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超
网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指干部升迁的理想轨迹,最佳年龄是30岁副处,35岁正处,40岁副厅,45岁正厅,50岁副部,55岁正部,如果错过了这些年龄,就“晚”了。且不论这种说法正确与否,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部分干部的心态,从政之初,就为自己设定了升迁“目标”,而一旦错过了所谓的“最佳年龄”,自觉升迁无望,就丧失了工作的激情和动力。
其实,“最佳年龄”本身没有错,一个人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正是为党为人民多干事干好事的最佳年龄阶段,如果好好把握住这些时光,不问功名只问苍生,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怕就怕的是,一些人以官位高低来衡量人生成败,树立“做大官而非做大事”的人生观,人为地框定“最佳年龄”界限,削尖了脑袋往上爬,一旦受挫,便长嘘短叹,自怨自艾,认为一切都晚了、完了。
说到底,一些人很在意“最佳年龄”,还是因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错位。杨善洲同志退休后毅然决然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多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修建林区公路26公里,架设了输电线路15公里,使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对于他来说,六十岁、七十岁仍然还是最佳年龄。杨善洲的事迹告诉我们,官员不分年龄大小,只要肯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就会受到群众欢迎,只要真心为民服务,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最佳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