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秩序及人的意义感的缺失与追寻

2012-04-01 21:36
东方论坛 2012年1期
关键词:秩序个体价值观

张 永 芝

价值秩序及人的意义感的缺失与追寻

张 永 芝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 100875)

面对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和价值多元、个性张扬的生存环境,在“我是谁”的问题论域中,现代人的生存问题成了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人的感性泛滥的物质追求过程中,生命的意义感逐渐缺失,这也是共同体所认同的普遍情感体验。人的意义感与价值秩序密切相关,理想的、合意的价值秩序是人的意义感的重要基础。人的意义感的缺失直接根源于人的存在和发展中,和人在存在和发展中应该追求什么价值,偏好追求什么价值,最高价值何谓等价值秩序的主要内容不可分割。建构主导价值秩序对人的意义感的获得有着重要意义。

价值秩序;人的意义感;缺失与追寻;主导价值秩序

当代人的生存环境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的繁荣,文化生活的丰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技术理性统治的世界,社会在不断的生产创造有利于人们物质享受的产品,并运用一切宣传手段,使人们相信这是他们的需要,迫使人们为了这些目标而艰苦努力。的确,当代生活中人们竞相追逐消费社会所宣传的商品如高级住宅、汽车等,而且产品在不断的升级和更新换代,人们的欲望也在不断地增长,这似乎成了人人都向往的、追求的。然而此时人们发现自己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只是被社会所宣传的商品所主导,为这些物质需求而忙碌着,感觉不到圆满的幸福感。“他们把汽车、高清晰度的录音机、现代化的高级住宅、第一流的厨房设备作为自己的生活灵魂”[1](P9)。人心中的价值秩序严重物质化、功利化甚至扭曲,人的意义感和价值感的缺失成了普遍的、公认的情感体验,如何才能在人的生存境遇中找到价值感是亟须解决的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

一、价值秩序与人的意义感

人的存在包含着意义获得的维度。相对于动物的自然的存在,人的生命活动是追求“意义”目的的生存。“意义的向度内在地包含于人的存在和发展之中,人作为自觉的存在,总是不断地展望和构思未来,努力思索如何富有意义地生活在世界上”[2]。人正是在追求意义的过程中获得意义感而感知自身的存在、人生的价值。没有意义的追求和意义感的获得,精神危机就随之而至。意义感的获得是人的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键。而“对意义的追求,源于人对自身的‘有限性’、不完满性生存境况超越的欲求,对‘总体性’、完整性价值理想与价值生存目标的渴望,人的超越性作为人趋向意义世界的一种努力,离不开人的现实活动”[3]。意义的维度包含着目的的诉求,追求目的就是对于总体性、圆满性包括至善等的趋向。因此,人需要不断突破有限的、不完满的,来实现意义的获得。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根本上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正是在对象化活动中,人以丰富的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身,肯定人的意义和价值。马克思谈到意义时指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讲,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才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4](P87)。马克思关于意义的表达首先表明了意义的主体性,任何“意义”的存在都是主体的感知,对价值对象的认知是对主体而言的存在。同时还说明人的意义世界是随着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和感觉的丰富而逐步建立,每一个进入主体的对象都是自我主体力量的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是通过实践活动展开的,因此,人的意义感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构成的,脱离了感性对象化活动,人将无法获得圆满的意义感。

人的意义世界的建立,是人的价值观产生的重要基础。人的价值观是如何的也影响人的意义感的获得。人的意义感与价值感与人们的价值观相反相成。“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它是个人自我意识的核心,构建着个人的精神家园,回答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统摄着人的生存和发展,普遍地、深层次地制约、规范、引导着人的全部生活和实践活动”[5]。价值观是人们判断是非、善恶的主要标准,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前提,是人的价值判断、价值评价、价值取向、价值追求等的综合。价值观是引导人的全部生活的根本,人的价值观是如何的,直接决定着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规定着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而价值秩序是比价值观更加微观的概念,某种程度上说,直接决定着价值观。价值秩序和生命的意义感与价值感密切相关。理想的、合意的价值秩序是人的意义感和价值感的重要基础。社会组织价值秩序也影响着个体的价值观,是人的意义感获得的社会语境。社会组织的确定的价值等级秩序,规定着人的义务和责任,分配着人应承担的社会角色,这种外在的规定和赋予也是人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人的理性的存在。人是价值的存在,更确切地说,人是价值秩序的存在。在时间上,价值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历史命运,价值秩序决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和目的,价值秩序是历史地发展的,会随着人生存的外部环境以及人生的重大体验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着人的命运;在空间上,价值秩序决定着人的道德水平和交往空间的大小。比如偏好友情价值的比忽视友情价值的人交往空间大得多。人们心中的价值秩序决定着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从而决定着人的价值观,由此划分着人生活的共同体。个体心中价值等级是如何排序的,最高价值是什么,以及面对两种价值如精神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价值偏好直接影响着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二、价值秩序功利化:人的意义感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个体价值秩序呈现多元化,最高价值功利化甚至虚无化,人们心中价值秩序逐渐偏离了核心价值体系,无法和秩序社会的主流价值秩序相适应,在精神上导致人们意义感的丧失。人的意义感的缺失直接根源于人的存在和发展中,和人在生存和发展中应该追求什么价值,应该偏好追求什么价值,最高价值何谓等思想不可分割。

人是工具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在当代是工具性得到极大提高而目的性被忽视的时代。人是自然存在物,我们依赖内在的“需要”而存在,这种需要是“自然力、生命力”,不是物质享受。“人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它的对象而存在于它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它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4](P105)。人作为感性的、受动的存在物,为了增加自己的本质力量,必须作为有激情的存在物去表现自己的生命,在不断进行的感性对象化活动中确证自己的生命力量,在对象化活动中获得人生的圆满,创造全面丰富性的人的感觉,感受自身的需要被满足的成就,“已经生成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4](P88)。对象化活动是人的本质的重要表现,其最终目的是创造“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只有这种丰富感觉的人才能有欣赏美的“眼睛”,听美妙音符的“耳朵”等丰富的五官感觉。创造丰富情感的人,由此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但是现代人要么忘记了对象化的工具存在,不通过创造去实现生活的丰富,要么只注重个人享受的超出“生命力”的满足。这些现实都会带来人们的意义感的缺乏,享受不到感性对象化中所带来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与他者共存,而现代人却无法把握自己的总体性存在,无法处理与他者的关系,成了孤独与焦虑的存在体,失去了方向感,茫然不知所措。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包括语言都被大众传播媒介带入到商品化的秩序中,人在自己交往进程的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人们所接受的和所认可的大都成了利益的替代品,在自己的社会化存在中无法受到正确的价值秩序的引导,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目标。“他(人)需要一个献身的对象成为他的全部欲求的焦点和他的全部有效的——不知是人们自封的——价值的基础。这个对象把他的各种能力朝向一个方向汇聚起来,它使他振奋,使它超出自己具有全部疑虑和不安全的孤立的生存,而且赋予生活于意义”[6](P79)。人们失去了方向的欲求对象,在自己的社会关系场域中找不到价值坐标点,只是随着社会秩序和社会潮流的主流走,找不到“自我”的生活方式。更多地是对于人的被动性存在下的忧虑,不是关注自我的存在意义和方向,而总是为他者牵绊如情感中嫉妒、怨恨的存在等。而面对他者的存在,人又成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而对于社会所倡导的统一的价值秩序和对“他者”的爱却缺失情感体验。人们崇拜英雄,崇拜榜样,却实践不到自己的行为当中去,只是流于形式,无法体会生命中关怀他人,救助他人的伟大,生活只是无意义的、无波澜的个人主义生存方式。

现代人所面临的物质生活的丰富和价值观差异和多元的现实,人心中的价值秩序也经历了重大变迁,不断趋向物质化以及呈现去理想化的状态,价值观无法为生活导航,这是精神领域的危机。人心中的价值等级排序,物质和享乐价值不断处于较高等级,而生命价值、精神价值等和人的意义感的获得直接相关的价值处于较低等级时,人的无意义感、无价值感就会充斥着人的情感,甚至已经严重到人们对生活意义感追寻的忽视和麻木。“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及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觉,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7](P400)。另一方面,人心中的最高价值的失落也成为人的意义感缺失的最重要因素。马克思在寻求人类的解放的时候,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社会发展的最高秩序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处于秩序社会中的个体出现无意义感、价值感的缺失时,想通过扩大人们的各种需求以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是不能真正的解决这一问题的。

三、主导价值秩序的建构:人的意义感的追寻

人的意义感的缺失是心灵和精神层面的问题,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感的获得主导权也在个体自身的选择。人总是面对很多对立的力量,需要在战胜一种力量中对生活方式进行有意义的选择。“丧失意义就造成一种茫然困惑的局面。这种局面令人无法忍受,因而也就迫使人们尽快地去追求新的意义,以免剩下的一切都变成一种虚无主义或空虚感”[8](P197)。个体价值秩序功利化甚至去理想化是影响人的意义感获得的重要因素,主导价值秩序的建构是影响个体价值秩序生成的重要指导。主导价值秩序是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理想的、合意的价值秩序,“主导价值秩序的建构并不是要求每个人的价值秩序都是趋同的,而是在尊重差异性的前提下,保持个体价值秩序能够在公共领域内不违反道德和危害社会秩序,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其更加理想、更能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地发展的理想的价值秩序。归根到底是要每个人自由的追随和选择较高价值,主导一种有意义感和价值感的生活”[9]。

舍勒在《爱的秩序》开篇写道:“我身处于一个大的不可测量、充满感性和灵性事物的世界,这些事物使我的心灵和激情不断动荡。我知道,一切透过我观察及思维所能认识的事物,都取决于我心灵的活动”[10](P739)。舍勒就是用现象学的方法分析价值秩序,什么应该去做,什么不应该去做,是在于我们的情感体验中有一种客观的和合意的秩序,这就是道德逻辑,引导着我们的生活。“高贵与粗俗的价值是一个比适意与不适意的价值更高的价值序列;精神的价值是一个比生命价值更高的价值序列;神圣的价值是一个比精神价值更高的价值序列”。他认为在现实人的心中,价值秩序发生了颠倒。个体心中的价值秩序,主导着个体对社会秩序做出价值判断,对自身的发展做出目的性规划。人是价值的存在,等级化的价值领域即价值秩序总是与人形影相随,无论他走到哪里,无论他在做什么。同时,人心价值秩序影响着现代人生存的价值取向和生存意义感,最终每一个个体合理的价值秩序对于社会的道德文明发展有着凝聚促进作用。我们内心的价值等级秩序的差异就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影响我们生存的重要因素。

拯救时代的精神需要理想的价值秩序的引导。主导价值秩序需要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构建理想的价值秩序,潜移默化到每个人的内心,从而普遍接受这种价值秩序。价值秩序存在着一元与多元的问题,由于个体的生存境遇和周遭环境不同,个体价值秩序存在差异。但差异必须有某种趋同,才能达到秩序。我们可以建立公共领域认同的价值秩序,影响个体摆脱生活无方向感的危机。在理想的价值秩序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达到合理的统一,人不再受社会的刺激性消费,不再盲目受物质利益的诱惑,能从自己的真正需求出发,而社会秩序也集中构建榜样、典范带来的价值秩序认同和积极确立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使公共领域的主导价值秩序影响人的内心并引导人有意义的生存方向。

生活共同体是个体之间休戚与共,最容易具有相同的思维以及互相影响的一种社群形式,主要表现在家庭、家族、社区、民族等中。每一个个体都生活在一个或多个生活共同体中,个体的价值体系最容易受生活共同体中他者的价值秩序和共同体的价值风气的影响。所以生活共同体对于每一个个体的价值秩序偏好有着重要影响,共同体作为一个责任共同体应该建立一种良好的价值风气,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在身心愉悦中获得生存的价值感。在共同体中个体容易产生共同感受和情感体验,比如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共同体内部就会产生对生命价值的高度重视和对受难个体的同情感,此时每一个个体都会陷入对人的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重新思索,内心的价值秩序也会被共同体的共同的情感体验所重置和加强。而此时共同体就应该通过典范和英雄的力量留住这种持久的价值感。

当代人面临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但由于对物质利益的夸张的追求,人成为工具性的存在,没有创造全面丰富的感觉,而无法把握生活的深刻与意义。而个体所不能感受到的对象化活动中对对象的占有与征服所带来的成就感,却只感到自己是对生活亦步亦趋的无创造性的个体,从而无法感受生活的丰富和多彩。当一切都变得无意义和无价值时,人变得苦恼不堪,精神领域出现危机。其实每个人内心都存在价值秩序,它指导着个体的生活和决定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价值秩序出发分析,为解决人的意义感和价值的缺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建立主导的、理想的价值秩序的认同,通过塑造良好价值风气的生活共同体的影响,通过社会秩序对价值秩序的肯定性引导,从而去影响个体在意义感和价值感缺失时进行价值秩序的重置,逐渐获得有意义感和有价值感的生存方向。

[1] 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2] 吴玉军. 宇宙·角色·自我:现代性语境下的意义感问题[J]. 江汉论坛. 2011,(4) .

[3] 黄浩. 价值:人的意义世界的生成和澄明[J]. 理论月刊. 2005,(6) .

[4]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 吴向东. 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及其解答的前提批判[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1).

[6] 黄松杰. 弗洛姆著作精选——人性、社会、拯救[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7] 马斯洛. 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8] 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北京:三联书店,1989.

[9] 张永芝.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值观的变迁——基于个体价值秩序的视角[J]. 社会主义研究. 2011,(6).

[10] 舍勒. 舍勒选集[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责任编辑:郭泮溪

The Order of Value and the Absence and Location of People’s Sense of Meaning

ZHANG Yong-zhi
(College of Philosophy& Soci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Faced with the dramatic improvement of material life and with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multiple values and individuation,and in questioning “who I am”,the problem of existe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of philosophical research. It is the community’s emotional experience that the sense of meaning of life is gradually missing in the human perceptual process of material pursuit. People’s sense of mean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rder of value. The desirable order of value is the important basis for people’s sense of meaning. The absence of this sense is directly rooted in the human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an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order of value: what value we pursue; what value we prefer to pursue; what the highest value is. Establishing the leading order of valu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people’s sense of meaning.

order of value; people’s sense of meaning; absence and location; leading order of value

B018

A

1005-7110(2012)01-0036-04

2012-01-05

张永芝(1983- ),女,汉族,河北邢台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秩序个体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秩序与自由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孤独与秩序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