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生忠
(陕西师范大学理工科基础教学部,陕西西安 710062)
大学精神的当代文化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郑生忠
(陕西师范大学理工科基础教学部,陕西西安 710062)
鉴于大学精神在当下中国的失位,在理想追求、内在品质、独特气质的统一中对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做了定位。在大学精神下分析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互动,进而提出了大学精神表征及其3条实现路径:树立先进的大学发展理念;加强规范高效的制度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精神;高等教育;文化价值;理想追求
当代中国,由于大学精神在技术化、市场化、功利化大潮的冲击下,大学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指出:“现在大学精神有点迷失,出现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作为全社会来讲,包括大学,功利主义盛行。具体到老百姓,就是嫌贫爱富。大学应率先回归到大学本身的高尚上去,尤其是在精神层面上。”[1]熊丙奇教授认为:“今天中国的大学,无论在教育价值观方面,还是在学术操守方面,都有不少突破底线的乱象,教育尊严和学术尊严被忽视。如何使‘大学精神’回归,堪称眼下的当务之急。真正的出路,是让大学回归教育本位与学术本位。”[2]因此,中国当前的大学教育发展状况迫切需要重新培育和构筑大学精神,用大学精神关照下的高品质创新文化矫正和引领社会文化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本文依循唯物辩证法和科学发展观,在定位大学精神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大学精神的文化创新和继承以及大学精神关照下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动,进而分析大学精神建构的路径。
文化是人类解决自身生存过程中形成的理性成果,本质上是精神产品,表现上既可以是精神的,又可以是物质的。大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大学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文明成果。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最高表现,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突出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对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坚守。它不仅通过大学生活全方位地展现出来,而且内化为大学全体师生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大学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为大学人所认同的理想、信念、追求和价值观。它是大学文化的精神标志和具体凝聚,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具有科学理性、人文关怀、自由民主、批判创新、兼容并包等价值取向。在本质上,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学术追求、管理模式、育人方针的理论概括,是对大学文化的凝练和升华。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将为大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注入永久的生命力,并发挥出凝聚群体、价值导向和社会辐射等极其重要的作用。
构建和弘扬大学精神,不仅需要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构建大学文化精神建设的载体,还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大学文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
前文已经提到:现在国内大学办学过程中功利化、官僚化、商业化现象比较严重,大学已经到了比较危险的境地。因此国内大学需要回到其合理应然的发展轨道,非常需要回归久违的大学传统精神。中国工程院秦伯益院士在谈到西南联合大学的辉煌时说:“联大的成功在于它的学术自由和兼容并包,它不在乎千百人唯唯诺诺地说一样的话,而是珍惜有识之士能够振振有辞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我还认为,联大的成功不能单看那八年,而是联大继承了八年前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几十年坚持的校风和传统,八年以后联大学子还继续潜心学术,结出了硕果,这才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这才是真正的大学精神。”[3]把那些“由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启动而尚未完成的启蒙,使如教育民主、儿童中心、崇尚个性、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这样的现代教育ABC重新成为常识”[4]是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回归大学精神就是要实现这些传统。
大学作为创新思想和知识的重要场所,不仅要为现实社会提供肯定性的科学依据,而且要具有社会批判功能。大学通过总结与凝练人类精神文化,进行知识创新,创新时代精神和社会精神的价值尺度。大学的社会批判功能是指以创新文化为目标的大学教育获得成功的前提,是大学精神最本质的功能,这个功能是其他社会机构所不具备的,它使社会时刻保持警觉和变革的意识。大学一旦丧失了批判功能就失去了其独特的价值,也失去了大学的责任担当[5]。因此,大学的作用在于引领时代、改善社会、责任担当、涵养人性、提升品位。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的“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很好地概括了大学的这一功能。
在科技快速发展、社会思潮趋于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精英文化在大众文化的传播中有被边缘化的可能。大学是精英知识分子荟萃之所,大学学者多以著书立说为己任,创设绝大多数精英文化成果,实现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的使命和对社会价值理想的创新与坚守,因此精英文化通常与大学精英文化相关联。大学精英文化作为一种启蒙的、先进的、高雅的文化,在多元社会思潮中坚守其价值引领的职能,建设人类的精神家园,矫正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就是要用大学所崇尚的精神,包括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引领社会思潮的核心价值取向。
大众文化是指“在工业化技术与消费社会语境下,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趣味的文化范式和类型,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行为,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狂欢化”[6]。大众文化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对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具有重要影响:大众文化的出现加速了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进程。同时,基于受众的文化素质及其文化性质的即时性,大众文化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过于商品化的倾向。大众文化的感性特征导致人们对历史与文化责任的淡化,造成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的稀释,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形成消极影响。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与人的超越性诉求背道而驰,决定其无法成为引领人走向全面发展的文化形态。
因此,需要发挥大学精英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实现对大众文化的纠偏和超越。具有真正大学精神的精英知识分子基于自身的修养和人生理想,往往能凭借其超乎平常社会成员的敏感与批判精神看到问题的本质。20世纪中后期,后现代主义学者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就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人的发展困境:“理性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摧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摧毁了人类赖以发展的社会家园,过度的世俗主义和消费享乐主义摧毁了人的精神家园,在现代性苦心营造的‘失乐园’中,现代人却成了孤苦无靠的‘漂泊者’和精神荒原上的‘流浪者’。”[7]近年来,大学学者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做了深入探索,体现了大学精英知识分子对人的片面发展困境深切忧虑的人文情怀。大学文化所内蕴的价值,应该被用来引领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使大众的社会文化逐步摆脱偏狭,走向全面发展。
每一社会都应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成员认同的共同价值,共同的价值观为个人及集体成员间的复杂交往提供共同标准和调节手段,对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具有感召力、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引领是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精神关照下的大学文化,以其独特的创造性和价值坚守,为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和民族灵魂的塑造提供方向。在新的时代,在大学精神蕴藉下的大学文化要主动承担起引领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真正呈现出自己的价值与魅力,并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注入新的活力”[8]。
大学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想重新获得应有的地位,真正成为价值引领者,发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作用,就必须重振大学精神,同时实现大学文化的生活化,使大学文化走向大众生活世界。大学知识分子不仅应该而且能够秉承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立志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有社会担当的知识分子,创造出真正具有精神引领风范的大学文化。也要看到,在日益商业化的社会现实面前,重振大学精神面临很大的挑战。
走进大众的生活世界,大学文化的生活化,是大学文化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学文化的生活化,是指改变其与社会生活不相适应的文化传播方式与手段,用大众可以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高雅的、甚至只有少数人可以接受与理解的文化成果、价值观念传播到社会大众中去,使之构成大众日常生活的观念。值得欣慰的是,大学文化已开始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化方式。自2006年起,《百家讲坛》走出了一批大学学者。他们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向广大观众阐释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魅力,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以日常生活方式追捧高雅文化的热潮。
大学文化如果善于吸取大众文化生动活泼的形式,借助通俗易懂的文本,也能将精英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传递给大众,对大众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文化还可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化模式,采取探讨、对话式的双向交流模式进行引导,大学文化亦可在这种对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姿态,保持自己的生命活力。“精英文化已经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布道者,而是推心置腹的商讨者,它应该在互动之中帮助大众树立真正的主体自我,认清现实的真相,并自觉意识到现代性贫困的危机,从而产生对现代性启蒙的内在需求。”[9]
在大学文化在生活化的过程中,必须要保持大学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独特性和超越性,必须要尊重大学文化原有的精神内涵,不能为了迎合大众生活的口味而丧失其深邃的超越情怀和强烈的人文精神,更不能把文化的生活化理解为一味的恶搞、戏说。
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与文化的进步密不可分,社会的进步首先体现在文化与思想的进步,而文化与思想的进步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如20世纪70年代末,南京大学胡福明等发起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以“伤痕文学”为标志的社会反思浪潮、“文化寻根”等,影响了中国改革的全过程。虽然这些文化现象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最终的结果都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在大学文化的引领下所进行的一种社会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大学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式,在历史进程中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者。大学文化实现对社会思潮引领,进而引领大众文化的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方式与智慧的选择。
大学精神以诸多文化载体为表征,如校风、学风、教风、校训以及校史、校训、校歌、校旗、校徽等。其中最重要的载体是校训、校风、物质文化景观。
校训是培养大学精神的理论凝练。校训是一所大学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是对大学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好的校训反映大学的追求,规范师生的言行,折射大学的特色,它对于培养和造就人才,乃至提升大学师生的精神境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应重视从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宗旨、传统历史等方面总结凝练符合自己特色的校训。
校风是培养大学精神的氛围熏陶。大学校风,就是一所大学的风气。“文章有味,大学亦有味。味各不同,皆由历史沿袭之风气所造成,浸润熏陶其中者,逐染其中气味。”[10]校风代表着一所大学的文化品味和精神风貌,走进一所大学,不需要通过走访、座谈和了解,就可以直观感受到这所大学的校风,校风对内引导着大学的办学方向,对外塑造并代表着大学形象,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兴衰成败。
校园物质文化实体景观是培养大学精神的环境营造。大学的建筑、景物、园艺、道路等不应当只是单纯的实体存在,还应当被赋予丰富的教育意蕴和审美意味,通过校园中的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校园景观等,能使人感受到大学校园是探索自然、社会、人生真理的大地标志。大学需要对校园物质文化存在的独特设计和建设,个性化、趣味化阐释其文化内涵,塑造具有美学意义和价值判断的空间环境,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的解释,营造培养大学精神的文化氛围,深深地感染人,给人以智慧和力量。也就是说,大学精神的文化载体也需要独具风格的建筑、园林、雕塑等物质生活条件。建设大学精神的文化途径主要是理念、制度、校园文化协调发展。其具体路径如下:
第一,树立先进的大学发展理念塑造大学精神。大学理念是大学自身发展中具有统揽全局功能的思想观念:大学领导者的教育思想,大学发展愿景、长远规划;管理者政策规章的制定,实施方法的运用,教育目标的贯彻和实现;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教职工的工作方式,无不打上大学理念的烙印。深层次上说,一所大学先进与落后取决于大学的发展理念。因此,大学理念必须与时俱进,借鉴吸收世界大学先进理念,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贯彻落实中使大学精神得以培养。
第二,加强规范高效的制度文化建设,弘扬和保障大学精神。大学制度文化作为大学人共同价值追求与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渗透在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或强制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制约着大学人的思维和行为。制度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大学精神的培育有赖于现代大学制度的保障。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和丰富大学精神。校园文化能赋予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自觉,学术讲座、学习讨论会、各类校园艺术展、文艺演出、教授专家参与的学术沙龙、社团活动等等,构成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教育价值。尤其是作为校园文化中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灵活、特色最明显、参与最直接的社团文化,在凝聚人心、陶冶性情、发挥特长、提升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和创新富有时代特征的当代大学精神,能够不断提升大学自身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出传承先进文化、创新科学技术、培养优秀人才、推动文明进步的巨大功能。
[1]周凯.复旦校长:中国大学精神虚脱[N].中国青年报,2010-06-22(5).
[2]熊丙奇.大学精神如何回归?[N].中华工商时报,2010-07-23(3).
[3]秦伯益.呼唤大学精神的回归[N].科学时报,2010-11-02(2).
[4]杨东平.大学精神[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5]张福贵.文化创新的本质与大学精神的功能[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2(1):5-10.
[6]徐美恒,尹明丽,于春敖.公共关系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169-171.
[7]漆思.现代性的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邹广文.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2-16.
[9]何池友.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审美范导作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3):80-84.
[10]江新国,马春凤.文化视阈中的大学精神[J].人民论坛,2011(32):212-213.
Current cultural value of university spirit and its realizing route
ZHENG Sheng-zhong
(The Basic Course Department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Shaanxi,China)
Because of the university spirits lack in China nowadays,the paper analyzes,the fundamental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is based on the unity of the pursuit of ideals,the inner quality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s.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 of elite culture and mass culture based on the university spirit,and gives three paths to achieve the university spirit:to establish an advanced university developing ideas,to construct strongly standardized and highly efficient system culture,and to develop rich and colorful campus culture activities.
university spirit;higher education;cultural value;pursuit of ideals
G417
A
1671-6248(2012)02-0121-04
2012-04-01
郑生忠(1966-),男,甘肃天祝人,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