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教授治疗汗证经验

2012-04-01 07:09:01指导张小龙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益气固腠理自汗

,指导:张小龙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熟市中医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张小龙教授从事临床30余载,经验丰富,擅长中医内科各种疑难病症,特别是对于汗证治疗,颇有独到见解,遣方用药,甚为精当。汗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顾,导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汗证包括自汗与盗汗。病因主要有营卫不和,气虚,阳虚,血瘀,阴虚火旺,邪热郁蒸等。朱丹溪对汗证做了病理性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1]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益匪浅,现将老师治疗汗证的经验撷要如下。

1 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灵枢·本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乃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悍气,行于脉外,具有温煦皮肤、腠理、肌肉,司汗孔开阖与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的功能。即指皮肤的屏障防卫机能。卫气不固则皮肤腠理疏松,易受外邪侵入而得病。发病时多有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平时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脉细弱,苔薄白等症状,治宜益气固卫。遣方以玉屏风散,临床治疗中可予党参、黄精益气固摄;浮小麦、糯稻根、煅牡蛎固表敛汗;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环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气营养于内,卫气护卫于外,营卫之间必须协调,不失其常,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否则,若气机阻滞,营卫二气的循行节度规律就会发生紊乱,卫气失于顾护,营阴失于内守,营卫不和,腠理开合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而见发热、恶风寒、自汗出、周身酸楚,或半身汗出,苔薄白,脉缓的等病证。治宜调和营卫。遣方以桂枝汤为主,《伤寒论》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张师认为:卫表不固,营卫不和常同时出现,治疗以调和营卫为主,兼以益气固表,但遣方用药不求随意堆砌,但求辨证施治,精炼独到。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一散一收,调和营卫,桂枝加甘草,辛甘发散,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发散兼以化阴,调和营卫。《伤寒论》用及桂枝汤者极其丰富,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附子汤等。

2 温阳化气,利水渗湿

《景岳全书·汗证》曰:“湿气乘脾者,亦能作汗。”《素问·痹论》曰“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张师认为,常熟乃江南小镇,常年多湿,且素人饮食偏好甜腻,湿从中生,湿邪重浊黏腻,阻止卫阳之气,外不能固密肌肤,内不能促进津液环流,内外转输失职,故津液旁达,外泄而汗出。故见汗出频频,胸膈痞闷,肢体重着,头晕耳鸣,兼见胸闷、恶心、呕吐痰涎等痰湿症状,或浮肿,小便短少,舌胖大齿痕,脉象浮缓或濡。治疗以五苓散、猪苓汤、三仁汤之类加减,传统认为五苓散、猪苓汤是祛湿剂,而笔者用以治汗,五苓散有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之功,以振奋太阳膀胱之气化,待膀胱气化一行,则小溲通利而蓄水得化,汗出畅达而表邪得解,太阳之气恢复化水功能。[2]加之小便通利,水湿下行,汗自当止。单脾虚者也可予四君子汤、五君子煎之类以健脾土之气,则湿祛而汗自收。气虚者倍党参、黄芪之类,津亏者加麦冬、石斛之品,阳虚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阳利水。另有黄汗者,《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脉自沉。”兼见两胫冷,身疼重,腰髋弛痛或小便不利等。由汗出入水壅遏营卫,或肝胆湿热郁伏熏蒸肌肤引起。治宜龙胆泻肝汤加减,清肝利胆,健脾除湿,调和营卫,化瘀止汗。

3 滋阴降火

《素问·评热病论》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阴精亏虚,虚火内生,热迫津液外泄,故见盗汗,虚热内蒸,则见腰膝酸软,双目干涩,心烦易怒,夜寐欠安,眩晕耳鸣,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肝肾阴虚而津液不足,故见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之阴虚火旺之象。张师认为,此证多见于更年期妇女,见盗汗自汗,五心烦热,脾气急躁易怒,月经不规律,多为肝肾不足之象。治疗当以当归六黄汤或麦味地黄丸加减,滋阴降火,固表敛汗。方中当归、生地黄、熟地黄育阴养血,培本以清内热,黄芪益气固表以止盗汗,使营阴内守,卫外固密,此方用于阴虚盗汗,不可用于气虚自汗,但其寓意也可用于自汗过甚,汗出阴伤证。汗出多者也可与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涩敛汗。可予丹栀逍遥散加滋阴之品,或与知柏地黄丸加减。

4 行气化瘀

张师认为,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肺气肿,高血压病,随着病情的发展,久病夹瘀、久病必瘀,病及多个脏腑,从而导致自汗、盗汗。[3]尤其是中老年人久病伴有局部出汗者,病情多持久反复,以肌肤甲错,形体羸瘦,舌暗淡,脉弦细或细涩等作为辨证瘀血的依据,应考虑血瘀令人汗出。血瘀致汗是因气血运行失调,津液敷布失常,拒卫于外,开合失司津液气虚血瘀则络脉不通不能正常流布而外滋。治宜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阳虚瘀阻,则阳气不能卫外而为固也,治宜温阳行滞,化瘀通络,方用参附汤合血府逐瘀汤。阴虚血亏,迫液外溢,治宜滋阴活血化瘀,方用一贯煎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血瘀汗证病人,当法明阴阳虚实,邪正盛衰,审辨汗出异常,若战汗、脱汗,当治病求本,防病传变,可中西结合,充分发挥中西医特点,扬长避短,互补互用。

5 病案举例

熊某,男,18岁,2011年10月12日就诊。病经1年余,唯独夜间盗汗,汗出较多,胃纳欠华,夜寐尚安,肢体困倦,口味重(口臭),口不苦,苔白腻如粉,脉濡。平素易外感。属汗证—表虚湿邪内郁。治宜健脾化湿,内外兼顾。处方:苍术10 g,白术10 g,砂仁5 g(后下),猪苓15 g,生薏苡仁30 g,白豆寇仁5 g,制半夏10 g,块滑石15 g,九节菖蒲10 g,茯苓15 g,胆南星10 g,佩兰10 g,泽兰10 g,远志5 g,泽泻15 g,7剂。400 mL煎汤服,分2服。2011年10月20日复诊,盗汗减少,胃纳好转,饮食正常,舌苔淡薄腻,复以广藿香10 g,佩兰10 g,生苍术10 g,制半夏10 g,炒陈皮10 g,白豆蔻10 g,香附8 g,炙鸡内金10 g,浮小麦30 g,煅牡蛎15 g,先煎炒薏苡仁15 g。7剂,400 mL煎汤服,分2服。后盗汗止,病瘥。老师分析:此患者表虚湿邪内郁,痰湿碍脾,先治胃为主,祛湿,后再以汗证为主治。第一方为探路,内外兼治,病情好转,故思路正确,续方遵循原方思路,加以敛汗,病乃愈。

6 总结

老师主张临证当仔细询问病情变化,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药,切不可只辨病不辨证,盲目选方,胡乱用药。如见自汗之人,急予玉屏风散加牡蛎散固表敛汗,盗汗之人即予当归六黄汤,随意堆砌药物,当汗者不汗,不当汗者过汗之。先生云:上医者,心中无方无药,辨证论治,用药灵活自如,得心应手;中医者,辨证与辨药证结合,是证用是药,经常使用药对;下医者,辨病与辨证结合,以辨病为主,不同的疾病以不同方剂治疗,在此基础上加减方药。除此之外皆为庸医耳。如见畏寒者,不求辨证,但以桂附之剂温阳;见发热,但白虎等苦寒之类清热,不但不能解除患者痛苦,反而可能延误病情,加重病情复杂变化。

[1]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张志明.汗证五苓散治验三则[J].四川中医杂志,2008,26(8):122.

[3]潘建科.浅析自汗、盗汗从瘀血论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111.

猜你喜欢
益气固腠理自汗
腠理玄解*
中医学报(2023年11期)2023-12-21 09:37:21
自汗、盗汗试试浮小麦汤
益气固表方对于肺脾气虚型免疫低下RRTIs小鼠IgA、IgG、IgM和SIgA的干预作用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环球中医药(2022年9期)2022-01-01 17:01:15
告别自汗用牡蛎,四季都轻松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19:54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益气固表防感汤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效果研究
腠理概念辨析及运用初探
HAART疗法联合益气固本养阴汤治疗艾滋病的临床观察
哈尔滨医药(2015年4期)2015-12-01 03:58:02
桂附四君汤治阳虚自汗
中老年健康(2015年2期)2015-10-21 00: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