的双井茶,实则以之与美人争胜,“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白面”,这种对茶的审美处理更进一步体现了苏轼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二)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苏轼曾有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④这种不为世俗所拘、随缘自适、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也同样体现在他的咏茶诗词中。茶于苏轼,既有富贵如《行香子·茶词》所描写的绮席盛宴上饰以金线、充满富贵气息的密云龙茶,又有简单质朴的农家口渴之饮。元丰元年(1078年)初夏,苏轼曾以太守的身份巡行于徐州的郊野,此时日上中天,时已过午,造化纷纷飘落,缫车咯吱作响。村子里静悄悄,只有一老者披旧衣于村头柳树下卖黄瓜。酒后的苏轼一路走来唯觉口渴,只希望能够有碗茶喝:

浣溪沙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日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时的苏轼不再沉醉于茗茶的审美享受中,他只是作为一个巡行的太守寻找一碗解渴的茶水。但这种口渴的经历却被苏轼写得清新自然,充满田园气息。一向作为雅文化典范的茶在这儿具有了质朴轻快的性质。

当苏轼处于人生困境之时,他依然可以尽情享受茶的佳处:

十拍子·暮秋

白酒新开九酝,黄花已过重阳。身外傥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东坡日月长。 玉粉旋烹茶乳,金齑新捣橙香。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

这是元丰六年(1083年)的九月,虽身遭贬黜,苏轼依然不以己祸为念,身外之物何足挂念,心安之处便是家乡,新酒、菊花、茗茶、金齑,这些美好的事物共同构成了苏轼心安自适的旷达生活。他既能够以佳茗为一种审美化的、精静雅致的生活象征,又能够完全不受其雅的束缚,尽情展示其“狂夫老更狂”的洒脱。再如前所引《试院煎茶》也自有一种洒脱。“我今家贫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不用美女分茶、无需玉碗相盛,砖炉石铫就足以煎茶为乐。睡足日高起,一瓯茶,正是一派神姿仙态,苏轼的洒脱就在这种不为外物所拘的态度中。《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中记载:“东坡云:‘烂蒸同州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筯,南都拨心面,作槐芽温淘,糁以襄邑抹猪,炊共城香稻,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鲈鲙;既以庐山康王谷水,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⑤此情此景,洒脱自然,苏轼的魅力正在于此。

(三)针砭时事的政治态度

借咏茶诗词表现自己针砭时事的态度可能是苏轼咏茶诗词独有的特点。他曾将茶与墨作比,评论说:“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哲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⑥苏轼认为饮茶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标志,而茶也就因此具有一种政治意义,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

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

为君细说我未暇,试评其略差可听。

建溪所产虽不同,一一天与君子性。

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

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

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懭。

体轻虽复强浮沉,性滞偏工呕酸冷。

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鲠。

葵花玉转不易致,道路幽险隔云岭。

谁知使者来自西,开缄磊落收百饼。

嗅香嚼味本非别,透纸自觉光炯炯。

秕糠团凤友小龙,奴隶日注臣双井。

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倖。

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人怒生瘿。

熙宁六年,轼任杭州通判,钱安道寄建茶与苏轼。苏轼以诗和之。苏轼以历史人物比拟不同的茶味,褒贬自现。其中“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倖”句,骂尽世间小人有以好茶钻权贵者。本为雅致生活代表的茶叶在其眼中也成了揭示小人险恶用心和钻营丑态的工具,其讽刺锋芒无比犀利,呈现出苏轼温和雅静、旷达洒脱之外的另一面。这是苏轼不能放弃的儒家的立场。又有《荔枝叹》:“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先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粟粒茶是武夷山一带所产茶的最上等,芽叶嫩小如粟粒,故得名。苏轼由荔枝联想到当时的大臣丁谓、蔡襄买此名茶献媚皇帝,争先买宠。指斥时弊、抨击奸邪的力度同样让人惊叹。

又有《和蒋夔寄茶》:

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

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

金虀玉脍饭炊雪,海鳌江柱初脱泉。

临风饱食甘寝罢,一瓯花乳浮轻圆。

自从舍舟入东武,沃野便到桑麻川。

剪毛胡羊大如马,谁记鹿角腥盘筵。

厨中蒸栗堆饭瓮,大杓更取酸生涎。

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

故人犹作旧眼看,谓我好尚如当年。

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争谁先。

清诗两幅寄千里,紫金百饼费万钱。

吟峨烹噍两奇绝,只恐偷乞烦封缠。

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

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

死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媸妍。

知君穷旅不自释,因诗寄卿聊相镌。

苏轼名为咏茶,实以茶事抒发情感,以茶喻事,以世比茶。烹茶、品茶“南北嗜好”各不相同,究竟谁好谁坏无从得知。这就好像人与人因为“政见”不同,也无法“知谁贤”了。茶的“命运”如同“人生所遇”,只能听凭境况的变迁。苏轼的内心充满了对世事不平的迷惑,面对友人的“知君穷旅不自释”最终选择了“我生百事常随缘”聊以自释,言语之间充满了不平之气。

苏轼的咏茶诗词带有明显的两宋茶文化的特点,其中所反映的茶功、茶俗都与当时的茶事相吻合,展示了他的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但苏轼的咏茶诗词还表现了其独特的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和针砭时事的政治态度。苏轼的咏茶诗词与两宋咏茶诗词一道,抒写着心性情趣,构成了独特的宋代茶文化。

注释:

①(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86年,第475页。

②邹同庆、王宗堂编注:《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第599页。

③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4页。

④贾似道:《悦生随抄》,《说郛三种》卷1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 252页。

⑤(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07页。

⑥(宋)曾慥:《高斋漫录》,中华书局,1985年,第43页。

[参考文献]

[1](宋)苏轼.苏轼全集[M].傅成,穆俦,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王水照.苏轼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4]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5]王兆鹏.唐宋词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6]彭国忠.元祐词坛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王河.论宋代茶文化中的雅俗风尚[J].社会科学战线,2009(3):150-154.

[8]刘学忠.宋代茶词研究[J].学术月刊,1998(9):78-83.

[9]行一.苏轼咏茶诗浅释[J].农业考古,1991(4):164-168.

[10]沈松勤.两宋饮茶风俗与茶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70-76.

[11]扬之水.两宋茶诗与茶事[J].文学遗产,2003(2):69-80.

[12]冯文开.北宋茶诗与文人情趣[D].南昌:南昌大学,2006.

[13]王璇.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D].无锡:江南大学,2009.

猜你喜欢
苏轼诗词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现代苏州(2022年9期)2022-05-26 01:34:49
水调歌头.中秋
当代音乐(2020年11期)2020-11-24 05:15:27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1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0期)2019-09-19 08:59:4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8
苏轼吟诗赴宴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8年9期)2019-01-19 01: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