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兼容能力的培养

2012-04-02 06:57印兴娣毕翔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媒介人才融合

印兴娣,毕翔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①。对于应用型地方高校的新闻专业来讲,只有培养“一专多能”的新闻人才,才能适应各类企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

中国的新闻教育与媒介一样,面临着改革的巨大诉求。媒介的融合,迫使高校在培养新闻人才的过程中,不能沿袭老路朝着“专”的方向直线发展,而要培养“一专多能”的新闻人才。

“一专多能”的“专”是指学生要具备新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多能”是指高校新闻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报纸、电视、网络新媒体、各类文化传播公司等不同企业的需要,适应社会各类非媒介企业对新闻人才能力的多种要求。

一、对“一专多能”兼容性能力的认识

“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必须既熟悉新闻采编业务,又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同时还具有现代新闻传播观念,特别是要熟练掌握现代化传播技术,具有复合知识结构,能够适应各类企业工作。与传统的新闻工作者相比,无论在传媒企业还是在非传媒企业工作,都能运用传播知识和新媒体技术,提炼最有价值的新闻,扩大新闻传播的效果。

不同的媒体对“一专多能”的要求是不同的。新闻媒体企业所要求的“专”是指能够运用新闻理论知识进行采访、编辑;“多能”是指在“专”的基础上还要懂计算机技术、数字时代网络各类新兴媒体的使用技术。对于各类网络新媒体从业者来说,“专”是指必须要懂计算机技术、数字时代网络各类新兴媒体的技术。另外还要具备报纸的文字编辑、电视的视频编辑、广播的声音编辑等能力。“背囊记者”就是各类新闻传播媒介企业所需要的“多能”记者。所谓“背囊记者”,就是掌握了全面的多媒体技能,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的全能型记者②。而非传媒企业所要求的“多能”是指具有新闻知识和动手能力,还要兼具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文秘、策划、营销、沟通等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在集团化的媒介里,不仅要懂传媒,更要懂经济、懂管理。也就是说,不同企业对“专”的要求有所不同,但对“多能”的要求却是相通的,对复合型、兼容型人才的需求都是一样的。如何适应企业的需求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复合型人才是指知识面广、宽口径的人才,而真正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在企业锻炼几年才能形成。高校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能力结构。新闻是常干常新的事业,尤其在当前,新闻传播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理论、新经验、新方法,企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但各学校在新闻复合人才的培养方面却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以常州某高校为例,播音与主持、新闻、广播电视新闻、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四个专业方向培养与新闻有关的人才。但各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实践训练侧重点不一样,实践环节只突出专业一点而弱化其余,甚至根本不涉及其他。如播音与主持专业方向是以纯粹的语言艺术培养为主,课程实践锻炼环节所有的训练都以普通话语音训练为主,只有少量的主持训练,电视编辑、文字写作、网络技术等课程很少。侧重平面新闻媒体的新闻专业强调报纸新闻的采写能力和编辑与排版等技能,对电视媒体的传播内容及能力要求涉及不多。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侧重电视采编学习与训练,播音没有硬要求,比如对普通话没有专门的训练与考试要求,也不与学位挂钩,这样,即使学生去电视媒体工作,也只能在电视台做后期工作,而不能成为出镜记者、现场主持。网络传播专业方向的课程侧重点虽然比其他三个方向的专业涉及得广些,但课程多以网络技术、网络新闻等为主,播音、主持、策划等能力的培养欠缺。这势必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后适应工作的能力。

对于许多开设新闻专业的高校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来说,其专业设置一般具有文理兼顾的综合性特点。在课程设置和师资两方面完全能够满足培养“多能”型人才的需求。如常州工学院有文秘、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师资,有计算机、信息工程等网络技术方面的师资,等等,这些都为兼容性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文理交叉,强调应用训练的重要性,探索一种人文社科与信息学科大跨度交叉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培养兼容能力是拓展学生就业渠道的需要

未来新闻领域的新格局,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高度融合,所以,高校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紧跟形势的发展,甚至还要有超前意识,对专业做出相应的调整,重点培养适应新老媒体相融合之新格局的复合人才。

(一)媒介之间界限的消融要求新闻人才具有兼容能力

1.媒介内部兼容的需要

据专家保守估计,2008年以后的3~5年内,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有60万~80万人③。《北京青年报》社长张延平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曾谈到:“我曾经说过需要三种人,就是既能跑动又有思想的记者,既能管版又能管人的大编辑,既懂媒体又懂经营媒体的管理者。现在我又加了一个既懂传统媒体,又懂新媒体的跨媒体人才。就是我现在特别需要这样的跨媒体人才,因为我现在推动媒体的融合。这个就必须要懂人民网,也得懂《人民日报》。这两个你都懂,这就非常厉害了……”④这是媒介内部融合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广播电视媒体的人才需求也是如此,不能学播音的只会播音,学采访的不懂如何出镜。广播电视媒体人才既要具有采编播和摄像的电视专业能力,还要有新媒体需要的技能,因为电视媒介也有网络电视,也有与新媒体直接融合的节目。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综合了电视的视频、广播的语言、报纸的文本与图片功能。所以,各媒介内部的融合已是常态,且合作愈发紧密。如新兴媒体twitter(推特)发布的新闻有可能是最新、最及时的新闻。由于其具有最新、及时和不收费的特点,国外多种媒体都与之分享新闻资源。如果从业者不懂、不会使用这种新兴媒体,就有可能影响媒介所传播的新闻的时效性。新媒体不仅是传统媒体获取新闻资源的途径,更是拓展传统媒介传播影响力的重要手段。电视节目《夜宴微波炉》在和微博合作后就大大提升了节目的延展性和新锐感,改善了以往老年观众偏多的受众结构,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加入到电视节目的收视大军中来。

2.媒介之间融合的需要

技术消融了传统媒介之间的界限,媒介融合时代新的变化对当代和未来的媒介人才需求有着重要影响,其突出表现是新闻媒介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发生变化后呼唤“融合新闻”人才的出现。《夜宴微波炉》就是媒介之间融合的代表。该节目由主持人、嘉宾、首席记者一起参照微博规则对一周微博热点新闻进行30秒的酷评。并通过《新闻夜宴》南京演播室和搜狐北京分演播室同步直播,较好地实现了网络电视化和电视网络化的对接。节目中设置了博友、网友、观众与主持人、嘉宾的实时互动。因此,专家称《夜宴微波炉》节目是国内首家实现了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优势功能有机融合的典范。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兼容,扩大了新闻专业的学生就业的选择范围。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都将被更大程度地突破。媒介融合背景下,记者将不再为一个媒体服务,而是为集团内的媒体信息数据库服务。记者采集回来的信息,既能为报纸供稿,又能为广播电视供稿,还能为网络提供素材。因此,记者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多媒体格式,但又符合一定的制作标准,满足一定的模块要素,使之能为不同媒介的编辑所用。

(二)满足各类现代生产企业对新闻人才的需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闻专业的学生进入各类现代企业,从事企业报纸编辑、行政秘书、企业策划等方面的工作。在企业,他们所做的工作已经不仅仅是纯宣传工作了,因为企业的工作和大众传播媒介工作性质还不完全一样,目的和方式都有所区别。企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越来越多,如某高校2010届某新闻班毕业的31位同学中,进入非媒介企业工作的有25人,真正进入媒介企业的只有3人。进入非媒介企业之后,大家的同感是以前学的东西能够用的不多,而企业产品宣传所需要的管理、营销、策划的知识和能力却不够。学生的能力和企业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因此,学校应开设相关的通识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四、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闻兼容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拓宽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途径,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

(一)调整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打破以往的过分偏重某一专业的课程设置框架,定向开设与企业产品、营销等方面有关的应用类课程,让学生宽口径摄入各类相关知识。新闻学科的课程设置需要突破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学科的组织架构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使各个专业方向都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静态基础课程与动态性专业课程(与社会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的方向)相结合。紧盯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趋势,适度超前。学科的组织架构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以保证各个专业都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

(二)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重要保证。“新闻专业的教师需要突破自己的专业局限,需要建立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在这一前提下,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⑤同一条新闻,报纸怎么写、怎么编、怎么排版,电视怎么写、怎么拍、怎么编、怎么配音,广播怎么采编播和制作,网络新媒体如何把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多媒体传播融合起来做?教师首先要能够担当得起来。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一是可以大力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媒体人才,使其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他们实践经验丰富,具备了融通各类媒体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对在职教师进行实践训练,提高教师自身的动手能力。对缺乏实践经历的老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地派他们去不同媒介锻炼,也可在学校建立的多媒体仿真实验室进行综合训练。教师不能固守自己原有的专业,应该根据教学与发展的形势,不断学习新的媒介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培养需要。

(三)模糊学生专业方向的概念

随着新旧媒体的互相融合,媒介之间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媒介从业者的角色也变得模糊,媒介与受众之间传与受的界限变得模糊。高校在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适应这种角色的变换,以适应不同媒体的需要。如新媒体的传者和受者,既是分开的又是一体的,还是互动的。传统媒体之间传者与受者界限分明,把关很严,互动不强。随着各媒介之间的融合,传统媒体的传者与受者的角色虽然没有达到一体化,但受者意识越来越强。《夜宴微波炉》《夜线》等电视节目都与微博合作,开始新媒体化,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传”与“受”的角色互换。

(四)建立媒体融合教学的仿真实验室

依托数字技术和网络,建立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仿真教学平台,这是未来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依托的设施基础,能让更多的新闻实务课程的教学在仿真或真实的媒体环境中进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就现有的教学资源来说,不少地方高校的专业实践设施无法满足学生跨媒体实践的需求。学生到媒体实习,也只能了解一家媒体的实践流程。而借助各类最新数字技术的软件,如报纸的电子排版软件、电视的视频编辑软件、广播的配音软件、动画的flash软件、图片PS软件等等,在仿真实验室教师可以完成各类媒体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带领模拟职场团队完成各种媒体工作流程,这样能让更多的新闻教学在仿真的媒体环境中进行,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五)建立学生实践学习兴趣小组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每年立项的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是新闻专业学生增强实践能力的一个极佳的平台。这是一个新型的兴趣学习小组,类似于美国的小组学习。美国的小组学习方法在中国虽不可以照搬,但各类大学生实训项目可以借鉴与参考,适当改变形式。老师通过指导实训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学生的潜能很大,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自我摸索自我修正,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具有超前意识。学生进校后几年才能进入就业市场接受检验,高校应该了解发展的方向,倾听传媒业界的意见,预测未来几年的具体需求,及时作出自己的判断,培养具有兼容能力的新闻人才。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公开征求意见稿)》,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1043339.html,2010年3月1日。

②③④《新闻专业就业率揭秘:新新媒体需哪种人才》,http://www.edu.people.com.cn/GB/116076/9040100.html,2009年3月27日。

⑤《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人才的培养》,http://www.xj71.com/2011/1026/640147.shtml,2011年10月26日。

猜你喜欢
媒介人才融合
人才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