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政府关于建立美巴军事同盟的可行性论证

2012-03-29 00:21:29李晓妮金龙云
关键词:军事援助中东援助

李晓妮,金龙云,2

(1.长春师范学院 历史学院,吉林 长春130032;2.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433)

艾森豪威尔政府关于建立美巴军事同盟的可行性论证

李晓妮1,金龙云1,2

(1.长春师范学院 历史学院,吉林 长春130032;2.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433)

艾森豪威尔政府为了构建新的中东防御体系,扩大其遏制范围,积极探讨与巴基斯坦建立军事同盟的可行性。杜勒斯的中东南亚之行,尼克松对巴基斯坦的访问以及此后一系列论证的开展,都对美国与巴基斯坦建立军事同盟的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艾森豪威尔政府;巴基斯坦;美巴军事同盟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和巴基斯坦建立起军事同盟,美巴关系在杜鲁门政府时期友好但不结盟的基础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当然,这一突破亦经历了犹豫、徘徊和反复的论证。在美国全球战略的视野中,巴基斯坦是中东防御体系的一枚关键棋子,但南亚内部复杂的形势又使美巴结盟势必存在一定的风险,利益与风险的权衡便成为论证的关键。本文拟截取几个关键点来展现这一论证过程,进而以此为视角来审视当时美国的南亚政策及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

一、杜勒斯访巴与经济援助巴基斯坦

1953年5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出访中东、南亚,此次外交活动及由此产生的倾向性观点对论证美国与巴基斯坦结盟的可行性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杜勒斯的中东、南亚之行是在为构建新的中东防御体系寻找支持,巴基斯坦则是其考察的重点对象之一。而此行也寄托着美国公众的期望:“巴基斯坦正在东方地区形成一股能对整个自由世界都非常重要的实质力量”,“如果杜勒斯能够与这个年轻的国家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他将对和平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1]52。

访巴期间,杜勒斯首先面对的是巴方之前提出的小麦援助问题。1952年冬天,巴基斯坦因遭受旱灾而引起饥荒,粮食短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953年1月23日,巴基斯坦外交部长扎夫鲁拉可汗(Zafrullah Khan)出访美国之时,曾向美国申请“紧急运输小麦以转变严重的食物短缺”,并向美国提出100—150万吨谷物援助项目。面对巴方的援助请求,美国已不能再像对待1943年孟加拉饥荒那样漠然置之了,因为此时巴基斯坦对美国的战略价值已大为提高。

美国政府就是否给予巴基斯坦提供经济援助进行了讨论,但并没有马上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杜勒斯此次巴基斯坦之行,再次面临着巴方提出的经济援助问题。

巴基斯坦总理卡瓦贾·纳兹穆丁(Khawaja Nazimuddin)和财政部长穆罕默德·阿里(Mohammed Ali)都强调,巴基斯坦政府的稳定依赖于美国的小麦援助,“如果食物问题不解决,将会发生一系列可怕的事情,包括饥馑、死亡、混乱乃至战争”[2]123。对此,杜勒斯予以认可,虽然他没有给出直接的承诺,但表示“总统和我自己对巴基斯坦的饥荒非常同情,而且国会已经派出一批人到这里来研究这个问题,行政委员会将尽力作出令你们满意的答复”[2]123。除了申请小麦援助外,巴基斯坦还向美国提出了全面经济援助的请求。杜勒斯表示“经济援助请求,将会在1954年共同安全计划实施后的大约两个月内可能被国会执行”。同时指出“对于与财政部长会见并讨论的这些问题非常重视,在共同安全计划实施的一个月内,我可能会建议美国政府在1954年实施经济援助巴基斯坦的计划”[2]126。

回到美国后,杜勒斯于5月26日向国会提交报告,强调“毫无疑问,向巴基斯坦提供小麦援助是迫不及待的”[2]147,他强调食物短缺所引起的问题将不仅仅是简单的饥饿问题,而将对整个巴基斯坦的政局产生重要的影响。负责近东、南亚、非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亨利·白瑞德(Henry Byroade)对此也持相同的观点,他指出:“巴基斯坦对中东防御是一个潜在的重要贡献者,战略上位于自由亚洲和中东之间……在刚刚过去的日子里,由于饥荒,拉合尔已经不得不宣布戒严法令。政府不能在一场食物危机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将非常有可能导致更大的国内混乱和困难。随着对美国安全利益的风险的日益增加,如果我们大量地输出小麦却不能援助巴基斯坦以满足其对食物的需要,这不仅会被广泛地误解,而且也会迫使巴基斯坦政府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获得来自俄国的小麦,结果导致美国在整个这一地区威望的严重损失。所以,在巴基斯坦紧急需要食物的时候,我们不给予援助,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对我们来说太严重了,这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3]1825。而此后不久,美国国家情报局的估计中也认为巴基斯坦目前和可能的经济形势是“不幸的”[4]1081,建议立即给予巴基斯坦小麦援助。可见,各方面的讨论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从战略需要出发,美国必须马上援助巴基斯坦。1953年6月25日,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小麦援助法令。小麦援助为美巴军事同盟的建立作了铺垫,至少可以这样理解,如果美国对亟待解决的小麦问题都漠然视之,那么美巴建立军事同盟对双方来说都是难于实现的。

二、新的中东防御体系与巴基斯坦

构建新的中东防御体系是杜勒斯巴基斯坦之行的主要目的之一,为此,杜勒斯与巴方总理、财政部长、国防部长进行了会晤。美国的构想是将中东防御从一个中东防御组织的概念转变为集中于中东北层防御的概念。在杜鲁门时期,由英国首先倡导的中东防御计划组织因种种原因最后不了了之。但中东防御问题以及巴基斯坦在中东防御体系中的作用已经引起美国的高度关注,“美国应该准备扩大给许多中东国家提供军事援助,除了希腊、土耳其以及伊朗……如果没有与印度难于处理的问题,在中东防御中,我们可能取得巴基斯坦的积极合作。在伊朗东方地带,巴基斯坦力量的加强,并在西北与土耳其联系在一起,这将增加伊朗人的自信,并且有利于这一地区的稳定……假使能够不卷入于印度的难以解决的争端中而实行的话。最初军事援助巴基斯坦的部分构想应该尽早实行”[5]201。尽管当时美国关于建立这样一种区域防御的形式还没有想好,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这样的一种组织必须获得该区域中国家(如巴基斯坦)的支持,这是其得以存在的基础。在欧洲已经通过布鲁塞尔协定重新建立了西方联盟,这已经被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接受,其大大增加了欧洲防御的范围和力量。在中东,需要的就是这一地区某些国家能够首先发起这一倡议,调动其他国家加入。并且使他们相信,通过集体行动比他们单个国家独立行动能更好地为他们的利益服务,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凭借自身的势力而独善其身。杜勒斯强调,目前对这一组织感兴趣的主要是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区域以外的国家,这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这一地区的某些国家首先发起倡议并调动其他国家加入。杜勒斯的建议得到巴基斯坦的积极回应,卡瓦贾·纳兹穆丁表示:“如果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能够建立起某种形式的集体,将能有效地阻止苏联向阿拉伯海的推进”,他还帮助杜勒斯分析了可能性的阻力:“在这个集体的构建中,因为伊朗现存的形势,它将是一个最大的障碍。其他上面所提到的几个阿拉伯国家虽能够支持这样的一个集体,但由于埃及的形势和他们对以色列的成见,使他们对任何这类的创始活动都不友好”,并指出“在区域集体的创建中,美国的道德支持和他可能提供的原材料援助将是非常重要的”[2]132。

另外,访巴期间,杜勒斯还会见了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尤布,详细了解了当时巴基斯坦军队的状况,依据阿尤布的描述,建国后巴基斯坦军事力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来讲不是很强大,不足以实现美国所希望的其在中东防御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需要美国在军事上的援助。而且,此时巴基斯坦对能够获得美国的军事援助寄予了更大的希望,他们甚至已经明确提出了需要援助的项目。巴基斯坦方面提出,他们最感兴趣的是获得装甲车、重型炮、坦克和其他项目,如一般军械以及飞机维修服务系统的建立。而对于美国公众对军事援助巴基斯坦有可能导致巴基斯坦将其用于反对印度的质疑,巴基斯坦方面则反复承诺,这种军事援助绝对不会用于反对印度。

巴基斯坦方面的诚恳与热情给杜勒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3年6月1日,杜勒斯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47次会议上指出,他“深深被巴基斯坦处于边缘的地缘价值和穆斯林的宗教特性所打动,对美国来说,巴基斯坦是一个潜在的强大的支点”[2]383,当晚,杜勒斯发表广播电视讲话,宣布“其建立北层防御安排计划并以之为中东防御组织的替代品来支撑中东的安全,而巴基斯坦的伊斯兰特性将使阿拉伯国家通过它来缓解与以色列、英国和法国的冲突,从而被吸收进来”[1]56。接下来,在1953年6月2日和3日的国会听证会上,杜勒斯欣然提到巴基斯坦,他相信,如果美国需要的话,巴基斯坦将赤手与共产主义搏斗。此后,关于美巴建立军事同盟的问题,继续在各个领域被探讨论证,但在美巴关系的发展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杜勒斯的倾向性观点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而尼克松的巴基斯坦之行及所形成的观点则再次强化了杜勒斯的影响。

副总统尼克松于1953年11月访问巴基斯坦。其恰逢一个尴尬的时局,因为当时美巴之间如火如荼的结盟磋商引起了印度的强烈反应。尼赫鲁曾警告美国大使,“美巴之间的联盟对印美关系将是一个灾难”[6]829,而这恰恰是美国最忌惮的情况。为了安抚印度,艾森豪威尔表示:“美国对巴基斯坦所作的任何事都是非常谨慎的,因为害怕在印度引起歇斯底里的反应。美国政府努力与次大陆的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而不仅仅只是一个。”[7]253美国政府在11月17日的新闻会上断然地否认军事援助巴基斯坦的计划。

在这样的一个尴尬氛围中,尼克松一方面代表美国政府,否认所有关于军事援助巴基斯坦的消息,另一方面也积极听取了来自巴方的意见。巴基斯坦认为,美国鉴于印度的压力而推迟给巴基斯坦军事援助将增加尼赫鲁的气焰,增加克什米尔问题解决的难度,而且,美国这种退缩和否认的态度,尤其是鉴于所有的公开性,等于把巴基斯坦推向一个极尴尬的境地,正如巴基斯坦总督对此所打的一个比方,这就“好比带着一个贫穷的小女孩去散步,然后遗弃她,只留给她一个不好听的名声”[3]1832。关于美国担心援助巴基斯坦会引起印度的不满,阿尤布提出,“美国今天是公认的自由世界的领导,不应该担心公开援助那些表达愿望甚至渴望与美国合作的国家”[3]1833,他进一步强调巴基斯坦潜在的人力和基地方面的优势,以及在目前政府统治下,他们的国家渴望与美国合作的意愿。尼克松与杜勒斯一样被巴方的诚意所打动。一返回华盛顿,尼克松就强调给巴基斯坦援助的重要性。他反对印度的“中立主义”,支持巴基斯坦的安全和防御问题。1953年末,在一次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尼克松宣布,他对巴基斯坦的好感多于印度。他说,巴基斯坦“是一个我愿意为他做每件事的国家。他的人民不像印度人那样复杂。巴基斯坦人是十分真诚的,即使当他们受到伤害的时候”[8]171。虽然美国政府内部大部分官员都认可印度是南亚的主要力量,也清楚地知道巴基斯坦渴望加入西方的防御安排是受到它与印度抗衡的愿望的驱使。但他们还是认同军事援助巴基斯坦与中东地区的防御安排联系在一起,将“增加中东的防御力量……有利于克服巴基斯坦国内任何潜在的中立主义倾向”[8]169。可见,尼克松的巴基斯坦之行及所形成的观点再次强化了杜勒斯的影响。此后,经过反复的分析论证,美国武装援助巴基斯坦成为了美国的主流思想。

三、军事援助巴基斯坦的具体论证分析

1954年1月,中央情报局、情报顾问委员会成员,包括国务院情报组织、陆海空三军及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成员就是否对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将可能引起的各方反应进行了集中系统地论证分析。分析认为:

如果美国扩大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对巴基斯坦来说,将“增加巴基斯坦政府在国内的威望,并且有助于巩固目前该政府与美国的友好关系”[3]1840;而土耳其、锡兰、泰国均已表示了支持,伊朗也没有反对;英国尽管对这一决定表达了一定的焦虑,但最终也指出“将与这样的决定保持一致,并且正在努力缓解印度的恐惧和反对”[3]1841;苏联和中国虽然反对,但“他们(指苏、中两国)将只能限于对美国猛烈地舆论攻击,目的是为了努力在这一地区培养中立主义和反殖民主义的情感,并且试图培养与印度的更近的关系”[3]1841;此外,对于在中东防御问题上一直不欲与西方合作的埃及,在援助巴基斯坦问题上是不会得到其支持的,因为“它(埃及)认为在巴勒斯坦和摩洛哥的问题上,巴基斯坦将最终不能支持阿拉伯国家”[3]1841;在印度看来,巴基斯坦是对他的利益和大国梦想最能构成直接威胁的国家,而巴基斯坦寻找美国军事援助的目的之一也是加强它与印度对抗中的地位。因此,如果给予巴基斯坦军事援助,将势必会导致“美印关系的暂时恶化,印度的领导人及媒体将强烈批评美国和美国的政策。在外交活动中,无论是在联合国内外,印度可能更加倾向于为难美国。印度可能在联合国中更加努力去发展一种强大的中立主义集团,这将使美国在朝鲜和其他远东问题上更加难于处理。另外,印度将控制美国的情报活动及拒绝与美国协商建立一种条约关系,这必将使美国在印度的许多活动(包括官方和私人的)都遭遇到更大的困难”[3]1842。与此同时,最为可怕的是“印度将对共产主义做出重大的政治让步,签订武装协议,或者比现在更进一步与该集团建立联盟”。但由于印度实行不结盟运动,因此其与共产主义的合作将恰恰是“对印度的不结盟政策基础的打击”,所以,印度的不满“将不会引起印度对外政策的主要转变,只要印度继续坚持它的基本的独立政策和在冷战中的不结盟态度,它就很少有余地行动”。并且“印度的暴力情绪将倾向于平息”[3]1843。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认为在反对美国军事援助巴基斯坦的声音中,要么是传统的对手,如苏联和中国;要么是不寄予太多希望的力量,如埃及;至于印度,虽有不满,但美国想当然的认为其不会突破不结盟政策的底线。

而如果美国拒绝军事援助巴基斯坦,分析认为其危害将明显地暴露出来:这样的决定意味着美国威望的丧失。印度会认为这是“美国对印度压力的一种勉强妥协,印度会很高兴见到这一决定,但印度也不太可能和美国加强合作,甚至在目前关于美国政策有异议的各种问题上可能比以前更少于合作了。印度将可能在这种情绪的纵容下,在其他的场合使用同样的压力策略来反对美国,印度对克什米尔问题的态度不会变,在其他问题上将更不愿与巴基斯坦进行协商”[3]1835;对巴基斯坦政府而言,则将引发巨大的悲观情绪和仇恨。巴基斯坦的领导人会认为美国更看重印度的重要性,“辛酸地认为自己属于南亚的二等公民,从而对美国和英国失望”,同时把“美国的决定归因于印度的压力”[3]1844。从而更加强烈地憎恨印度,加剧南亚的动荡。而且,这样的决定将在巴基斯坦国内“削弱支持西方的温和派的立场,加强那些反对与西方保持紧密关系、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支持一个更加强硬的军事政策的包含保守的反动的宗教元素的力量,这可能导致内阁的变化,甚至包括总理”[3]1845。最后,对中东国家而言,美国不对巴基斯坦进行军事援助将“可能鼓励那些中东国家中反对与西方紧密联系的政治力量”,“将使中东目前正倾向于与西方保持紧密联系的政治力量失望”[3]1845。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关注拒绝军事援助巴基斯坦所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而骄纵了的印度、悲观失望的巴基斯坦,都会在南亚内部事务的处理中不再向邻国让步,南亚次大陆势必动荡不安;奉行不结盟的印度将“在一些和美国有异议的问题上表现得更加不合作”[3]1845;而巴基斯坦的悲观情绪和可能的政治危机将会使美巴关系变得疏远。这些可能性意味着美国将会被动地淡出南亚事务,这恰恰与美国既定的南亚战略相悖,美国需要的是南亚次大陆的稳定,并作为一个整体被纳入到其全球战略之中,对抗苏联和后来成立的新中国,遏制共产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想维持南亚地区的稳定,美国认为需要援助实力相对弱小的巴基斯坦。

经过反复论证,美国最终作出军事援助巴基斯坦的决定。1954年5月19日,美国在巴基斯坦的大使随员和巴基斯坦外交部长在卡拉奇签订了一个共同防御援助协定,其主要内容是:美国向巴基斯坦提供各种援助;巴基斯坦履行参加联合国集体防御协定;两国交换防御方面的专利权和技术情报。该协定取代了1950年12月的共同防御援助协定,在1950年的协定条款中,巴基斯坦仅仅取得了极其有限的军事援助。而在1954年的协定中则将军事援助巴基斯坦放在了首要的位置。1954年5月31日,国务院公告中宣布,美国政府将给巴基斯坦提供军事装备和训练援助。美国政府相信,与巴基斯坦的结盟,将使美国和巴基斯坦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全面合作。

此后美国又于1954年9月和1955年9月将巴基斯坦纳入到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中来,这样巴基斯坦成为以美国为主导的军事同盟条约网中的一环,成为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盟友。

四、对美巴军事同盟政策的评价

美巴结盟后,一些显性的成果呈现出来。根据汉斯摩根索对联盟的划分,美国与巴基斯坦的联盟,“是当代诸多为缔约国互补的利益服务的联盟之一。对美国而言,它为扩大其遏制政策范围的主要目的服务;对巴基斯坦而言,它为增强政治、军事和经济潜力以抗衡其邻国的主要目的服务”[9]221。在某种意义上,美巴结盟对双方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都产生了积极作用。美国通过与巴基斯坦的结盟,获得了白沙瓦等军事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前苏联向南亚渗透的作用。而巴基斯坦则通过美国的技术援助计划在农业、社区发展和公共健康以及其他方面,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被美国资助的水、电及交通计划方案帮助巴基斯坦建立起一系列经济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军事上的援助则有助于维持巴基斯坦国内的稳定。在美国的帮助下,到1960年,巴基斯坦的军事武装能力大大增加,成为维持巴基斯坦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一个主要因素。

但值得关注的是,美巴结盟后的历史主流并没有按着美国政府论证时的期许进行。

从经济上看,美巴结盟后,美国对巴基斯坦进行了大量的军事经济援助。这些援助在给美国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的同时,却并没有实现美国预期的利用巴基斯坦抵抗共产主义扩张的目的。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开始对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同盟政策作出评估。1956年6月国家情报估计局对美国与巴基斯坦联盟是否对中东的防御作出贡献提出质疑。同时负责经济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赫伯特·普罗斯诺(Herbert Prochnow)也对美国的对外军事援助计划进行了评估,在他的报告中表明,到1954年10月,对巴基斯坦的援助承诺将花掉5.05亿美元——几乎是最初估计的1.71亿美元的3倍。报告还提出巴基斯坦每年需要1亿美元的费用来维持其武装力量。1957年1月3日,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对巴基斯坦提供了3年的军事援助政策后,国家安全委员会开始重新考虑美国的南亚政策(NSC5701):“以前我们已经决定我们需要巴基斯坦作为一个军事联盟。显然,实现这个目标的代价是昂贵的。事实上除了军事援助的形式我们没做什么。这是我们所做的最糟糕的一种计划。它是一个可怕的错误,但是现在我们似乎绝望地卷入其中。”[1]83艾森豪威尔自己也坦白“对巴基斯坦我不知道该怎样做”,如果削减军事援助计划“可能严重地损害我们之间的关系”并且“可能破坏巴格达条约”[1]84。

从美印关系上看,印度是美国在南亚次大陆上重点拉拢的国家,但在遭遇失败后,美国又犹豫着转向巴基斯坦,而期间虽然也顾虑到印度的情绪,但仍带着一种侥幸的心理去假想印度的反应和外交思维底线,逐渐与巴基斯坦建立起联盟关系。但美巴结盟的现实却突破了美国的假想,加速将印度推向了前苏联一方,印度认为,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使印度卷入不必要的和代价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且增强了巴基斯坦挑战印度的手段和意图,甚至感到这种美巴关系不是直接针对共产主义,而是对付印度的。因此,对其中一方的援助则意味着将另一方推向对手一边。在美巴结盟后,印苏建立了准联盟,以此抗议美巴结盟。当然,其中苏联的主动性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所有这些都是美国所不愿看到的。除此之外,印度国内反美及反基督教情绪增加,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印度更加不愿接受任何妥协和美国的建议。实际上,就在美巴结盟签订不久,艾森豪威尔和其他的美国领导人就已经意识到失去与印度友好关系的巨大代价,他们认识到“不应该对印度想当然”。艾森豪威尔开始积极与印度往来,开始了与尼赫鲁的私人外交过程,而且美国继续通过杜鲁门开辟的渠道给印度经济援助。

当然,美巴同盟对巴基斯坦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是相当大的。经济上,导致了巴基斯坦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一些附带苛刻条件的“美援”严重打击了巴基斯坦民族经济的发展。政治上,巴基斯坦的国家主权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军事上,由于长期依赖美援,致使巴基斯坦本国军事技术发展缓慢。

综上所述,美国带着构建新的中东防御体系的目的去探讨与巴基斯坦结盟的可行性,使论证中具有很多想当然的成分,受到了错误知觉——愿望思维(wishful thinking)①心理学上所说的愿望思维是指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总是趋于避开自己不愿意听到或看到的事情,总是希望接受到自己愿意听到和看到的消息。其被应用到微观层次国际政治理论中,被认为是决策者经常发生的错误知觉之一。参见[美]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党与错误知觉》,秦亚青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的影响。冷战开始后,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社会主义影响力的扩大与对新的世界大战的担心,促使杜鲁门政府采取一切措施加强自己的防御链,巩固西方的联盟体系”[10]。而艾森豪威尔政府则带着这种惯性将巴基斯坦看作是中东防御的关键,但他们不确切地知道,它将怎样有助于中东防御这一目标。而且,美国对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矛盾和它们政策的底线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忽视了印巴两国对美国真正感兴趣的动机。美国知道美巴结盟会招致印度的强烈反对,但却侥幸地认为那将是“暂时的”,“印度的暴力情绪将倾向于平息”。但现实却与美国的愿望相反。此外,论证分析中,美国僵化地看待各国的反应,对各国间的互动性缺乏深刻的认识。美国已认识到苏、中、印对美巴结盟都强烈反对,但却错误地认为,苏中将仅限于“舆论上的攻击”,印度也不会突破不结盟的底线去与共产主义合作。而且,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对巴基斯坦进行军事援助所照顾的“全球利益”在该地区大于“地区代价”,即巴基斯坦的战略重要性足以弥补由于印度不悦可能造成的损失。为此,美国不顾对美印关系的负面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依靠巴基斯坦并进一步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军事联系。

[1]Dennis Kux.The United States and Pakistan,1947—2000:Disenchanted Allies[M].Lond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1.

[2]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美国对外关系文件”缩写为“FRUS”)1952—1954,Vol.9[EB/OL].http://digital.library.wisc.edu/1711.dl/FRUS.FRUS195254v09p1,2011-08-16.

[3]FRUS.1952—1954,Vol.XI[EB/OL].http://digital.library.wisc.edu/1711.dl/FRUS.FRUS195254v11p2,2011-08-17.

[4]FRUS.1952—1954,Vol.XI[EB/OL].http://digital.library.wisc.edu/1711.dl/FRUS.FRUS195254v11p1,2011-08-19.

[5]M S Venkataramani.American Role in Pakistan,1947—1958[M].New Delhi,1982.

[6]R.McMahon.United States and Cold War Strategy in South Asia:Making a Military Commitment to Pakistan,1947—1954[J].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1988:75.

[7]Sultana Afroz.U.S.-Pakistan Relation,1947—1960[D].PhD.University of Kansas,1985.AAT 8529056.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303388633,2011-07-17.

[8]Robert J McMahon.The Cold War on the Periphery:the United States,India,and Pakistan[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

[9][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第七版[M].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21.

[10]于群.论美国在伊拉克进行的心理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7.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 Argument on the Feasibility of Setting up Mutual Defense Assistance Agreement Between the U.S.and Pakistan

LI Xiao-ni1,JIN Long-yun1,2
(1.School of History,Changchun Normal College,Changchun 130032,China;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ublic Affairs,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Middle East defense System,enlarge the scope of the Containment of communism,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 actively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setting up a military alliance with Pakistan.Dulles'Southeast Asia trip,Nixon's visit to Pakistan and then a series of discussion of the development,that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cision of setting up a military allian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Pakistan.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Pakistan;Mutual Sefense Assistance Agreement Between the U.S.and Pakistan

K712.54

A

1001-6201(2012)03-0059-06

2011-01-05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08JA770002)。

李晓妮(1976-),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历史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金龙云(1978-),男,江苏盐城人,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历史学博士,长春师范学院历史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赵 红]

猜你喜欢
军事援助中东援助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缅甸军事援助政策探析(1953—1960)
爱心援助
区域治理(2023年7期)2023-03-10 00:33:24
中东三季度硫磺合同继续走低
联防联控严防中东呼吸综合征
山推800万元装载机大单落定中东市场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6批受援助名单
聂中东艺术欣赏
魅力中国(2009年1期)2009-05-21 05:31:24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2批受援助名单
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军事援助
军事历史(1991年2期)1991-08-21 07: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