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振琦,指导:刘铁军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刘铁军教授系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第四、五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长春名医。现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主任,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肝病、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理事,省中医药学会肝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熟谙内科疾病的诊疗,在诊治肝胆病、脾胃病、发热、腹泻等方面具有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于肝病内伤发热的诊治。笔者有幸跟随刘教授学习,现将刘老治疗肝病内伤发热的经验介绍如下。
刘铁军教授认为,甘温除热法为中医补法之一,乃用甘温之药来治疗虚劳发热之谓也,即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治疗气虚发热或血虚发热的方法。此法是后世医家从《内经》“劳者温之”并结合临床实践领悟出来的。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他指出,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多采用具有清热作用的寒凉药物治疗,但气虚或血虚发热,应以益气养血为主,不可妄用苦寒药物,以免耗伤人体的阳气。常用人参、黄芪、炙甘草、当归等益气养血的药物组成方剂。
刘教授认为,透热转气,即透营转气。《温热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适用于热性病初传入营分的治法。热邪初入营分,症见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时有谵语、心烦不眠,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象细数。治法宜于清营解毒之中,配以清气分之药,引邪出气分,从外而解。代表方剂为清营汤。即为温邪初入营分时,可用芳香透达,轻清透泄之药促使营分热邪透出气分而解,清营汤方中金银花、连翘、竹叶所起的作用即为透热转气。
王某,男,58岁,干部,2010年3月19日初诊。因“低热1周”来我院就诊。患者3年前发现乙肝“大三阳”,超声示:肝硬化、脾大,未予治疗。1周前出现低热不退,午后、夜间尤甚,就诊于附近医院,给予西药抗生素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病情无明显改善,为求中医药治疗来我院门诊。患者体态偏瘦,心烦,口干,低热,舌绛而干,脉细数。体温:37.4 ℃,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可见肝掌,未见蜘蛛痣,腹平坦,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击痛(-),墨菲征(-),移动性浊音(-)。理化检查:肝功能:ALT:56 U/L,AST:36 U/L。消化系超声示:肝硬化,脾大。HBV-DNA:6.15×105copies/mL。血常规:正常。胸部正侧位片:无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内伤发热之阴虚火旺,热灼营阴证;西医诊断:肝炎肝硬化(乙型代偿期)。治以滋阴补虚、清营透热。方药:水牛角30 g,生地黄15 g,玄参15 g,竹叶15 g,丹参15 g,地骨皮10 g,天冬15 g,麦冬15 g,知母12 g,花粉15 g,百合15 g。3剂水煎服,3 d后复诊,诸症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于上方去水牛角,加熟地黄20 g以滋阴养血,继续服用10 d。
按:清营汤方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载:“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刘铁军教授认为,透者,通也,即由此达彼;转者,运也,即枢转气机。可见“透热转气”是指热邪入营,应当在清营热、养营阴的基础上,枢转气机,排除入营之邪热外达气分的障碍,使邪热有出路,从而转出气分而散。“透热转气”的作用不外2条:一是透泄邪气,使邪有出路,导邪外出;二是宣畅气机,既防清营养阴之药阻滞气机,又利于透邪外出,使营分热邪有外达之路,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此即“透热转气”。
肝病合并发热,临床用药禁忌颇多,治疗发热的药物如扑热息痛等均具有肝损伤之缺点,故此类患者选用药物需慎之又慎,因中药无肝损伤之毒副作用,且临床治疗优势明显[1],如辨证精准,可以取得显著疗效[2]。刘铁军教授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对本类疾病治疗进行了总结,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具有很大的实际指导意义。
[1]刘铁军.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思路探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20(4):193-195.
[2]陈家鼎.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