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报发展创新的“乐山模式”

2012-04-02 03:47文/吴
传媒 2012年5期
关键词:乐山策划报纸

文/吴 锋

作者系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报刊发行研究所所长

在中国报业整体版图中,广播电视报是一支独特的队伍。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广播电视报曾以独占的节目预告资源优势获得超常规发展,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进入新世纪以后,广播电视报的发展态势急转直下,优势不复存在,在传媒市场上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340家广播电视报,但放眼全国,步入良性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广播电视报可谓凤毛麟角,部分广播电视报已经停办或改办其他媒体,部分广播电视报则处于勉强维持、难以为继的尴尬状态。因此,广播电视报的行业性衰退在报刊界引发了极为悲观的揣测:一种观点认为,广播电视报是媒介稀缺和资源垄断背景下诞生的产物,在广播电视节目刊载垄断被破除、媒介种类和渠道多元化的新时期,广播电视报已经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故而无论如何改革创新也逃脱不了衰亡的魔咒。另一种观点甚至认为,广播电视报的衰退不仅是广播电视报自身的悲剧,而是整个报业衰退或消亡的前兆。在这种境遇下,广播电视报的出路何在?广播电视报是否还有明天?

地处西部的四川省乐山市,2011年全市GDP仅918亿元。在这个主城区人口不到40万的中等城市,内有乐山广播电视台的强势覆盖和《乐山日报》及《三江都市报》的深耕细作,外有《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华西生活周刊》等省级媒体的蚕食侵吞。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媒介生态下,创办于1993年的《乐山广播电视报》不仅没有沉寂和衰落,反而以更为强势的姿态呈现在市民面前,经营收入创历史最高水平,演绎了广播电视报发展创新的“乐山模式”。

定位立报,三次转型确立发展方位

定位是现代企业安身立命的基础,只有好的定位才能令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形成核心竞争力。纵观国内广播电视报30年的发展历程,如何使它在读者的脑海里确定一个合理的位置即定位,一直是报界最难于把握的问题。《乐山广播电视报》的定位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次是排除阻力,实现由“电视节目预告报”向“文化娱乐报”的转型。创办于1993年的《乐山广播电视报》自诞生起就失去了垄断政策红利的庇护,在经历几年的艰难摸索后,1998年报社果断做出向“文化娱乐报”转型的决定,增加新闻、文化、生活资讯服务等内容,以可读性、趣味性和贴近性切入市民的信息消费圈。通过这次转型,报纸实现了从内容单调、形象低端到内容多样、有趣的转变,极大地稳定和拓展了其本土的广告和发行市场。

第二次是主动应对,实现由“文化娱乐报”向“新闻与市民生活报”的转型。2002年,乐山本土党报创办《乐山晚报》,以鲜活的新闻和市民生活服务资讯赢得了读者的青睐。面对竞争形势的巨变,《乐山广播电视报》迅速调整策略,除保持《文化副刊》等优势特色栏目之外,迅速调整了信息含量,将新闻内容增加到40%,满足市民的新需求。

第三次是独辟蹊径,实现由“新闻与市民生活报”向“新闻与文化报”的转型。进入新世纪后,报社在市场调查中敏锐地意识到,读者对碎片化、平面化的新闻报道感到厌烦,对有文化内容的信息需求增加。2005年报纸提出“新闻与文化报”的理念:强调新闻深度,对民生新闻进行立体展现,避免苍白的单一描述;强调文化厚度,对新闻信息背后的人文精神进行透视和发掘,提升报道的文化关怀;强调服务广度,大胆地接纳了读者新增的旅行、休闲、情感等信息需求。

《乐山广播电视报》20年对市场定位的探索表明,广播电视报的定位要随着社会环境、读者需求趋向及竞争对手的变化进行变革和提升。

内容强报,本土信息造就特别优势

一个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要靠高品质的内容。在社会变革加快,人们生活方式及娱乐方式更加多元化,传媒渠道平台与产品日趋饱和的背景下,一份区域性广播电视报在内容上如何做到深入人心,《乐山广播电视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坚持本土特色,坚信“本土就是主流”。“关注乐山人,报道乐山事”是《乐山广播电视报》一直以来的坚持。它立足本土做文章,充分挖掘本土报道题材,报纸内容除文摘版和节目版外,80%以上稿件均为原创、与本土有关联。这样一方面保持了报纸的鲜活性、接近性,另一方面又使报纸对读者的亲和力、吸引力不断增强。

加大民生报道,坚信“贴近就是力量”。小媒体也应该有大报视野,也应该弘扬人文关怀。《乐山广播电视报》把办好社会民生新闻作为传达党和政府声音,反映群众意愿,疏通社会情绪,提升广播电视报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该报率先开办了《市长热线回音壁》栏目,独家策划报道了《学校橙色警报》、《中心城区医院黄灯亮了》、《是谁打败了海棠公园》、《抢救老霄顶》等内容,直击社会发展中公共资源存在的危机,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创新表达方式,坚信“悦读创造价值”。新媒体的崛起和普及,极大地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和思维方式,说教式的新闻表述方式已不受欢迎。因此,《乐山广播电视报》在新闻报道的表述方式方面进行了持续创新。在语言上,突出时尚性、个性化,“讲好一个故事”,提升文章的“回头率”,成为每期报道追求的目标和特色。同时,大篇幅、大版面地运用视觉图片,使版面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审美效果,让读者轻松阅读、愉快阅读。

提升文化内涵,坚信“文化穿透受众”。报纸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文化产品,报纸的核心内涵在于“文化”。但长期以来,都市报的碎片化、猎奇式报道引发了读者的审美疲劳,甚至产生了排斥效应,如何使报纸有品位、有价值,成为当前报媒的一大难题。近年来,《乐山广播电视报》着力打造报纸的文化特色和内涵,提出“品质工程”:在价值观层面上,新闻报道致力于关注文化现象、文化人物和文化问题,从精神层面引导读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报道手法上,将人文情怀、人文素质与传递价值相结合,每篇文章、每个版面力求让读者身心愉快,能感受到温暖;在报道取向上,注重情趣高雅,不媚俗、不低俗,不登载恶俗的明星八卦,不炒作低劣的隐私绯闻,不渲染明显的色情暴力;在传播载体上,创办并持续推出“年度特刊”等文化品牌,利用年终盘点,主题式推出文化大餐,为读者奉上精心打造的“年夜饭”。

策划活报,多元平台打造立体传媒

以策划搞活经营,拉动报纸大发展,是当今报业经营的法宝,堪称报纸的“软实力”,更是报纸提升品牌感召力,搞活广告经营的有效手段。同时,当今的策划已经不再是零敲碎打的“点子策划”,而是提升为系统整合的“顶层设计”,从宏观和全局层面改变报业经营的被动局面,变“拉广告”为“策划广告”、变“刊载广告”为“发现广告需求”的新一代经营模式。《乐山广播电视报》近年来策划了一系列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益活动和商业活动,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重视热点问题策划。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策划主题活动。如针对容易被遗忘的“成功女人”现象,《乐山广播电视报》独家发起并承办了“乐山魅力女人论坛”,架起了女企业家、各行业精英女性与社会各界联系沟通的平台;针对居民购房选择难题,报社每年举办“乐山楼市总评榜及区县巡展”,让百姓足不出户就可选上称心如意的好房;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报社举办了“春蕾女童爱心计划”,让少数民族和边远贫困地区的女童,来到乐山城区,在有爱心的家庭里度过了难忘的“六一”,结下了对口帮扶的“对子”。

重视赛事策划。利用报媒平台策划权威性的竞赛活动。目前,由《乐山广播电视报》独家承办的“乐山市创新作文大奖赛”已经连续举办5届,全市近3万名中小学生、200多所学校踊跃参赛,形成了创新作文写作的“旋风”,架起了“媒体——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桥梁,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引起文学界、教育界和媒体界的多方关注,成为本报的一大文化品牌。

重视特刊策划。围绕重要节日策划出版大型“特刊”,拉动市场消费。由于特刊针对性强、商家积极性高、广告投放力度大,已经成为广告跃升的重要手段。如报社策划的《教师节特刊》单刊创收突破20万元,《房交会会刊》单刊创收达25万元,《最爱九月天》国庆特刊创收突破30万元。

重视晚会策划。运用报纸的权威性和整合性,策划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晚会,并带动广告赞助。由《乐山广播电视报》牵头承办乐山电视台协办的2009年“教师节颁奖典礼”采用电视晚会的形式,既凸显了报纸的权威性和资源整合能力,又实现了近30万元的创收目标;由《乐山广播电视报》协助乐山电视台承办的每年“3.15”晚会,单项活动创收总额已突破100万元。

重视会展策划。利用报纸品牌组织相关市场实体开展展览或销售活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会展经济前景广阔。《乐山广播电视报》近年来积极尝试并介入会展经济,拓宽了经营创收的路子。从2010年起,连续三次举办乐山市大型车展,第一次创收8万元,第二次创收20万元,第三次创收突破30万元。由于报纸在汽车行业的号召力,2010年报社牵头成立了“乐山市汽车流通服务行业协会”,开创了媒体介入行业协会成立的先河。

体制撑报,多力并举激发人才活力

目前,我国报刊业的体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部分广播电视报已先期投入改革的洪流,但仍有部分报纸徘徊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框架下,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激活员工创造力,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氛围,理顺报业管理的体制机制至关重要,《乐山广播电视报》在这些方面也进行了大胆尝试。

改革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乐山广播电视报》多年来不拘一格选人、用人,不论学历、资历,只要有干事能力、有创新思维,报社都视为宝贵资源,精心培养和大胆任用。目前,报社主编、工作室主任及中层干部平均年龄仅30岁左右,且大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构建了以年轻人才为主体的团队结构,体现了团队的活力和创造力。同时,报社打破用人界限,不分正式编制和招聘用工,实行同工同酬,使人才的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此外,报社果断地打破原有收入分配机制,实行绩效考核制,全社员工的收入均与广告创收挂钩、与报纸销售挂钩、与编采质量挂钩,使职工人人关心报纸质量,关心报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营造和谐竞争氛围。《乐山广播电视报》目前每周出版一期,每期必有以某一中心题材为核心的“封面报道”,以全景式、多维度的“饱和报道”培育核心竞争力。目前,“封面报道”已经成为《乐山广播电视报》的一大特色,关注层面广泛,并已形成编辑记者自由申报、公平竞争的模式。

完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乐山广播电视报》将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作为报社战略发展的核心,不断完善职工“工作机制”、“福利机制”、“荣誉激励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职工教育培训机制”等六个机制。报社每年划拨5万元的专项教育培训经费,保障培训质量。同时,结合每周“编前会”、工作例会等形式,让培训工作常抓不懈,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有较高素质的媒体经营人才。

经过近20年的努力,《乐山广播电视报》在西部经济落后的中等城市创造了多个第一:它是第一份彩色印刷的报纸;第一份铜版纸作封面的报纸;第一份引入用拉页做封面的时尚性报纸;第一份进入“厚报时代”的乐山本地报纸。2011年12月底,报社的固定资产由创办之初的5000元增加到115.2 万元,增加了230倍;2011年全年,报社总收入达到798万元。可见,《乐山广播电视报》不仅摆脱了广播电视报发展的困境,更是开创了广播电视报发展创新的“乐山模式”。

猜你喜欢
乐山策划报纸
文化遗踪——峨眉山—乐山大佛
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介绍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报纸
食在四川,味在乐山
《赠乐山五言律诗轴》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