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对城市现代化的影响

2012-04-01 19:25刘艺默
城市观察 2012年5期
关键词:发展

◎ 彭 澎 刘艺默

地下铁道实际上有狭义与广义之分,通常涵盖了都会地区各种地下与地面上的高密度交通运输系统。自从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伦敦建成通车后,140多年来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城市修建了地铁。地铁系统的修建对解决这些城市的公共交通问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地铁作为一个文化窗口,是城市意象的重要元素,很多城市的地铁车站因其独特的建筑艺术特色而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一、地铁极大地推进了世界城市现代化

伦敦地铁是世界第一个地铁系统。当时的地铁除部分路线外,列车行走的管道狭窄,车厢也是比标准的铁路车厢窄和矮。很多车站月台和通道都是拱形的,像是一根根管子,被称为Tube。而且,当时的地铁车厢是没有空气调节的,通风来自车卡之间通道车门的车窗,或车卡旁边窗户的小窗。但是,很重要的是,伦敦地铁网络四通八达,车站指示和车厢广播较明确,使用地铁简明快捷准时,这些地铁的特质一开始就凸现出来了。

巴黎则在方便之外加上了文化。巴黎地铁风貌别致,像一座深邃的地下博物馆。巴黎拥有14条地铁线、5条穿越巴黎大区的郊区快线,站台总数近300个,像一张密集的网络罩住巴黎及外围城市。

纽约地铁虽然没有伦敦、巴黎的地铁历史早,但却是当代最大的都市地铁系统。全长达722英里,每天载客450万,有效地缓解了这个世界之都的交通紧张状况。

上述国家除了在轨道交通建设与规划方面有很大不同以外,其建设风格的迥异也是城市特色的一大亮点。

笼统地分析,世界城市地铁系统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类是快捷实用型,以纽约、伦敦为典型。伦敦作为英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是英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地铁的出现有效缓解了城市密度,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从其作为世界性金融中心的角度看,世界往来的商旅人口在此聚集,地铁在方便商旅进行交易的同时,更是加快了资金的流动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样作为世界性金融中心的纽约,聚集在华尔街的精英人士每日为纽约城创造的财富是难以计量的。地铁的发展推动了这些优质的人力资本在城市内的流动,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是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作业效率,推动城市发展进程的。

第二类是文化典雅型,以巴黎、莫斯科为典型。两市把视觉对人脑的冲击性应用到地铁的建设中来不失为一种可圈可点的做法。从莫斯科红场到举世闻名的克里姆林宫,处处是历史的遗迹,处处有人们对历史的尊重。把历史的厚重感赋予城市交通系统以文化意义,不仅向世人展现了俄罗斯人民不忘国史、尊重历史的情怀,更是给予了地铁很高的附加价值,使其可以作为地标性建筑成为俄罗斯绰约风姿的一个缩影。文化之都、艺术之城是我们对巴黎一以贯之的印象。饮食、服装……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和生活有关的东西在巴黎都可以得到更完美又或者说是近乎极致的发挥。艺术家的眼光总是独到的,那些古色古香的钢式结构地铁入口和指示标志似乎也道尽了艺术家们所有的匠心独运,以“眼球经济”的观点看巴黎地铁似乎是不足为过的,人们被华丽的地铁站所吸引,走进其中,穿行在这个城市所带来的所有华丽。

第三类是经济效益型,以香港为典型。香港是地铁发展较早的城市,英属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特色依稀可见,不过更多的是新时代所赋予的经济特色。作为世界性区域金融中心的香港,早在亚洲四小龙崛起时期其地铁建设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地铁物业的快速发展,为其带来了除基本功能以外的更多的附加价值,成了名副其实的“会赚钱的地铁”。

第四类是赛会促进型,以国内一线城市为典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大发展都充分利用了各项赛会所带来的大好机遇,发了“地铁财”。不管是从其在赛会期间的客流量看,还是从其日运营里程来说,都达到了峰值。同时,各市地铁站也抓紧了比赛所带来的契机,加快了地铁站的各项建设,以奥运期间的北京地铁站建设为例,当时五号线就出现了青花瓷风格的地铁建筑,一些站点还出现了壁画展等形式多样的城市风格展。

地铁的发展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显著标志,根据相关资料,地铁的迅速发展有几种推动因素:一是居民出行方便的需要;二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三是能源共享以及方便运输的需要。

以英国地铁的发展为例,英国是世界上最早修建地下铁路的国家,在此之前,英国的交通运输体系本身就十分发达,其铁路、公路、水运以及航空,已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因素。但伦敦地铁仍发展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铁路网之一。伦敦地铁共有273个车站,每天运营时间长达20个小时,高峰时有460多辆列车运行,在伦敦市每天上班的近100万人中,至少有60%以上的人乘坐地铁。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几年来伦敦客流量大幅增长,现在每天已达到二三百万人次,年客流量则为8亿左右。

探究英国地铁快速发展的原因,首先是为了应付公路和铁路交通日益拥挤的局面,其次是为了发展第三产业。

从交通状况的改善来看,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最早进行殖民掠夺的国家之一,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以及殖民掠夺的需要,使其不得不修建贯通全国的交通大动脉,也即铁路运输系统,从而方便其在全国进行物资的调配,各地互通有无,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协调和统一。这可以说是由于经济因素的推动所致。随着17世纪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这是英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蒸汽发动机的使用大大节约了各种能源,在促进英国经济发展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商品经济变得势不可挡,更加快了物资在不同地域的流动,出门购物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工作学习之余休闲活动在人们看来也显得愈加重要,出行于是成了大问题。地铁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地铁的出现不仅大大节省了城市建设用地,推动了环保事业的发展,更节省了人们的出行时间,改善了那些上班族在上班高峰赶时间的窘境。

从产业的发展来看,地铁的出现吸纳了大量社会闲散劳动力。修建地铁需要劳动力,地铁运行也会增加就业岗位。地铁本身也可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端在英国早期的发展中是显而易见的,发展第三产业恰恰可以从源头上减轻这种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不利。从伦敦地铁的发展来看,地铁经济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利用地铁推进城市现代化的案例分析

(一)纽约

在西方国家发展繁荣的历史上,地铁作为交通系统的排头兵,在促进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美国纽约为例,纽约大都会面积17,405平方公里,纽约市人口918万,大纽约都会区人口大约1988多万。纽约市是经济发达的美国通向世界的大门,也是国际贸易、科技、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交通繁忙程度举世闻名。 目前,纽约有地铁线路31条,总长443.2公里,设车站504座,居世界首位。其中地上线路约占44%,绝大部分为高架线。纽约地铁的特点是24小时运营,有些运量较大的线路,还采用3条或4条轨道,实现了快慢车分道行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十大地铁之一。

纵观纽约地铁,基本上是穿越商业区之间为主,其快速发展的原因无外乎是方便那些上班族工作的需要。在纽约,很多人从地铁站出来,骑上折叠自行车或者搭乘的士,奔赴上班的地方。由于纽约与新泽西的这种双城生活模式,许多纽约人居住在新泽西,把私家车停放在城乡结合部,再乘坐地铁进入市区。因此,很多上班族由于时间匆匆,基本上没有早餐时间,那些街边沿线的便利店、烤面包店、披萨咖啡店就随之兴起,给了人们很大方便,从而带动沿线餐饮业的兴旺。

当地铁逐渐发展到纽约的高楼大厦底下,就形成了一个地下城,它连接着机场、车站以及许多重要的金融、商业、服务、行政设施。出入口直接设计在建筑物里面,使乘客可以不上街道,风雨无阻,自由往来于曼哈顿上、下城的商业中心和消费中心之间,工作、生活、购物、娱乐、乘车、乘机等所有活动都极其方便。通过地铁人们可在酒店饭店里洽谈生意,再到大楼或街边的餐厅里用餐,或去商业区百货商店购物,或去百老汇音乐厅欣赏演出,或去市政府大楼办事。遍布全市各个角落的地铁站里处处可以见到快餐店、咖啡馆、理发店、擦鞋摊、书报亭、鲜花店、照相店、成衣店……各种设施服务应有尽有。甚至可以说,没有地铁就没有纽约!

另一方面,纽约地铁是犯罪率发生较高的几个场所之一,抢劫、吸毒、未成年犯罪率持续攀高等问题给地铁的治安管理带来了很大麻烦。而地铁票价上涨,服务质量下降,导致市交通局经营不善。由于计划不周,造成的浪费也很惊人,在皇后区和曼哈顿之间开挖的一条河底隧道漏洞百出。为增强安全措施,花巨资安装闭路电视监测系统,试行一年后又因效率甚微而拆除。因此,地铁也反映了纽约这个老城市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如何在发展经济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之间寻找到新的平衡点,西方国家城市有时也遇到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差不多类似的问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未去纽约之前,从各种信息中得到的印象是纽约地铁是最肮脏、最恐怖的地铁,但后来在多次乘坐和观察中,我发现纽约地铁的特殊魅力:一是纽约地铁基本上实现了与公交系统的无缝对接,地铁、公交使用同样的投币,只要地铁不通的地方就有公交衔接;二是城区与郊区之间大型停车场的设立,更是使上班族从地铁到私家车转换的“双城生活”(比如说工作地在纽约而居住却在新泽西)成为了可能;三是朴实无华、简朴实用。相比较巴黎的华丽装饰而言,建筑风格虽较为简易,没有多少华丽装饰,但可能更能体现交通工具的基本属性,更多的投入用于建设快车道和多层地铁。

(二)北京

北京地铁作为中国第一条地铁,是中国地铁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始建于1965年7月1日,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奥运会提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新北京”需要构建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型交通体系,“新地铁”是其重要支撑。反过来,奥运会也极大地推动了北京地铁事业的发展,使北京地铁网络化运营格局基本形成,并完成了自动检票系统。

截至2010年底,北京地铁共有14条运营线路,198座运营车站,运营线路总长336公里。以运营里程计算,北京的地铁系统目前是中国大陆第二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仅次于上海轨道交通。目前北京地铁日客运量655.4万人次,并且在2011年9月9日创下最高值,达到757.33万人次。根据规划,预计在2015年,北京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703公里。

北京地铁公司通过筹备奥运会的系统建设,致力于实施“新地铁”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地铁。“为北京提速,让首都更美好”是北京地铁公司的发展宗旨,企业以畅通地铁大动脉、运载首都新生活为己任,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为“新北京”快速发展提速:通过建设平安地铁、人文地铁、高效地铁、节约型地铁、便捷型地铁、创新型地铁,让首都北京更加繁荣、文明、和谐、宜居。

(三)上海

上海地铁有着更为曲折的发展历史。早在1958年,当时的上海领导就提出要建设地铁。由于时代的原因,地铁建造一直被延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提上议事日程。从那时起,上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开始逐步构建起来。

1994年12月12日,历时五年建成的上海第一条铁路——地铁一号线全线开通,并于1995年4月10日正式运营,是继北京地铁、天津地铁建成通车后中国内地投入运营的第三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是目前中国线路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截止2011年6月30日,上海轨道交通线网已开通运营11条线、275座车站,运营里程达420公里(不含磁浮示范线)。预计2012年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可达510公里左右,总长度居世界第一。到2020年上海将建成97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上海作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新时代背景下的地铁建设同样呈现出了不同风貌。一是人性化的体验。地铁进出站的刷卡系统,不仅减少了管理人员的数量,而且很大程度上杜绝了逃票现象,使得进出站井然有序。每一个地铁站都提供座椅,乘客候车时累了,可以在椅子上休息调整片刻,缓解一下旅途的劳累。盲道在每一条地铁的候车区都有设置,而且每天都会有专门的保洁人员将散落在盲道上的垃圾清理干净,方便残障人士使用。候车区的电子显示屏会随时播放滚动新闻或娱乐节目,并在屏幕一侧实时显示后续列车的到达时间,显示国际大都市的高效率。每节地铁车厢中都有电子显示屏,显示下一站到站的位置,有些车厢还有播放电视节目、天气预报、公益广告等显示屏,除了可以看到地铁到站显示信息外,还有中英双语的到站播报,除了播报站名,还会额外提示换乘信息。

二是无限商机蕴含其中。进出地铁的通道,各色小店应有尽有,书店、报摊、便利店、面包店等等,这些汇集的小店不仅为地铁车站增加了人气,也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商业氛围。候车区立柱上的广告,铁轨边的灯箱广告,时常更换新的内容。地铁车厢中拉环上面的信息也为精明的商家提供了发布广告的天地,把精心制作的小型广告潜入透明拉环内。一举手,一抬头,品牌的广告效果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映入千万人眼里。

综合上述北京地铁和上海地铁的几大特征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市充分利用了奥运会对地铁需求,在大力发展地铁经济的同时还做到了普惠于民众,收费特别低廉,促使各阶层民众爱用地铁;上海则是通过商业化的运作,利用地下交通系统与商业经济圈的紧密结合发展地铁事业,推动了“城市经营”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城市的地铁站都是城市人口密度较大的集散地,其拥挤的程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防患于未然,加强安全管理,是两个城市在城市地铁未来发展中应注意的方面。

三、地铁对城市发展的正效应分析:以广州为例

目前,广州地铁总里程236公里(包括广佛线广州段)。2010年亚运前开通6条新线后,广州成为中国大陆地铁第四城。地铁的规划和建设使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的交通辐射功能有了很大的强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地铁对城市建设的影响:立体交通的形成

地铁网线的规划和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对城市的规划起到优化和调整的作用。“立体城市”的建立,一方面改善了城市交通,扩展了城市空间;另一方面引起了整个城市格局的变化,产生了城市资源的重新布局,这对整个城市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和深远的。

广州一号线的开通基本上与“东进、南拓、西联、北优”的城市外拓方针的提出同步,应该说,地铁线向外延伸与城市骨架向外延伸相得益彰。如没有一号线就没有天河商圈的兴旺;没有四号线,南拓的实现就缺乏吸引力;没有广佛地铁,同城化进程就不会有这么实际的突进;机场快线更使地下、地面、空中交通成为立体形态……

(二)地铁对商业的影响:“地铁上盖”的神话

1997年,当地铁以一条昂首地龙的姿态穿行于广州时,“地铁商业”的概念应运而生。10年间,广州彻底告别了“两条街一条中轴线”的商业时代,众多商业沿着地铁的发展而遍地开花,并随着地铁的蔓延而扩大商圈的辐射半径。随着广州地铁5号线开通,广州90%以上的大型购物中心都在地铁沿线,几乎所有核心商圈都依附着地铁。地铁将初步形成网络状,把人流、物流、财流网进错落有致交叉连接的地铁网里,一座“地铁上的城市”正逐渐出现在市民眼前。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九成以上大型购物中心在地铁周边,地铁输送的人流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目前已经形成规模的包括天河商圈、东山口商圈、中华广场商圈、北京路商圈、康王路商圈、上下九商圈、江南西商圈 、客村商圈、流花商圈等在内的9个大型商业圈,经环市路商圈的地铁5号线年底开通后,上述商圈全部为地铁上盖或地铁周边,它们依附着地铁,滚滚人流量自然给它们带来滚滚财源,“地铁上盖”的辐射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且,地铁物业在广州的全面兴起,使广州有可能学习借鉴香港模式,探索“赢利型地铁”的发展模式。

(三)地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地铁族”的兴起

一直以来,我们亲切地把那些经常乘坐地铁,并把地铁作为其出行主要方式的人群称为“地铁族”。“地铁族”多为城市中年龄层在20-3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当中有学生,有白领,有刚刚入职的新人,还有初涉世事的打工仔……因此,从“地铁族”这一特殊的年龄构成中我们不难看出,地铁对于“地铁族”生活状态的塑造有着特别的意义。

首先,地铁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有专家认为,“舒适的交通才能给人好心情去购物,休闲、看电影、享受美食时,是地铁催生催旺‘一站式消费’。”也有专家提出,“开车购物是历史产物,这种形式本身不是购买的主流,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这一部分人群会再减少。”这种观点认为坐地铁来购物的人群70%是社区型的,是以便利为目的。“从购物乐趣上来说,对于日常消费,自驾车的方式并不是很好的选择”,业界人士也认同这种观点,“因为选择地铁出行不用考虑停车时间、停车费用、道路拥塞等问题,而乘坐地铁消费,只要想到在收车前离开就行了。而且一般行人白天在地上走,比较晒、热,大家就愿意通过地下购物区,冬暖夏凉。”

地铁的速度让消费者节约了不少时间和成本,人的消费活动范围变大,消耗时间相对变小,商业形态也因为地铁经济的出现而更加繁复成熟。杂货铺式的“地下储物室”如今成为潮流地,以人防为主要目的的地下资源被开发,购物人流自然转入地下。“商家做生意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的”,有商家表示,下雨、高温、大风……各种恶劣天气,都会严重影响商家的销售。因为高温,6月份至8月份被归入漫长的淡季,然而地铁开通以后,地上、地下连成一气,自然气候对消费者购物和商场销售的影响越来越小。

其次,地铁带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文化产业污染少,后劲大,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加快推动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地铁文化建设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

区别于大众媒体与小众媒体,我们可以把地铁媒体称作聚众媒体或精准媒体,它不像大众媒体那样覆盖面广,也不用为此支付过多的成本,又不像小众媒体只做窄众化的内容满足小部分受众的阅听需求,它顺应地铁渠道这一极富凝聚力的时空而生,主做新闻资讯类、商业广告类的内容,快速、快乐、价值等特征成为阅读到达率的根本保证,“新锐”成为“地铁族”形容他们在地铁空间内媒体的关键词,以免费形式的地铁报、生动的地铁电视还有无处不在的灯箱和招贴等形式出现。

地铁媒体蕴藏着多大的经济能量无人可以做出精确估量,以日前德高中国与上海地铁签订的户外广告15年合约为例,预期将实现广告收入达到150亿元人民币。也有调研机构表示,通勤路上的地铁媒体,加上“地铁族”离不开的网络媒体,外加写字楼媒体的“捆绑媒体团”就足以将“地铁族”的视听需求一网打尽。

地铁空间相对封闭,在这种环境里,哪怕几分钟对处于闲置状态的视听而言都显得漫长又无聊,此时人们往往喜欢用阅读、浏览来打发时间,且注意力较为集中,因此有效阅读率高。《羊城地铁报》作为广州地区本土化的报纸,经过四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自己的采编风格。2010年羊城地铁报全年广告刊登率高达37%。更为奇特的是,有些“地铁族”因偶然在地铁上阅读地铁报而产生了购物冲动。总之,“地铁族”的社会行为方式仍待进一步分析,但其与地铁本身的特点结合十分紧密则是不可否认的了。

最后,地铁还可能带来一种新型社交方式。如由于酒驾的处罚越来越严厉,地铁上盖的酒店餐厅的生意多少受到更多青睐,人们可以不用开车就能喝酒;相应的,地铁上盖及周边的KTV生意也明显受到提升。由于年轻的“地铁族”多处于拍拖期,与拍拖相关的消费值得关注,如西餐厅、咖啡厅、滑冰场、精品店等都是他们常常光顾的场所。

(四)地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低碳出行

广州已经构建了地铁、公交车、出租车、水上巴士、自行车等“五位一体”的大公交体系,发展低碳交通。据专家估算,与地面交通相比,当地铁的日客流量达到37万人次时,每日可减少空气污染物共10.99吨(每一万人次0.297吨)。我们可以进行粗略的估算,截止到2020年《珠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完成之时,地铁共减少空气污染物228390.8吨,这些数据充分证实了地铁所创造的环境效益是一笔空前的社会财富。而以地铁开通十年共11.75亿人次的客运量计算,十年间地铁为广州市天空共减少了34897.5吨的废气,社会效益不可小觑。

[1]2010广州地铁年报.广州地铁有限公司,2010.

[2]广州地铁地产白皮书——首届广州地铁高峰论坛特辑,2010.

[3]广州地铁经济白皮书,2008.

[4]广州地铁商业白皮书,2009.

[5]全面打造低碳智慧幸福广州.广州日报,2011,11,14.

[6]垠林.地铁的味道.科学生活,2009,3.

[7]郑祖庆译编.巴黎地铁百年发展史.城市公用事业,1996(2).

[8]李杏谱.纽约地铁发展史.全球科技经济望,1987(5).

[9]贾鹏等.中国第一条地铁,首都第一流服务.北京地铁年报,2009.

[10]曹小曙,林强.世界城市地铁发展历程与规律.地理学报,2008,12.

[11]林一平.著名地铁各具特色.交通与运输,1994(1).

[12]田夫.德国与英国的交通运输业.交通与运输,1994(1).

[13]方向阳,陈忠暖.广州地铁沿线零售商业形态与空间分布探讨.人文地理,2004(6).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