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万里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马克思主义“需要”论的几点思考①
——兼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赵万里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增强其实效性,教育者关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尽管是一种创新,但是若不关注学生的需要,仍旧是缺乏实效性的应景式过程,而且,这种类似于“围追堵截”的工作方式会徒增学生逆反心理。增加日常对话和采用参与教学模式是了解尊重、满足引导学生需要的最佳路径,继而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需要”理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参与教学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所以,在教育实践中,领会并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工作前提。而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鉴于此,高校若要以人为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以“人的需要”为起点。
马克思认为人的各种行为的产生都基于需要,主要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指的是人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为了维持其生命的存在而对基本生存条件的要求,是一切动物生存本能的表现;而享受需要是人追求舒适、惬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优化自己生存条件的需要。它是在生存需要得到基本的、持续稳定的满足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发展需要指的是人全面充分发挥和展现自己潜力及创造力的需要,这是人的固有的本质力量,是人拓展和发挥自己生命力的需要[1]。人们复杂多样的需要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其构成具有层次性;而且人的需要不纯粹是个人的,它或多或少是社会需要的反映,受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水平制约。
个人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是一致的。“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2]。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有维持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但是人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即使是人的本能需要,也深深地打上了社会历史的印记,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只能借助于社会,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现。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上,亦是如此。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离开社会关系就没有什么自我价值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不考虑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关系,会导致片面、失衡的教育后果。
需要理论是马克思发现和建立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人的需要问题是马克思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关注人的需要,并寻求满足人的需要的现实途径,是马克思一生从事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的价值取向。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要注意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需要,辨清教育对象,因为有些学生在某一阶段对物质需要特别渴求,有些学生对精神需要的渴求强烈;有些学生的需要不联系社会需要来考虑,并不符合大学生的身份而且可能危害他们的身心。学生的需要不一而足,考虑从人本身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施教才能在实践上做到以人为本。过分突出“社会本位”价值观,一味强调社会需要致使个人需要得不到重视的教育必定是空洞的教育。
近些年,学者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关注颇多。教育研究者和受教育者对高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不满,对于当前教育状况的指责主要集中在:(1)教学理念落后,师生关系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漠视学生的主体性,施教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形成二元对立的“主体-客体”关系。一方在灌输说教,一方在我行我素,不能产生教育内容的内化。(2)教育模式呆板。无论大学还是职业院校、中学仍旧是传统的“文本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师道尊严”观念浓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控制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学生绝对地服从教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个识记概念、制度、政策等的机械过程。(3)教学评价单一。以上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决定了教育评价一元化,千篇一律,不能对应学生的多元化价值,导致学生自我追求和自我价值实现受阻,进而引起学生反感、不满,施教者与受教育者关系越来越冷漠,精神层面的交往匮乏。
当前这种以大课堂灌输大量的伦理道德、政治理论来迫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按照预定目标发展的教育,过于轻视大学生精神、心理上的需求,久而久之,多数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空洞的说教,视为与己毫不相关的事情,听课只是人到场而已,绝不会用心去领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自己人生发展的意义。由于对政治理论学习不够重视,学生思想上容易出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糊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人生观、价值观也偏功利化和自私化。而在社会上,许多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更是令人堪忧。尽管在学校里被灌输了许多的大道理,但学生毕业踏上社会却未必懂得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须遵守的“规矩”,就更别提如何对自己的社会政治行为负责任了[4]。
当前,网络交流在青少年学生中的受众面很广泛,2010年4月26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到1.95亿人。在网络世界里,学生已从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转变为信息的提供者、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者。这就决定了网络势必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开创了新的教育模式,学生在这种教育中的主体性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及时在该类网站上加大研究和投入力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对学生加以引导,则学生极易受到各种不良舆论和价值观的影响,造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动摇他们的理想信仰[5]。诸多教育研究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问题,呼吁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重要性,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主张重视发挥校园网络的作用,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企图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间与空间的全方位覆盖和影响。
这个愿望是好的,但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是教育学生,而不是控制学生,如果方法不当、内容不入学生的心理,是否会给学生造成思想控制的不安全感或压抑感?是否会给学生心理罩上阴影?笔者认为,利用网络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模式的创新,但仅仅只是教育的课堂、教育手段的不同而已,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不在于手段,而在于理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师生交流,不重视学生的需要。不从学生需要出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设想的美好愿望仍会落空,仍与传统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样,是缺乏实效性的应景式过程,陷入传统的窠臼。而且,更糟糕的是,这种类似于“围追堵截”的工作方式会徒增学生逆反心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人文主义的关怀把学生的主体性凸显出来,满足受教育者的内在物质和精神需要,引导他们积极健康发展。
首先,教育者要了解学生需要。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本身的需要,那么用一个方法、一种模式对满满一大讲堂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肯定是失败的。了解千姿百态、各怀梦想的青年学生的不同需要,并非愿望就行,也并非有经验就有把握,更非通过有吸引力的课件能实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限于知识传授、完成授课任务而缺乏自然的、日常的人际沟通与交流。生活即教育,我们不妨借鉴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法,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倾听他们的心声,对他们的生活嘘寒问暖,设身处地地进行角色置换,替他们着想。如针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多注意他们的物质需要,而对性格孤僻的学生多注意他们的心理需要;大一的新生有可能需要得到如何适应新环境的关怀,而大四学生更需要就业方面的贴心话儿。
青年大学生热衷于网络,无非是能得到需要的东西。大学生经历了12年的寒窗苦读,踏入大学校门中一下子放松了,好奇心强,追求自主的热情突然迸发,我们不排除他们通过网络学习文化知识的需求,但关键是他们想在网络世界中得到心理上的放纵和满足。在网络交流中,彼此不需要掩饰什么,比现实中的人际互动坦然得多,而且无拘无束,什么都可以谈;在网络游戏中,多数学生都会专注于一个或几个网络身份,比如某个聊天室中的版主身份、某类话题的博客身份、网络爱情的恋人身份等。而这些即时的、易得的身份会给他们带来自主的享受和效能感,所以,他们才在情感上积极热衷于网络上的活动。总之,他们在网络中能满足自己在现实家庭、学校、社会上得不到的需要。所以,我们不能杜绝他们的需求,而要合理地尊重。
其次,要尊重学生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具有个体性,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背景、经历存在着差异,决定了每一个人有其特殊的需要。当然,需要也具有多样性。青年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群体,追求自由、个性,喜欢新奇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以人自身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必须尊重大学生的这些现实或心理需要,不能当头断呵。尊重他们的需要就是尊重他们的人格及主体地位,其终极意义是对大学生作为人的整个生命给予尊重。
自主、平等是青年大学生主体性形成的内在要求,自主性符合青年大学生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而网络互动提高了学生社会化的自主性,使学生社会化空间得到扩展,为大学生提供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难以建立的开放自我、表达自我的空间,提供了现实生活中无法进入的互动团体。网络交流的交互性、虚拟性,不受权威约束的平等性,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了主人翁的心理,自由轻松,没有压力,不知不觉中扮演着主体性角色。可以说网络已成为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良好条件,应该尊重学生网络交流的权利,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可行的,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要引导学生需要。青年大学生往往容易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能主动与家人、同学以及教师交流,成了现实与虚拟世界两个人:网上优秀,自主性和自我效能感得以满足;现实中因为学业压力、比中学里复杂的人际交往导致挫败感,师生交往中易产生抵触心理,迷茫悲观。这是由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独立判断意识、能力不强、缺少道德意识、在现实社会中的责任义务感低等因素决定的,容易被麻痹,因此需要教育者的信任、鼓励、关爱和引导[6]。通过谈心让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为社会服务,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俭学等,通过积极有意义的行动满足自己不同的需要、不断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价值的实现是在社会中完成的,而不在虚拟世界里;一个有持久社会价值的人是在现实努力中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不要拘泥于狭隘的自我价值、瞬时的成就感。“人需要物质幸福和感官的快乐,但人不可能从物欲中得到持久的、有品位的精神幸福,因为持久的精神幸福生活,就是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7]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终极价值追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爱与尊重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在理解人、尊重人的需要基础上,帮助学生实现不同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路径。
1.对话是走近学生、了解尊重并引导学生需要的唯一路径。无论现实课堂教学还是网络教学,首先要从对话开始。奥地利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布贝尔认为“一场对话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会话,其中每个人对于另外一个来说,始终是一个主体”。教师学生之间是两个主体、两个自由人之间的关系,是“我和你”的关系[8]。对话可以把学生提升到一个自由、自主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有了表达自己观点的境地,在思索、辩论中增加了自己作为主体的责任感、使命感。由此,在现实中实现了学生在网络交流中才能得到的需要。无论是现实课堂中,还是网络世界里,只要教育者愿意,都能做到对话。网络交流的平等性、互动性不仅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对话的模式,而且这是唯一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青少年学生因为沉溺网络导致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的弱化,又可挽回道德意识正在弱化的人。
不过,与学生对话,一个首要的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一个品德高尚、有责任心的人,然后才能真诚地取得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朋友;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渊博的学术水平,否则难以用睿智的语言、思维与学生沟通,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只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敷衍自己。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加强道德、理论修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育者进入了学生生活,就能运用自己的洞察力和见识去化解问题,与学生坦诚对话交流。这样的交流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活动是交互性的,而非对立的。双方各自发挥着主体性和创造性。主体在传统的客、主之间切换,消解了对立关系,促进了平等对话与交流以及相互尊重,更容易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达成共识。
2.参与教学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既回应了学生追求自主、平等的需求,又顺应了网络交流的特性。对话需要情境,可以设计被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案,采用主题发言、小组讨论、分组社会调查等形式,实现学生在网络中所寻求的角色和成就感,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既进行了有效的思想教育,也避免了学生网瘾。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但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价值活动中,应当与正确的价值目标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充分体现一个人的内在价值尺度。学生无论是在网络交流中,还是在现实参与教学中,积极参加多边活动,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在参与活动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提升自我效能感。
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其自身的特性实现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话、交流。网络的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特征本身就实践了参与教学。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不仅学识上有了一定的积淀,思辩能力也得到加强,在网络上进行参与教学,不仅符合青少年喜欢新环境的心理,还满足了他们表达自己、要求自主的需要。当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有坚定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网络知识,坚持先进文化引领网络建设,以法治网,加强对上网信息的监控,把好信息入口关,及时消除有害、不健康的信息,努力营建一个积极向上且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和规范意识,培养大学生独立批判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在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认识能力、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和辨识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9]。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以人自身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必须考虑到人的现实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及主体地位,还要对学生作为人的整个生命给予尊重,以及对学生人生价值的尊重和发挥,其核心是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关心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怀学生的可能性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10]。例如,教师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针对现在大学生喜欢熬夜在网上冲浪的现象,可以倡导早睡早起的“绿色作息”观念,既有利于自身身心健康,可以把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和实践中;又体现节约用电的美德,践行国家“低碳环保”的号召。实践中,要把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与贯彻人本主义教育观相结合,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相结合,让受教育者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就在身边,“可亲、可信、可学、可用”,继而成长为五“观”端正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践行科学发展观中实现人生价值。
[1]梁胜初.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初探[J].发展,2007(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张志明、国民教育的缺乏是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N].中国青年报,2007-11-19(6).
[5]胡天生,孙显水.基于SNS信息传播特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8).
[6]王 喆,何春歧.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J].继续教育研究,2011(9).
[7]赵长林.教育生活与个体的幸福[J].当代教育科学,2008(17).
[8]付光槐.存在主义教育视域下师生关系的重构[J].西南教育论丛,2011(2).
[9]李永华.关于青少年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问题的思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
[10]李文英,人本身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理论界,2011(7).
G641
A
1674-5884(2012)01-0074-03
2011-11-07
赵万里(1971-),男,山东胶南人,博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校 游星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