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岩松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安徽合肥230011)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
宣岩松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安徽合肥230011)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递符合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的知识内容,受教育者把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并外化为个体的行为习惯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成功与否,取决于对其阶段的准确划分以及对其机制和规律的把握运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理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同时也是其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递符合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的知识内容,受教育者把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并外化为个体的行为习惯的过程。”[1]由此可知,价值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关系得以实现的过程,便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其价值实现活动是否成功的检验标准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和完全可操控的过程。在很多纷繁复杂的现实事情中,人们往往是从“实际怎么办”的角度来实行,而不是从“应该怎么办”的角度出发。我们知道,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是客观的,其具有可操控性,这有利于其价值实现。但是由于其价值主体本身不是被动的接收器,具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其价值意识能否按照预期目标而变化发展,还要看其价值主体的生活阅历和思想政治教育被强化工作的进行情况,同时还要看大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情况。因此,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和无法避免的内在矛盾存在的情况下,要想完全控制价值主体的思想是不可能的。综合其价值实现的内外部条件,可见其价值实现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而又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要求我们长期地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的。
在这里,价值实现过程在实质上,也就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过程。从价值实现的层次来划分,可以把这一过程分为前教育状态、现教育状态和后教育状态三个阶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中,前教育状态和现教育状态是其价值实现的内化阶段,主要是通过相应科学的灌输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输给大学生,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并构成他们相应的思想观念;后教育状态是其价值实现的外化阶段,也就是大学生自觉地实施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等观念的行为,而这些行为符合了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为挖掘新一轮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了客观条件。
(一)前教育状态阶段
前教育状态阶段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内心层面滋生了求知需要、求教诚心,遵循的是意愿性的逻辑;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唤醒受教育者的相关知识储备,形成了接受准备、接受期待,外表现为接受心境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首先是由大学生理解形成的,指向教育者提供的思想政治品德信息的预期结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理解大学生的期待视野,把握好施教视角,有时宜避开其期待区,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同时,由于实现其教育价值内化的基础条件是理解——大学生从认知层面来理解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涵、外延、功能、特征等,接着才能有助于下一阶段的开始,所以说,大学生对相应理论的深刻理解是其价值实现的首要步骤,不可跨越。除此之外,要把握好教育价值实现的切入点——大学生的各种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理论的内容,以切合大学生的学习规律;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价值实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衔接贯穿起来,不容忽视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性;要用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内容丰富化和生动化,激发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其价值的实现。
(二)现教育状态阶段
在经过了前教育状态阶段后,接着进入其价值实现的现教育状态阶段。由于大学生亲身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活动,经历判断、选择、加工、整合几个过程,产生了信息吸收、认知组合、态度改变等可能状态。这是教与受的主体性较量过程,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融合过程,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情感上和思想上的认同。首先,大学生在情感上对其价值实现的理论内容产生一致的认同,表明大学生科学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已经形成。在国内外复杂环境交织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思想情绪难免出现起伏不定等。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中,要认清楚大学生的积极和消极情感因素,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及时而又准确地加以疏导,以不断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其次,通过学习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会从情感上的触动上升为思想上的认同。这些理论内容占据着大学生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的思维变得敏捷活跃,意志力得到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明显,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但是,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水平也表现出不牢固和不平衡的特点,所以还需要深入地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三观”教育,同时还要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让大学生在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中确立自己的主导思想。
(三)后教育状态阶段
后教育状态阶段,大学生在自己的人生大舞台上,在社会生活平台上,对已经接受的思想政治信息,能自觉运用于实践中。这是大学生思想的外在表现。由此可以得出,运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归宿和落脚点。大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正确的思想,改造着自己的主客观世界,从而实现主客观世界的协调统一。前教育状态阶段和现教育状态阶段重在形成大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而后教育状态阶段则重在形成大学生改造世界的能力,正好体现了认知→接受→外化这一完整过程。
前教育状态阶段、现教育状态阶段和后教育状态阶段并不是一个机械的传递过程,而是一个前后互动的过程。其价值实现的常规方式是从前教育状态→现教育状态→后教育状态的逐步过渡,前一个阶段都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大学生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现教育状态阶段,将自身思想观念的东西外化在自身的行动之中,这一时期的价值实现才算结束。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2]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等常通过类比借用这一名词,比如心理学要阐明一种心理现象的机制,就意味着对它的认识已从现象的描述进到本质的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机制是指在其价值实现过程中,各种基本要素为了趋向教育目标而相互作用的机理。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把价值主体和客体拼凑在一起,而是要求它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共促发展,最终实现两者的效用关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动力机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中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驱动力。”[3]所以说,只有当大学生拥有适度的动力并保持其动力持续稳定地发展时,其价值才能得以逐渐地实现。简言之,大学生的需要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驱力。
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必须依托于价值主体的各种思想政治理论需要,因为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形成价值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看,在需要—动机—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需要是关键的环节。人的认识、情感、信念、行为都要受到需要所支配。价值主体的需要是最原始的动力,若没有此需要,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需要并努力实现自身合理的需要体现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目的,所以要及时了解价值主体的多种需要,预测他们的思想动机,从而有利于对其行为进行适当而有效的调控。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大学生的需要也不断突显出新颖性和多样性,主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种。在大学生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其精神需要便接踵而来,其中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思想政治状况,竭尽全力地为大学生潜能的发挥创造客观条件,以满足大学生各种合理的需要;同时还要积极引导他们摒弃那些不切实际和不合理的需要,养成一种据情况而定的合情合理的需要的思维方式,并且让他们关注和维护自己正当合理的需要,这样能为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供不竭的原始动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接受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是其价值实现的内驱力,而要使这种内驱力转化为大学生现实的接受行为,还必须建立在大学生一定的接受能力之上。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关键是大学生有没有接受的能力,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接受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大学生学习、选择、吸收既有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而成为具有社会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的人的过程。思想观念的内化和行为的外化是大学生接受能力的主要表现。内化阶段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对接受对象的认识和调控能力,第一步骤是价值客体要被价值主体——大学生所认识,这种认识应该是全面客观的;第二步骤价值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外部条件,做出相应的判断和选择,最终整合内化成自身独特的思想。外化阶段主要表现为价值主体将内化了的思想观念转化到自己的行为中并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外化的行为才是价值实现的目的。由于大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顺利实现,因此,大学生必须培养和提升自己应对适应复杂生活环境的能力,要能恰当地处理好各种思想政治道德内在要素的关系,以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互动机制
价值的主体、客体和介体是构成其价值实现的三大要素。其三大要素的地位如下:根本要素是价值实现的主体,基本要素是价值实现的客体,基础要素是价值实现的介体。要素之间合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推进其价值实现活动的开展,价值主体通过适当地调节与客体和介体等要素的关系,以此来完善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互动机制。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中,价值主体和客体相互影响和作用,在互动中实现彼此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主体通过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逐渐领会此次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并将其转化为价值主体内在的精神特征,最终成为价值主体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爱好,调节着价值客体,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功能,在动态地适应和协同中促进价值客体的发展。
“大学生主体通过调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介体,保证其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素的良性互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运动过程中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全部内容总称,包括目的、内容、方法、载体、环境等内容。”[4]可见,通过价值主体对介体的调节,一方面保证了价值主体的需求与客体属性和功能的契合;另一方面,优化了价值实现的方式,又调节了其相应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反馈机制的价值意义得到了保证。这都是为了保证价值实现过程的顺利进行。
总之,在明确了价值的主体、客体和介体三要素的地位和功能后,再通过保障其三者之间的有机互动,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提供了相应的互动机制。
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5](P24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也不例外。其价值实现过程规律是指价值实现过程中各种要素间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此规律隐藏在各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现象中,这些现象是对内在的各种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的必然反映。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本质规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本质规律是指“价值实现过程中诸要素的本质联系及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6]。通过对其价值实现过程中基本矛盾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是其价值实现的必然发展趋势,从而也构成了其价值实现过程的本质规律。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本质联系来看,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与其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是其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它主导着过程中其他诸要素和其他矛盾,并贯穿在其价值实现过程的始终以及各个环节,这是对价值实现过程中本质规律的表述。从制约其价值实现过程的基本矛盾的双方来看,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现状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总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总是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进而反映着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品德发展的总趋势。从制约其价值实现过程中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趋势来看,大学生最终接受和内化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并形成一种习惯的行为,这也是此教育的终点,也体现了其价值实现的社会目的性。其价值实现是在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大学生的现状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发展。所以,在其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不管从其本质联系还是其基本矛盾双方的关系来看,价值主体的思想、政治和品德发展现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这是对其价值实现过程中本质规律的反映。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基本规律
参照价值实现,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基本规律可以分为:辩证统一律、内化提升律和自我实现律。
一是辩证统一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着价值主体需要和价值客体属性与功能之间的矛盾,这也是其价值实现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要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大学生的需要,并主导着这一实现过程的方向。因此,大学生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保持一致,适应教育者的思想要求与指向,主动修正自我。社会应该引导价值主体倾向于积极合理的需要,使他们的需要自觉地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和方向,尽可能让他们避免受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并且消除落后的消极的需要。同时,在社会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高校还要对教育的目标做及时相应的调整,使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情境得到相应的变革,从而在不断调节矛盾的过程中使其价值得到实现。
二是内化提升律。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了需要具有层次性,且由低层的需要向高层的需要转变。价值主体的需要同样具有层次性。在其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价值主体的需要是适应→选择→提升的过程,即不断地由低层向高层的提升过程。所以,我们应该认可并维护价值主体合情合理的需要,要让他们从情绪和情感上理解、认可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于价值主体消极落后的需要,要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此需要产生的原因和不良后果,进而让他们调整自己的需要,使自己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由于价值主体的社会关系、兴趣和特长等不同造成了他们需要的差异,对这一差异的认识,会在价值主体体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恰恰对价值主体需要的提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升主体自身的精神需要。
三是自我实现律。“价值主体需要的层次具有超越性,即在跨越低层次需要的情况下,直接就追求高层次的需要。”[7]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的需要结构发生了变化,居于前列的是对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居于中间位次的是对真理需要的追求,居于最后位次的是对遵守纪律需求的追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愿望或者说是需要。在这种愿望的驱动下,大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投入社会实践,这是价值主体典型的外化表现,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包括前教育状态、现教育状态、后教育状态三阶段。每一阶段在动力机制、接受机制和互动机制的共同作用下,都体现着价值实现的规律。具体而言,前教育状态阶段对应着辩证统一律,现教育状态对应着内化提升律,后教育状态对应着自我实现律。由此可见,每个具体的阶段都有其价值实现的规律性,我们只有遵循每一阶段的客观规律,才能使其价值实现得以顺利开展。
[1]张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
[2]马奇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述评[J].求实,2006(5).
[3]亓灿新.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J].许昌学院学报,2010(3).
[4]项久雨.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及其规律[J].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2006(1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黄永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再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7]张亚丹.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层次和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2011(3).
D64
A
1673-1395(2012)09-0107-04
2012-07-01
2011年度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SK2012B269)
宣岩松(1970-),男,安徽六安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