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研究综述
——基于重庆学者的视角

2012-03-31 01:37曾庆均
关键词:重庆市集群重庆

郭 宇,曾庆均

(重庆工商大学 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67)

一、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

(一)市场行为研究

1.企业合作竞争关系研究

企业为在市场中实现其目标最优化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对自身合作竞争策略进行调整。龙勇(2010)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其竞争关系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由纯粹的竞争关系逐步转向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竞争性战略联盟。梁云、曾安(2009)指出在面对跨国零售进逼的态势下,国内零售商唯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才能塑造良好的商业生态,实现零售企业的协调发展。卓翔芝(2010)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在主体非均势供应链联盟中,劣势企业在合作竞争中相对被动,对合作溢出的吸收能力较弱,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合作竞争能力决定在联盟中的合作竞争策略。文守逊、郑存丽(2009)研究了网络外部性条件下双寡头企业的R&D合作策略,认为企业R&D合作比竞争更能增加企业利润且有助于改善社会福利。赵骅(2010)认为企业集群中应该以针锋相对策略作为合作的社会隐形契约,同时还必须结合适当的正式规范机制才能更好实现企业间的稳定合作。

2.企业广告策略研究

聂佳佳(2010)认为一个强势企业和一个弱势企业组成的双寡头垄断市场中,大类广告合作策略与非合作策略相比,无论强者还是弱者,他们的销售量和利润都增加了,同时两个企业的品牌广告投入也增加了,且强者、弱者和行业的大类广告投入分别高于非合作下的大类广告投入。张荣、付宪法(2010)利用微分对策理论研究了企业的最优R&D与广告投入策略。研究表明:参数值在一定范围内,企业投入R&D有利于增加利润;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研发成本低的企业的最优策略对对手企业广告影响力系数的敏感性大于对手企业对自身广告影响力系数的敏感性,免费搭车问题会造成R&D投入不足,广告成本系数对利润的影响大于广告影响力系数。

(二)市场绩效研究

1.产业技术进步的研究

梁平(2009)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资源配置效率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贡献较小。段远鹏(2009)认为缺乏适合技术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不够、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的环境尚未形成三方面原因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周兵等(2007)通过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提出农业科技进步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实现历史性跨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使西部农业生产呈现前所未有的局面。张春勋、赖景生(2008)认为虽然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但农业技术不高,农业技术创新和扩散效率低下,而制度安排滞后是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关键障碍因素。

2.规模经济的研究

邹巍(2010)实证发现2006—2008年我国除了三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呈现趋于改善的规模不经济情况外,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陈道平、刘伟(2009)分析认为1980—2002年我国汽车工业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陈纪平(2009)从农场的规模决定理论、农场规模与效率的关系、农业组织的性质和中国的农业规模效率四个方面对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化进行了研究,认为以新古典框架为基础的规模报酬原理难以对农场规模效率涵义做出合理的解释,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农业组织理论创新的基础之上。

二、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

(一)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1.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刘小利、刘定祥(2010)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与配第—克拉克趋势吻合,但依然存在如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等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陈立泰、张祖妞(2009)认为自直辖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变化显著,但是仍然不合理,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二元经济特征明显。周兵(2009)指出西部地区二、三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强,而第一产业贡献程度逐步弱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效益及效率高于第一产业。徐捷锦(2008)认为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在重庆市经济增长中贡献并不明显,并阐述了加快重庆市传统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的研究

高远东、陈迅(2010)就FDI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构建了动态最小二乘法模型,论证了FDI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均具有长期影响,且这种影响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逐渐增大的规律,除东部地区之外FDI对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短期影响不是很显著。杨爽、范秀荣(2010)认为合适有效的人力资本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提高人力资本适配性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张永鹏(2009)认为技术进步引起重庆市第一产业结构变动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变化不大。

(二)产业选择问题的研究

田敏、田喜洲(2009)认为应该将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等七类工业作为中国重点发展产业。郑治伟、孟卫东(2010)认为重庆市主导产业应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建筑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并明确了发展各主导产业的优势所在。王锐淇(2010)对行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认为重庆市主要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的上升空间巨大,并从中遴选出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六类重庆市比较优势行业。

(三)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的合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刘伟、温菲(2010)指出国内制造业由东部向西部地区的转移本质上是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应该在全球价值链(GVC)理论指导下制定西部制造业升级对策。吴安(2009)与隋广军、郭南芸商榷后,认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不仅应该考虑转移方的利益,同时应该兼顾承接方的利益渴求。曹力维等(2010)认为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决定了东部地区必须将部分产业进行转移,重庆将从中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

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是保证重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理论支持。王崇举、熊萍等(2009)认为重庆在现代工业技术、生产要素、自主财力及政策措施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在人力资源、产业结构等方面与东部城市尚有很大差距。彭国川(2009)在分析了统筹城乡背景下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基础上,提出“都市核心区”应主要承接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一小时经济圈”优先承接现代制造业、“两翼”主要承接特色资源开发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可以承接各种产业链条的末端。黄钟仪(2008)则通过对比东部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和重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产业优势,认为“一小时经济圈”内应重点承接装备制造、天然气石油化工、材料工业、高科技产业等制造业,而“两翼”地区应将重点放在综合性轻纺食品(劳动密集型类为主)产业上。

三、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

创新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王燕(2009)认为物流产业集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创新机制、强化创新能力是推进集群持续成长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而物流产业集群创新机制会受到创新环境、地方化知识等因素的影响。郑文军等(2009)指出传统产业集群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走创新的发展道路,政府应该在传统产业集群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和实施与之相匹配的产业政策引导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赵修渝、皮俊锋(2009)从技术创新角度分析了重庆市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重庆市产业集群的建立尚侧重于企业数量的堆积,对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决定产业集群长期发展活力的认识不足。

借鉴经验,破除难题,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姜鑫、罗佳(2009)认为中国大多数产业集群在结构、行为与绩效三方面还没有实现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必须做到结构、行为、绩效三者的有机协同。杨占锋等(2009)认为西部地区应该借鉴对外开放对东部产业集群发展的带动作用,城市集群对东部产业集群成长的促进作用等成功的发展经验。吴安(2010)认为应从强力打造复合产业集群、强化核心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完善西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支持体系三方面发展西部战略性产业集群。李录青(2009)指出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模式对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重庆市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实现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王小明、王艺锦(2010)从西部地区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西部地区应实施集群发展战略。

四、第三产业研究

(一)第三产业发展差异性研究及其对城乡发展影响的研究

不同地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曹跃群、唐静(2010)从我国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入手,指出我国第三产业仍然属于投入拉动型增长,第三产业无论在地区之间还是在地区内部均呈现显著差异,经济地区间的非均衡发展特征较为明显。曾国平、苏宏(2010)认为西部服务业发展地区差异突出,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而影响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因素除了重庆市整体经济、政策、体制等方面的因素外,还有区域间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协调的因素。

第三产业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周莉、夏涛(2009)认为城乡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城乡间要素流动,促进社会总产出增加,达到城乡协调的目的。曾国平、黄恒(2009)就第三产业发展对促进城乡协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邹璇(2009)认为影响城镇功能完善程度的最重要因素是产业发展,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存在着内生性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研究

打造物流中心,助力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建设。曾庆均、龚顺清(2003)认为加快发展物流业,把重庆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是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必由之路。许小苍(2009)通过构建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市的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吴侃(2010)强调重庆建设成为西部物流中心必须发挥江海联运的优势。俞鲲(2010)认为构建最佳的地区物流体系必须从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这两个基本目标入手,而目标实现的关键是设计与本地区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和既定物流资源相匹配的物流体系。

统筹城乡商贸发展,健全农村商贸流通网络。杨海丽(2010)认为统筹城乡商贸发展,流通业的发展是关键。梁云(2009)指出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核心是城乡资源的统筹配置,重点是产业发展,而作为先导性产业的商贸流通业,必须率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以商贸流通产业的城乡统筹拉动相关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城乡统筹。曾庆均、孙畅(2010)认为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商业网络体系,缩小城乡区域在商业经济上的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指出建设农村商业网络应构建统筹城乡商业网络空间布局结构体系和农村商业网络体系两大体系,并从农村商业网络主体打造、政策扶持、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建设保障。

注重商贸流通核心区域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曾庆均(2005、2007)认为在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建立中央商务区(CBD)对增强城市区域中心功能、完善城市功能和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以及优化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指出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的商业文化名片,是提升重庆市流通产业的有效载体,加快商业步行街建设,有助于重庆商贸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金融服务高地构建的研究

刁孝华(2009)探讨了基于行为金融风险的投资委托代理关系,认为基金经理的非理性行为能够使其与委托人之间的最优激励合同和委托人的收入发生变化。毛跃一、靳景玉(2008)指出我国应尽快推出股指期货市场,完善资本市场层次结构。

张波(2009)实证分析认为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在区域间(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和各区域内均呈现明显差异性,1978—2007年四大经济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呈现“U”字形特征。杜家廷(2010)对中国28个省域的金融发展差异进行了计量分析,指出空间差异和地理邻近性是影响和决定区域金融发展不可替代的因素,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空间分布并非处于完全随机状态,而是表现出相似值之间的空间集群。

刘伟(2009)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王崇举、张永鹏等(2009)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对重庆市的影响,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对重庆工业、对外经济等各方面均会产生一定影响。许世琴等(2010)提出重庆市应通过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保证信用担保业的健康发展。唐平(2006)从金融生态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良好的金融生态是重庆经济高速增长和重庆构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乃至西南地区的金融中心的关键要素,而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是重庆构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所需投资资金的关键要素。彭小兵、杨雯雯(2007)认为构建金融中心重点是提升重庆金融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和金融业产业集中度。范琨(2010)从金融控股集团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构建重庆市地方金融控股集团是将重庆直辖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重要路径。

五、区域视角下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实践及创新

(一)基于“西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区”范围下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及应用

1.“西三角经济区”产业研究

杨玲、田代贵(2010)认为西三角经济区建立产业分区与协作的新格局应该重点打造四大骨干产业,产业空间布局应该形成“三极六带”产业格局。张志刚(2010)强调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是西部未来更快更好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西三角”构想的希望和未来。吴颖、王旭、苏洪(2009)认为重庆应该发展总部经济,推动重庆走向国际化、全球化,同时为打造中国“西三角经济圈”这一新的增长极助力。张艳(2010)分析了重庆在“西三角经济圈”中的比较优势,认为重庆的产业优势集中在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材料、能源六大支柱产业体系。

2.“成渝经济区”产业研究

廖元和(2009)认为成渝经济区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经济区,它处于经济区成长的第二阶段,还未成形而近期有可能成形,将与京、津、唐都市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共同形成我国未来的四大重点经济区。何雄浪、朱旭光(2010)研究了成渝经济区对川渝经济的影响。

(二)基于“三峡库区”、“都市区”范围下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及应用

1.“三峡库区”产业研究

库区产业发展是“三峡库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基石。吴海东、李庆(2009)认为三峡库区产业发展是实现库区以及重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核心和关键。傅鸿源、段力誌(2009)在分析了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后,提出产业集群化是加快库区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共荣的有效的现实选择。周启梁(2010)认为应该设置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机制,重点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内生发展能力培育、社会就业与民生改善,推动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库区产业空心(虚)化是保持库区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曾庆均(2007)认为解决受三峡工程影响出现的城镇功能恢复重建或完善提升的问题,核心是解决库区产业的空虚化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布局产业重点、优化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等十点意见。王亚飞、董景荣(2009)对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强调解决库区产业空心化问题必须遴选、培育战略性产业。

2.重庆“都市区”产业研究

彭劲松(2009)认为都市圈首位城市和其他重点城市的互动联系水平是都市圈迅速增长的标志。廖元和(2006)强调重庆大都市圈的发展对于重庆市的发展,对于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发挥着主导的和决定性的作用。曾庆均(2005)对重庆开埠以来都市区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作了客观描述,并就都市区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定性分析。邹璇(2005)以重庆都市区为例,定量分析了都市产业结构。

六、学科研究的不足及对策建议

重庆学者有关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丰硕,为重庆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理论建议,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1)侧重于对已有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实践应用,缺乏对理论本身的延伸研究。(2)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种类研究较多,而对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和产业布局研究不足。(3)市场行为研究较多,市场结构研究不足。(4)解决产业经济问题视角单一。(5)经济前沿动态跟踪滞后。

针对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2)充分调查研究重庆市产业发展现状,合理预测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以及严格规划产业布局。(3)对某些复杂产业问题,举行产业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研讨会,促进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等学科形成多学科交叉研究。

[参考文献]

[1] 龙勇,吴海春,杨超.竞争性战略联盟中企业联盟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10).

[2] 梁云,曾安.全球化背景下零售企业“竞合”发展模式与战略实施路径研究[J].企业经济,2009(11).

[3] 文守逊,郑存丽.基于网络外部性的双寡头企业R&D合作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4).

[4] 赵骅,石继东,周洪祥.企业集群稳定合作的隐形契约与规范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0(2).

[5] 聂佳佳,熊中楷,曹俊.双寡头市场中品牌广告竞争和大类广告合作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0(2).

[6] 张荣,付宪法.企业最优R&D与广告投入策略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4).

[7] 梁平,梁彭勇,黄馨.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分析[J].农业经济研究,2009(3).

[8] 段远鹏.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9(2).

[9] 周兵,冉启秀.科技进步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8).

[10] 张春勋,赖景生.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一个基于耗散理论的分析框架[J].生产力研究,2008(13).

[11] 刘小利,刘定祥.重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3).

[12] 陈立泰,张祖妞.重庆市产业结构的评价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23).

[13] 周兵,等.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2).

[14] 徐捷锦,黄志亮,周兵.重庆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软科学,2008(9).

[15] 高远东,陈迅.FD I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的差异化分析——基于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0(9).

[16] 杨爽,范秀荣.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人力资本适配性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4).

[17] 张永鹏,苟靠敏,王波.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0(10).

[18] 田敏,田喜洲.基于产业关联度及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度的中国重点发展产业选择[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8).

[19] 曹力维,易峥,何波.产业转移与重庆市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城市规划,2010(2).

[20] 王崇举,熊萍,张宏丽,张利伟.国际产业转移——重庆的机遇与挑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1).

[21] 彭国川.统筹城乡背景下重庆承接产业转移模式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1).

[22] 黄钟仪,等.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研究:以重庆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9(8).

[23] 王燕.物流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9(7).

[24] 姜鑫,罗佳.基于SCP范式的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量化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9(8).

[25] 杨占锋,苏伟豪,孙建.我国东部产业集群的比较与对西部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5).

[26] 李录青.重庆市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8).

[27] 王小明,王艺锦.西部地区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10(3).

[28] 王东强,田书芹.城市竞争力提升:从产业集群到产业品牌[J].商业研究,2009(10).

[29] 但斌,胡军,邵汉华,张旭梅.电子商务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0(6).

[30] 刘军林.生产性创意产业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

[31] 曹跃群,唐静.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收敛性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6).

[32] 曾国平,苏宏.我国西部服务业发展地区差异及其成因[J].统计与决策,2010(18).

[33] 周莉,夏涛.第三产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分析——基于要素流动的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5).

[34] 曾国平,黄恒.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实证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9(2).

[35] 邹璇.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对城镇功能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以三峡库区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5).

[36] 曾庆均,龚顺清.建设重庆现代物流中心的总体定位[J].商业研究,2003(4).

[37] 许小苍.基于主分量分析的重庆地区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5).

[38] 吴侃.发展三峡库区江海联运,构建长江上游物流中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10(3).

[39] 俞鲲.论构建有区域特色的物流体系[J].经济体制改革,2010(2).

[40] 杨海丽.农村流通业经营模式创新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9).

[41] 梁云.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模式及实践[J].商业研究,2009(08).

[42] 曾庆均,孙畅.重庆农村商业网络建设研究[J].商业研究,2010(10).

[43] 曾庆均.中央商务区:西部中心城市商贸发展增长极[J].中国流通经济,2005(6).

[44] 曾庆均.重庆商业步行街发展思路探讨[J].商业时代,2007(33).

[45] 刁孝华.基于行为金融风险投资委托代理关系探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6).

[46] 刘伟.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宏观调控政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4).

[47] 王崇举,张永鹏,张益伟,张宏.美国金融危机对重庆市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4).

[48] 许世琴,刁孝华,唐晓玲.重庆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财经研究,2010(1).

[49] 唐平.重庆构建长江上游经济带前金融生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3).

[50] 杨玲,田代贵.西三角经济区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10(1).

[51] 张志刚.以“西三角”增长极建设深化西部大开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10(3).

[52] 张艳.重庆在西三角经济圈中的比较优势[J].特区经济,2010(11).

[53] 廖元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范围及其经济核心区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5).

[54] 何雄浪,朱旭光.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研究[J].软科学,2010(6).

[55] 曾庆均.三峡库区第三产业发展与城镇功能恢复重建的基本思路探析[J].生态经济,2007(9).

[56] 王亚飞,董景荣.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资源整合与战略产业的构建[J].现代管理科学,2009(1).

[57] 彭劲松.长江经济带大都市圈发展格局与竞争力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1).

[58] 廖元和.重庆大都市圈发展战略[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1).

[59] 曾庆均.重庆市都市区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J].上海经济研究,2005(6).

[60] 邹璇.我国都市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重庆都市区为例[J].经济纵横,2005(4).

[61] 马文斌,文传浩.乌江流域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2] 邱冬阳,汤华然.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重庆的协整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10).

[63] 陈卫莉,梁桂深.我国产业自主创新现状及发展分析——以重庆汽车产业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25(6).

[64] 罗亚运,原梅生.发展休闲产业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4).

[65] 巫正霞,等.西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行性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猜你喜欢
重庆市集群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在这里看重庆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