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校教师悦纳自我激发教学工作动力

2012-03-30 10:11:00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胡爱珍
电子世界 2012年10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工作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 胡爱珍

教师健康的心理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智力和能力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带学生走进了知识的殿堂,而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坚韧不拔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不但影响其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地健康发展。

1.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

1.1 社会压力。苏联共产主义教育家加里宁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对教师赋予的重托,虽然是对教师的最高评价,但也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第一个心理压力。还有外界期望高导致的压力感,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可从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略窥一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可以看出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人格力量、学术知识.当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与学生和家长的期望不符时,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误解甚至是不理解,一些教师难免会对自身的社会地位及教育理想产生怀疑,常常有种“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忙”的失落感。

1.2 社会的变革对教师的心理承受力构成了挑战。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知识、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教师早已不是学生惟一的信息源了,这使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权威意识受到严峻的挑战。同时,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面对升学率、学生考分排队、家长期望以及管理方面的职称评定、实行淘汰的聘任制、学校奖金条例等多重压力,尤其是以新课程为载体的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使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发生着根本的变化,它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冲击着教师的心理。

1.3 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导致教师容易出现角色落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社会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教师常常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的反差,不可避免地使教师产生内心的角色冲突。

1.4 过重的工作压力往往使教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根据调查,50%的老师认为“工作很累”,超过40%的老师认为自己每天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而且是常年累月的现象。“超负荷”工作已成为教师群体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调查还显示,50%的教师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过重的工作压力已成为教师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

1.5 家长压力。现在都只有一个小孩,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老师的要求也特别高。家长在独生子女的教育方面输不起,于是对学校教育有过高的期待,当孩子成长与自己愿望出现偏差时往往会迁怒于教师。教师的工作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处于社会舆论的焦点,压力自然比其他职业大得多。

1.6 学生压力。独生子女多,个性较强,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心理素质较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调教。还有就是农村留守孩子多,教育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就变成了学校的全部责任,学生犯规违纪根本找不到家长配合进行教育,教师为此苦恼不已。

1.7 教师行为和角色矛盾的压力。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时随时可能遇到难以预料而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而工作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坚定、果断、沉着、冷静、自制等。但教师也是普普通通的人,课堂以外,他们还要担任儿或女、夫或妻、父或母等其他角色,教师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想不通的事情,想发泄的时候,他们也希望能有一个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的时间和场合,以表达在学生面前不能说的话、不能做的事,以期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这是教师不得不承受的心理压力。

要有身心健全的下一代,就必须先有身心健全的教师。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培养适应教师工作的良好心理品质,探索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重任,就刻不容缓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教师心理素质提高从外部条件看可通过政策、管理等加以改善,如加强职前、职后培训,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等,但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心理调节塑造健康心理品质,是承担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

2.悦纳自我激发教学工作动力有效措施

2.1 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心理调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前提。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而是一个需要甘于奉献的事业。对学生真诚的爱,既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热爱自己的教育岗位,所授学科,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先进科学,先进文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做长流水。能够自我接纳,一个能够善待自我,尊重自我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纳和善待学生。

2.2 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心理问题是社会问题在教师身上的曲折反映。我们呼吁全社会共同探讨独生子女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让家长、社会正确认识子女成才与学校、教师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营造“人本化”环境,实施科学管理;提高教师待遇,有效运用激励方式;研究和进行教学工作再设计,不断扩大工作范围和丰富工作内容,以此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个人成就感以及满足其受到尊重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为教师提供在职进修和教育培训的机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教师心理保健体系。

2.3 注重人际关系,优化高校环境。学校是教师情感建立的主要场所和基地。而领导者、同事、学生则是教师建立情感的主要对象。心理学家认为和谐人际关系会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抗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教师要想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可,就必须通过自我个性的成熟完善,提高个人魅力,建立和谐的人际社交圈。从而缓解心理障碍和压力。

2.4 教师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工作中教师要主动放弃神话式的权威身份,勿以自己的标准加诸他人,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还应培养自己多种兴趣和爱好,游戏于动静之间,移情于乐干之事,积极参加文体和社会活动,如读书、听音乐、看电影等,遇事要乐观,心态平和,胸怀开朗。教师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努力健全自我人格,完善自我,提高“耐压”能力,要学会处理各种心理负荷的技巧,学会自我放松、自我减压,增强社会生存适应能力。

2.5 实施目标管理,促使教师工作有动力。在学校管理中实施目标管理,工作任务明确,既可以使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整体化,教师工作有自主权,又可以使教师自知工作结果,心情舒畅,从而工作产生巨大动力。奖优罚劣,论功行赏是德、能、职、责、绩、利得以统一的根本保证。要创造环境和条件,保证老师们发展有前途,工作有动力,生活有保障,付出有收获。

心理问题现象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是客观存在的,并在教育改革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高发的趋势。但只要通过学校与教师的努力,就能使高校教师达到自我与职业的和谐统一,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加强心理健康防卫,保持健康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1]陈高山,黄希庭.青年教师自我价值感及其培育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1999(1).

[2]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8-101.

[3]刘启珍,明庆华.教师问题心理与行为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心理工作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不工作,爽飞了?
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 14:53:20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新教育(2015年20期)2015-12-20 09:28:45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2
我要出舱工作
再说还有工作忙
儿童绘本(2015年6期)2015-05-25 17:55:54
选工作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