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振宇 刘 晶
(1: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长春 130118;2: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长春 130021)
柴油机作为现代工业的动力源,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制约柴油机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上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人们想出了很多方法,比如通过实验设计新型燃烧系统,优化柴油机的性能参数等等.这些方法虽然能直观反映出柴油机特性,但对设备要求高,开发周期长,投资高,难度大.利用数学模型对柴油机工作过程进行仿真计算,是现代柴油机设计方案论证及优化、性能预测和样机的研究改进等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方法相比,采用模型仿真技术进行柴油机设计的优点是开发周期短,实验费用低.所以通过建模仿真的方法是现在研究柴油机、优化柴油机的重要且经济的手段,其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以6106柴油机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以Matlab软件为平台,对其工作过程进行数学建模,研究其工作特点.数学建模的基本方程主要包括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和气体状态方程.柴油机工作过程按时间顺序分为压缩期、燃烧期、膨胀期、纯排气、气门重叠和纯进气6个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对基本方程进行相应的简化处理,并结合边界条件将基本方程联立求解,就可以得到缸内工质状态参数、温度、质量和压力随曲轴转角的变化规律.对于数学模型重要的就是其边界条件的选择与确定,本文研究重点考虑了以下边界条件:
(1)燃烧模型.正确选择燃烧模型是保证柴油机工作过程仿真准确性的关键,目前工程上使用较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Whitehouse的混合气准备率模型、Vibe代用燃烧模型及以王荣生为代表的V2g模型.
在柴油机性能计算中,使用较多的是Vibe代用燃烧模型.研究表明,单Vibe代用燃烧模型在低、中速柴油机中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在高速机中会产生较大的误差.而双Vibe代用燃烧模型采用两条Vibe曲线叠加来模拟放热规律,两条曲线的始点和形状不同,分别代表预混和燃烧部分和扩散燃烧部分,其优点是将预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分开考虑,能够比较准确地反应柴油机缸内的燃烧过程.因此,本文采用双Vibe代用燃烧模型[1].
(2)瞬时平均传热系数.计算传热量的关键是确定瞬时平均传热系数,目前,经常引用的纯经验公式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有Eichelberg,Woschni和Sitkei.本文采用较为通用的Woschni公式[2].
(3)滞燃期.目前,滞燃期的半经验公式比较常见的有Wolffer,Cemehob B.H.,Sitkei,J.H.Shipinski,Arrhenious等公式,本文采用何学良经验公式[3],该公式适用于中小型非增压柴油机.
MATLAB进行柴油机工作过程的建模仿真的仿真流程是一个判断循环过程,其流程见图1.
柴油机进排气门重叠期缸内工质运动比较复杂.在气门叠开阶段,进气门打开,由于缸内压力高于进气管内压力,会出现缸内工质倒流入进气管,直到缸内压力与进气管内压力平衡时,进气倒流结束;同时在排气门处,随着缸内压力的降低,从某个时刻起,排气管内压力高于缸内压力,会出现排气管内工质倒流入气缸,直到排气门关闭,排气倒流结束.
通过仿真计算,每循环排气倒流质量为8.078×10e-6kg,进气倒流质量为8.062×10e-6kg.如果忽略进排气倒流,缸内温度和压力的最大误差为0.4%,做功不变(如图2所示),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指标也基本不变.考虑硬件在环仿真对系统实时性和准确性要求,对于6106柴油机在进行模拟计算时,可以忽略进排气倒流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由于忽略倒流的影响,仿真模型减少了逻辑判断模块和开关模块等多个程序模块,仿真程序得到简化,仿真时间大大缩短,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实时性.
图1 柴油机建模仿真流程
为验证仿真程序的正确性、精确性及有效性,本文对6106柴油机进行数据采集.柴油机主要参数如表1所示.图2为气门重叠做功变化曲线;图3为标定工况下缸内压力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图.从图上可知,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峰值压力均出现在上止点后9℃曲轴转角处,仿真峰值压力为7.042 MPa,实测峰值压力为7.1 MPa,相对误差0.8%.
表1 6106柴油机主要技术参数
图2 气门重叠做功变化曲线
图3 缸内压力仿真与实测值比较
(1)基于容积法建立6106柴油机工作过程仿真模型,在正确选择仿真参数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
(2)研究结果表明,基于MATLAB的柴油机工作过程仿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有利于缩短开发周期和降低产品研制费用,是一种有效的研究和设计手段;
(3)分析倒流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简化了仿真模型,提高系统运行的实时性.
[1]解茂昭.内燃机计算燃烧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95-98.
[2]刘孟祥.基于Simulink的柴油机及其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1.
[3]何学良.内燃机燃烧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