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喜荣
(榆林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陕北在不断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文化。广大陕北劳动人民吃着油糕、羊杂碎、荞面、羊肉圪坨等独具陕北特色的食物,高唱着陕北民歌。民以食为天,饮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陕北民歌中,食物也是一个重要的素材,尤其是通过对食物的隐喻,人们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怀。当然,这种隐喻来源于广大陕北人民的生活体验,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隐喻。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是人们通过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表达另一种事物的过程。"隐喻无处不在,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1980)。陕北民歌文化与陕北饮食文化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融合关系。因此,对陕北民歌语言中食物隐喻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陕北民歌,加深我们对陕北民歌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加深我们对陕北民俗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陕北民歌是根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一种艺术形式,同其它地方民歌一样,它是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表情达意最朴素的吟唱形式。陕北民歌不仅音乐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动人,而且歌词质朴自然,大俗大雅,有很强的表现力。在歌词的创作过程中,一些修辞格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得到了大量的使用。在陕北民歌语言中,既有传统修辞维度上的隐喻,也有认知隐喻维度上的隐喻。修辞维度上的隐喻是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而不用比喻词的一种含蓄比较,也称暗喻(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但不用比喻词的比喻),与明喻(出现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相对。陕北民歌语言中有大量此种类型的隐喻,例如:
哥哥(你就那)好比一把把火,你把妹妹的心点着。(《搽脂抹粉为哥哥》)
十七(你就那)十八花一朵,搽胭脂(的)抹粉为哥哥。(《搽胭脂抹粉为哥哥》)
在陕北民歌语言中,在认知与概念层面上的隐喻更为普遍,例如:
蛤蟆口灶火烧青柴,越烧越热离不开。(《越烧越热离不开》)
这句歌词生动地表达了青年男女的那种越来越亲密炙热的关系与情感。
如前文所述,陕北民歌文化与陕北饮食文化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融合关系,因此,在陕北民歌语言中也有比较多的食物隐喻。这种隐喻语言的运用,一方面能更好地表达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广大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体现。在陕北民歌语言中,有关食物的隐喻既有修辞层面上的隐喻,也有认知与概念层面上的隐喻。修辞层面上的隐喻,主要指把甲事物的特征用来描述乙食物,例如在陕北方言或陕北民歌中,羊肚子手巾是一个经常出现的事物,也是过去当地老百姓经常戴在头上的毛巾,之所以叫"羊肚子手巾",是因为它和当地人民经常食用的羊的内脏之一羊肚及其相似,显然,"羊肚子手巾"是一个典型的隐喻。所以在陕北民歌中羊肚子手巾经常出现在歌词中,例如: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另外类似的隐喻有"泪蛋蛋"、"二饼饼牛车(陕北一种两个轮子像饼的牛拉木轮车)"等。
在陕北民歌语言中,认知层面上的隐喻也比较普遍。例如:
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来活格相跟上。(《拿上死命和你交》)
大红果子剥皮皮,人家都说我和你。(《大红果子剥皮皮》)
一碗碗羊肉一疙瘩瘩糕,你还说妹妹的心不好。(《一畦畦韭菜凉水浇》)
酸汤荞面辣子红,大女子吊辫子爱死人。(《抽签打卦问神神》)
吃了一碗的扁食没喝一点的汤,少主无意上了你的个当。(《谁卖凉鞋折阳寿》)
砂锅锅煮粉铁锅锅烩,我说说那笑笑交妹妹。(《二饼饼牛车当啷啷响》)
"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来活格相跟上"用来展现青年男女爱人之间忠贞不渝﹑甜蜜美满的爱情。因为在陕北盛产羊肉和荞面,陕北人民把和好的荞面搓成长条,用大拇指捻成小指头蛋儿大小的卷儿(叫做圪坨)然后煮食。吃时浇上羊肉臊子汤,味美无比。吃荞面圪坨一定要配羊腥汤,圪坨与羊腥汤两者不可缺一。因此,在陕北饮食中,荞面圪坨和羊腥汤搭配在一起,是一种非常美味可口的佳肴美食。这样,人们通过"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来活格相跟上"的歌词来比喻青年恋人之间生死不离的爱情。
"大红果子剥皮皮,人家都说我和你"非常形象生动地比喻男女恋人之间的恋情被别人知道并且议论,就像苹果削掉了果皮一样,真相大白。
"一碗碗羊肉一疙瘩瘩糕,你还说妹妹的心不好"也是用来表达女性对心上人的深厚情感。在陕北,尤其是过去,羊肉和年糕都是招待客人的上等佳品,因此,这句歌词用来表现女性对恋人的心意。
在"酸汤荞面辣子红,大女子吊辫子爱死人"这句歌词中,通过陕北人民很喜欢食用的酸汤荞面,表现了男青年对所爱恋的女性的爱慕之情。
"吃了一碗的扁食没喝一点的汤"指事情想的不周到﹑做得不圆满。扁食在陕北方言中指饺子,一般来说,在陕北饮食中,吃饺子时再配上粉汤才是最好的吃法,故此才有了"吃了一碗的扁食没喝一点的汤"这样的隐喻性歌词。
在"砂锅锅煮粉铁锅锅烩,我说说那笑笑交妹妹"中,"粉"是指陕北的宽粉条,"交"在陕北方言中意为相交﹑相识。这句歌词通过一个陕北人认为的最佳烹饪粉条的手法来隐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美好关系。
隐喻是认知和语言相互作用的结果,隐喻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类语言中隐喻的产生源于人类需要。同样,陕北民歌语言中的食物隐喻也是来源于陕北人民的生活,也是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陕北民歌语言中的食物隐喻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广大陕北人民饮食生活的一个侧面。研究陕北民歌语言中的食物隐喻,可以加深我们对于陕北民俗文化尤其是陕北饮食文化的认识,更好地理解陕北民歌艺术,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于隐喻的理解与认知。
[1]Lakoff,G.&Jolin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汪东锋,李延梅.陕北民歌与陕北民俗 [J].广西社会科学,2005,(9).
[4]霍向贵.陕北民歌大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