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 洁,王伟峰,郭东兴,狄艳松
(1.河南省栾川县地矿局,河南 栾川471500;2.河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工程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栾川县位于豫西山地,境内山岭纵横,层峦叠嶂,沟岔交织,共有高低山头12 200个,大小沟岔8 550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最高的鸡角尖2 212.5m,海拔最低的汤营村伊河出境处450m,相对高差1 762.5m[1]。在内外营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其中主要为中山地貌、中低山地貌、低山丘陵地貌、河谷平原阶地漫滩地貌等。
栾川县属华北地层区豫西分区,跨越熊耳山小区和伏牛山小区。出露地层有:太古界太华群,古元古界宽坪群,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蓟县官道口群和栾川群,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陶湾群、古生界奥陶系二郎坪群、新生界古近系和第四系。该区岩浆岩分布广泛,种类较多,时间上跨越元古代、古生代及中生代,具多旋回和多期次特征,集中分布于县境南部和东南部,中部一带岩浆活动相对较弱,仅有岩株、岩脉等侵入[2]。
区内岩石地层复杂多样,熊耳群火山岩节理发育,岩石风化破碎强烈;管道口群、栾川群千枚岩、片岩类分布区片理和软弱层发育;花岗岩分布区地势险峻,风化松散坡积物发育。地层岩性特征为区内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条件。
本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北地台南缘与秦岭褶皱系北侧衔接部位。根据区内地质构造特征,进一步分出三个二级构造单元:马超营断裂以北为华熊台隆;马超营断裂—陶湾断裂为洛南—栾川台缘褶皱带;陶湾断裂以南为北秦岭古元古褶皱带。区内构造线主体走向呈近东西向[3],断裂活动具有多期次特征,区域性断裂带岩石破碎强烈,并形成不稳定结构面。
栾川县位于豫西山地腹地深山区,具有发生多种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境内地势险峻,地形地貌复杂,不稳定斜坡发育;岩石地层复杂多样,熊耳群火山岩节理发育,岩石风化破碎强烈;花岗岩分布区地势险峻,风化松散坡积发育;管道口群、栾川群千枚岩、片岩类分布区片理和软弱层发育;沟谷坡降大,松散堆积物发育,且南部位于伏牛山南坡降雨中心;矿山生产、道路修建对地形地貌破坏,形成一系列不稳定人工边坡、废石堆、尾矿库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境内地质灾害隐患多,地质灾害频发,是河南省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区内已发生地质灾害点138处,其中重大级3处,较大级5处,一般级130处,共造成3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 652.37万元。泥石流、塌岸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滑坡、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最多。其中滑坡100处,崩塌10处,泥石流沟17条,地面塌陷11处。其中滑坡、泥石流灾害共占地质灾害的84.8%,是境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滑坡是县内主要灾种之一,县内调查滑坡100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72.5%,较大级2处,一般级98处,造成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1.2万元。
县境内滑坡分布广泛,十五个乡镇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伊河及小河、淯河等河流阶地及其支流两岸、主要交通线侧壁,影响广泛。滑坡体构成以土质居多,主要组成物质为斜坡残坡积物和基岩风化层。
县境内滑坡规模相差悬殊,滑坡体体积0.018×104m3~22.8×104m3,滑坡表面形态以纵长形、圈椅形为主,次为舌形、矩形等,剖面形态则为台阶形、直线状为主。
境内滑坡形成条件虽然各有不同,但诱发因素均为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从发生时间分布上看多发于7、8、9月份。人为工程活动形成的不稳定斜坡,也多在降雨激发作用下产生滑坡。
区内崩塌多发于深山区,为自然崩塌,一般构不成危害。灾害性崩塌多呈与滑坡相伴生关系,崩塌灾害3处,均为一般级,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1.3万元;河流塌岸共5处,一处重大级,其余均为一般级,造成经济损失937.25万元。
泥石流灾害17处,重大级2处,较大级2处,造成30人死亡,经济损失3 423.2万元。其中以河沟型泥石流为主,占80%,其次为溪沟及冲沟型泥石流。按泥石流体性质分属于稀性水石流和泥石流。
境内泥石流沟均分布于伊河、小河支流及冲沟内,南川则以伊河南岸发育较为集中,北川则以小河北岸较为发育。按发灾频率及危害程度,城关、栾川、石庙、陶湾、庙子、潭头等乡镇受灾最为严重。
该区泥石流的平面形态呈喇叭形、长条形,剖面形态呈阶梯形等。城关镇一带泥石流沟均系在古泥石流扇地基础上发育而成。特殊的汛期水动力条件使得多数泥石流沟以冲为主,淤积次之,沟口扇形地多数完整性较差。泥石流规模0.5~50×104m3之间,碎石成分复杂,据岩性判断多半来自沟脑基岩风化崩塌产物,经过长期风化破坏,散布在沟谷内的流通区及堆积区。
地面塌陷11处,较大级1处,一般级10处,造成经济损失189.6万元,成因类型均为采矿塌陷。
县境内采矿塌陷主要分布于赤土店镇、冷水镇、潭头镇、狮子庙乡等。其中冷水镇占总数一半,涉及4个行政村。因塌陷多发生于山体脊线一带,尚未发生重大损失。
采矿塌陷平面形态一般为园形、椭圆形、串珠形或蜂窝状分布。在山岭脊线一带常形成相对错动的开裂滑动区
采矿塌陷系人为采矿活动造成。其形成因素包括矿体分布状态,采矿方式,地质构造背景等,其中降水是最重要的激发因素。区内多数采矿塌陷均于雨季发生。该区矿体多位于构造破碎带,加之人为采矿时爆破震动,且常有多个开采水平同时进行,形似地下高层建筑,局部失去支护失稳,即造成大规模塌陷,使矿山生产陷入停止,危及地表居民及建筑安全。
截至2009年底,栾川县境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64处:滑坡隐患89处;崩塌隐患10处;地面塌陷隐患7处;泥石流隐患30处;不稳定斜坡隐患28处;伊河、小河塌岸隐患点5处。全区受威胁人数35 550人,预测经济损失18 581.2万元。
2.5.1 滑坡隐患
辖区内滑坡灾害隐患点89处,按危害程度分级重大级7处,较大级43处,一般级39处,受威胁人数3 768人,加上道路、厂矿,预测经济损失1 176.5万元。
2.5.2 崩塌隐患
崩塌灾害隐患点5处,按危害程度分级较大级1处,一般级4处,受威胁人数38人,加上道路、耕地,预测经济损失15.7万元。伊河、小河塌岸灾害隐患点5处,按危害程度分级特大级4处,较大级1处,威胁到4 900亩地,总长达35.75 km,经济损失预测为8 475万元。
2.5.3 泥石流隐患
辖区内泥石流灾害隐患点30处,按危害程度分级特大级10处,重大级17处,较大级3处,受威胁人数28 657人,经济损失预测为7 464万元。
2.5.4 地面塌陷隐患
辖区内地面塌陷灾害隐患点7处,按危害程度分级特大级1处,重大级1处,较大级1处,一般级4处,受威胁人数1 425人,加上学校和耕地共计经济损失929万元。
2.5.5 不稳定斜坡隐患
不稳定斜坡灾害隐患点28处,按危害程度分级特大级1处,重大级1处,较大级13处,一般级13处,受威胁人数1 662人,经济损失预测521万元。
地质灾害防治应采取治理与避让相结合的方针。从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出发,结合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需要,采取避让措施来减少灾害损失。根据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规划对1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威胁住户和永久性建筑分期实施搬迁避让。
3.1.1 近期(2010—2015年)
狮子庙乡红庄地面塌陷搬迁避让;城关君山路碾盘沟泥石流搬迁避让;石庙乡庄科村石宝沟泥石流搬迁避让;潭头镇西坡(将军岭)滑坡搬迁避让;潭头镇秋林村三里坪滑坡区搬迁避让;庙子乡庙子街村滑坡搬迁避让;潭头镇石门村魏家沟滑坡区搬迁避让;合峪镇十八盘村麦岭山体滑坡区搬迁避让。
3.1.2 远期(2016—2020年)
秋扒乡鸭石林家村滑坡搬迁避让;城关上河南寨沟泥石流、滑坡搬迁避让;潭头柏枝崖不稳定斜坡搬迁避让;陶湾镇么沟山体滑坡区搬迁避让;叫河乡下牛栾下坪组滑坡区搬迁避让;庙子乡龙王庄李家庄滑坡区搬迁避让;三川镇姚湾村李家庄滑坡区搬迁避让;三川镇大红村胜景沟12组滑坡区搬迁避让;陶湾镇前锋村12组滑坡区搬迁避让;陶湾镇三合村高岭组滑坡区搬迁避让。
在充分勘查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灾害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治工程措施,使防治工作既科学又经济。选择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重大工程建设所在地、景区和人文保护区内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实施防治。
3.2.1 近期(2010—2015年)
(1)合峪镇上马丢村董家庄滑坡治理工程
(2)养子沟泥石流治理工程
(3)陶湾南沟泥石流治理工程
(4)石庙乡龙潭村七姑沟泥石流治理工程
(5)栾川乡百炉沟泥石流治理工程
(6)城关镇陈家村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
(7)白土乡康山村泥石流治理工程
(8)三道庄露天开采区滑坡治理工程
(9)白土乡马超营滑坡治理工程
3.2.2 远期(2016—2020年)
(1)潭头张村庙后沟泥石流治理工程
(2)城关上河南东城寺沟泥石流治理工程
(3)赤土店镇马圈三道撞泥石流治理工程
(4)石庙乡庄科村半沟2组滑坡治理工程
(5)狮子庙红庄村涧草沟滑坡治理工程
(6)城关镇二龙山滑坡治理工程
在远期规划防治点实施过程中,若发现新的重大危险点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4]。
[1]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工程院,河南省栾川县城大南沟泥石流灾害防治前期勘查报告 ,1999.1.
[2]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河南省栾川县地质灾害区划与调查报告,2002.3.
[3]河南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河南省栾川县地质灾害应急核查报告,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