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社会语言学百科全书》评介

2012-03-31 12:34
关键词:百科全书词条语言学

马 菁

(成都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简明社会语言学百科全书》(Concise Encyclopedia of Sociolinguistics)是Rajend Mesthrie博士2001年12月出版的著作。Rajend Mesthrie博士是近十年来活跃于语言学界的知名学者,现为南非语言学学会主席,开普敦大学语言学教授。该书基于曾获“1995突出学术著作年奖”的原十卷本《语言与语言学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1993)的有关社会语言学部分,属荷兰阿姆斯特丹Elsevier出版公司“语言学百科全书”系列。从分类体系上看,全书分为“社会与语言基础(Foundations of Society and Language)”,“语言与互动(Language and Interaction)”,“语言变体:文体风格、语境和功能(Language Variation:Style,Situation,Function)”,“语体与变化:方言与社会群体(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Dialects and Social Groups)”,“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语言、权力与不公平(Language,Power and Inequality)”,“语言计划、策略与实践(Language Planning,Policy,Practice)”,“语言与教育(Language and Education)”,“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Methods in Sociolinguistics)”和“专业研究机构与学者(The Profession)”等十大部分共286个词条。作为一本专业百科全书,该书词条由219位专业学者撰写,每个词条均为一独立的文章,对包括社会语言学著名学者和研究机构在内的该领域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作为总论的第一部分,“社会与语言基础”在词条的编写上紧紧围绕诸如“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同语言学研究紧密相联的学科在渊源关系上的讨论展开(Mesthrie,2001:1)。从纵向的角度看,一般认为在西方学术传统中对现代社会语言学产生了较为直接影响的有“历史对比语言学”(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人类学”(anthropology)、“乡土方言学”(rural dialectology)和“混合语研究”(the study of mixed languages)。混合语形成于同一区域内不同语言的相互碰撞接触,历史对比语言学家对方言和混合语的兴趣在于其研究可以给基于书面语的语言演变理论提供新的参照。索绪尔被认为是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之父,但在其著作中语言作为“社会事实”而存在也被一再强调;作为系统的语言(langue)在个体的说话者脑子里是不完备的,语言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完全存在 (de Saussure,1959:14)。[1]对社会因素的关注在20世纪早期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对印地安语的整理和研究中也可以找到渊源关系。早期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往往都是人类学家。对他们来说,印地安社会的文化形态相对于西方主流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出于人类学家的职责和研究的需要,他们往往想要通过语言的田野考察,在语言、文化和认知之间找出共同的基础。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这种对语言的人类学关怀可以看到社会语言学某些分支的源流,特别是人种语言学的研究方法(ethnographical approach)。

从横向的角度看,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对语言的抽象虽然在句法学和音位学理论中取得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乔氏理论中排挤出来的社会语境部分却成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领域。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从社会语境中的抽象使得语言学研究的领域过于狭窄,不能包括并且也忽略了涉及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周边理论,由此而形成了社会语言学学派和生成语言学学派的分道扬镳。对社会语言学学派来说,语言的习得过程并非像生成语言学学派认为的那样仅仅是涉及激活我们大脑中某种前置机制的认知过程,它同时也是一种只有在社会交互作用中才能真正展开的社会过程。因此,儿童在一语习得中扮演的也不应该仅仅被看成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社会角色,而是一种对周围某种社会环境的积极认同,包括对周围不同人在互动交往过程中的社会认同。

由此,Dell Hymes提出用“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来描写人们怎样运用语境知识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Hymes认为,任何语言表达都是和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价值观和理念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对其进行重新构建。要流利地使用语言就意味着要能够意识并利用上述因素。抛开上述社会因素的应用,语法最多只能是一堆毫无用处的抽象条款。[2]

当然,对“社会语言学”这一术语本身人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因为将语言定义为人类交际的任意符号系统本身就蕴涵了语言研究的社会属性。因此,WilliamLakoff(1972:xiii)认为不涉及社会因素的语言学是不存在的。[3]还有人认为社会语言学的提法有待商榷,因为当语言学作为该术语的中心词后,有把语言凌驾于社会学研究之上之嫌,因而有人又提出“社会语言学”和“语言社会学”(sociology of language)的进一步划分(Fasold,1990)。[4]根据这种划分,社会语言学归属于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分,其研究聚焦在社会语境对语言研究的作用,重心在社会中的语言。与此相反,语言社会学却首先是社会学研究的一部分,虽然同语言学研究有许多交叉,但其研究的焦点却放在语言对社会构成的影响与作用,以及语言研究对社会性质终极研究的启示。对于这种划分,《简明社会语言学百科全书》似乎站在较为公允的立场,对两者都分词条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和讨论。

基于上述的总体讨论,《简明社会语言学百科全书》从第二部分开始,对社会语言学领域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内容展开了具体讨论。第二部分的词条涵盖了近二十年社会语言学讨论的热门话题,重点放在“会话原则”,“会话中的话语调整”,以及“不同社会人们在语言假设、语言期待和语言应用中的异同”等话题的讨论上。第三和第四部分对许多语言学家来说是社会语言学的核心领域,其讨论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可能产生语体变异的方式上,同文体学的话题有交叉的地方。其中第三部分“语言变体:文体风格、语境和功能”讨论了语境因素在决定不同语域 (register)、文体风格 (style)和体裁(genre)形成中的重要性,包括“广告”、“宗教”、“商务活动”和“电子邮件”等语体功能分析;第四部分“语体与变化:方言与社会群体”关注的是社会群体,特别是阶级、性别、种族和地域等因素对语体变化的影响。第五部分“语言接触”强调现实生活中单一语言社会的不可能性。语言属于众多语言家族中的一员,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同其它语言多元并存,相互影响。这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在一定社会范围内说不同语言的人相互交往,在宏观上则表现为不同语言的多元并存。接下来的三个部分明显属于交叉学科范围,包括社会语言学同社会学、政治学和教育学研究的交叉。第六部分“语言、权力与不公平”讨论了语言怎样介入社会生活并同权力发生关系。对批评语言学家来说,语言对现实社会不是一种简单的反映,社会也不是一种独立于语言的存在。相反,语言却可以促成某些社会语境的形成,包括掩蔽在语言表层下的权力关系。第七部分“语言计划、策略与实践”讨论官方语言的选择和确立等宏观社会语言学问题,特别是语言在全球化语境中处理国家独立和国际间交流关系的作用。第八部分“语言与教育”重点强调了社会语言学研究和教育的关系,包括不同语言和方言背景儿童在校的双语和多语教学以及双语及多语接口关系问题。第九部分“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属于社会语言学的元理论探讨。除了强调传统统计学方法的重要性外,该部分以较大的篇幅讨论了语料收集方法和支撑前述各部分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包括“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语言学统计方式”,“语料库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的关系”,“多层面扫描”和“观察者悖论”等问题的讨论。近似于附录的第十部分为社会语言学学会组织,研究机构、刊物和学者介绍。正如编者所说,对新兴学科来说,尽可能多地介绍一些健在的学者不失为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但由于篇幅等原因,不免挂一漏十。当然,被介绍的主要是用英语写作或著作被翻译成英语并得到国际承认的学者,这对于本身就致力于反对强权话语的社会语言学家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或许事情本身也是一种讽刺。因此,编者在代序中一再申明,名单的入选标准只能是代表性,而非绝对性。

作为一本专业百科全书,《简明社会语言学百科全书》在词条选编上除了“面”的顾及外,也注意到“点”的切入和挖掘,特别是社会语言学同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覆盖。以“言语行为理论”词条为例。作为语言哲学和语用学经典理论的一部分,言语行为理论在各种场合已经作了较多的讨论。但《简明社会语言学百科全书》却另辟蹊跷,除用了较少篇幅对该理论作总体概述外,将重点放在了同社会交互行为的关系讨论上。在言外行为的讨论中,该词条认为传统意义上的讨论是有局限的。从社会交互行为的角度看,言外之力标记机制(illocutionary force-indicating device,IFID)还应包括诸如“please”和“would you mind”等词汇和短语附加成分的应用以及句型结构与词汇的顺序等。例如,“Are you leaving?”一般仅表示询问,而“Are you leaving,please?”则表请求。另外,比较“You can do A.”,“Can you do A?”和“Would that you could do A?”也可发现有无言外行为和言外行为标记的程度。此外,语音语调和标点符号在具体的语境中也有言外行为的标记功能,例如“Out?”和“Out!”的区别。因此,对言外行为的辨认还应参照社会交互行为的合作条件和话语的语境。再如,从交互行为角度看,间接言外行为也可从说话者和受话者的不同定位来分析其显 /隐性程度,包括“字面(literal)”和“非字面 (nonliteral)”,“直接 (direct)”和“间接(indirect)”,以及“直言 (on-record)”和“暗示 (off-record)”等的区别。从动态角度看说话者和受话者的交互行为,大多数话语还可同时实施多个言外行为,因为会话作为一种交互行为并非是一种线型的链结构,而是由理解和反应网织在一起的话语和行为矩阵 (Labov&Fanshel,1977:29ff)。[5]以“Mrs.Trumpington,will you please ask your husband not to touch me up?!”为例。如果某位女士在一次聚会上作如是的大声嚷嚷,说话者在该话语中就同时实施了多个言外行为:(a).字面上的直言要求;(b).间接暗示 Mr.Trumpington的非礼行为;(c).间接要求 Mr.Trumpington停止其骚扰,尽管字面上也间接暗示出Mr.Trumpington可能不会就此停止;(d).既间接暗示出要求Mrs.Trumpington谴责其丈夫骚扰行为的交际意图;(e).也要求每位在场的人明白其交际意图并作出同样的谴责。这类在“面”的基础上以“社会交往”为聚焦点的深入挖掘在讨论其他类似的学科交叉词条时也采取了同样的定位。这也可算是体现《简明社会语言学百科全书》编者在词条选编的指导思想上的特点之一吧。

[1]De Saussure F.1959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Bally C.et all(eds.)(trans Baskin W)McGraw Hill,New York

[2]Hymes D.1971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Philadelphia,PA

[3]Labov W.1972 Sociolinguistic Patterns[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Philadelphia,PA

[4]Fasold R.1990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Blackwell,Oxford,UK

[5]Labov W.,Fanshel D.1977 Therapeutic Discourse[M].Academic Press,New York

[6]Mesthrie R.2001“Sociolinguistics:History and Overview”[A].In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Sociolinguistics.Mesthrie R.(ed.)Elsevier,Amsterdam:1 -4.

猜你喜欢
百科全书词条语言学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基于变长隐马尔科夫模型的维基词条编辑微过程挖掘
百科全书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2016年4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特殊的“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
大数据相关词条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