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明其 汤吉贺 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
浙江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中国主要的产茶大省之一,其中,龙井茶的盛誉更是驰名中外。据统计,2010年浙江省茶园总面积为200多万亩,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10%;茶叶产值占全国四分之一,其中名优茶叶所占比重很大,出口量16~17万吨,占全国茶叶出口量的60-70%。目前,浙江省已经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浙江省茶叶产业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但分析和研究浙江省茶叶竞争力对促进浙江茶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0~2010年,浙江省茶叶生产面积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产量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生产面积与产量呈正相关。2000~2010年,浙江省茶叶面积从12.89万公顷上升为18.2万公顷,随着茶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浙江省茶叶产量也是水涨船高,从2000年的11.64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16.60万吨。
首先从横向角度来分析浙江茶叶的出口贸易状况。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2000~2009年浙江茶叶出口数量和金额总体上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出口数量由2000年的9.22万吨上升到2009年的16.20万吨,增长0.76倍;出口金额由2000年的1.33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3.82亿美元,增长1.87倍,呈现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形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浙江茶叶以往靠低廉价格形成的竞争优势已经越来越小。
全国产茶省、市、自治区有19个,据资料统计1978年茶叶产量前五位是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2001年五大产茶省变为福建、浙江、云南、湖北、四川;2004年五大产茶省排列是福建、浙江、云南、四川、湖北;2010年五大产茶省排列是福建、云南、浙江、四川、湖北。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我们再从纵向角度来分析浙江茶叶的出口贸易状况。2005~2010年全国茶叶出口量增长较快,2010年全国茶叶出口量31.32万吨,较2005年的28.66万吨净增长了2.66万吨,增长幅度高达9.28%。浙江省茶叶的出口量趋于平缓,基本上保持在16万吨左右,远远高于福建省和云南省,居全国第1位。湖北省的茶叶出口量仅为浙江省的1%左右。福建省的茶叶出口量仅次于浙江省,居全国第二位。
在国内竞争力方面,主要采用市场占有率法进行研究,即通过计算中国各主要产茶省茶叶在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来分析浙江省及其他主要产茶省的茶叶竞争力变化趋势,并做相应比较。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主要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简称RCA)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法(Possession Rate of International Market,简称 PRIM)进行研究,来分析浙江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并与其他4个主要的产茶省份进行比较。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2005-2010年浙江省与其他4个主要产茶省的茶叶产量及其各自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如表1所示。不难看出,2005~2010年中国茶叶产量快速增长,到2010年全国茶叶产量达到了 132.31万吨,较2005年的93.5万吨增长幅度高达41.51%。并且浙江省茶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竞争优势明显,仅次于福建省和云南省,居全国的第三位。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所占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RCA指数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水平的常用指标。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表1 2005~2010年浙江与国内五个主要产茶省的茶叶国内市场占有率
其中:RCAi表示i国茶叶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表示i国茶叶的出口额;Xit表示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Xw表示世界上茶叶的出口额;Xwt表示世界上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如果RCAi指数大于2.5,则说明i国茶叶出口具有极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若RCAi指数介于1.25和2.5之间,则说明i国茶叶具有较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若RCAi指数介于0.8和1.25之间,则说明i国茶叶具有中度的显示性比较优势;若RCAi指数小于0.8,说明i国茶叶的显示性比较优势较弱。总之,一国的RCA指数越大,说明该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越明显。
计算结果表明,2000-2009年浙江省茶叶的RCA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涨幅平缓,RCA值介于0.8-1.25之间,说明浙江茶叶出口具有中度的显性比较优势,竞争力较强。
国际市场占有率,具体是指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它包括在开放的国际市场上,某种国产品销售额占世界该类产品总销售额的比重、某种国产品出口额占世界该类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通过计算浙江省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2000-2009年,浙江茶叶的PRIM值一路攀升,涨幅较大。从2000年的4.93%增长到2009年的16%,几乎翻了四番,可见浙江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在逐年递增,生产商市场经营策略灵活,竞争优势明显。
浙江省土地的机会成本要比福建和云南两省的土地机会成本高很多,而且浙江省农用土地总面积还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浙江土地机会成本上升主要是由于城镇化的推进和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导致的,随着浙江经济的不断转型升级,机会成本较高的浙江土地自然会以生产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为主导。由此可见,土地机会成本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浙江茶叶竞争力的提升。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在采茶和制茶环节,投入的工作量占整个茶叶生产工作量的80%。就目前情况而言,浙江省绝大多数的茶叶采摘都是依靠手工作业,只有10%的大宗茶采摘和25%的名优茶采摘不是依靠手工。一方面,劳动力成本较高,影响了茶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根据调查,浙江省茶叶产业的劳动力成本在全国产茶省份中是最高的,并且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量也是最大的。另一方面,随着浙江经济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迅速,浙江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也随之上升,很多浙江当地居民弃农从商,导致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在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中,很多家庭主要是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为主,有些家庭甚至是由60岁以上的老人负责经营。茶叶产业从业者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劳动素质不高,制约了科学的生产、加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影响了茶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品牌是地区和国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对提升产业经济整体水平,降低资源消耗,大力发展工业、产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品牌过多很容易引起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难以形成核心品牌和主打产品,阻碍品牌经营规模效益的发挥,不利于茶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浙江省茶叶种植经营的主体是农户,农户经营的特点是种植分散、经营规模较小、技术含量水平低,这就导致了茶叶经营的规模效益难以发挥、生产和管理成本较高、标准化的实施较为困难,也就注定了茶农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力却只能获得少量的盈利空间。此外,浙江省茶叶加工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技术水平不高,导致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偏低,大多数的茶叶加工企业与茶农之间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还仅仅是停留在低层次的产销合作社上,影响了茶叶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第一,实施名优茶出口与开发新产品并驾齐驱战略。与其他产茶大省区相比,浙江省在茶叶的生产资源上并不占优势,但是浙江省茶叶的出口值却表现出增长趋势。以浙江省名优茶为例:2010年浙江省名优茶产量为13.2万吨,比2005年的4.6万吨增长了将近3倍;名优茶占茶叶总产量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34.8%上升到了2010年的46.9%;名优茶的总产值在2010年超过了50亿元,比2005年多了将近10亿元;名优茶产值占茶叶总产值的比例高达93.7%,比2005年的83.7%高出了整整10个百分点。因此,推动名优茶出口和品牌的构建对浙江茶叶的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作用。政府要鼓励和扶持企业开发茶叶新品,扩大茶叶在食品、保健、医药、化工软饮料方面的应用,使茶叶从传统的单纯料领域走向广阔的综合利用领域,成为浙江茶叶强省的支柱产业。
第二,打破品牌的地域限制,实施区域性品牌战略。一般而言,区域性品牌是与特定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蕴涵着深厚的地域历史文化。实施区域性品牌战略不仅可以降低品牌塑造的成本,还可以迅速扩大品牌的覆盖面和认知度。浙江茶叶产业的发展应该积极采取区域性品牌战略,以现有的名茶为基础,打破地域限制,重点扶持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区域品牌。我们可以采取以茶文化为载体,充分利用浙江茶叶的历史背景、悠久的人文等条件,加大对区域品牌的宣传力度;同时为了保证品牌信誉,还要加强对品牌的监管,成立省级名茶监管机构,对茶叶的区域性品牌进行监管和保护。
第三,积极应对“绿色壁垒”。当前,浙江茶叶在对外贸易中遇到的最严重问题就是“绿色壁垒”问题,“绿色壁垒”成为制约浙江茶叶出口的重要因素。为了达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也导致了浙江茶叶出口成本的增加,包括新技术投资成本、获取信息技术成本等,削弱了浙江茶叶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要积极面对国际“绿色壁垒”,一方面加强茶叶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检测机构和检测项目;另一方面严格控制茶叶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并积极与欧美等茶叶进口国协商。
第四,加强劳动力的技术培训,降低茶叶生产的人工成本。虽然对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会在短期内增加茶叶生产的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却可以提高茶叶生产的技术水平,降低人工成本。各级政府应加强联系,有组织的开展各种劳务输入和输出,降低茶叶生产过程中的活化成本,并成立相应的劳务交流协调小组,加强不同地区的劳务交流与合作。由于浙江经济在整体上较为发达,但是茶叶主产区经济却相对落后,所以可以在省级层面成立该组织,或者由省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在市(县)组建。同时,由于茶叶的生产加工对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名优茶的种植、采摘和加工,因此,还应加强对输入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工作。
第五,加强浙江茶叶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降低浙江茶叶在出口中遇到的“绿色壁垒”问题。为此,一定要扶强、扶大茶业产业化经营,支持茶叶龙头企业的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茶叶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专业的茶叶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农户有效的联结起来,一方面可以提高茶农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组织在标准化推广、市场开拓、品牌打造、市场销售等方面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