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玲 □张灵军(河南省陆浑水库管理局)
陆浑水库大坝东端(右岸)与坝肩紧相连的一段山岭通常叫东坝头,东坝头在294m高程以上有2m左右厚的砂卵石层和3m左右厚的粉沙层,在坝轴线0+950~1+036地段由于受下游沟道的切割,山体比较单薄,1970年增建灌溉发电洞使其稳定性又有减弱,因此该地段的渗透稳定性一直是我们关注的主要方面,在这个地段的下游坡面设有7根地下水测压管和一个渗流量观测点(东渗),1985年发生过因输水洞洞壁漏水而出现地表渗流泉的情况,故又在输水洞轴线左侧埋设了3个测压管H38~H40,主要观测断面为测验管H31~H32~H33。
陆浑水库1965年8月建成后长期低水位运行,1973年以前空库运用。1986年进行了第一期除险加固,对西坝头和坝趾进行了加固处理。2003-2006年进行第二次除险加固,东坝头下游坡面作块石护坡处理,2003年10月5日库水位第一次达到318.87m,并在318以上一次性连续运行了58d。2010年7月25日15时,库水位首次超过设计兴利水位达到历史最高320.91m。2011年9月24日库水位达历史第二高水位319.50m,截至2012年2月水库在318.00m以上运行113d,现在将多年来的观测资料作一整理,对该地段的渗透稳定性作一初步分析。
1.1 管、库水位之间的关系
从管水位、库水位历时过程线上可以看出:管水位、库水位关系密切,管水位随着库水位的升降而升降。
管水位的变化幅度较小,当库水位在300~318m之间变化时,管水位的变值一般<3m。
1.2 管水位的变化趋势
以测压管H31为代表,选取不同年份的观测资料在渗流场比较稳定的每月取1个数,一年取12个数,绘制了管、库水位关系曲线(略),又绘制了相同库水位情况下的管水位关系表(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
1.2.1 管、库水位之间关系密切,管水位随着库水位的升降而升降,二者呈直线相关;
1.2.2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系曲线在向左移,曲线斜率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得更大,这表明管水位在逐渐降低,降低的幅度在变小;
1.2.3 管水位在295.5m时有1个拐点(1979年曲线),拐点两边曲线的斜率明显不同,这表明在测压管H31附近的透水层(砂卵石层)的底部高程在295.5m左右;
1.2.4 在相同库水位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管水位呈下降趋势,在观测断面上,上游端的管水位下降的更明显一些。
表1 相同库水位时的管水位变化表
1.3 浸润线的特点
浸润线比较平缓且呈继续变缓之势,变缓的特点是上游端降的稍多一些,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浸润线变化表
东坝头测压管数量较少,管水位在平面上的分布特点从水位等值线图上可以看出:整个东坝头管水位以测压管H6处为最高,向大坝和下游方向逐渐降低,到测压管D12处最低,渗流场没有畸变现象。
东坝头仅有一个渗流量观测点(东渗),渗流量及其变化特点是:渗流量大小受库水位高低控制,量较小变化幅度也不大,当库水位在300.71~319.50m之间时,其渗流量为0.2~4.01L/S。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相同库水位条件下,渗流量呈下降趋势(见表3示)。
东渗点上渗流量的大小受总干渠水深的影响,尤其是当渠水位深度>2m后,影响就更明显。
对于渗流场的上述变化,认为主要是自然淤堵作用所致,这点与西坝头是相同的:
4.1 砂卵石层胶结较差,或者很弱,起主要胶结作用的粘土矿物属高亲水性的,遇水易分化分解,同时砂卵石层中的部分颗粒风化严重,经浸水饱和后,风化层便剥落下来,由于渗水坡降很小,分解剥落下来的细粒物质便沉积下来,堵塞孔隙,使得该层第一次渗水过后再有渗水通过时,其渗透性便会降低,致使渗水量减小。
4.2 水库中的水含有杂质,尤其是发生洪水和有风浪时,水质浑浊,含有杂质的水通过砂卵石孔隙向下渗时,会堵塞孔隙,影响下渗,被堵塞的孔隙首先是渗径的最上游部分,因此浸润线的上游端降的要快要多,下游端降的较少,使得渗流量减小,浸润线变缓。
表3 东渗点渗流量变化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坝头砂卵石层的渗透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是在向着良性方向发展,而且还在继续着,经过兴利水位的考验,东坝头的渗透稳定性是安全的,可作为提高兴利水位和汛限水位的依据。
不过由于水库经受的最大洪水(2010年7月发生)仅相当于20年一遇,还未经受过更大洪水的考验,为了监视工程的安全运行状态,以后还要继续作好水库工程的安全监测;同时及早对有问题的测压管H6、H31、H33进行处理,使其正常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