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之辨析

2012-03-31 16:36:13汝艳红
关键词:谋士袁绍胸怀

汝艳红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济南250001)

《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之辨析

汝艳红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济南250001)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固定在受众心目中的,具有脸谱化的人物效果。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各自的功能迥然不同。对于曹操的文学形象理解不能影响对其历史人物的公允评价,要区分二者的不同,给予各自专业性的评判。

三国演义;曹操;历史人物;文学形象

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曹操的奸臣形象犹如落地生根的草芥,一直蔓延在人们的心中,尤其是舞台上的曹操素以“白脸奸臣”而家喻户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再加上毛氏父子的点评,曹操的脸谱化被迅速固定。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依史而演义,参杂作者的价值观,侧面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观。罗贯中依据的是儒家正统思想,尊刘贬曹、拥蜀反魏的倾向显而易见。如果我们从历史的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曹操这一形象,我们会发现,把曹操视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失之偏颇的。

一、曹操形象概述

且看书中曹操出场之一回。“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曹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也?’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闻言大喜。”[1](P37)毛宗岗加以评论:“称之为奸雄而大喜,大喜便是真正奸雄。”究竟曹操为何听后大喜,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汉末群雄并起,军阀混战,有实力的军阀统治者都竞相为己争得一席之地,出身低微的曹操没有强大的实力而被知人之士称为“治世之能臣”,实是大增曹的信心。但是曹操所处的是乱世,为何他听了这种评价还会大喜呢?这就是曹操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他不仅有气魄,有度量,而且相当有智慧和才智,他不把“奸雄”视为对自己的贬斥,相反,他把“奸雄”看作是计谋、智慧、权变的化身,并决心以此来发挥自己的特点,在乱世中一显身手。

(一)求贤若渴、用人不疑的智者胸怀

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表现出了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胸怀和韬略。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彰显出了两人本质上的不同。曹操和袁绍之战使得当时最大的军阀势力袁绍被消灭,也使曹操由弱变强,占据北方,成为虎视天下的一方霸主。袁绍出身于东汉末年的名门望族,祖辈历任高官,是北方最大的势力集团。彼时,曹操与袁绍的社会地位和军事力量均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就是那么弱势而又卑微的曹操,竟然一举灭掉了实力和势力均威加北方的袁绍,原因何在,是偶然还是必然?这就要从曹操和袁绍两个人的性格和才智胸怀上进行分析。曹操的谋士郭嘉曾经对袁绍进行过评价:袁绍用人多疑,虽然手下有的是将士和谋士,他却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不能人尽其才,互相猜忌牵绊,最后是人才外觅伯乐,因此在内部才智和凝聚力上,袁绍早就输给了曹操。

官渡之战时,袁绍的弱点和多疑直接导致了战役的彻底惨败。战争伊始,袁绍部队开始进军之时,他没有听信谋士田丰等人的策略和进谏,一意孤行地将上策和军机错过,将有谋有略的士人关入牢狱,将许攸的谏言当作诱骗的谎话,最后官逼民反,许攸无奈去投靠曹操。曹操 “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并且“携手共入,曹先拜于地”。曹操求贤若渴的胸怀和举止让许攸披肝沥胆,毫无保留地尽忠曹操,献计施策,使得曹军成功地夺取了袁军囤粮的要地。这个小胜,扭转了曹军和袁军的态势,曹军从此不再是良将弱兵,而是强将强兵强谋士的集成。曹操审时度势,能够用礼仪举止和信任的胸怀包容谋士,使得谋士在得到心理宽慰和自我满足的同时,竭力为曹操效忠,这是一种军事家的大将胸怀。这样的谋略和智慧,实际上是丰翼自己,壮大自己。相比之下,袁绍则相形见绌,自断其臂。其最后一败涂地的结果,不能不说是自己的心胸狭隘所致。

曹操的惜才爱才还表现在对关羽的极尽能事之收拢。对于关羽,曹操的求贤应该有着战略和战术的双重考虑。如果能求得关羽的归顺,曹操不仅拥有了得意大将,更削弱了刘备的势力,从感情上摧毁了刘军的阵营,所以,曹操不惜代价,“上马金,下马银”,诚心诚意对待关羽。但是关羽毕竟不是许攸类的谋士,他对江湖仗义的看重超出了对于自己正确位置的找寻,所以,曹操的所有努力,都不能打开关羽心中结义兄弟这把锁。他始终追随刘备,演义了传世经典的结义之情。不过关羽到底是仗义之人,虽然不能身从曹操,但是他在感情和行动上都对曹操的恩泽给与了回报。白马之围,关羽挥斩袁绍的两员得力大将颜良、文丑,解救了曹操。华容道放过曹操,也是他对曹操爱才惜才的一种回报。

(二)实现北方统一,促进全国统一的能者韬略

曹操的成功,在于他恰切地运用了他的智慧、计谋和权变。他能找到对手的劣势,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有计划有目的地战胜了疏于爱才惜才的刘备和孙权。曹操的智慧,在于他能审时度势,看清自己的优势,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实力,用适合的方法战胜敌人,强大自己。他的爱才惜才,他的求贤若渴,都是为他的统一北方甚至统一全国而准备的。在那种军阀混战,割据混乱的世道里,曹操的作为无疑是大智慧的显现,也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即使曹操有着残忍杀戮的一面,甚至有着“奸臣”的称谓,我们也不得不公允地评价曹操对于历史的推动作用。正是因为曹操的雄起并迅速依靠智慧和谋略统一北方,才有了日后全国统一的可能和希望。对这种大统一的推动者,怎能用“奸雄”二字偏颇视之?

历史上朝代的更迭,政权的更替,无不渗透着血腥和杀戮,和平演变的政权不多见于历史。这种更迭和演变,目的都是统一。从大的方面看,只要达成了统一和稳定,那过程之中的残忍和谋略也是可圈可点的。对于曹操来说,也应该如此正确评价和定位。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统一,他的军事谋略和政治手段高瞻远瞩,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促进了历史的发展,我们后人应该客观辩证地看待他。

二、曹操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

《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一形象的塑造有失偏颇,主要是因为作者的虚构与表现人物性格有关的历史是用来反映其主旨思想的,只是演义和文学化的叙述,并不是历史全貌的真实写照。

曹操的文学形象,犹如戏剧舞台上塑造的曹操形象一样,贬义是作者创作的主要目的,其主要贬斥的是曹操“奸”的一面,而忽略甚或不提曹操历史上真实的足智多谋、相识而动、求贤丰翼、用人不疑、人尽其才等的性格优势。小说中的曹操的形象只是片面地割裂历史事实的形象,作者没有从历史观的角度去描写曹操,没有从社会的推动作用方面去考虑塑造曹操。作者之所以如此塑造曹操,是为了表达其忠义的主题,为了服务于当时的思想。尽管作者对历史人物做了相关的改写与演义,违背了历史的真相,但单从文学角度而言,曹操这一形象的塑造是成功和深入人心的。

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毕竟有着不同的解读视角和方式[2](P245),我们应该在互相对视的境况下,正确分析曹操这一形象及其表现出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眼光和韬略,对这一形象进行公允的评价。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李永橤.文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I042

A

1673-1395(2012)05-0018-02

2012-03-22

汝艳红(1977—),女,山东东阿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学评论、新闻传播学与新闻出版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谋士袁绍胸怀
胸怀军旅梦
三国谋士贾诩:“跳槽”是个技术活儿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26
扣子里的智慧
爱你(2018年33期)2018-11-14 11:24:46
袁绍其实不无能
袁绍其实不无能
百家讲坛(2017年15期)2017-08-30 18:53:15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车主之友(2016年6期)2016-11-26 02:20:54
成语巧连线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