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树 华
从中山公园樱花会看近代青岛公共文化空间与市民生活样式的衍变
马 树 华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公园是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中最具张力的场所,它既是中国城市标榜现代性的突出表征,也是建构现代都市日常生活的重要力量,对于市民心态的培育和城市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中山公园是青岛非常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其一年一度的“樱花会”,是青岛城市生活中最具情趣、 最富意义、 最能引发联想的游园活动,承载着丰富的休闲娱乐和社会教化等功能。它不仅与青岛的城市形象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建构、 市民心态形成以及城市风格的塑造上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共文化空间 市民心态 青岛 中山公园 樱花会
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的“灵魂”,具象而浓缩地揭示了每个城市的区域精神、 人群和文化。城市居民既利用公共文化空间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也在公共文化场所进行展演、 交流生活形态和文化成果。公共文化空间的公共性和开放性,使它通常能够为大多数城市居民所享用,因此,它具有抚慰城市居民心灵和构建城市精神空间的作用。公园、 广场、 博物馆、 图书馆、 特色街道等等,都是城市环境的精神地标和象征文化或政治理想的仪式空间。
公园是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中最具张力的场所,对于市民心态的培育和城市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公园在拓展中国近代城市空间、构建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学术界已有不少优秀成果发表。①史明正和熊月之均较早地分析了公园与城市空间变迁及公共空间拓展的问题。此后又有不少学者进一步探讨了成都、 广州、 上海、 武汉、 北京、 天津等地的公园,从日常生活、 社会冲突、 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等方面,论述了公园对城市社会的塑造作用。这些研究从细微处,增进了人们对公园的了解,进而丰富了人们对近代中国城市的市政功能、 文化风貌和日常生活的理解。参见〔美〕史明正著,谢继华译,李德英、 史明正校: 《从御花园到公园——20世纪初北京城市空间的变迁》, 刘海岩主编: 《城市史研究》(第23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59~188页;熊月之: 《晚清上海私园开放与公共空间的拓展》, 《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陈晶晶: 《近代广州城市活动的公共场所——公园》,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0年第3期;李德英: 《公园里的社会冲突——以近代成都城市公园为例》, 《史林》, 2003年第1期;陈蕴茜: 《论清末民国旅游娱乐空间的变化——以公园为中心的考察》, 《史林》, 2004年第5期;陈蕴茜: 《日常生活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以中国近代公园为中心的考察》,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陈蕴茜: 《空间重组与孙中山崇拜——以民国时期中山公园为中心的考察》, 《史林》, 2006年第1期;胡俊修、 姚伟钧: 《“谋市民之福利”:汉口中山公园(1919-1949)的追求与管理之难》, 《江汉论坛》2011年第3期,等等。肇始于园林绿化与现代市政的青岛中山公园,是青岛最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之一,它既与青岛的城市形象息息相关,也丰富着市民的日常生活,塑造了独特的城市风格与市民心态。中山公园一年一度的“樱花会”,是青岛春季生活中最有情趣、 最富意义、 最能引发联想的游园活动。从德国人试植樱花,到日据时代形成“樱花会”,再到中国政府对赏樱活动的令行不止,直至今天成为一种城市生活习惯,这期间的诋毁与追捧、 讽刺与赞美,及其背后潜藏的爱国与爱美相抵牾的复杂心态,构筑成一个耐人寻味的、 爱恨交织的演变轨迹,生动地描绘出公共文化空间与市民心态养成之间的重要关系。
中山公园是青岛市最大、 最重要的公园,位于太平山南麓,面朝汇泉湾,由德租胶澳后在会前村旧址所建植物试验场转化而成,曾称“森林公园”、“旭公园”、 “樱公园”、 “第一公园”,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9年又改称中山公园,因地处汇泉,市民亦曾称其为“汇泉公园”。到1930年代时,中山公园已获“东方第一园”的美誉,成为当时青岛最具魅力的游乐空间之一,它既是“青岛市民娱乐憩息之场所,又为青岛林业经营之策源地。故对于普通人民为闲雅潇洒之散步地或园艺果树之培养地又为林业上富于兴趣之游览场,又对于专门家为实地的及学术的研究所。不惟对于地方人即对于外来人士,与以直接间接利益不少。”[1](P65-66)中山公园用植物塑造了青岛的四季风情,并凸现了这座城市政治文化复杂、 纠结的一面,而其中对城市日常生活和市民心态影响最深的,则是相沿至今的“樱花会”。
众所周知,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是日本的符号表征,曾随着日军的侵略遍植沈阳、 丹东、 上海、 武汉等地。不过,青岛中山公园最早的樱花则是德国人栽种的。为了进行植物试验,德国人曾从日本广泛引进树种,由于青岛的自然条件与日本相似,樱花在这里长势很好,并形成了小规模的春季赏花活动,但当时仅限于日本侨民,一般市民并无赏樱习惯。1914年日本人取代德国人占领青岛后,在中山公园种植了更多的樱花。每年樱花盛开时节,青岛的日本侨民便成批成群的到中山公园赏樱,相沿成风,形成了“樱花会”。“樱花会”是日本殖民者对中山公园进行殖民主义空间塑造的产物,充分体现了法国新马克思主义者亨利·列斐伏尔关于空间政治化的解释: “空间一向是被各种历史的、 自然的元素模塑铸造,但这个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空间是政治的、 意识形态的。它真正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2](P62)日本人正是通过运用樱花的象征意义,来达到对公共文化空间进行政治和意识形态“模塑铸造”的效果。
樱花是中山公园的主要植物之一,为了培育赏樱文化,日本人在德国人樱花栽植的基础上,经营出一条“樱花路”。在樱花路的尽头,太平山的山腰处,日本人为纪念日德青岛争夺战的战亡者,建了一座“忠魂碑”。该纪念碑通体用花岗岩筑成,巍然高耸,远处即能望见,它和樱花路连为一体,从空间上构成了醒目的日本符号。“樱花路”和“忠魂碑”的影响深刻地体现了空间政治化所产生的后果,印证了陈蕴茜关于殖民主义空间复制的论述,对于日本人来说,“樱花路”和“忠魂碑”“这样的空间布局与植物种植显然是要将其母国的公园移植过来,并复制其母国文化以达到空间的殖民主义化。”[3]
中山公园及其“樱花会”空间殖民化最典型的表现,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军方用作“东亚新秩序”的象征而大肆渲染。当时很多城市的中山公园已成为宣扬国族情感、 激发民众抗日的爱国场所,而青岛中山公园则成为宣传“东亚和平”的理想空间: “去年的初夏,较比前去的初夏,好多了。今年较比去年,又好多了,这富有诗意的第一公园,足供吾人之一唱一咏!笔者更希望在来年的初夏时节,‘东亚永久和平’的新闻,在这公园的游人手里握读着!”[4]樱花会不仅仅是普通市民的游园盛会,同时也是传递中日关系的“盛会”,赏樱不仅仅是寻春,更是“中日亲善”的直接表达。
“樱花路”和“忠魂碑”的设置对于中山公园乃至整个青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山公园的主干道,“樱花路”承载着樱花会及其相关的诸多活动,是青岛市民春季休闲生活的首选之区,曾数次引发中国人的国族情感。樱花的美丽、 日本国族的象征、 青岛两度被日本殖民的历史等,这些要素使樱花成为最易激发中国人民族想象的载体,赏樱盛会,亦是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冲突之会。
从国族情感角度看,赏樱与爱国是彼此矛盾的行为。1930年,为消解殖民主义、 张扬民族正气,青岛市政府曾布告商民,不得举行樱花会: “青岛前在日本管理时代,因樱花为该国国花,故每年于开放之际即举行樱花大会,现青岛已经收回,即在我国统治之下,此种花会自应禁止举行。”[5]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升级,赏樱活动激发了更强烈的国族情感,“像这两年以来东北沦亡,热河失守,日本人在那花开如绣的树下,是何等的赏心乐事!但是那樱花路上的游人,十分之九都是中国的国民。这显然是在我们的国土未被日本占完以前,我国国民也向大日本帝国主义之甘屈服了。”[6]国族情感不仅促使人们痛斥赏樱活动,对樱花之美也非常质疑:
在革命为统一南北,军阀专政时候,一般官署太太、 长官、 女士们,在暮春三月,他们惟一的消遣是至第一(汇泉)公园里去欣赏樱花,及至革命告成,统一南北,官署长官,才将欣赏樱花的习惯下令革除,可是一般太太、 女士们,仍旧如是,改不了他们旧习惯。到了花开时,仍旧是鬟影衣香、 肩摩毂击的去赏它,试问:樱花是什么东西! ?值得我们去欣赏它吗?
若说樱花的颜色美丽,但是,据我看,不及我国的桃、 杏和海棠,姿容鲜艳。若说樱花有香气,据我看,它是不及我国的丁香和玉兰,芬芳扑鼻。若说樱花是异域的佳卉,物稀见奇,其如卉并不佳,它那主人,就是我们的仇人。若说樱花是一望成林,洋洋大观,那么数年以来,我们地方政府,为什么不多多栽培些国产名花,等候那些嬉春士女呢?照我看来,这樱花又是什么好看的东西,而值得我们去欣赏呢?[7]
以百花姿色的比较来批判樱花,契合了民众的传统审美习惯,人们常用夭桃之艳、 海棠之媚、梨花之洁、 梅花之清、 玉兰之香、 杏花之婀娜,来对比樱花之短暂孱弱及其不足为美。有位自称“半老徐娘”的时事评论人,在《青岛时报》上发表了一组讽刺樱花的“庄户诗”,以最平白朴实的笔触表达了对樱花的态度和对赏樱人的讥讽,他把樱花看作日本人,将地瓜花、 玉兰、 梅花、 芍药、 牡丹暗比国民,用通俗的语句和注解,表达了作者“家花不及野花香”的感慨,以及对绿女红男们不顾“天下属谁家”、 只知赏樱“喜欲狂”的忧闷。[8]
然而,无论爱国者的国族情感多么深厚热忱,对樱花怀抱怎样的不屑,每逢樱花会,市民们仍然趋之若鹜,“近三年来樱花会这个名词,虽然是官方明令取消,但是有些人却时时探听樱花会在什么时节,无疑的樱花会这个名字,仍然还在人们的脑海里。”[9]市民们对樱花会的热衷,不仅源于樱花的美丽,实则和市政当局的政策相关。虽然,1930年政府曾下令废止樱花会,但却没有收效。抗战胜利后,也曾有人主张把它都铲除了,但终觉未免有点小家子气,不如留着供国民欣赏,似乎并无大碍,同时还可以提高民众的警觉,永远牢记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创痛。[10]于是,也就没有对樱花会采取什么禁止措施,反而有了“花开供我品新茶”的玩味姿态。[11]其实,这倒并非一种对国族感情的背叛,而是与樱花会带来的经济收益有关。
中山公园虽以植物研究和观赏取胜,但季节性的游园生活对于繁荣市面经济也很重要,尤其是樱花会期间,公园的经济收益非常突出。樱花会不仅吸引了众多寻春赏花的游客,也带来了蓬勃的商机,许多商人瞅准了日子,设摊开张。卖洋药的,演西洋景的,卖糖果的,买啤酒汽水点心面包的,一个挨一个,云光、 天光、 华德泰、 鸿新、 天真等市内知名照相馆,也都竖起旗帜,打起了招牌,预备给游客们留些“雪泥鸿爪”的纪念。[12]“园中设摊各商店亦有本市各大商店临时分设者,树林深处、 板房席棚、 鳞次栉比、 亦有临时雇用通外国语者、 兜揽外人生意、 园中之食品店、 摄影馆、茶坊酒舍、 皆告客满、 莫不利市三倍。”[13]即便是中山公园以外,一些不允许进园的小摊浮贩,生意也会跟着沾光,他们在公园旁临时搭盖帐蓬,张贴出某某楼的招牌,一些原先在其它公园耍把戏的,也把场子搬过来,锣鼓敲得震天响,还有走钢索的卖艺姑娘,从帐幕顶露出半个身子,引诱着小孩拖着大人买票进去观看。[14]
樱花会诱发的商机,既繁荣了市面经济,也为政府带来了不菲的财政收入。为规范管理,统筹安排,市政当局颁布了中山公园临时商铺租地规则。1923年4月12日公布的《胶澳商埠第一公园春季游览会租地规则》, 以及1931年2月制定的《青岛市中山公园临时商店租地简则》, 对中山公园春季租地经营情况,如营业种类,请领地皮面积,请领地皮位置、 等级及价格,租地的期限以及应受何种约束等等内容,都作了非常详细的规定。[15]
1937至1945年间,日本人曾以樱花会为契机,以提倡正当娱乐、 增进市民健康为借口,在中山公园内开辟农园和游艺园,竭力开发公园的经济功能。日本人宣称开辟农园的目的是: “以青岛气候温和,风景宜人,天然胜景,驰名世界,对市民之野外运动,尤为适宜,如任其放置,于市民保健上,甚为遗憾,顷以市民保健为第一要题,兼有情操教育,及儿童之理科教育有重大意义,故拟在第一公园内,开辟三坪农园,使市民于星期及休假日,得前往栽培园艺蔬菜花木等,俾于此向有东洋第一之称的大公园内,享受天然乐趣。”农园计划开辟万坪,市民均可领租,领租办法采取会员制,并在报纸上刊登募集会员简则,领租人只要按规定交纳一定的会费,即可到农林事务所办理领租。[16]
关于建设游艺园,其目的是: “举凡近代都市,无不有游艺园或性质相同场所之设置,藉以为正当商人,谋相当事业,并为市民开辟正当娱乐之途径。本市自治安建设日形明朗之后,人口骤形增加,拥塞一隅,弊端百出,且市民无正当娱乐之所,辄趋违法下流之道,破坏社会安宁,影响固有风化,防患不及,在在堪虑,故特筹议在本市第一公园开设游艺园,为市民开设生业及游乐之所,疏散市中心之人口,藉作夏日纳凉之区,更可增加市库收入,询为建设大青岛市、 繁荣市面当务之急者也。”游艺园自樱花会起至9月15日止,内容包括玩具、 干鲜果类卖店,茶馆、 酒馆、 饭馆等饮食店,小高尔夫球、 露天舞场、 游戏店等游戏场,戏曲、技艺等游艺场等等,收费、 设备、 地皮分配、 管理等都有相应规定。[17]种种政策,都体现了伪青岛特别市政府的真正目的: “以现值新中央政府成立,新东亚开始建设之际,为使市民在新政下感受平安欣庆之快乐起见,拟在第一公园附近建设游艺园”。[18]
一年一度的樱花会,不仅能够解决部分市民的生计问题,还可以带来可观的市政经济收益,在市政当局明令禁止、 暗中鼓励的政策支持下,在人们观樱寻春的沉醉中,赏樱,渐渐演变成一种城市习惯。
中山公园的樱花会起初规模不大,观花者以日侨居多。到20世纪20年代,早先种植的樱花进入盛花期,每年春季前来赏花的不仅有市区的市民,李村、 沧口、 崂山等近郊农民也蜂拥而至,沿习而成整个城市的春季盛会。至30年代,更发展为引动全城的盛会,并逐渐衍变为青岛春季城市生活的一个惯例,深刻地渗透到了市民的日常习惯中。虽然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曾下令取消“樱花会”,但春季赏樱已“积习难改”,成为市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便是在抗战时期,赏樱有“亲敌”之嫌,仍有不少人悄悄地赶赴“樱花会”。抗战胜利后,虽然各地战火连天,青岛市民仍出现了一个赏樱热潮,释放久被压抑的情感。1950年代以后,中山公园的樱花会仍长盛不衰,并配合樱花会增添了许多新的游园内容。现在,赏樱不仅仅是青岛市民的游春传统,也是青岛旅游的主要项目之一。
1930年青岛市政府曾明令禁止中山公园举行樱花会,但这种禁令基本无效,人们赏樱的热忱并没有被国族情感所消解,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高涨了。每逢樱花会,“男的一批,女的一批,穿长袍马褂的,西装洋服的,……剪发的,剪长发,剪短发,剪波浪式发的;穿旧衣,穿新衣,穿旗袍,穿奇异摩登旗袍的,一批一批都向第一公园进步。直到午刻十二点的时候,人越聚越多,越上越勇,公园道上游客们,这个磨那个的肩膀,那个踏这个的鞋子,走来走去人看人忙个不休。”[19]
樱花会是中山公园春季游园活动中最热闹的部分,市内外的人们在樱花盛开的四月中下旬汇集到这里来,游园赏樱,感受春天。寻春固然是由于万物复苏所诱发的本能,但在战乱频仍的时代,也有“今朝有酒今朝醉”、 寻求片刻欢愉之无奈,因此,赶赴樱花会就不仅仅是为了赏花,也为了释放一下混乱时局下郁结的心情: “汇泉路上,这几天无日不是熙熙攘攘的,同时汽车、 马车、 以及人力车无不利市三倍,本来吗,三春能有几时,趁着这时候排遣排遣心头的愁闷,虽是片刻的麻醉麻醉,的确比较翻开报纸,看那到处激战的消息强得多哩。”[20]
这战乱春荒映衬下的春日繁华,“足证新诗人所说的‘战火弥漫了大地’并不十分可靠,而旧诗人的‘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却是此时此地的现实。……肚子不饿,工作不忙的朋友!‘看樱花’,要得!”[21]面对转瞬即逝的春景,人们暂时放下农村破产、 民不聊生的社会境况,也不再考虑烧遍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的战火,只求一时的欢快和安宁。一首写于1949年的长诗,更是形象地描写了“樱花不知亡国恨,人前献媚迎春风”的景致,以及人们抛却战乱流离之苦、 “但愿好景常无终”的赏樱热情。春日暖阳中,情侣、 学生、 艺人、 乞丐、 难胞,怀着不同的心境和目的,纷纷涌到樱花树下,男女杂沓,摩肩接踵,应时而来的摊贩,临时开张的饭馆,中山公园顿时变得狂热起来。虽然诗人有“我笑樱花已亡国,樱花笑我蟊贼讧”之慨,但对于一般游众来说,春临大地之时,聚于樱花树下及时行乐,或载酒载食,或席地而欢,的确比思虑国家民族的未来更实际、 更欢畅。[22]
樱花如此迷人,它的美姿既引来了文人骚客的赞叹,也诱发了人们的情爱想象。尽管有人批评樱花艳不及桃花,香不过玉兰,美不敌牡丹,但同时也有人夸赞它“较桃花雍容富丽,比李花娇艳华贵,不像玉兰的大手大脚,更不似迎春丁香的单调与小器。”[23]欣赏它的人,爱的是它玉雪般烂漫的姿容和淡雅绝美的颜色,以及蕴含其中的春的气息。当时不少旅居青岛的名人、 作家和学生,如康有为、 闻一多、 臧克家等,都写有赏樱的诗句和文章,其中吴伯箫的描述尤为详细:
提起樱花,那的确是很热闹很艳丽的一种花,成行的盛开了起来,真像一株桃色的彩云;迎风摆动着,怪妖冶的;像泡沫一样轻松柔软。日侨妇女不管游人的拥挤在花下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的都有。男子们也席地而坐发狂般的饮酒呼噪。花落时节,趁了大好的月色,约两三游伴去花下闲步,愿意躺在花荫度一个春宵的事,是常有人作如是想的。醉眠樱树下,半被落花埋,不是很有意趣么?当你看花归来,初度觉得天气有点点煦暖,身上有点点慵倦的当儿,你就会叹息着说: “这才是春天呢。”[24](p244-246)
娇美的樱花不仅为文人提供了抒发情绪的素材,也引发了人们的情爱想象,人们赏樱的目的,很有爱恋的成分,樱花会也因此显得香艳、 暧昧起来:
……一对对的爱侣,一双双的情伴,迟迟其行,喃喃其语的来往于樱林之下。其中摩登男女占最多数;女性中新旧合式的改组派和纯旧式的小家碧玉也不在少数,而男性中的便便大贾和举止典雅的学者,也可以在气度上看出他的行迹。
游息凳上,樱花树间,细语袅袅的挑戏着,娇姿媚态的温存着,……这是花天酒地的乐园,是娇妻美妾的情场。……轻薄的恶少,在不时眉飞色舞表示他的狂荡,柔甜的妙龄男女,斜依在樱花树侧,呆呆的表现他的痴情。……
啊!樱林之下,只是充满了香艳,柔情,纷华,豪奢,性欲的诱惑,金钱的表现……[25]
对于时尚的青年男女来说,若是为了寻找春天里的邂逅,中山公园的樱花会是理想的选择。
青岛市民如此痴迷于樱花,甚而弃国族情感于不顾,综而论之,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和市政当局的政治、 经济策略有关;二是和市民的游春活动以及动荡时局下的心态有关;三是和樱花引发的审美情趣和情爱想象有关。在这三种作用力下,赏樱压倒了国族情感,变成了一种城市生活习惯。
公园既是中国城市标榜现代性的突出表征,也是建构现代都市日常生活的重要力量。青岛中山公园同上海、 北京、 成都、 广州等城市的公园一样,承载着丰富的休闲娱乐、 社会教化等功能。不同的是,缘于“樱花会”所引动的春季游园活动,使它在日常生活建构、 市民心态形成以及城市风格的塑造上起着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10月,中山公园的围墙被拆除,成为一处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园内美景与绿荫覆盖的街道融为一体,与宽阔的汇泉广场相比邻,和不远处的海水浴场相呼应,每年春天樱花盛开的时节,这里仍然是青岛最为美丽、 最具张力、 最能映现市民心态的城市文化空间。
[1] 〔日〕白泽保美著. 白采达译. 德意志时代青岛营林史(1935) [M]. 1940(5)印行.
[2] 〔法〕亨利·列斐伏尔. 空间政治学的反思[A]. 包亚明.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 陈蕴茜. 日常生活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以中国近代公园为中心的考察[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5, (5).
[4] 春末夏初之第一公园, 茶社饭馆利市三倍, 野鸡照相生意兴隆[N]. 青岛新民报, 1939. 6. 1, 青岛: 青岛市档案馆, 资料编号:D000302—00008—0007.
[5] 青岛特别市社会局. 关于禁止举行樱花节大会的训令[Z]. 1930. 2. 20, 青岛: 青岛市档案馆, 档案编号: B0032—001—388.
[6] 青岛给予我的印象[N]. 青岛时报, 1933-07-09.
[7] 五陵公. 樱花值得我们欣赏么[N]. 青岛时报, 1933-05-12.
[8] 半老徐娘. 半老徐娘漫谈·看花归来[N]. 青岛时报, 1934-05-01.
[9] 樱花盛开, 汇泉道上游人如织[N]. 青岛时报, 1935. 4. 8.
[10] 老夫. 无人不道看花回, 汇泉路上游人如织, 中山公园花开似锦[N]. 平民报大民报(联合版), 1948. 4. 24, 青岛: 青岛市档案馆, 资料编号: D000283—00048—0020.
[11] 蜗庐. 漫谈樱花[N]. 青联报晚刊, 1949-04-21. 青岛: 青岛市档案馆, 资料编号: D000348—00042—0010.
[12] 昨日汇泉道上各界人士总动员[N]. 青岛时报, 1934-04-30.
[13] 荔枝. 第一公园观樱计[N]. 青岛新民报, 1939. 4. 23, 青岛: 青岛市档案馆, 资料编号: D000301—00175—0005.
[14] 一年一度樱花会, 不是看花是看人[N]. 青联报, 1949. 4. 18, 青岛: 青岛市档案馆, 资料编号: D000342—00035—0017.
[15] 胶澳商埠第一公园春季游览会租地规则[Z]. 胶澳商埠现行法令汇篡, 1926. 10, 第443页;《青岛市中山公园临时商店租地简则》[Z], 《青岛市市政法规汇编·农林》, 1932.
[16] 第一公园开辟农园, 市民均可领租[N]. 青岛新民报, 1940-03-14. 青岛: 青岛市档案馆, 资料编号: D000309—00091—0001.
[17] 第一公园设游艺园一切计划拟定[N]. 青岛新民报, 1940-04-20. 青岛: 青岛市档案馆, 资料编号: D000310—00150—0016. [18] 第一公园附近将建设游艺园[N]. 青岛新民报, 1940-04-20. 青岛: 青岛市档案馆, 资料编号: D000310—00015—0022.
[19] 昨日汇泉道上各界人士总动员[N]. 青岛时报, 1934-04-30.
[20] 老夫. 无人不道看花回, 汇泉路上游人如织, 中山公园花开似锦[N]. 平民报大民报(联合版), 1948-04-24. 青岛: 青岛市档案馆, 资料编号: D000283—00048—0020.
[21] 比. 看樱花[N]. 民报, 1948-04-22. 青岛: 青岛市档案馆, 资料编号: D000377—00044—0008.
[22] 乙民. 游中山公园[N]. 青联报晚刊, 1949-04-22. 青岛: 青岛市档案馆, 资料编号: D000348—00044—0001.
[23] 野风. 樱花之赞[N]. 青岛公报, 1947-04-29. 青岛: 青岛市档案馆, 资料编号: D000177—00057—0037.
[24] 吴伯箫. 岛上的季节[A]. 吴伯箫文集·羽书·上[C].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25] 大年. 樱花林下[N]. 青岛时报, 1935-04-16.
责任编辑:侯德彤
Qingdao's Cultural Space and the Evolvement of Its Citizens'Lifestyle in Modern Times Observed from the Sakura Appreciating Festival in Qingdao Zhongshan Park
MA shu-hua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As the most significant urban public cultural space, parks are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on of China’s urban modernity, and also the important force of constructing modern urban daily life.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citizens’ attitude and forming the urban style. Zhongshan Park is an important public cultural space in Qingdao where the Sakura appreciating festival is held every year. It is one of the most meaningful tourist activities of Qingdao’s city life, and full of fun, interest and imagination, exercising functions of entertainment and social education. It is not only closely linked to the urban appearance of Qingdao, but also has great effe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aily life, and the formation of citizens’ attitude and the urban style.
public cultural space; citizens’ mentality; Qingdao; Zhongsha Park; sakura appreciating festival
C91-09
A
1005-7110(2012)06-0012-06
2012-09-27
2012年度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文化空间与中国近代城市社会生活研究——以济南、 青岛为中心”(项目编号:J12WD55)。
马树华(1974-),女,山东东明人,历史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城市史和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