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管理模式 加强领导能力建设
——第四届高校管理者论坛综述*

2012-03-31 21:08朱德东何领衔
关键词:教授大学文化

朱德东,何领衔

(重庆工商大学 1.学术期刊社,2.思想政治理论学院;重庆 600067)

2012年6月7日—8日,第四届高校管理者论坛在重庆工商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国家教育主管单位、重庆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重庆市教育主管部门、全国“985”“211”高校以及全国普通高校教育管理方面的领导、专家、学者近200人参加了此次论坛。高校管理者论坛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倾心打造的一个培训拓展平台,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管理学术交流平台,每年举办一届。此次论坛也给举办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的60周年校庆活动增添了许多色彩。第一届论坛的主题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第二届论坛的主题是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与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第三届论坛的主题是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创新高校管理模式,加强领导能力建设。各专家围绕创新高校管理模式、中国大学治理结构、学生的自由发展、大学文化与传统、高校教育质量等主题作专题报告,同时与会代表还展开了交流研讨。

论坛包括学术报告、会议交流以及开幕式和闭幕式。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党委书记黄百炼在开幕词中指出:本次论坛紧紧围绕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围绕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并结合高校管理者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进行深入探讨,对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李春茹教授指出:当前,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社会各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界密切关注的课题,而推动管理创新是高校提高人才管理质量,提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增强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高校自身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重庆市政协副主席杨天怡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正努力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全国教育系统正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提高质量,突出特色”的主线,深入推进《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次论坛围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特色发展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对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开拓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高校管理模式创新

(一)高校管理模式创新与经济社会影响存在辩证关系

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教授指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大学精神和大学功能,还直接影响着高校管理模式的基本内涵,除此之外,大学精神和大学功能也直接影响着高校管理模式的基本内涵。所以,高校发展要注意厘清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精神、大学功能这三方面同高校管理模式的基本内涵的相互影响及关系,高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领导能力的建设要力图把握与经济社会的影响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普照之光”

顾教授指出,从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到现如今,大学的功能在不断地完善,现在的大学不仅承担着人才培养的功能,还承载着知识传承、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的功能。顾教授指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普照之光”和“特殊的以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功能和任务。因此,高校管理模式的创新就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谈到大学精神,顾教授从9个方面做了精辟的归纳总结,他说:“大学精神就在于人才培养、在于知识传承、在于人文精神、在于科学研究、在于科学精神、在于社会服务、在于社会担当教育、在于文化引领、在于时代精神。”他强调指出,大学精神是高校自立自信自觉自强的软实力,大学精神的培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高校管理模式的创新必须体现和落实大学精神。

(三)探寻高校管理模式创新

顾教授分享了一组数据: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精英阶段、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三大阶段,不同的时期显现着不同阶段,并彰显着不同的阶段特征。精英化阶段的教育毛入学率不到15%,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到50%之间,而普及化阶段则大于50%。不同阶段的高等教育有着不同教育观念、不同的功能、不同的课程和教育形式、不同的学习经历、不同的学校类型和规模、不同的领导决策、不同的学术标准、不同的入学选拔方式、不同的学术管理形式和不同的内部管理。

顾教授指出,精英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受教育者多数基于个人的出身或天赋的一种特权,课程及教育形式也多以专家制定高度严密的课程并以个别指导为主。但大众化阶段则是具有一定资格和某种天赋特权的人相辅相成构成受教育者群体,模块化知识体系和演讲成为主要教学形式,职业培训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入学限制仍然存在,但存在补偿性计划的实施和非学术标准的引入。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是个人的义务,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以函授电视网络及其他媒介教学为主,它基本不受任何限制,高校规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超过共同性,而且在管理模式上呈现出高度专业化的全日制行政管理。

(四)高校管理体制六大要素

顾教授最后讲到,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其体制要素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校管理有着领导制度、大学章程、学术制度、协调机制、人事制度和社会合作六大体制要素。只有坚持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凸显大学的章程制定在管理制度创新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高校管理体制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咨询、监督、评价等方面的长效机制、体制的建设,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扩大社会合作等重要方面,才能有效地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高校管理模式的创新。

二、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

(一)高校治理目标

北京大学法学院湛中乐教授认为,高校治理目标应当是体现主体和内容差异性的善治。湛教授以“善治”需要有正当性、法治性、透明性、问责性、回应性和有效性六个特性为出发点,结合中国高校追求学术自治的理念,提出了其治理的目标应该体现主体和内容差异性的善治。该目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随之会产生一系列难题,例如学术群体与非学术群体之间在治理结构中的定位及相互关系如何安排,学术自治与当前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之关系如何协调,治理的回应性设定备受质疑等。

(二)国外大学治理经验

湛教授总结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五个国家在大学治理方面的一些模式或者经验,指出中国高校有着代表性不足和联合决策与参与机制发展不够等缺陷。湛教授认为中国大学应秉承充分代表、专业判断、灵活联合、多元参与四个基本原则。他认为充分代表是指设立由教职工、学生甚至社会人士组成的代表机构,保证其拥有采取体制内行动维护自身利益诉求的能力;专业判断是指形成学术、财政、人事、物业等事务的专家判断系统,使学校各项事业各自相对独立而有效地运行;灵活联合是指当遇上群体间价值冲突或多种考量要素的混合判断等问题时,由群体和不同专业系统间进行联合处理;多元参与是指鼓励学校多方机构参与到学校治理机制中来,弥补专职判断之不足。

(三)对中国大学引入董事会制度的反思

董事会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物质条件或者其他资源。美国普遍实行董事会制度,其中美国私立大学占相当的比例。大学成立之初,出任大学董事与大学的外部资源有密切的关系,或者是权力资源——政府,或者是投资者,或者是长老、著名的社会人士。尤其像欧洲一些大学,发展历史上有教会的支持,或者有政府的支持,或者有社会的民间团体的支持。我们国家是不是真的需要和马上需要进行高校董事会的改革或者董事会制度建设呢?湛教授认为要慎重,不能一窝蜂地引进,要根据学校情况具体分析,分阶段进行,要看看各个大学自身的特点。

湛教授认为我们应在不否定董事会制度优越性和借鉴价值前提下,三思而后行,慎重考虑,考虑替代性机制,比如建立顾问会,咨询委员会,定期论坛等。如果一些大学认为确有必要设立董事会,尤其是像西方大学那样的董事会,要根据自己情况做一个针对性的设计,并且通过具体分析来合理确定其权限。

(四)中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关键

湛教授表示,目前中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关键和难题主要是如何处理好党委、校长以及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关系问题。中国高校改革过程中,应该在校、院(系)两个层次建立充分代表性的权力会,中间层次建立联合决策与参与机制,在学校中间管理层次确立参与和协商机制,甚至必要的时候建立谈判机制,这样才能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教授则认为首先应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高校管理体制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加强咨询、监督、评价等方面长效体制机制的建设,使咨询、监督评估成为管理体制中的内容,并建立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制度。最后,扩大社会合作是创新高校管理体制的重要方面。通过董事会、理事会等,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提高服务经济的能力。通过这些要素的调整和配置的组合,凸显学校管理模式的优势和特色。

三、让学生自由发展

(一)高等教育的面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应该是面向人的教育,面向世界的教育以及面向未来的教育。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面向政治的教育,而更好的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也就是人的自由发展。我们的教育如何真正面向人,李培根教授认为教育其实没有真正对学生开放。真正意义的对学生开放,是对学生的心灵开放,但遗憾的是,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学生当成一个教育生产线上的零件或者是部件。我们的教育强调面向社会和业界,当然应该面向自己的国家,但是同时,也应该是面向世界教育。

李培根教授认为,国家崛起、民族的崛起还需要文化的崛起,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学习别人的文化,同时也希望我们自己的文化为别人所了解,为别人所接受,这就有一个了解世界,融入世界的过程。但是,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够的。

我们中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面向当下”的教育,哈佛大学福斯特有一段话,“那么,就让我冒昧地做一个定义,大学的本质是对过去和未来负有独一无二的责任——而不是完全或哪怕是主要对当下的负责任”,他这个意思很清楚,大学要对过去和未来负责,我们对过去负责实际上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二)让学生自由发展

李培根教授认为,如果没有一个让学生自由发展的环境,我们也不可能去很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让学生自由发展显然不是指对学生,对人的原始和野性的放纵,而是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让学生有自由、自觉的活动。李培根教授通过对毛泽东“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发展”这个论断,指出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让学生自由发展,这是更高层次的教育。他认为,让学生自由发展,目的也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不仅仅忠于人民,终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且应该在这个基础上能够自由发展,是更自由自觉活动的人,也就是说,使其成为更具有鲜明个性、更具创造精神、更具有活力这样的接班人。

(三)如何让学生自由发展

在让学生自由发展的命题下,我们的大学生应该有自由发展的意识。李培根教授认为最好能够从比较高的层次上去认识,比如说从生存哲学层面认识生存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我希望成为我自己”,这个意思不是说要摈弃教育,也不是说绝对的自由。教育要对学生的心灵开放,同时反过来,大学生也要有一种自觉的意识。

同时,学生要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心理学家有一个共识,我们每一个人的潜力,大概只用了百分之几,也就是说你超过90%的潜能实际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要让学生自由发展,大学生应该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实践的意识,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我们传统的实践,其实是被动实践。我们国家大学的实践环节从学时来讲,跟国外差距不大。差距在什么地方?就是一个被动和主动的差别。我们实践的目标、对象、方法、层次等基本上都是在老师的框框里。把主动实践的理念贯穿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主动实践的理念不光是在实践环节,应该贯穿在学习的各个环节。

李培根教授认为,让学生自由发展,要很好地进行多学科交叉,这是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而且,多学科学生之间的交叉这是活的交叉。我们现在各个专业学生都需要学一点别专业的课程,大概各个大学都一样。这也算一点交叉,但是这种交叉是死的交叉。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生团队,这些学生完全来自于各个学院,不同的专业,他们在一块组织各种活动,这种交叉才是活的交叉,对学生的帮助非常大,而且还有利于大工程观的培养。

李培根教授认为,学生应该具有宏思维能力,所谓宏思维能力,就是强调学生宽阔的视野,强调学生应该去关注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应该引导学生系统地观察和思考问题,同时,科技的迅猛发展也需要对宏思维能力进行人文拷问。让学生自由发展,我们的大学生应该有好的人文情怀,中国传统文化讲天地人之道,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很好的东西。前面讲的宏思维也是人文情怀的体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这是我们今天,我们高等教育应该非常关注的问题。

李培根教授指出,学生还需要自教育,学校只是提供一个环境,教育问题不能完全靠课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包括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同时,学生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能力。真正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善于独立思考的大学生今后才有好的发展。独立思考的前提是善于观察,反过来,善于观察的人他也善于独立思考,这是联系在一起的。自由表达体现在多方面,包括学生的专业学习方面,我们怎么自由表达,真正在专业学习方面善于自由表达的,其实也更能够使自己自由发展。

最后,李培根教授认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认识,要从根基上认识高等教育。而当前大学里绝大多数教师可能都没有从根基上认识高等教育。从根基上认识高等教育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生命意义的尊重。只有真正对生命意义的尊重,才可能建立对学生的爱。对生命意义的尊重,其实也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存价值的尊重。如果教师对生命意义尊重,对生存价值尊重,就不会把学生看成是生产线上批量生产中的一个零部件。

四、高校教育质量提升与特色品牌建设路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教授作了题为《高校教育质量提升与特色品牌建设路径》的学术报告。袁教授指出,《教育规划纲要》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今后我国教育发展的行动指南,深入学习和理解《纲要》精神有利于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尽快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

(一)“二十字方针”:引领高等教育

袁振国教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校教育“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二十字方针进行了解读。该“二十字方针”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和对多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战略的参考,在全国5 000多名领导、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分析到,优先发展是指教育要优先投入、优先规划、优先资源保障,确保教育不被硬性条件“拖后腿”;育人为本即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工作主题,它的重点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革创新是指要着重强调教育改革的六大任务,实现其科学发展和健康发展;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纲要》提出的两大主要任务,是除了优先发展这一前提、育人为本这一工作本质、改革创新这一前进动力以外的两大战略重点,而紧紧抓住这两个战略重点,是推进我国教育发展走上一个新台阶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三个因素”:反映时代特点

袁教授认为,当今时代具有三个根本特点: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化进程深入推进、信息逐步网络化。他以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为例,形象地阐述了知识经济时代最核心的是创新理论和创新技术,创新最深厚的资源、最关键的元素是创造性的人才。他认为,在国际化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我国能否了解、把握世界,参与、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需要靠国际化的人才。同时,袁教授还提到,未来教育形态是基于网络的开放式教育,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在网络化背景下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是众多高校无法回避的。

(三)“两大战略重点”: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袁振国教授从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低、学生学业负担重、大学生就业难、师资力量分布不均等方面解析了我国急需促进教育公平的现状。他指出,有60%的民生问题都与教育公平有关,这是我国的现实国情和迫切需要。他说,作为高等学校来讲,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改变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通过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五、增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能力

原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张楚廷教授作了题为《大学文化与传统》的报告。

(一)大学文化的重要性

张教授指出,大学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的精神性而不是它的物性,大学文化是飘扬在师生心中的旗帜,是潜伏在师生身上的和风豪气,不论感受到与否,都事实上存在于师生身边。其中,大学课程不应该只看成是教学内容,课程存在于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于整个学校的文化之中。学生在学校习得的一切文化皆为课程,这才是一种真实的广义课程观。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过多的外部介入,每所大学就会是独特的自己。然而不同历史、不同民族、不同社会背景使大学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大学的杰出之所在,正在于它们各自鲜明的个性和独特性。鉴于中国传统的糟粕成分对中国的大学文化构建十分不利,我们高校管理者应当注重要批判地继承中华文化和传统,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推进传统传承和创新能力。

(二)大学文化建设的责任者

大学的杰出之所在,正在于它们各自鲜明的个性和独特性。只有当大学文化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包容性和独特性的时候,它才会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大学文化建设的责任者是谁?张教授认为,学生对大学文化显然有影响,但其流动特点使他们的影响难以集中显现;相比之下,教师对大学文化的影响更为突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传承着文化,也建设着文化、发展和创造着文化。在高校中,校长可以有很多机会通过不同的文本和演讲来传达自己的大学理念,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大学,所以大学校长在大学文化建设上的特殊作用也使得更多关注集中在校长的合理任期问题上。

(三)文化与传统的关系

张教授肯定了中华传统的精华部分,又对中国文化传统中崇尚感性的一些表现感到担忧。他用数据指出了中国的理论原创能力的不足以及“理论联系实际”中“实际”的价值问题,并认为这些都会对中国的大学、学术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创造力的提升产生很大的危害。张教授指出,应当批判地继承中华文化和传统,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推进传统传承和创新能力。张教授还用十六个字形容了自己过去十八年主持学校行政的体会:保障自由、发展自信、珍惜传统、积厚文化。

结语

2012年6月8日上午,重庆工商大学校长杨继瑞教授做第四届高校管理者论坛总结,杨校长讲到本次论坛围绕“创新高校管理模式,加强领导能力建设”这一主题展开研讨,对深入贯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的国家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教育部最近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一系列重要会议的精神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拓宽了高校管理者的视野,开启思想,启迪智慧。

猜你喜欢
教授大学文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大学》
刘排教授简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谁远谁近?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