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类专业建设初探

2012-04-02 02:38黄智豪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专业岗位

黄智豪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第一线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深入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合格的建设人才。

1 关于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在这两个文件中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作出了界定,前者为“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后者为“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第一线”“高技能”是一致的,后者更强调“高端”。笔者认为,后者所说的“高端”应该是一段的区间,涵盖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完备后的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目标。作为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这个“高端”中的末端或高端的起始部分。按照会计人员职务及其所处的地位划分也是如此。会计人员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核算层,且成“金字塔”结构。决策层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决策者,如负责财务工作的副总经理、财务总监、总会计师;管理层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中层管理者,如财务部门经理、财务部门主管;核算层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第一线工作人员。高职教育是培养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走出校门时应该是核算层中的熟练掌握会计核算能力,并具有一定职业发展能力的人才。这并不是说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不能进入管理层和决策层,而是进于决策层和管理层必须通过继续学习深造和实际工作锻炼。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要进管理层和决策层比起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来说一般要走的路会更长。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应该是:面向企业、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理论,具有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技术资格证书,具备日常会计核算、电算化操作等现代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胜任与基层会计相关岗位群工作需要的且具有一定职业发展潜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 关于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按如下程序去构建:首先从该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入手,明确学生目标职业岗位。比如:高职会计专业面向的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出纳岗位,会计岗位还可以细分为流动资金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材料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利润核算岗位、往来核算岗位、生产成本核算岗位、税务岗位、总账报表岗位、稽核岗位等。其次通过对岗位的深入分析,了解胜任各岗位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明确职业岗位技能。比如:出纳岗位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办理现金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2)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3)保管库存现金和各种有价证券;(4)保管有关印章、空白收据和空白支票。所需职业技能为基本计算能力、日常收支业务的处理能力和日常收支业务的核算能力。其中日常收支业务的处理包括现金的收支;银行存款结算业务的办理;负责保管库存现金、各种有价证券、支票、结算凭证、空白收据和有关印章;发票的开具;其他与货币资金有关的行政事宜。收支业务的核算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有关的记账凭证的编制;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发票领用登记簿及其他与货币资金相关的备查簿的登记;出纳日报表、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等。其三,根据岗位职业技能,确立该专业的核心能力。通过对岗位核心能力进行重新解构形成各个有利于组织教学的能力模块(或单元)和核心课程。比如从事会计岗位的核心能力是会计实务处理能力。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可解构为会计流程运用能力、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出纳业务处理能力、纳税核算与申报能力、成本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职业素质要求(隐性能力)、会计电算化能力。而会计流程运用能力,其核心课程为基础会计、会计模拟实训(分岗位)、会计模拟实训(综合);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其核心课程为会计实务;出纳业务处理能力,其核心课程为出纳实务;纳税核算与申报能力,其核心课程为纳税实务;成本核算能力,其核心课程为成本会计实务;财务分析能力,其核心课程为财务报表分析;职业素质要求(隐性能力)其核心课程为财经法规、会计职业道德专题;会计电算化能力其核心课程是财务软件应用、EXCRL财务应用。(这里所述的核心课程可能是一门传统课程,也可能是几门传统课程中相关内容的组合)。最后根据学生基本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配备相应的其他课程就构建起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构建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高职教育目标不是去引导教育对象过多地去探究为什么,而是使受教育者明白是什么以及怎样做。在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联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实用性。在课程内容上,可相对淡化理论知识,围绕职业岗位要求组织教学。课程开设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开设课程能解决学生毕业后职业领域的问题。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增强专业技能的职业适应性。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用人单位对人才评价及需求的重要筹码,会计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都是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因此,课程设置时还应考虑“学历教育与考证相结合”,把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融入会计课程体系中。

3 关于教学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探索,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模块式教学等被广泛运用。

高职会计类专业在教学设计时,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课程体系构建,依据职业岗位(群),将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分解为各项技能,依此建立若干个教学模块,教学模块中还可以有子模块,组成模块时打破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将必须掌握的理论融入各技能模块中,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为技能服务。使每个模块对应有目标能力、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实现教学目标。高职会计专业整个课程可划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会计岗位应用模块、专业实习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等。每个模块中还可以根据技能要求分解成若干子模块。同时根据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科学地组织或构建若干项目,项目下面又分解成许多子项目,而每个子项目指定了一个或多个任务,针对子项目或任务拟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让教师和学生带着任务进行教与学。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将教学模块、子模块与项目教学模式中项目、子项目和任务进行科学的安排,在教学初期以若干个子项目驱动或任务引领来完成某个模块教学,到教学中后期,则以达到某个职业岗位要求所设计的项目的完成来深化一个模块或几个模块中知识技能的巩固、提升和综合运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完成实现核心职业能力的增强。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教、学、做”一体的原则,把会“做”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根据学习不同模块或岗位技能的需要,科学的编制项目。项目安排要由单个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既要有由教师为便于学生掌握技能而精心设计的内容,也要有企业或事业单位一个会计周期曾发生过的会计业务为资料的实际项目。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要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并行,实训结果相互验证,使学生清楚各会计程序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所学的各种会计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经过反复模拟实际的会计工作,使学生真正熟练掌握会计工作的技能。还应在学生毕业前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轮岗实习,使之身临其境地做会计工作,为其毕业后更好地胜任会计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4 关于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提高对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明确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深入研究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向“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本、以能力为本”的现代职业教育观转变,由以“传道、授业、解惑”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向“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指导者、参与者、监督者转变。改变过去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习惯,真正凸显会计专业“职业性”内涵和“针对性”特征,培养学生以实际应用技能为核心的综合职业能力。

其次,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要注重培养专业带头人,建立激励竞争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培养和造就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科研开发能力强,职业教学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他们的影响力、带动力、督促力。加强“双师”教师的培养,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会计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积极参加财务会计相关课题的研究,积极参与上市公司、企事业单位的财会改革和财务管理创新活动。建立教师参加实践锻炼制度,选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税务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兼职,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要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以及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中聘请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或几门专业课教学或项目教学任务,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教学水平的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注册税务师、财务总监(经理)、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作为兼职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引进、调整、提高,改善会计专业师资结构,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

第三,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会计专业教师要学习《会计法》、践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在考核中要注重师德表现,要引导会计专业教师以精湛专业素养、高尚道德追求和崇高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将会计职业道德和工作准则教育贯穿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之中。

5 关于“会计电算化”专业名称

“会计电算化”专业在高职专业目录财经大类财务会计类中与“会计”专业并列其中。从各校现有的这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看,这两个专业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按一般理解,所谓“会计电算化”就是将原来由人工完成的会计工作,尽可能由计算机完成,既将会计人员从手工记帐、算盘或计算器演算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利用计算机和财务软件技术的强大功能得到我们会计人员想要的各种信息。实现会计电算化,应该是在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技能的人员通过在计算机上操作财务软件,进行帐务处理和数据分析。可见,“电算化”只是为“会计”专业服务的工具,就像我们传统会计中掌握珠算类似。这种情况下把“会计电算化”作为一个专业名称似乎不太贴切。那为什么高职院校专业目录中会出现这一专业名称,当时人们又是出于什么考虑?我带着这个问题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当年为了在会计工作中推进电算化,很多学校或机构积极组织,各单位也积极派送会计人员参加“会计电算化”培训班,主要学习一些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财务软件的操作使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会计人员时,也特别强调会不会“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就成了“香饽饽”。当时,受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影响,学会电算化的确要花费相对多的一些时间和精力。鉴于这些原因,当时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和吸引用人单位注意,在原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了“会计电算化”的内容,即成为“会计电算化”专业,以区别于传统的“会计”专业,有的甚至把该专业就放在计算机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技术下这样处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本人认为这并不十分妥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认识的理性回归,“电算化”只是会计工作的一种工具,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已不置可否,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专业的学生时也不再另提会不会“电算”的问题。所以“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历史作用已经完成,回归“会计”专业更为妥当。

[1]蔡宏标.高职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J].财会通讯,2009,(10).

[2]王永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3).

[3]马必学,等.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基本问题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电算化会计专业岗位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浅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和审计的冲击
浅议电算化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三自主”学习法在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