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理工学院外语系 石 雪
近三十年来,外语教学不断深入发展,翻译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开越受到广大学者,师生的关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专业化的趋势,专门用途英语(ESP)应运而生,科技英语便是其中重要的分枝。传统单一化的翻译教学模式下,翻译人才培养偏重于文学,没有专业特色,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如何将翻译教学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摆在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要从市场需求入手,分析翻译教学现状,才能找到改革的方向。
提到科技英语的翻译,人们往往会在脑海中浮现“逻辑,精准,严谨”这三个词。认为科技英语翻译就是死板的,严肃的和缺乏想象力的。这会造成科技英语翻译的需求单一化的假象。
真实的市场需求中,科技英语不仅包括面向科技人士的专业科技英语,如科学文献和情报技术资料的翻译,也包括面向大众的一般性科技英语,或者称之为科普性科技英语,因而市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专业性的科技英语翻译要求严肃、客观,语言准确,体现翻译的科学性;而科普性的科技英语翻译要求语言生动、形象、有趣,体现的是翻译的美学性。
多元化的市场要求我们不能走传统文学翻译的极端,也不能走技术型翻译的极端,必须在翻译的科学性和美学性之间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在教材的使用上,张培基等编著的《汉英翻译教程》是唯一一本全国统编并经教育部审定的翻译教材,也被公认为翻译界书籍的鼻祖,至今仍被广大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也是很多院校考研的指定教材。但时至今日,该教材中的很多译例和练习显得过于陈旧,内容也局限在政治领域,很少涉及科技文体。而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科技专业知识的贫乏,使得他们需要一本即能够学习通用翻译理论、策略和方法,又能够掌握科技英语文体特点和科技词汇的书籍。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一本统编的、得到广大师生认可的科技英语翻译教程。
科技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两种语言基础、熟悉中西方文化、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相关知识及科技文本的笔译技能和交替传译技能的应用型高级职业翻译人才。”因此,科技翻译教学既要重视文学语言的基本技能训练,又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
纵观我国高校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发现传统的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少有学校增开相关专业课或是安排跨专业的选修课,或者增修第二专业。因此在改进英语专业科技翻译教学的同时,有必要加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可以鼓励一些英语基础好并且有兴趣的理工科学生辅修英语专业的课程,提高其语言技能和翻译能力,加上这样的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更快地适应翻译实践。
大部分英语专业的人才多是在从事翻译方面的工作,或者至少主要从事翻译工作,所以翻译能力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从目前各学校教师的选用标准来看,过多偏重有较高学历的,有出国经验的老师,而对有深厚翻译实践功底的老师的选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为例:该系专业英语教研室共有教授14人,副教授13人,讲师1人。其中22人已获取英语专业博士学位,6人获得硕士学位,大多数老师具有出国经验,可唯独没有一人来自翻译实务界。
又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该系共有博士生导师12人,教授23人,副教授27人,其中有20人已获博士学位。绝大部分老师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却鲜有翻译实务界的资深人士。
调查统计,其它高校的情况也大多如此。很多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老师,没有任何的翻译实践经验,只是出了学校进学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英语翻译教师应注重从翻译实务界引进。由于科技英语翻译是一种职业型的翻译与学术型的翻译是不同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能力,不是一种简单的学问。正如西方社会多从有多年律师实务经验的人士中选任法官一样,翻译教师,特别是科技翻译教师,也应注重从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的人员中选拔。
科技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订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现学科知识的综合特点;
2)在翻译通才的基础上体现科技翻译的专才品质。
课程设置的重要特色是各模块的合理分配、比例得当。在设计课程时,要以必修课程为重点,以关联课程作支持,以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参与性、个性化培养为特点,形成了一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层次—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充分体现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科技翻译专业教学计划可以分为核心课(必修课)、关联课(限选课、任选课)进行设置:
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语言知识课、翻译理论基础课以及专业知识课。首先、语言知识课是学生翻译能力高低的必备条件。包括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语音、英语语法、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视听说、现代汉语、古汉语、双语写作和英汉双语对比。其次,翻译理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翻译与文体、翻译批评和相关专业文体要求的知识。此类课程应包含:翻译概论(笔译、口译)、翻译史、翻译与文体、翻译批评与翻译专题研究、翻译实务及科技翻译。最后,专业知识课的学习以使学生了解专业技术基本知识和学习专业术语为主线,同时注重学习专业翻译语言的特点、专业术语的选择和句子的表述方式等等。此类课程可与相关专业系部联合进行双语教学,如机械制造、材料科学、电力、电子、冶金、环保等。
关联课程是与核心课程密不可分的课程。关联课程着重提高学生双语转换技能,学习双语基础及文化背景课以及扩充信息。这部分课程可通过限选或任选课来设置。如口、笔译技巧课,西方文化与中西文化对比、中华典籍阅读欣赏、英美概况和外国名著赏析以及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查询与利用、机助翻译与翻译软件简介。以培养出“专业+特色”的翻译人才,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在传统翻译教材遭受口诛笔伐的过程中,新编翻译教材频频诞生。据陶友兰(2008)的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正式出版的翻译教材有1000多种。但奇怪的是,许多教师面对这么多教材却苦于找不到一本合适可用的教材。这些年来出版的翻译教材越来越多,但有相当多的翻译教材依然走的是老路子,即重视文学文体翻译,应用型文体翻译所占比例很小。所以,笔者认为,既然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已经不约而同地成为大家的选择,那么翻译教材的编写应该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彰显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切实体现外语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应用型转向,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新型实用翻译教材的编写应该转变理念,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市场的脉搏,以量体裁衣、按需培养为原则,符合21世纪的人才培养规格。
翻译人才教育的实施和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教师的质量。翻译专业的教师除了具备一般外语教师应该具备的高度社会责任感、高尚的人格修养、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知识运用能力以及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等素质之外,还应该适应翻译专业的特殊要求,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精通翻译的一般策略与技巧;有宽广的翻译理论视野,熟悉译论的国内外发展动向;有无穷的琢磨翻译的激情,懂得教学的互动与循循善诱(何刚强,2007)。要提升翻译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化程度,建立一支合格的翻译教师队伍,必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方面要有计划、不间断地实施学历学位教育,外派中青年教师攻读翻译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引进翻译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生,尽快改变教师队伍中的学历结构,特别要注重培养和确定学科和专业带头人;开展在职或短期培训,通过做访问学者、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学术研讨班等培训活动,拓宽教师视野,提升专业素质,增强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如韩子满(2008)提出的,招募职业译者加盟(全职或兼职),充实教师队伍;与专业翻译机构合作,借用职业译者,并为教师提供锻炼的机会;创办自己的翻译公司,为教师提供锻炼的平台,稳定教师队伍。
翻译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而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又赋予翻译教学新的内容要求和时代特征,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保证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的质量是摆在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这需要全体专业教师的努力,坚持不解的探索和不断深入的研究。
[1]韩子满.科技翻译研究的理论化[C].上海: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9.
[2]何刚强.翻译的“学”与“术”——兼谈我国高校翻译系科(专业)面临的问题[J].北京:中国翻译,2005.
[3]贾岩.英语专翻译教学改革再思考[J].哈尔滨:继续教育研究,2011.
[4]陶友兰.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北京:学位与研究社教育,2004.
[5]邵泽娜.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改革探索[J].兰州: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