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黄万华
作为作家,作品是莫言唯一安心立命之地,莫言会以埋头写作来表达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切心情;作为莫言家乡的山东,我们当以阅读莫言、走近莫言来表示我们对莫言的敬意。莫言获奖前,就有学者表示:“莫言获奖迟早的事,但如果是在我们都理解了莫言,接受了莫言,以莫言为傲的时候莫言获奖,就更好了。因为一个作家的创作真正成为了一个民族的财富,他获得的诺贝尔奖才属于他所属于的民族。”应该说,莫言正在被自己的民族接受,也会更深广地被世界接受。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现当代文学研究所今年1月至4月曾组织学生调查过社会阅读的情况,其调查数据表明,在中文系学生喜欢的古今中外作家23人中,鲁迅位居第一,莫言第二,高于严歌苓(第三)、海子(第四)、曹雪芹(第五)、张爱玲(第六)、迟子建(第七)、王小波(第八)、李白(第九)、村上春树(第十)、沈从文(第十一)和金庸(第十二)等①黄万华:《学校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的调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8期。;而关于莫言作品认同度的调查结果表明,知道或了解莫言文学作品的农民工比例(15.4%)要高于学生(10.5%)②黄万华:《文学生活:当代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这些数据虽不足以充分反映当下文学接受的状况,但已说明,莫言是中国当代作家中读者认同度相当高的一位作家,而莫言获奖必能极大推动中国读者和世界对他的接受。
面对这一情况,文学研究更应该作出更为积极的回应。一个喜欢《红楼梦》的读者可以不喜欢莫言的某些小说,一个“国策”受益者也可能不喜欢莫言的某部作品,前者缘自个人的阅读趣味,后者来自现实政治的影响。但文学研究显然不能从喜好出发,而应将莫言作品更好地转化为社会文学生活的营养、当代民族文化的财富。莫言创作包含了中国近三十年文学的丰富经验,对当下文学也富有启示意义,对此作出学术回应更为重要。莫言获奖的当周,印刷中的10月号《东岳论丛》就刊发了两篇莫言研究论文,恐怕是莫言获奖后全国学术刊物最早作出的学术回应。此期又特地组织了莫言研究专栏,三篇论文的作者都是国内有影响的学者,他们再次以认真的学术思考回应了莫言的获奖。温儒敏、叶诚生的《“写在历史边上”的故事——莫言小说的现代质》,将莫言小说置于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中的现代小说流变的历史中,以莫言小说的“现代质”重新思考现代小说与历史叙事之间的复杂关联,揭示了莫言“写在历史边上”的叙事解放与文学想象所包含的审美救赎的可能性。贺仲明的《为什么写作?——论莫言的创作立场及意义》,所论也是莫言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以往人们对莫言创作立场的单一理解,强调了乡村立场作为莫言最基本的创作立场的开放性、丰富性,从而能以乡村立场的超越性拓展,进入更深远的人类性立场,成就了其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个性,他的创作也由此能够超越民族阅读范围,为世界读者所接受和喜爱。黄发有的《莫言的启示》,在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剖析中展开莫言作品原创性的论析,不仅在区分莫言现象和拉美形象中凸现了莫言创作的价值,而且回答了中国文学何以走向世界的问题;而其对莫言创作的独立性的多侧面的分析,也切中了当下文学何以自存的关键。这些论文都在莫言研究中打开了关注整个中国文学的一扇窗户,也让人感受到,莫言获奖,确实不只是他一个人的荣誉,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种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