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吉的精神结构及其人格缺陷*

2012-03-31 13:46李安恒
长沙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玛吉斯蒂芬露西

李安恒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乔治·艾略特,原名玛丽·安·伊文思,是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一位杰出的女性小说家,1860年出版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她的第二部自传体小说,也是她最引人关注的代表作,在情节冲突的设置和女性心理刻画方面卓有成效。《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以玛吉为主角,围绕她的感情经历展开了多次兄妹冲突,凸显了道德和情感、责任和欲望的矛盾。

本我、自我和超我(Id,ego and super-ego)是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本我是无序的本能欲望和感性,是无意识的,它的活动原则是快乐;自我是有序的理性、智慧、毅力等,是有意识的,它的活动原则是现实性,作用是调解本我和超我以及现实的冲突,表现形式多是自卫机制;超我是内在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良知,目标是完美,是有意识的,它的活动原则是批评和限制本我。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学说对玛吉的精神结构进行分析,解析她在情感困境中的自我矛盾和内在冲突,探索她的人格缺陷和悲剧的精神根源[1,2]。

一 童年的兄妹关系中玛吉的精神分析

故事的第一卷从玛吉9岁,哥哥汤姆13岁开始讲起。童年的玛吉喜欢阅读,聪明,但做事马虎,淘气,经常做错事而惹妈妈和哥哥生气。妈妈不喜欢她因为她的马虎和叛逆,哥哥也经常指责她愚蠢和淘气,格莱格姨妈讨厌她乱糟糟的黑发,只有父亲托利维任何时候都站在她的一边。但玛吉喜欢和汤姆一起玩耍,最在乎的就是获得哥哥的喜欢和赞成。因为粗心,她忘记了照料汤姆的兔子而导致兔子的死亡,从而引起汤姆的不快,拒绝和她一起钓鱼玩。玛吉的道歉没有被哥哥接受,受到冷落后独自躲在阁楼,对着自己的布娃娃发泄怨愤。等哥哥答应和她一起钓鱼玩时她才恢复了开心的情绪。等她意气用事剪掉自己头发反而受到哥哥的嘲笑的时候,她心里很难过。在做游戏时她无意弄倒哥哥的纸房子,弄撒他的葡萄酒以后,又引起哥哥的生气,以至于哥哥故意冷落她,和露西一起去池塘看梭子鱼,拒绝带她一起去。嫉妒露西的玛吉故意把露西推倒在泥滩上,引起哥哥对她的拍打。受到排斥的玛吉还故意离家出走,和吉普赛人在一起短暂流浪[3]。

童年时的玛吉更多展现的是自己的本我天性,无拘无束、淘气、爱玩、叛逆。她喜欢哥哥是因为哥哥能和她一起玩耍做游戏给她带来快乐,满足她的本我需求。她的自我正在形成中,超我还没有发展成熟。她把自己的本我快乐依附在哥哥身上,自我不断地让自己在做了让哥哥生气的事情后进行道歉和自责以求获得哥哥的谅解。在自己的道歉没有得到哥哥的宽容和谅解的时候,她的自我就开始逃避,自闭,嫉恨乃至离家出走。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自我在调解本我和现实矛盾中的自卫机制的体现。玛吉的本我过度地依附于哥哥,为此自我不断地委曲求全,因哥哥生气而生气,因哥哥高兴而高兴,因哥哥赞同而赞同,因哥哥反对而反对,这暴露了童年的玛吉的人格是不独立不自由的,是一种依赖性精神或人格。

二 玛吉和菲利普的友爱关系引发的兄妹冲突中玛吉的精神分析

托利维不惜花费重金送自己的儿子汤姆去牧师斯特灵家里求学,期望未来汤姆能够自食其力,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开创事业,同时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帮助他打官司。托利维的诉讼对手的律师威客穆也把驼背的残疾儿子菲利普送到了牧师斯特灵家里求学。托利维认为自己的官司缠身都是诡计多端、阴险狡诈的威客穆搞的鬼,所以非常痛恨他。菲利普尽管和他父亲有着完全不同的个性,但忠于父亲的汤姆从一开始就讨厌同学菲利普,和他保持距离并拒绝和他交朋友。菲利普性情温和,待人彬彬有礼,具有绅士风度,好读书,好钻研学问。这和性情固执、骄傲、顽固、喜欢户外实用知识的汤姆形成一种反差。玛吉曾两次去看望哥哥汤姆,在牧师斯特灵家里相逢相识了菲利普,两人的友谊和感情开始发展。菲利普对玛吉的喜欢和汤姆完全不同。汤姆对妹妹玛吉从来都是居高临下的一种指责和不支持的态度,而菲利普给了玛吉一种平等的关怀、欣赏和尊严感。玛吉从菲利普身上得到了从哥哥身上得不到的尊严和骄傲。菲利普还在知识和阅读上可以和玛吉有很多的交流和探索。但当托利维在和威客穆的官司输了以后,债务缠身,家业破产,不得不卖掉磨坊和土地给对手威客穆,汤姆也不得不中断已经三年的学业,回家承担父亲给他的家庭责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以雪洗耻辱,拯救整个家庭。汤姆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痛恨给家庭带来毁灭打击的威客穆及其家庭,严厉阻止了玛吉和仇人威客穆的儿子菲利普继续交往,割断了他们的感情联系。后来汤姆终于事业有成,成功地帮父亲还清债务,但父亲在扬眉吐气后和威客穆的一次打架后去世,又增加了汤姆对威客穆家族的仇恨。当从意大利求学回来的菲利普再次悄悄约会玛吉被汤姆发现后,汤姆再一次严厉警告和阻止了玛吉不负责任的鲁莽行为,再次阻挠了两人的友谊和恋情发展[4]。

童年时的玛吉遇到了菲利普,菲利普对她的平等态度,绅士风度和尊重赢得了她的好感。这满足了玛吉本我中对友谊的需求。玛吉的本我需要得到尊重、认可和欣赏,这会给她带来满足和愉悦感。菲利普赞美她,认可他,关怀她,和她一起阅读一起交流知识和学问,这满足了玛吉本我的自尊感和求知欲。同时由于菲利普本身的残疾引发了玛吉的同情心,这是玛吉作为女性其本我的一种体现。她对菲利普的感情中除了友谊,还有一种天然的怜悯。施舍怜悯和同情给玛吉的本我也带来一种满足感。但在菲利普给她的友谊和汤姆给他的欢乐方面,玛吉更多地爱着汤姆,在她心中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汤姆。所以玛吉的本我仍然是依附于哥哥汤姆。当家庭败落,两家家长变为仇人时,汤姆要求玛吉断绝和仇人之子菲利普的来往。玛吉的自我在权衡利弊,她的自我理智判断尚不成熟,但她知道哥哥和父亲对她的爱远远大于菲利普所给的友谊和好感,所以她的自我开始压抑本我的需求,在现实的家庭压力和内心的情感及友谊需要方面,她选择了屈从于现实压力,克制本我的冲动,主动中断了和菲利普的联系。玛吉自我意志的脆弱性使她无法勇敢地面对现实,无法独立做出判断,无法维护自己的本我需求。

成长时期的玛吉更多是受自我的制约,自我不断地调整自己去适应现实问题,在现实的压力下不得不放弃很多本我的欲望。家道败落后,父亲和哥哥都一门心思赚钱还债以雪前耻,艰苦的生活让家庭气氛很压抑和单调。成长中的青年玛吉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友谊和关怀,每天郁郁寡欢。朋友鲍勃送来的一本由Thomas a Kempis所写的宗教书给了玛吉人生新的指导方向和慰藉。玛吉放弃的自爱和自我的欲望,克制自己的骄傲、任性和鲁莽,通过关心他人的苦难来获得内心的宁静去度过艰难的生活。她开始过着朴素的生活,用家庭教师的工作贴补家用,学会了过一种禁欲的清教徒般的艰苦生活,克制和压抑了本我的欲求。克己(self-abnegation,self-denial)、放弃享乐(renunciation,deprivation)、禁欲(asceticism)、苦修(penance),这些都是青年玛吉的自我在调整本我的渴望和现实艰苦生活的矛盾以及家庭压力的一种自卫机制,通过压抑自我的欲求,适应单调乏味而无爱的艰苦生活。Thomas a Kempis的宗教书也帮助玛吉确立了自己超我的道德和责任意识,即用关心他人的苦难和把他人的幸福放在自己的幸福之前的社会责任体现的超我美德来克制本我的欲望需求。玛吉用自我调整本我的原始欲望和现实艰苦生活的矛盾和冲突,达到一种心理平衡。此时玛吉的本我受到了自我和超我的双重压制,她没有爱情,友情,甚至也没有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她是不快乐的。

几年后当菲利普从意大利回来和玛吉再次相逢,菲利普鼓励她追求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玛吉被压抑的情感世界再次得到了迸发。菲利普一往情深地爱着玛吉。但玛吉实质上对菲利普更多的是一种友爱,而非爱情。玛吉的本我中需要得到一种欣赏、崇拜和友爱以及求知欲的满足,这些都是菲利普可以满足她的。菲利普的自怜也让玛吉给予他更多同情和怜悯。菲利普的求爱让玛吉震惊,她的答应是在感情空白期的一种草率行为,是不符合自己本我的爱情需求的。身有残疾的菲利普对玛吉确实拥有真情,但玛吉更多地视其为朋友和老师,她没有感受到那种来自爱情的激情冲动。

玛吉和菲利普在树林的约会被视家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哥哥汤姆发现,他再次严厉斥责菲利普并粗暴干涉他们的交往。玛吉答应哥哥不再和菲利普继续交往凸显出玛吉人格中的本我和自我依然没有独立性,缺乏为本我幸福而抗争的勇气。第六卷中玛吉决定不再脱离世俗的快乐,开始体验欲望和渴望以弥补自己的不幸福。这表明她本我的开始复苏和觉醒。在第六卷第四章中,玛吉请求哥哥汤姆撤销以前她做出不再见菲利普的誓言。汤姆只是冷酷地答应了,但要求玛吉想想父亲之死,忘掉和菲利普的关系。玛吉答应不和菲利普发展恋人关系。玛吉此时的本我虽已经开始觉醒,但她不愿因为和菲利普的关系失去哥哥的爱和家庭的支持,那样会给她带来更多的痛苦。她的本我和自我依然对家庭和哥哥有很强的依赖性,希望能够获得哥哥对自己友情或恋情的支持和接纳。在家庭之亲情和自己的恋情或友情发生冲突时,她选择会站在亲情一边。在脆弱的自我意志的调整下,玛吉在亲情和友情或恋情之间进行纠结,最终她选择再次压抑本我,服从哥哥的意志和压力,放弃把菲利普做恋人的想法。玛吉缺乏独立性和自由的人格,不自由的感情选择都预示着她和菲利普之间的悲剧结局。

三 玛吉和斯蒂芬的恋情引发的兄妹冲突中玛吉的精神分析

从第六卷开始,玛吉和表妹露西交往,决定开始过一种追求幸福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再排斥世俗的快乐,开始享受音乐,参加派对和舞会,追求感情生活,释放被压抑的本我需求。当单纯而美丽的玛吉在遇到露西的追求者,英俊、富有和悠闲的斯蒂芬时,两人都被对方所吸引。尽管斯蒂芬已经和露西订婚,玛吉还在和菲利普私下发展感情,但玛吉和斯蒂芬却相互无法控制地喜欢上了对方。斯蒂芬成了玛吉本我情欲的最大的诱惑。但此时受到诱惑的玛吉面临着两大心理矛盾:其一,斯蒂芬是她表妹的未婚夫,善良的露西不断地撮合玛吉和菲利普的结合;其二,菲利普对玛吉一往情深,为了娶玛吉劝说父亲答应这门婚事,并请求父亲把道尔克特磨坊卖回给汤姆,以求两家化解怨恨。斯蒂芬不顾一切地追求玛吉,菲利普对玛吉一片痴心。玛吉陷入了巨大的心理斗争中。玛吉参加了斯蒂芬的家庭舞会,在温室中两人有了亲密接触,玛吉去采摘玫瑰花表明了她对浪漫爱情的渴望,斯蒂芬情不自禁的吻她的手臂都是爱的表示。在莫西姑妈家,斯蒂芬前来看望玛吉,两人互诉情感,但玛吉迫于道德和责任,决定放弃这段感情,为此而再次哭泣。当露西提议的划船游玩阴差阳错让斯蒂芬和玛吉一起划船游玩时,斯蒂芬向玛吉表白了爱意,并提议一起私奔荷兰结婚。两人在贸易商船的甲板上度过了一夜。玛吉挣扎在自己的情欲和道德责任中不能自拔,再次决定放弃自己的感情,顺从社会道德。五天之后,玛吉返回磨坊,但她和斯蒂芬私奔却没有结婚的消息已经在圣奥格镇传的纷纷扬扬。客观上,玛吉的行为伤害了露西、菲利普、斯蒂芬、哥哥,乃至社会的道德。哥哥汤姆认为这辱没了家庭声誉,严厉斥责她并把她赶出了家门。虽然后来露西、菲利普以及斯蒂芬都原谅了她,但玛吉已经决意摆脱世俗的羁绊,继续过以前那种与世俗娱乐隔绝的苦修生活。在最后的洪水中,哥哥和妹妹终于互相原谅了对方,在临死之际达成了和解[5]。

玛吉在遇到表妹露西的男朋友斯蒂芬时,两人相互吸引,产生了来自本我的真正情感。身体畸形且礼貌的菲利普给她的或许是友爱和智慧之爱,而斯蒂芬给她的是激情之爱和浪漫。但这种本我的激情受到了她已经形成的超我的制约。超我以追求完美为目标,一般是内在化的社会道德和责任。玛吉面对着来自超我的两种责任和道德的制约:她对菲利普的结婚承诺;抢夺一直帮助自己和菲利普约会的善良表妹露西男朋友的不义。她的自我一直在犹豫,在纠结,在挣扎中。渴望浪漫情爱的本我不断地受到注重责任和道德的超我的批评和谴责。理性而脆弱的自我不断告诉玛吉去放弃这种缺乏责任的自私之情爱。在和斯蒂芬一起划船,在商船甲板过夜都表明了玛吉本我对浪漫激情的渴望。玛吉拒绝和斯蒂芬私奔,回归社会道德和责任,表明了她的自我最终让超我站了上风,本我受到抑制。然而回家后玛吉却面临着更多的社会压力,私奔的风声已经传遍圣奥格镇,哥哥汤姆觉得这是家庭的羞耻,把她赶出家门。社会舆论谴责玛吉,使得她找不到工作。露西、菲利普和斯蒂芬都受到了玛吉无意中的伤害,这些道德压力内化成了玛吉本我的内疚和自责。托利维家族观念守旧狭窄,注重道德和社会传统,强调责任,这在哥哥汤姆身上有很好的反映。哥哥代表着家庭的责任和道德。玛吉的私奔被视作一种放纵本我的不道德行为,和社会习俗规范相悖,不仅她哥哥和社会不原谅她,她自己的超我也不断地谴责她。尤其是哥哥抛弃了她以后,玛吉的依赖性人格受到了最大的伤害。她对哥哥汤姆的爱超过了对所有人的爱,她期盼哥哥的支持,接受和原谅。这表明玛吉的自我毅力不够坚强,自我勇气不够,没有独立的自我判断,自我对哥哥有很强的依赖性,超我中的传统社会规范和道德束缚了她的情感自由和快乐追求。

四 结论

玛吉从9岁到19岁的悲剧人生源于她的人格或精神结构的缺陷。即使没有大洪水,玛吉的个人情感生活也因为她的人格缺陷而不能获得幸福。玛吉的人格缺陷主要体现在其依赖性过重,缺乏独立的人格,坚定的毅力和为幸福而抗争的勇气上。玛吉依赖性的人格使得她过度地看重哥哥汤姆的喜好和意见,本我自我乃至超我都以哥哥马首是瞻。哥哥代表着传统的家庭责任和僵化社会的道德规范,哥哥的判断支配了玛吉的自我判断,哥哥的道德规范内化成玛吉的超我,从而合力对玛吉的本我进行压制。玛吉实际上沦为了束缚人性的旧道德的精神奴隶,哥哥无形中扮演了对妹妹进行精神奴役的角色。故事的结尾同时也是故事的高潮,玛吉和斯蒂芬的私奔事件给玛吉带来了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玛吉的超我不断自责和内疚,用苦修的生活压抑和惩罚本我,在大洪水来袭时无私无畏地去挽救朋友鲍勃一家、哥哥和露西的生命,用这种无私的超我美德去赎罪,终于在临死之际和哥哥达成谅解实现了自己的心理平衡和精神和平。玛吉为他人的责任和道德所做出的牺牲令人同情,但她的本我受到压抑和束缚,不自由、不快乐的本我和缺乏独立性主见与勇气的自我,受制于人的超我都注定了玛吉悲剧的情感生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主张女性在婚姻和爱情中要有尊严和平等的地位,夏洛蒂的《简爱》主张女性要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由。《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则从玛吉的悲剧出发说明女性没有独立自主的自由精神,没有抗争的勇气,没有超凡的理智,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健全的精神结构,就无法克服外在的现实障碍和僵化的旧道德压力,就无法实现人性解放,无法追求到自己想要的爱情、婚姻和幸福。

[1]Freud Sigmund.An outline of psycho - analysis[M].New York:W W Norton & Co,1970.

[2]Freud Sigmund.New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M].London:Penguin Freud Library,1933.

[3][4]Eliot George.The mill on the floss[M].London:Penguin Books Ltd,2011.

[5]Freud Sigmund.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sychoanalysis[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10,(2).

猜你喜欢
玛吉斯蒂芬露西
有苦难言
我和驴子玛吉
自发的绘画——露西·史蒂文斯
Sing Softer, Maggie 轻点唱,玛吉
轮椅上的天才——斯蒂芬·霍金
斯蒂芬·G·雷兹《完全音乐理论教程》述评
命悬一线
斯蒂芬·库里招牌动作之掩护投篮
爱情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