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宇英,董 岩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小说翻译中会话含义的再现①
——《德伯家的苔丝》汉译本实证分析
方宇英,董 岩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言语交际行为提供了分析工具。小说人物对话虽经作家深思熟虑但毕竟源于现实生活,也就必然存在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以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张谷若先生的《德伯家的苔丝》译本,探讨译者如何准确传递对话中的隐含意义,再现小说的艺术魅力,帮助读者理解小说语言艺术表现形式。
会话含义;合作原则;小说对话翻译
Grice在其《逻辑与会话》一文中提出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这一重要概念。他认为,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双方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此“默契”即为“合作原则”,具体包括:
(1)数量准则,即说的话既要达到交际所要求的详尽程度,又不能比所要求的更详尽。
(2)质量准则,即不要说自己认为不真实的话,也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联准则,即说话要相关贴切。
(4)方式准则,即避免晦涩歧义,说话简要,条理清楚。
如果说话者要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意思,那就必须遵守上述准则。但是Grice指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出于某种目的,在不同程度上有意不遵守上述准则,在会话中,如果一方没有遵守某个或某些准则,另一方通常只好越出话语的表面意义去领会对方话语中的深层意义,寻求说话人在什么地方体现着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由此产生。”简言之,合作原则的违反产生会话含义,它实质上就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小说人物对话虽然经过作家的深思熟虑和精心安排,但毕竟源于现实生活,又要反映现实生活,也就必然存在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从而出现话外之音。因此,小说翻译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的会话含义是否得到忠实的再现。下面将引用张谷若先生《德伯家的苔丝》译本中的某些译例,分析小说翻译中译者是怎样处理原作中人物话语的隐含意图。
例1:“Then will you give him a Christian burial?”she asked quickly.
“Ah - that’s another matter ,”he said.
译文:“那么你可以按着教会的仪式,把他埋葬了吧?”她急忙跟着问。
“啊,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他说。
苔丝的孩子在夜里死了,她叫醒兄弟姐妹给他行了洗礼。第二天傍晚她找到牧师并请他按教会的仪式埋葬她的孩子。事实上,当牧师听说孩子得病,曾经良心发现,天黑之后,要到她家给他行礼来着;他并不知道,不许他进门的,是苔丝的父亲,并不是苔丝自己,所以现在他不许苔丝以有私人行礼的必要这种话来作辩护。牧师的回答明显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表明他同情苔丝,因此不想用更直接的回答伤害她。这种推论对进一步的理解小说很有意义,也有助于引导译者对话语双方的情感进行生动的描述,从而使译文读者体会到相似的美学感受。
例2:“Tess!”
“Yes,dearest.”
“Am I to believe this?From your manner I am to take it as true.O you
cannot be out of your mind!You ought to be!Yet you are not....My wife,my Tess - nothing in you warrants such a supposition as that?”
“I am not out of my mind,”she said.
译文:“苔丝!”
“啊,最亲爱的。”
“难道我得当真相信你这些话吗?看你的态度,我得相信你这些话是真的。哎!你不像是疯了的样子!你说的话应该是一派疯话才对呀!但是实在你却又并没疯……我的太太,我的苔丝——你没有什么可以证明你疯了吗?”
“我并没丧失神智,”她说。
根据合作原则,方式准则要求文本应该意义明确,更为具体。尤其要避免晦涩和歧义。当安玑在新婚之夜听完苔丝表明身世后,他变得语无轮次,作为一个传统道德的卫道士,他要求苔丝对他过去的放荡行为给予谅解和宽容,苔丝也的确那样做了。但他却不肯对她悲惨的过去做出回报式的宽容。译者采用了直译,虽有悖方式准则,却更好的为人物刻画、故事发展以及篇章的结构服务。
例3: “I hope I am not too heavy?”she said timidly.
“O no.You should lift Marian!Such a lump.You are like an undulating billow warmed by the sun.An d all this fluff of muslin about you is the froth.”
译文:“你说我不太重吗?”
“哦,不,不重,你没试试玛琳哪。你好象是在日光下荡漾的一片波浪,一起一落,非常地轻柔。你身上这件纱衣裳,就是浪头飞溅的浪花儿。”
一个礼拜天早晨,苔丝和3个伙伴去作礼拜,不料一条泥路被前一天的大雨淹没。她们一个个都穿着漂亮的衣服,而水已经深到脚面。正在她们进退两难的时候,安玑·克莱蹚水向她们走来。安玑先把苔丝的3个伙伴抱过泥塘,最后才轮到苔丝。上述对话就在此时发生。
安玑的回答明显超过了苔丝所需要的信息,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数量准则。另外苔丝不可能是波浪,衣裳也不可能是浪花,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明显违反了事实,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但这种故意的违反,形象、生动地表明了安玑对苔丝的爱意,以及苔丝在他心目中无人取代的地位。译者在译出这种比喻手法的同时补译了“非常地轻柔”这一句话,将原文信息滴水不漏的传递给了读者。
例4: “ W hat,really,then,you don't want to learn anything?”
“ I shouldn't mind learning why - why the sun do sh ine on the just and the unjust alike,”she answered,with a slight quaver in her voice.“But that’s what books will not tell me.”
译文:“那么你当真什么都不想学了吗?”
“我倒是想知道为什么——为什么太阳照在好人和歹人身上,一律地照耀?”
她声音有点颤抖地答道。“不过那可是书本上找不到的。”
苔丝喜欢安玑,但她又对自己的过去耿耿于怀,她在内心恨透了亚雷。她想不通为什么好人和坏人要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但安玑不清楚她的遭遇,也就认为她只是随口说说。苔丝的话违反了关联准则,译者对她的话语进行了直译,留给译文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深刻体会到苔丝当时的心境。
例5:“Then why do you refuse me?”
“I don’t want to marry!I have not thought o’doing it.I cannot!I only want to love you.”
译文:“那么你为什么不答应我哪?”
“我不想结婚!我一点儿结婚的意思都没有!我不能结婚!我只愿意爱你!”
安玑向苔丝求婚,苔丝却拒绝了。她那么爱安玑,不会不想跟安玑结婚,而是怕安玑知道自己的过去后不接受自己,因此故意违背质量准则,说出了违心的话。上述对话充分显现了苔丝当时的矛盾心理,她的这种复杂微妙的心情不是被作者直接描写出来的,而是通过她频频违反质量准则而产生的会话含义中自然而然的折射出来的。从译文可以看出,译者采用的是相当忠实于原文的直译法。显然,译者体察到了作者的匠心和其中的会话含义。
例6:“Why do you look so woebegone all of a sudden?”he asked.
“Oh,’tis only - about my own self,”she said,with a frail laugh of sadness,fitfully beginning to peel“a lady”meanwhile.“Just a sense of what might have been with me!My life looks as if it had been wasted for want of chances!When I see what you know,what you have read,and seen,and thought,I feel what a nothing I am!I’m like the poor Queen of Sheba who lived in the Bible.There is no more spirit in me.”
译文:“你怎么一下子发起愁来了哪?”他问。
“哦,我这不过是——想起我自己来就是了,”她微微作出一副苦笑的样子来,说,同时一阵一阵,时作时辍,把一个“夫人”花蕾动手剥开。“我这不过是想起我自己可能的情况来就是了。我的生命,好象是因为没有碰到好机会,都白白浪费了。我看到你知道那么多的事儿,念过那么多的书,见过那么多的世面,想过那么多的道理,我就觉得我这个人什么也不是了,我就好象《圣经》里那个可怜的示巴女王一样,诧异得神不守舍了。”
起初的时候,苔丝似乎不是把安玑当做了有肉体凡胎的人看待,而是把他当做了智力的化身看待。她就用这种态度,把自己和他比较;她发现她自己的智力水平那样低下,和他那种不可测量的智力相比,距离那么远,不论她怎么努力,都无法能赶得上他,因此她就十分抑郁,十分灰心。
小说中的言外之意有时通过文化背景、历史典故、文字游戏等来表达。译文读者仅看字面难以理解其中含义。在这段话语中使用了“Queen of Sheba”,寓意丰富。“Queen of Sheba”在美国几乎人尽皆知,但对中国读者来说则违背了质量准则,会话含义是隐含的甚至是无法理解的。如果译者不用适当的手段加以补充会话内涵的话,中国读者即使挖空心思也想象不出原语读者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话语信息。译文采用了直译加注的方法,即在页脚注明“示巴女王,见《旧约·列王纪上》第十章:“示巴女王听见所罗门因耶和华之名所得的名声,就来要用难解的话,试问所罗门。……所罗门将她所问的都答上了……示巴女王见所罗门大有智慧……又见他上耶和华殿的台阶,就诧异得神不守舍。”这样译文读者就可以根据其中的关联,体会到话中的言外之意。
总之,译者首先要能准确理解隐含于原文字里行间的会话含义,其次要根据原文提供的语境,将作者隐含的话语含义传达出来,从而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从合作原则的观点看,译者应通过考察原文词语出现在上下文中的意义、原文表达的意图,力求在译文中建构起和原文相似的语境。张谷若先生的《德伯家的苔丝》汉译本在再现原文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创作主旨的需要,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处理人物会话,从而为译作增色不少。
[1]Grice H P.Logic and Conversa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4.
H315.9
A
1674-5884(2012)01-0170-02
2011-11-12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09C420)
方宇英(1987-),女,湖南益阳人,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翻译研究。
(责任编校 龙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