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发章 刘德红 青海省大通县养殖业服务中心 810100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以家庭散养为主的传统的畜牧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规模养殖场(小区)已成为今后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们在下乡调查中发现,许多养殖场在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给养殖场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影响,同时也给社会环境带来一定压力。
大通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北部,东邻互助县,南接西宁市,北与门源县为邻,西靠海晏县、刚察县,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并重的农业大县,全县有20个乡镇289个村民委员会,农作物种植以小麦、青稞、蚕豆、洋芋、油菜为主。截止2010年末,全县存栏牛12.62万头(其中奶牛存栏3.67万头)、羊22.69万只、猪14.13万头、鸡23.05万只;年底累计出栏牛8.68万头、羊17.16万只、猪29.76万头、鸡26.33万只;年肉产量达3.07万吨、奶产量3.5万吨、鲜蛋产量0.18万吨。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政策鼓励、示范推广、典型带动等措施,引导农户由分散的家庭式副业生产向大户养殖、规模化养殖方向发展。目前已建成较大规模养殖场45个,其中生猪3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17个、肉牛存栏4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3个、奶牛存栏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8个、蛋鸡存栏200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6个、獭兔存栏2000只以上1个、肉驴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个,规模养殖发展前景乐观。
有的养殖场(小区)建在村庄附近,有的养殖场建在学校、医院或工厂附近,有的把养殖场建在水源上游,还有的把养殖场建在距省干道不足50m处,两个养殖场的距离只隔一堵墙等现象非常突出,给疫病的防治和环境保护带来隐患。
我县大部分养殖场场区布局不合理,圈舍修建不标准,各功能区不完善,防疫和粪污处理设施不健全,直接影响了畜禽的健康生长。
从调查来看,少部分养殖场建立了养殖档案且比较齐全,较详细地记录了生产、免疫、用药、消毒、销售等生产环节中的变动情况。但部分养殖场(小区)未建立养殖档案,还有一部分养殖场虽然建立了养殖档案,也记录了相关信息,但仔细检查则发现内容不实,突击完成,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在规模养殖场的建设中,需要各项制度来约束每个生产环节,使养殖场健康发展。但我县大部分规模养殖场各种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还有一部分养殖场虽然各种制度健全,但都束之高阁,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养殖场业主的素质普遍较低,对科学知识掌握的不多,尤其对动物养殖科技知识知道的更少,生产中一旦遇到问题就很盲目被动。饲养管理人员的文化层次更是参差不齐,初中、小学文化的居多,甚至文盲的大有人在,在生产中灵活性差、生搬硬套。
(1)地形地势
养殖场地形要求开阔整齐,地势较高、干燥、平坦、背风向阳、有缓坡。
(2)水源充足
养殖场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要好,使用方便。
(3)土壤
土质以砂壤为好。土质松软,透水性强,以防止蹄病的发生。
(4)气象
综和考虑当地的气象因素,如最高温、最低温、湿度、年降雨量、主风向、风力等,选择适宜的地势。
(5)周围环境
养殖场为了便于防疫,必须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500m以上,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之间距离不少于500m,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000m以上,距离城镇居民区、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500m以上。交通供电方便,符合兽医卫生要求和环保要求,周围无传染源,无人畜地方病。
(1)场内分区
为了便于防疫和安全生产,养殖场一般可分生活区、生产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4个功能区。
生活、生产管理区:包括办公室、档案资料室、兽医室、宿舍、饲料房、饲料加工车间、青贮窖、消毒池、更衣消毒室等。应设在养殖场上风头和地势较高的地段,并以隔离墙与生产区分开。
生产区:包括畜舍和生产设施,是养殖场的最主要区域。严禁场外车辆和人员直接进入,也严禁生产区车辆外出。应设在场区地势较低的位置。
隔离区:包括病畜隔离区、粪污处理区。应设在养殖场下风头,地势低处,用隔离墙与生产区分开。粪污处理区应设置尸体无害化处理坑,粪污处理及贮存设施等。
(2)场内道路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场内应分设净道和污道。净道用于运输饲料和产品等,污道用于运输粪污和病死畜等。
(3)场区绿化
养殖场周围、畜舍之间进行遮阳绿化,可以净化空气,夏天还可防暑降温。
生产区各畜舍要求排列整齐、合理,即要利于道路、排水管道、绿化、电线等的布置,又要便于生产和管理工作。猪舍间距一般以南排猪舍檐高3-5倍为宜,左右间距大于5m。由上风向到下风向各类猪舍的顺序为:公猪舍、空怀妊娠母猪舍、哺乳猪舍、保育猪舍、生长育肥猪舍。奶牛场各牛舍之间距离10m以上,按泌乳牛舍、干乳牛舍、产房、犊牛舍、育成牛舍顺序排列。蛋鸡场禽舍之间距离一般为鸡舍高度的3-5倍,按育雏鸡舍、育成鸡舍、产蛋鸡舍顺序排列。羊场前排运动场与后排羊舍间通道为20m。
今后对规模养殖场(小区)业主及员工加强科技培训力度,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大力推广普及新品种、新技术,特别是畜禽规模养殖技术、畜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秸秆青贮氨化技术、人工牧草栽培技术、草产品加工利用技术,不断提高广大养殖户的科技意识和科学饲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