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东方,陈妙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九六补泻法,是依据《周易》理论,以奇数1、3、5、7、9为阳数,以偶数2、4、6、8、10为阴数,选九、六两数,应用中与捻转或提插方法相结合,在天、人、地部三部行针的一种补泻方法。本法的记载多见于元明代著作,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大成》《医学入门》等书,其中以《针灸大全》《医学入门》记载较为全面、丰富[1]。针灸治病,除了辨证取穴外,最重要的是技术操作,直接影响到治病的效果和疗效,因而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九六补泻法作为补泻手法之一,在临床上运用情况如何,有何临床应用特点,却鲜有系统文献研究,本文旨在通过使用文献分析方法,依据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对截止2012年3月31日以来发表的有关九六补泻的论文进行了计量分析,以期为针灸临床及教学科研提供一定的参考,报告如下。
1.1 资料来源 采用电子检索,有中国知网(CNKI,1978-2012)、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12)、维普数据库(VIP,1989-2012),其中中国知网包括中国期刊文献数据库、重要会议全文数据库、硕博学位论文数据库。不能获取的1.4文献筛选过程。
由2名检索员通过数据库检索获得九六补泻法文献的题目和摘要,而后逐条获取文献全文,审阅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在重复发表的文献中,如果存在文献类型不一样,而具体内容相同的文献,则取公开发表的经同行审议的期刊论文为准,如某篇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具体内容相同,舍去学位论文,仅纳入期刊论文。或者具体内容相同,仅第一作者不同者,则取先公开发表的经同行审议的期刊论文为准。如果同时存在多种语种,以中文文献为准。最后根据整个文献筛选过程绘制流程图,以供检验。
1.2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 采用Excel 2003建立《九六补泻文献信息采集表》,内容有作者、期刊、年份、治疗病症、应用腧穴、配伍方法、临床疗效等要素。数据提取由2名评价员独立完成。在数据提取之前,我们先对各个评价量表的使用进行了培训,在评价结果一致性较好的基础上再进行数据提取。评价不一致之处,再通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
2.1 文献筛选流程 按照策略进行检索,通过阅读检索得到的文献题目和摘要,逐步依据纳排标准筛查合格文献。初检出可能合格21篇,最终确定17篇文献,均为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
2.2 年度分布 在17篇文献中,发表年份最早的是1990年1篇开始,1994年最多,有4篇,在2007-2011年文献量相对稳定,每年有2篇。从总体趋势可以看到,目前临床对九六补泻法的研究比较少。
2.3 发表刊物 17篇文献中有15篇为期刊论文,2篇为学位论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按照2012年最新标准)6篇,占35.29%,中国针灸刊登了4篇文献。
2.4 疾病病谱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标准规范和归纳文献共涉及14种病症,分布于6个病症系统。位居前列的是肌肉骨骼系统(9篇)和神经系统疾病(4篇),其他为精神和行为障碍、消化系统疾病、某些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循环系统疾病(各1篇)。选择这些病症作为九六补泻法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是九六补泻法临床的常见病。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疾病也是针灸治疗的常见病种。
2.5 九六补泻法临床应用情况
2.5.1 主穴穴位与操作穴位 17篇文献中,因病症不同,所选穴位不同,但是每个病症的主穴穴位与操作穴位并不完全一致。其中除外1篇未标明选用的主穴穴位和操作穴位,有7篇是不完全一致的,占41.18%。所操作穴位分别分布在头面部、颈项部、躯干部及四肢,使用九六补泻手法最多的分布在头面部及躯干部,均有6篇文献,其次是四肢,有5篇,颈项部最少,只有2篇。但是对于究竟在哪些穴位使用九六补泻法临床疗效明显这个问题,就所研究文献还未能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
2.5.2 补法与泻法使用情况 “六”为阴数属泻,“九”为阳数属补。统计数字表明:泻法频次5篇,占构成比29.41%,补法频次3篇,占构成比17.65%,补泻兼施频次9篇,占构成比52.94%。可见大部分文献都是根据虚实的具体情况施行补泻手法。
2.5.3 九六补泻法结合基本手法情况 九六补泻法在临床应用时须结合基本手法。本研究统计结果显示:结合捻转手法的文献最多,有13篇,占70.59%,提插手法有3篇,占17.65%,另外有2篇未提及结合哪种基本手法。提示临床使用九六补泻法主要结合捻转手法。
2.5.4 九六补泻法的刺激量 针刺治病应用各种不同的针刺手法,要使针刺手法产生治病效应,在得气、守气的基础上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量。针刺刺激量=针刺强度×刺激时间。而九六补泻法是选九六两数或九六的倍数来实行的,而“六”“九”之数,又各有初、少、老之分,临床应用时必须分清病情轻重而施行。一般病情宜用初数;重病行少数;极重病行老数。[1]在所研究文献中,使用初数的文献有15篇,占88.24%,行少数的文献有2篇,占11.76%,没有使用老数的文献报道。可见临床上选用初数的情况较常见。这也反映当前临床中,九六补泻法较少用于重病的治疗。另外,留针时间及行手法次数也是反映刺激量的指标之一。从文献研究结果中发现留针时间一般为30 min,占52.94%(9篇),20 min占17.65%(3篇),40~60 min占5.88%(1篇),未提及留针时间的有4篇。而手法频次以3次最多,为52.93%(9篇),其次是4次,为17.74%(3篇),2次为5.88%(1篇),未提及的占23.53%(4篇)。
2.5.5 九六补泻法与其他手法配合使用情况 在临床应用中,九六补泻法多结合其他补泻手法,成为各种复式补泻。统计文献中,以构成龙虎交战针法使用情况最频繁,有7篇,占41.18%;结合迎随与青龙摆尾法、呼吸补泻、疾徐补泻法、顿退六部针刺手法的各有1篇;未与其他手法结合的有6篇。《金针赋》:“龙虎交战,……是亦住痛之针”,临床用治各种疼痛。本组文献中,龙虎交战法也多是应用于痛证的治疗[2-4]。
近20年来有关九六补泻法临床文献的研究比较少,而且缺乏统计分析。本研究显示,九六补泻法的临床应用涉及14种病症,分布于6个病症系统,最常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及肌肉骨骼系统;在具体操作中,多配合捻转手法,选九阳数或六阴数,多以补泻兼施形式使用,并以构成龙虎交战法最为常见;留针时间多为30 min,行手法次数多为3次。目前对九六补泻法的临床运用,有学者提出临证时,不可拘于九六为捻转、提插之数或基数,应根据不同的病症、病情、病位、时辰、腧穴特性等,采用不同的刺激量进行辨证施针,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5]。手法的刺激量虽说与临床操作者的技能、经验、主观因素密切相关,但对其进行标准量化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而九六补泻法则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切入点。对于九六补泻的自身特色和优势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科学研究。
[1]陆寿康,胡伯虎,张兆发.针刺手法100种[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93-94.
[2]赵洛匀.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痛症220例[J].山东中医药杂志,1995(14):19.
[3]王欢欢,雷伟,陈俊军,等.龙虎交战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3):10-11.
[4]王井泉,袁宜勤,向显衡.龙虎交战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9):31-32.
[5]刘农虞.九六补泻法刍议[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8(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