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区部分尼寺调查、稽考

2012-03-31 17:34郭海文景亚鹂杨戬
关键词:长安佛教西安

郭海文,景亚鹂,杨戬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西安地区部分尼寺调查、稽考

郭海文,景亚鹂,杨戬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西安地区尼寺文化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尼寺的存藏现状,考察后发现西安地区尼寺历史悠久、文物珍贵、人物著名,为有效保护西安地区的尼寺资源,守护珍贵的宗教文化,开发宗教旅游,增强西安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而提供了前提。

西安;尼寺;宗教;文化

长安(今西安,下同)曾是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重要驿站,是推动中国佛教迈向繁荣鼎盛的重镇,是佛教从亚洲宗教发展为世界宗教的发源地。长安佛教是内涵丰富的文化宝藏,是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持久影响力的传统遗产,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珍视和弘扬,这项工作是一种历史使命。增勤法师曾在首届长安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初步制定了以后的研究工作计划,其中的“西安佛教现状调查”中云:“自从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的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寺院建设、僧人往来和修行、团体建立和运作、法事的开展、中外和省内外的交往、慈善事业的进行、参政议政以及其他各种文化活动层出不穷。现在不系统记载这些内容,以后的历史很可能模糊不清。所以,调查历史现状就是为历史负责。”[1]

“西安佛教现状调查”这项工作是陕西省发展文化大省的需要。佛教文化是西安乃至陕西丰富而重要的宗教资源,要建立文化大省,陕西的佛教文化资源是最为丰富的[2]。这项工作亦是推动国家强盛的需要。历史表明,佛教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源泉,或许还可以说,就社会影响力来说,唐代佛教一度似在儒、道之上[3]。

这项工作是发展佛教旅游的需要。在陕西这个中国佛教的策源地,发展佛教旅游更具有现实意义。发展本土宗教文化旅游,是抵御西方宗教东侵、以爱国主义抗衡西方霸权的一种文化形式,同时在统一祖国的大业中也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陕西佛教遗存的重大历史、文化、旅游、社会等价值决定了其所蕴涵的巨大经济价值。像陕西这样有分量的佛教文化遗产,在全国各省市中是非常罕见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如何整合现有的佛教资源,使之成为一个极富特色的旅游项目向世人展示,应成当务之急[4]。

这项工作是推动长安成为佛教文化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隋唐长安佛教兴盛时期,拥有数以百计的寺院和数以万计的中外僧人,大量多姿多彩的佛教文化活动足以表明长安是富有中国佛教文化特色的城市。佛教流布,是隋唐时代的一个重大现象,大量外国僧人云集长安,带动了中外文化交流,也促进了经济繁荣,进而成就了长安成为屹立于东方的国际化大都市。21世纪的西安要想成为现代的国际化大都市,充分利用自己的独有资源发展城市事业更是责无旁贷。

一、西安地区尼寺的研究动态

西安地区尼寺文化资源丰富,有建于隋代的清凉寺、丰德寺,建于唐代的罔极寺以及建于宋代的云居寺等等,不可胜尽。然而尼寺作为佛教寺庙中的一支,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有关佛寺的研究多以僧寺为主,其中个别篇章虽涉及到尼寺,也只是从宏观角度对尼寺文化的单一方面进行考述,譬如经济制度、相关文学作品、造像等。如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何兹全《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周文敏《长安的佛寺》、李凇《陕西佛教艺术》、李芳民《唐五代佛寺辑考》、丁钢《中国佛教教育》等等。目前有关佛教女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有关比丘尼的研究,如周玉茹的硕士论文《中国早期比丘尼研究》、石小英《八至十世纪敦煌尼僧与世俗家庭的关系》、蔡鸿生《尼姑谭》等;二是有关尘世女性与佛教的关系,如严耀中《佛教戒律与唐代妇女家庭生活》、焦杰《从唐墓志看唐代妇女与佛教的关系》、周玉茹《西安城市佛教女性信仰调查》以及李玉珍、林美玫合编的《妇女与宗教:跨领域的视野》等等。这些成果固然价值很大,但都有不尽人意之处。如没有从尼寺本身追溯其历史渊源、也没有用性别的视野分析比丘尼的人生追求、更没有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去探究其旅游文化的价值等。因此,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和多重证据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察西安地区的尼寺存藏现状,进而为开发其旅游价值、增强西安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提供依据。

二、比丘尼、尼寺的起源

在宗教史上,比丘尼与比丘一样为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唐一代,仅长安地区有文献记载的尼寺就有三十余座。近年出土的唐代墓志中,比丘尼墓志就有四十余方。然而尼寺以及比丘尼往往被学者、专家所遗忘。笔者本着“发现比丘尼”的初衷,除了从历史、考古文献中去寻找她们的身影外,还带领学生对清凉寺、丰德寺、罔极寺、云居寺、观音禅院5个尼寺进行了实地调查。

比丘尼僧团成立于佛祖释迦牟尼时期,第一位出家的比丘尼是释迦牟尼的姨母大爱道裘昙弥,同时跟随她出家的还有释迦族的500名妇女。中土比丘尼的最早记载为《法苑珠林》卷18引《汉法本内传》:“又至汉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法兰法师为众说法开化未闻。时司空刘峻京师官庶后宫阴夫人四岳诸山道士吕惠通等一千余人并求出家。帝然可之。遂立十寺。七寺城外安僧。三寺城内安尼。后遂广兴佛法。立寺转多迄至于今。”[5]《大宋僧史略》中“东夏出家”记载:“汉明帝听阳城侯刘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洛阳妇女阿潘等出家,此尼之始也。”[6]南朝梁释宝唱撰《比丘尼传》,将东晋南朝65名比丘尼之事得以相传。隋文帝杨坚出生在般若尼寺,由比丘尼智仙抚养长大,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极力弘扬佛法,造像写经,建寺立塔,以佛教思想巩固自己的统治。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京兆府万年、长安两县有僧寺64座、尼寺27座。

1949年以后,陕西省佛教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陕西省有比丘尼401人。根据陕西省宗教局1990年的统计,全省共有比丘尼123人,佛教信徒大约11万人。批准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65处,尚未批准开放但有佛事活动的场所有53处[7]。

三、西安地区尼寺的特点

因课题条件所限,笔者只调查了西安地区清凉寺、丰德寺、罔极寺、云居寺、观音禅院5个著名尼寺。它们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历史悠久

笔者所调查的这5座尼寺中,除观音禅院外,其他4个尼寺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丰德寺,创建于隋代,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南郊终南山沣峪口外东山坡上。《续高僧传》、《宋高僧传》记载:丰德寺建于唐高宗永徽年间以前。1997年3月22日,在西北工业大学附小校园内发现了唐智藏禅师舍利塔铭等文物,才矫正了这一历史之误,将丰德寺历史提前了六十余年。《塔铭》云:“雍州长安县丰德寺大德沙门智藏禅师……大唐三年遂为皇帝别召入京,充十大德住持……禅师弟子僧献、小昙等别为智藏禅师于慈门寺建斯灵塔。”又《续高僧传》云,智藏禅师“开皇三年,乃卜终南丰谷之东阜,以为终世之所也。……仍诏所住为丰德寺焉。”[8]从上述史料可知,丰德寺之得名应是隋文帝开皇时诏名,意在褒奖智藏之功德,丰德寺应创建于开皇三年(583),创始人是智藏禅师。慈门寺沙门小昙感藏之德操,将其所余舍利两粒携归慈门寺,并制石函、铜函、宝函以藏之。故塔铭出土的地址为唐长安城延寿坊南门之西的懿德寺,即隋时的慈门寺。

丰德寺由智藏初创,经唐道宣及有唐一代,成为京师长安的著名寺院,一度成为律宗祖庭,留下了大量的佛学典籍和历史文化。寺内清代乾隆五十八年住持通慧等立有重修碑一通,同治年间因遭兵灾寺庙被毁,光绪十九年又再次重修,有主持颖川等所立石碑,1949年后多次修葺,后成为尼寺,1986年住寺僧尼又重加修缮[9]。

丰德寺碑阴简介云:千年古刹——丰德寺是南山律宗的祖庭。始建于隋,兴盛于唐。据《大藏经》记载丰德寺是由隋文帝下诏御赐而得名。隋开皇三年(583年)前,有僧智藏禅师避世苦修,隐居此山。文帝几经差人引见入官,师均谢绝之。帝为此感慨赞叹。故亲下御诏,诏其居为丰德寺,意表对师之丰厚道德的敬佩。时至隋末唐初,唐高僧道宣律师长居此山,在丰德寺撰疏著述四十余部,完成了《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号称南山三大部,并在丰德寺后山初设戒坛(遗址尚存)弘传戒律,闻名世间。因此,丰德寺又名丰德律寺。

清凉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塔坡村北的清凉山西麓。始建于隋,至唐、宋,清凉寺曾多次修葺。金大定二年(1162)僧法演法师扩建,敕封为清凉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重修。寺院内大殿旁原存放的一尊隋弥勒造像,今存西安碑林博物馆。清嘉庆《长安县志》载:“清凉寺,在城南二十里。塔坡村北,金大定二年建,明嘉靖二十八年重修。”[10]

罔极寺,位于唐长安城大宁坊东南隅。“神龙元年,太平公主为武太后立为罔极寺。穷极华丽,为京都之名寺。开元二十年,改为兴唐寺,明皇御容在焉。”[11]宋《长安志》云:兴唐寺在县东北五里(唐寺)[12],此处乃宋代长安城中的位置,即唐代长安城的皇城之内。

《雍录》对兴唐寺有如是记载:“安国寺在朱雀东第四街之长乐坊。若兴唐观则与之同坊,而兴唐寺别在向南一坊矣。开元八年营造之。初敕令速成,其兴唐观即毁兴庆、大明两宫别殿,而取其材以为观矣。而兴唐寺材亦殿材也,其天尊殿即兴庆宫之通贤殿也,门楼即大明宫之乘云阁也,至于精思堂即以白莲花殿为之,而老君殿亦以甘泉殿为之。后至元和八年,又增壮其旧观之地,北距太极宫城,因是有复道以为行幸之所。”[13]

唐会昌五年(845),武宗下令禁断佛教,诏令废毁天下寺院、招提、兰若等,上都每街各留寺两所,每寺各留三十人,左街留慈恩、荐福,右街留西明、庄严,并勒令僧尼还俗,罔极寺亦在此时被废毁。时隔不久,武宗驾崩,宣宗即位,遂大力复兴佛教,“于废寺中拣择堪修建者。臣今左街谨具拣择置寺八所……两所依前名额,兴唐寺、保寿寺。……谨定拣择添置及改名额分析如前”[14]。明正统八年(1443)曾重新修葺,寺内现存当年张楷撰书的《修复罔极寺碑》,碑阴刻有寺院平面图[15]。清乾隆五十四(1789)年、道光三十年(1850)多次重建和修葺。1900年“庚子西巡”,慈禧来西安避难,亲写一笔“虎”字赐与寺内住持。民国三年(1914),辛亥革命的元老之一、曾任孙中山先生私人秘书的朱子桥将军捐资重修了前殿。民国十四年(1925)由僧寺改为尼寺,民国十九年(1930)卧佛殿毁于火灾。1935年,国民政府正式将罔极寺改为十方尼众丛林并立有碑记。1948年重修,1949年寺院仅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卧佛殿等明清建筑。“十年浩劫”中,卧佛殿被拆,六朝石雕卧佛被砸。1983年寺院恢复,1983年由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1987~1988年翻修遗存建筑[15]。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随着佛教宗派的形成确立,外传的印度宗教已经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当时的长安是佛教的世界中心,各大宗派的高僧前来长安弘法。和整个长安佛教界诸宗并弘的风气相同,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和华严宗都有高僧在罔极寺住锡弘法。

云居寺,俗称西五台,位于西安市玉祥门莲湖路南侧,东西长约500 m,为昔日唐长安城内太极宫所在地。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之母笃信佛教,每年数次前往终南山南五台朝山拜佛,旅途劳顿。唐太宗为母亲尽孝,便仿照南五台在宫城永安门以西太极宫城南墙上沿起伏地势修建了5座佛殿,供其母瞻仰朝拜,因共有5个高台,又与终南山南五台遥相呼应,故称为西五台。

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云居寺寺址位于唐长安城宫城。相传该寺既成,上空常见祥云环绕,久聚不散,故名云居寺。据[雍正]《陕西通志·祠祀》引总督鄂海碑记云:“西五台在城西北隅。是台基于唐,创于宋,屡葺于明。有祷必应,六月大会,岁以为常。爰于康熙戊戌捐俸重修。由三天门拾级而升层台,绀阁环列左右,最高处为大士殿,收二郡之胜。”[15]云居寺最早创建于宋朝,由于唐时太极宫和大明宫中各有若干佛寺和道观,但没有云居寺,所以云居寺建于唐朝仅为传说,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资料支持。现残存的西五台殿宇,多采用宋代“硬山式”建筑。

(二)文物珍贵

在清凉寺、丰德寺、云居寺和罔极寺这4座尼寺里,都有非常珍贵的文物。

清凉寺,寺院内原存放大殿旁一弥勒造像,今存西安碑林博物馆,是用蓝田黄花玉石雕刻而成。佛像头戴宝冠,身饰缨络,交足而坐,晶莹如玉,雕工精致,是一件隋代风格的典型作品。该寺还珍存由雁塔区长延堡乡南寨子村民捐送的民国甲戌年住持僧智朗时所书刻的“古清凉寺”四字的青石门额,此门额长88 cm,宽38 cm,厚7 cm。除此之外,清凉寺在基建时还发现雕刻工艺高超的菩萨坐像雕刻残部、石雕佛像莲花座残部等。

丰德寺,现有大雄宝殿5间,前有《金刚经》幢一通,久经风雨剥蚀,字迹已漫漶不清,有清代碑石两通。院南现存有3座明代喇嘛式石舍利塔。唐植爬柏龙雀树2棵,坎边有青檀树2株,属稀有之木。

云居寺,1978年在西五台宁台北侧出土唐光化二年(899)《大唐重修内侍省之碑》,证实其是宫城最西边的掖庭宫。1984年于西五台西南大约20 m处明清西安城墙外,发现同于今明清西安城西南城角一样的圆形城角遗址,直径略大于明清西安城西南城角。这种圆形城角应有4处,是唐以后模仿唐长安皇城修建的长安城,但修建时代还有争议。1984年李健超老师曾从西北城角外侧穿过城墙,该门洞是唐代宫城南与皇城间的安福门洞,现已封闭。另外,还有大雄宝殿、观音大士殿、卧佛殿分别插建于二、三、五高台之前,系明代燕王朱棣所建。卧佛殿内、卧佛塑像及侍立两侧的十八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堪称明代塑像珍品。

罔极寺,现存清朝所建金刚殿及明朝碑碣、山门外独角兽(獬豸)、唐莲花座、慈禧的一笔“虎”真迹等。其中独角兽系唐朝所造,被视为镇寺之宝。明朝碑碣上的纹饰构思奇特,极为罕见。寺内现有舍利塔2座,其中之一为清康熙时所建东院喇嘛塔。另外,寺内还存有各类碑记6块,分别为明正统八年、明嘉靖四年、清乾隆五十四年、清道光三十年、民国廿四年和1997年重修碑记。

(三)人物著名

与这5座尼寺有关的人物,均为知名度颇高者。

清凉寺,有辛亥革命先烈井勿幕墓。中国台湾地区前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祖母沈太夫人之墓也在此处。该寺不仅是长安佛教著名古刹,又是旅游的好去处。寺以地处清凉山而得名。2005年5月1日,连战一行亲临清凉寺,祭拜了与清凉寺有一墙之隔的祖母灵墓,并题词“佛法无边——清凉寺”,使清凉寺备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

丰德寺,唐时律宗的重要人物圆测、道宣都曾居于寺中,研习佛经、著书论道、讲经解意。圆测(613~696)是玄奘的著名弟子之一,原籍新罗,15岁游学长安。道宣(596~667)贞观十六年入居长安终南山丰德寺,参加过玄奘译经工作,著作颇丰:在丰德寺撰疏著述四十余部,完成了《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号称南山三大部。因此,丰德寺又名丰德律寺。由于道宣律师长居终南,著疏丰德,故后人则尊道宣律师为南山律祖,尊其所著为南山律,称丰德寺为南山律宗祖庭。因此,丰德寺在佛教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都有许多来自海内外的纳子,他们依律受戒后怀着饮水思源的仰慕之心朝拜祖庭。

罔极寺,除了武则天、太平公主、唐玄宗外,唐代名相姚崇也与此寺有关联。姚崇曾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开元中姚崇因病居于罔极寺,一时间罔极寺成了宰相官邸,往来问候的中使、大臣络绎不绝。

僧一行,是中国佛教界赫赫有名的僧人科学家。据《宋高僧传》卷五《释一行传》:“僧一行……则唐初佐命郯国公公谨之支孙也。……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寻诏住兴唐寺。”[17]禅宗北派神秀弟子普寂曾住兴唐寺。《宋高僧传》卷九《唐京师兴唐寺普寂传》:“释普寂,姓冯氏,蒲州河东人也。年才稚弱,率性轩昂,离俗升坛,循于经律。神秀奇之,尽以其道授焉。……中宗闻秀高年,特下制令普寂代本师统其法众。……二十七年,终于上都兴唐寺,年八十九。”[17]

观音禅院所在地,历代皆有修行人在此隐居修道,历史上有名的八仙之一的韩湘子相传就曾在此修行得道成仙。

四、结语

当前社会处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氛围中,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有着长期历史积淀和丰富文化遗产的西安尼寺,其现实价值是值得肯定、不容置疑的。弘扬、传承、开发西安地区乃至陕西省的宗教资源,才能在弘扬文化、推动经济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起到真实有效的作用。

[1]增勤.长安佛教研究的华彩乐章(代前言)[C]//增勤.首届长安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卷.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13.

[2]楼宇烈.重现长安佛教风采[C]//增勤.首届长安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卷.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7-32.

[3]方立天.长安佛教的历史地位[C]//增勤.首届长安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卷.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0-26.

[4]张燕.陕西佛教文化资源的优势和旅游开发[C]//增勤.首届长安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5卷.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02-416.

[5]沙门道世.法苑珠林[M].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1994.

[6]佚名.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宗教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增勤.长安佛教历史进程概论[C]//增勤.首届长安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卷.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7-77.

[8]释道宣.续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9.

[9]呼林贵,刘合心,徐涛.唐智藏禅师舍利塔铭的发现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探索[J].碑林集刊,1998(12):60-64.

[10]张聪贤,董曾臣.长安县志[O].清嘉庆二十年刻本.

[11]徐松.张穆,方严.唐两京城坊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骆天骧.长安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13]程大昌.雍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4]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5]佚名.乾隆西安府志[O].中国地方志集成.

[16]西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安市志[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2.

[17]赞宁.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Investigation,verific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Buddhist nun temples around Xi'an area

GUO Hai-wen,JING Ya-li,YANG Ji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Shaanxi,China)

Cultural resource of Buddhist nun temples around Xi'an area is quite rich in quantity but it has not been largely recognized for a long time.By means of fact finding,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preservation condition of Buddhist nun templ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uddhist nun temples around Xi'an area have the longest-running history,precious and noted cultural relics and etc..The research tends to protect the resources of Buddhist nun temples in Xi'an area,develop religion tourism and strengthen the soft power of Xi'an.

Xi'an;Buddhist nun temple;religion;culture

K928.75

A

1671-6248(2012)01-0014-05

2012-01-06

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1Y031)

郭海文(1966-),女,陕西西安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长安佛教西安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西安2021
Oh 西安
我们长安
佛教艺术
水VS火
佛教艺术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西游新记 2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