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2012-03-30 03:23王伟志周启杰
关键词:马克思个体大学生

王伟志 周启杰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指导大学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曾多次出现在马克思经典著作当中。在《共产党宣言》里就有这样一段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的思想最初萌芽于其在1839年至1841年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提出,个人的本性应该是自由的,从此开始了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考和论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进一步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指出劳动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将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作为发展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指出,“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就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变成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限制”。由此可见,他们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着眼于对分工的考察。这部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内涵

通过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形成过程的了解和分析,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把握其内涵:

(一)智力和体力全面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包括体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能力、现实能力和潜力。人的劳动能力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构成社会生产力要素的人必须首先是具备一定生产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人的劳动能力就是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能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结合。

(二)智商与情商全面发展的统一

关于智商与情商全面发展的统一,也可以理解为理性生物与感性生物的统一。人类运用知识去认识、评价客观事物并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社会文化陶冶的产物。人的“内在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显示出来,于是就有了“外在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自我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全面发展成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个体发展与全体发展的统一

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马克思认为人是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高度统一。一方面,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全体发展的前提。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人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唯一能动的要素,处在社会中的个人为社会发展提供着巨大的动力,人利用自身的智力、体力等力量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推动着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全体发展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全体发展为个体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个体发展成为可能和现实,社会发展制约着个体发展的性质、内容和程度。社会发展对个体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不同,使个体发展在性质和内容上就有所差别;社会发展为个体发展所提供条件的多少,制约着个体发展程度或水平,个体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的、精神的以及教育在内的条件都由社会提供,离开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个体发展就根本不能得以实现。

三、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人的全面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人的全面发展直接取决于教育,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人的全面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应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积极探索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对于推进大学教育工作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借鉴意义。

(一)对教育目标的启示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强调人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这就决定了人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是社会传递知识的一种手段,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条件。然而,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和应试教育模式背负着文化和政治的巨大压力,要求学生遵从教化,按照统一模式去塑造人,限制和压抑了人的个性健全发展,使学习者没有充分发展的自由,这种教育的后果便使学生成为固执、片面和僵化的“学习工具”,挫伤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他们只知道单向接受知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被压抑,不善于人际交往,更严重的是这种缺乏个人选择自由的教育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社会责任感,人的全面发展便无从谈起。

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的个性发展、塑造健全人格,以整体素质协调发展为宗旨,站在学生角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同大学生群体的需求,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教育途径的启示

教育途径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方法,要紧紧把握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的要点,找到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最有效的科学、优化的教育途径。

首先,在国家层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发展和强大的重要因素,大学教育在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实行素质教育是中国现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政策制定、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次,在具体组织者层面,即各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优化育人环境,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完善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和锤炼大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积极探索新时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大学生在认知能力、创新能力、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真正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最后,在教师队伍建设层面,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强调个体的差异性,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要实现大学生个性独特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应以宽容的心志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加强针对性,注重灵活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内在动力。更要正视学生的价值与尊严,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采取相互沟通、平等交流、民主讨论的方式,利用良好的师生之间、集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对学习的积极作用,促进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对教育内容的启示

德才兼备是必须一贯坚持的人才培养标准,大学生不但要具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体系,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其中思想教育是基础,政治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并且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

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大力提高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教育方面,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政治教育方面,不断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法制与道德教育方面,不断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提高大学生对法律与道德等社会规则的认识,提高法律素养和道德修养;在心理教育方面,通过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1] 卓英俊,卓平,李登.试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对中国高校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247.

[2] 冯蕾,李敏.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启示[J].世纪桥,2011(3):46.

[3] 杨金海.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J].学习时报,2005(8):23.

[4] 刘长欣,景雁琚.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J].石油大学学报,2002(18):37.

[5] 欧阳旭曦.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及其现实意义[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17.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个体大学生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