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民生思想的中国化

2012-04-01 09:07刘田甜
关键词:民生问题中国化生产力

刘田甜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马克思主义哲学民生思想的中国化

刘田甜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蕴藏着深刻的民生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要求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民生问题,揭示民生的含义、实质及其实现途径。只有深入研究民生问题,才能真正构建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民生;理论维度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历来重视民生问题,也一直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共产党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民生做了较详细的解释,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问题解决好了,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利益都能得以实现。中国共产党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把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转变为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以指导中国的实践。

一、民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问题

民生问题关乎国家和政权的兴衰。民生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国家或社会的进步程度。一个国家要有稳定的发展,一个政党要有稳定的地位,必须把民生问题作为根本任务抓起来。

臧乃康把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分为三个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1](P809);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丰富了民生思想的内涵,“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P370),“在整个社会生产和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始终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3](P122);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4](P37)。

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人认真研读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和相关理论,总结以往民生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目标。民生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意义和复杂性,首先,民生问题已不只是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满足,而涉及到人民群众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其次,尽管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还是存在各种问题,如贫富不均、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另外,党的执政能力以及政府官员的清廉、文化氛围的好坏,都关乎民生问题,因此,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必须解决好上述存在的问题。当今政府提出的“注重效率和公平”,其中“公平”就显示了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政府注重公平正义,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有着重要作用。

民生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切实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是立国之本。民生问题解决好了,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真诚,才能了解到一个政党是否真的以为人民谋利益为目标,也能显示出一个政党治国的能力。民生问题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执政党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指导解决关乎社稷的民生问题。

二、民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维度

民生问题主要解决占绝大多数比例的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问题,满足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享受权,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和根本所在,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措施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民生思想和理论,为揭示民生的含义、内容、本质以及寻求解决方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任何个人都不能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而一个个人又组成了整个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在各种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利益的竞争,利益是民生问题的核心内容,因此,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所在。

当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民生这个关键的动力,党中央提倡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民生”为本,不谈民生只谈发展,对人民大众而言,就没有丝毫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核心就是民生问题,因此,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价值理念、各种制度的运行,以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指导。因此,中国共产党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是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原则和价值尺度。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民大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只有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寻求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举措,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措施,因此,解决好民生问题必须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生产力高度发展了,就会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有了这些满足生存和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民众才可以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和发展。但民生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的生产力的发展,还需要较完善、合理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作为保障,这是决策者和执行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正确的理论、政策都是从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而人民大众是实践活动的亲历者,因此,决策者要对人民群众的需求、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复杂的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是主要矛盾,解决民生问题要学会抓主要矛盾。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关注民生,关注人的需求和发展,就抓住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民生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兴衰,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要把民生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在解决民生问题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方法论,遵循历史与逻辑、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加强对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扎根民众中,从而真正被民众所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推进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民主法治,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邬旭东.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理论研究述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1).

[6]赵中源,梅园.回顾与反思:理论界关于民生若干问题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4).

A811

A

1673-1395(2012)09-0111-02

2012-07-22

刘田甜(1985-),女,福建福州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韩玺吾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中国化生产力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