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话语重述现象的语用分析

2012-03-28 18:36:10任育新陈新仁
关键词:相似性修正话语

任育新, 陈新仁

(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3)

话语重述(reformulation)指的是说话人或作者在以一种方式提供信息之后,又以另一种方式对之进行说明[注]在对话中,也会出现一方对另一方刚说过的话进行重述,本文讨论不包括这种情形。本文未注明出处的例句均来自我们收集的语料,即ELT Journal上Articles部分的文章。。例如:

(1) You should have consulted an ophthalmologist,thatis(tosay)aneyedoctor.[1]1311

(2) There will be a working group on budget issues;inotherwords,howthemoneyisproposedtobespent.[2]

(3) For Krashen, monitor use is of minimal importance in general language acquisition because of the conditions which are necessary for it to operate,namely,sufficienttime,afocusonform,andknowledgeoftherule.

对于话语重述现象,Quirk等人早在其语法书中就提到了[1]1311,如例(1),但他们只是列举了重述的情形,并未加以讨论。近年来,有研究对话语重述及其标记语(如in other words, that is, namely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其中,Blakemore[3-5]对话语重述现象的探讨较早,也比较系统。她曾把话语重述出现的情形分为两种[3]:一种是在事先未经组织的话语中,如在即兴话语例(2)中;另一种是在事先组织好的话语中,如在书面语例(3)中。但总体来看,以往的研究侧重于对重述话语标记语的讨论,而对话语重述现象进行全面考察的研究不多,仍有不少问题尚待回答。例如:①如果重述发生在事先未经组织的即兴话语中, 那么这种情形会不会是一种会话修正呢? 如果不是, 二者之间的区别又是什么? ②在事先组织好的话语中, 说话人或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想法表达出来而是采取重述呢? ③引导重述话语的标记语在重述话语理解中起什么作用呢? 本文将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对话语重述和会话修正进行区分, 然后讨论重述话语的语用功能以及话语重述的语用修辞性, 最后就重述标记语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

一、 会话修正和话语重述

会话修正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Schegloff等[6]认为会话修正不是局限于对会话中错误的替换,而是要处理即兴话语中的“问题”(trouble)。在Schegloff等人研究的基础之上,Rieger认为,修正包括“错误矫正”、“寻找恰当的词”、“对犹豫停顿的使用”、“使用词汇的、准词汇的或非词汇性的停顿标记”、“即时词汇变化”以及“即兴话语重复”等[7]。例如:

(4) They get-their g-teeth keep growing round. From thefron-backto the front.[7]

(5) And generally the short versions I thinkareveryareveryreasonable.[7]

例(4)中, fron-被back替代, 是说话人进行即时词汇变化。例(5)中,说话人重复are very,属于即兴话语重复。这些不同修正方式的功能在于修复了阻碍交际顺利进行的“问题”部分,从而使交际得以延续,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正如匡小荣所指出的:“为了使交谈顺利进行,说话者或听话者必须发现并指出问题所在,然后由其中一方进行修正,从而使听话者获得对话语的正确理解,交谈得以延续。”[8]

Levinson[9]把会话修正分为两大类:根据是否有提示(prompting)可分为自我发起修正和他人发起修正;从对修正的实施来看,可分为自我修正和他人修正。经过组合后,可以得出四种会话修正类型:(a) 自我发起、自我修正;(b) 自我发起、他人修正;(c) 他人发起、自我修正;(d) 他人发起、他人修正。

然而,与会话修正不同,重述是一种话语功能,“是一个在语篇上重新阐释的过程”[10]。说话人通过另外一种表达方式重新表述原话语(前述话语),“以加强听话人对原话语的理解”[3]。一般来说,重述以等效操作为基础,即两个话语以不同方式来表述同一内容[11]。所谓“同一内容”是指说话人或作者试图传达的信息,两个话语或者语义上同等(如例(1)),或者具有相同的指称对象(如例(3))等。

Blakemore[3]认为,在事先未经组织的话语中,说话人进行重述一般是因为其意识到原话语并不是进行成功交际的最佳方式,如例(2)。因此,说话人重述的目的在于使听话人能够准确地把握其交际的内容,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而在事先组织好的话语中,进行重述则是说话人(或作者)刻意采取的表达形式:说话人(或作者)对原话语进行重述是为了扩大听话人(或读者)的语境假设,让听话人(或读者)对其试图表达的内容进行充分理解,以取得某种语境效果。重述话语之所以能和原话语自然地衔接在一起,是由于它们在语境中的解读是相似甚至一致的,即所谓的“阐释相似性”[12]。

从发起方式看,重述有两种情形:(a) 一方首述、自我重述,如例(2)和例(3),这种情形在话语重述中占大多数;(b) 一方首述、另一方重述,这种情形往往出现在对话中。

另外,会话修正和话语重述之间的差异还体现在标记语的使用上。绝大多数会话修正中并不使用标记语来标示说话人即将作出修正,这可能与会话的即时性特点有关。但少量会话修正中也使用标记语,最常见的是I mean[注]另外,I mean也可以引导重述话语,笔者认为,这与I mean这个话语标记语具有多种语用功能密切相关。。相反,话语重述中一般都会出现标记语[注]Blakemore认为,少数重述话语并不使用标记语,如They ran-sprinted-up the hill。但笔者认为,这个例子并不能完全看做是重述话语,而是介于修正和重述之间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另一种语用调整。,最常用的重述标记语有in other words, that is, that is to say, namely等[注]学者们对重述标记语的界定不完全一致,但一般都包括that is, that is to say,in other words,namely,i.e.等典型重述标记语,这些可以看做是重述标记语范畴的核心成员。有些标记语如I mean,or等具有多重语用功能,其中之一才是重述标记语。笔者认为,可将其视做非典型的边缘成员。。

我们不妨以I mean和in other words为例来说明会话修正和话语重述在标记语使用上的差异。会话修正中的I mean起提示作用,即提示听话人,说话人要对前面的话语进行修正。例如:

(6) It waslawor classics —ImeanEnglishor classics.[2]

根据文献[2],in other words 引入一个不同的、更简单的话语来解释说明之前的话语,如:

(7) The mobile library services have been re-organized —inotherwords,theyvisitfewerplaces.[2]

在例(6)中,说话人通过I mean这个标记语来提示要对之前提供的错误信息进行修正,即对law进行修正,用English来替代law。在例(7)中,in other words引入的重述话语对之前的信息进行解释说明以加强听话人(或读者)的理解,而不是对前述话语进行修正。在这两个例子中,标记语是不能互换的[注]这并不意味着在实际口语交际中没有人将二者误用。。假如将例(6)中的I mean用in other words来替换,这个话语就不合逻辑,law和English之间不具有阐释相似性。如果将例(7)中的in other words用I mean来替换,新话语没有修正对象,这种话语同样不符合表述习惯。

不难看出,会话修正和话语重述都是话语组织策略,属于语用调整,目的都是为了交际能够取得成功,但前者的目的是修复会话中的“问题”部分,从而促使交际顺利进行,而后者则是为了有效地传达说话人(或作者)的意图,以促进听话人(或读者)的理解。因此,两种话语现象尽管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其语用动因不同。另外,标记语使用上的差异也是二者的主要区别性特征之一。

二、 重述话语的语用功能

Blakemore最早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对事先组织好的话语中的重述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说话人对话语进行重述的目的就是丰富和扩充听话人的百科信息,以确保听话人能更好地理解与之相关的话语。例如:

(8) In this connection Cameron points out that in all instances of luminescence the moon has been close to full;thatis,ithasbeenonthesideoftheearthawayfromthesun.[3]

(9) The hearer must identify the speech act performed by an utterance.Inotherwords,shemustidentifyitsillocutionaryforce.[3]

Blakemore认为,在例(8)中的重述话语部分,作者以人们更为熟悉的话语对前述话语进行了解释,其目的是为了读者(一般为非专业对象)能更好地理解整个话语。例(9)中,作者试图引入一个术语,即illocutionary force。

基于此,Blakemore指出,重述具有两种语用功能:一种是用人们熟悉的话语解释其不熟悉的话语,另一种是借助人们能理解的前述话语引入一个新信息(如术语)。另外,Cuenca & Bach[10]在其研究中将重述标记语的功能分为三类:扩展(expansion)、缩简(reduction)、并置(permutation)[注]事实上,这些是重述话语的功能。Cuenca和Bach把重述话语的功能等同于重述标记语的功能,这是不合理的。虽然重述话语的语用功能和重述标记语的使用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二者的功能是不同的。。Hyland[13]总结了学术语篇中重述话语的功能:扩展和缩简;扩展包括解释和隐含,缩简包括释义和具体化。

鉴于现有研究中对重述话语语用功能的分类存在差异,我们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基于相关语料重新归纳重述话语的语用功能。我们以英语本族语者或国际知名学者发表的文章为主,从2000—2004 年出版的ELTJournal上的Articles部分任意选择了55篇,对之进行了检索,获得了71例话语重述。我们对这些语料进行了仔细分析,归纳出四种语用功能[注]考虑到口语和书面语之间、不同体裁的书面语之间,重述话语在其语用功能上可能会有差异。此处的讨论仅以我们收集的71例话语重述为主,而并未穷尽重述话语所有语用功能。:①重述话语将原话语的明说意义具体化;②重述话语通过对原话语的进一步解释,使原话语的明说意义更加明晰化;③重述话语通过对原话语进行总结以加强读者的整体理解;④重述话语通过对原话语进行概括和抽象,使原话语表达的内容更专业化。

可以看出,这四种功能与Blakemore所归纳的重述话语的两类功能在总体上是一致的,但这四种功能中的后两种跟Hyland及Cuenca和Bach所归纳的重述话语的语用功能有所差异。另外,根据关联理论,话语取得关联的方式有三种,即新信息加强现有假设、新信息与现有假设发生冲突,以及新信息与现有假设相结合产生语境隐含[14]。就话语重述而言,重述话语作为新信息都是通过加强现有假设而取得关联的。

三、 话语重述的语用修辞性

前文提到,重述话语和原话语能够自然地衔接在一起,其原因是二者在语境中的解读具有阐释相似性。Blakemore[3]认为,重述话语跟原话语之所以相关,是因为它表征了与之相似的话语,但两个话语一般不会完全相同,说话人(或作者)只是期望听话人(或读者)能确定重述话语和原话语之间具有相似性。一个话语被用来表征另一个话语时,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可以表现在语音或音位上,可以表现在词汇或句法上,也可以表现在逻辑特征上。但Blakemore没有进行更多具体的分析。而且,说话人(或作者)为什么要费更多的口舌或笔墨而不是直接用听话人(或读者)明白无误的理解方式进行表达呢?毕竟后者更符合经济或省力原则[15-16]。对此,Blakemore也没有作进一步探讨。

我们认为,话语重述是一种语用修辞方式,可以取得直述等话语方式不能取得的交际效果,其机制正是利用了重述话语和原话语之间具有阐释相似性这个特点,以此来引导听话人(或读者)在重述话语和原话语之间寻找关联,进而引导听话人(或读者)探索更多的百科信息地址,扩充其理解话语时的语境假设,最终充分理解说话人(或作者)试图传达的各种意思。此外,重述话语使读者建构起新的语境,指引读者理解前述话语所需的语境假设,通过推理读者可以在很广范围内获得弱隐义(weak implicatures),从而使整个话语取得诗学效果(poetic effects)[17-18]。例如:

(10) I am a disappointing, though generally dutiful student.Thatis,IdoasI’mtold.[2]

此例中,重述话语和原话语之间的阐释相似性虽然比较模糊,但经过that is明示前后话语的逻辑关系后,读者就可能会发现,前后话语的阐释相似性表现在词汇和命题内容上,即说话人理解的dutiful就是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do as I’m told)。dutiful本是一个褒义词,一个人守本分、尽责任、服从他人或恭敬他人等,都称得上是dutiful。然而,通过重述,作者有效地限制了读者对dutiful的理解范围。原来,说话人经常缺乏主见,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显然,如果没有重述话语,读者就不会联想到说话人唯唯诺诺的样子,就不能在当前语境中获得对dutiful的准确理解。

在关联理论看来,话语方式的选择是说话人(或作者)必须面对而无法逃避的。换言之,说话人(或作者)在表达其意图的时候,必须作出选择,即哪些信息需要明示,哪些信息需要隐含。然而,不是所有的话语方式都会传达弱隐义,产生诗学效果。修辞方式的出现是说话人(或作者)追求额外表达努力与额外认知效果平衡的结果[19-20]。对于话语重述这种修辞方式而言,说话人(或作者)花费了更多的努力来组织重述话语,是为了要取得额外的认知效果。相应地,听话人(或读者)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来处理重述话语,并在重述话语和原话语之间找到某种联系,即不仅要寻找二者表现在词汇上或命题内容上的阐释相似性,而且要获取说话人(或作者)试图传达的认知效果。试比较[注](11a)和(11b)从(11c)改写而来,(11c)来自ELT Journal。:

(11) a. There is also a widespread belief that a goal of language teaching is to promote learner autonomy.

b. There is also a widespread belief that a goal of language teaching is to require that students should take as much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learning as teachers do fortheir teaching.

c. There is also a widespread belief that a goal of language teaching is to promote learner autonomy—inotherwords,thatstudentsshouldtakeasmuchresponsibilityfortheirlearningasteachersdofortheirteaching.

(11a)和(11b)直截了当地说明教学的目标。对于不了解learner autonomy的读者而言,(11a)会带来理解困难。同时,由于该术语可能覆盖的范围很广,读者未必能领会作者的具体意思,即(11b)。(11b)虽然明确具体地传达了作者试图传达的基本信息,但不利于作者引入learner autonomy这一术语。与(11a)和(11b)不同的是,(11c)中的重述话语对前句的“语言教学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作了进一步解释说明,它们之间的阐释相似性表现在命题内容上。重述话语的命题内容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出发,扩充了读者的语境假设,激发读者探索更多的百科信息地址,如responsibility的概念。与(11a)和(11b)相比,(11c)的作者在组织重述话语时花费了更多的努力,目的是为了整个话语能取得充分的语境效果,让读者充分理解其交际意图。同时,由于引入了这一专业表述,可以增强当前话语的专业性。上述两种交际效果是(11a)和(11b)所不能单独传达的。

可见,重述在话语组织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说话人(或作者)试图表达的观点或想法能否被听话人(或读者)充分理解有着重要影响。从说话人(或作者)的角度来看,对话语进行重述是有目的的行为,是说话人(或作者)利用话语之间体现在词汇或命题内容上的阐释相似性这一特点而选择的一种话语组织方式,不仅可以加强听话人(或读者)对命题信息的理解,而且可以传达额外的认知效果,因此是一种修辞方式,是说话人(或作者)确保其交际意图得以实现的一种语用策略。

四、 重述标记语在话语重述理解中的作用

重述标记语在重述话语理解中具有独特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重述标记语的研究应该是话语重述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Murillo[21]把英语中的that is, that is to say, in other words, namely, i.e.和viz. 称为重述标记语,基于此,陈新仁、任育新[22]考察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中重述标记语的具体使用情况。从语用功能看,这些重述标记语可以引入新话语来对之前的话语进行重述。

我们认为,重述标记语作为重述话语和原话语之间的有机连接体,其程序意义更加突显,而概念意义相对弱化。重述标记语明示了重述话语和原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这种逻辑关系在话语理解中突显出来,从而减少了听话人(或读者)判断前后话语逻辑关系时所付出的努力,也减少了听话人(或读者)寻找关联时需要付出的努力。正如Murillo指出的那样:“重述标记语能使各个层次的推理信息明示化。”[21]例如:

(12) Peace is merely an interlude; when it is over, life,thatistosaywar,goeson.[21]

此例中,that is to say使life和war之间的逻辑关系明晰化,引导读者在life 和war之间寻找关联,人们的生活状态是战争,进行战争是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读者可能会在更广的范围内获取这句话语所引发的弱隐义,如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会使人们流离失所,有战争就有流血牺牲等,从而取得诗学效果。如果没有that is to say这个重述标记语,life 和war之间的逻辑关系就非常模糊,一般情况下,读者很难在life与war之间建立起对等关系,这样一来,读者在理解这个话语时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用了that is to say之后,读者就无需付出努力来判断life与war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只需在二者之间寻找关联即可。另外,如果作者直截了当地用war,那么这个话语也就很难引发读者获取弱隐义(life is war,这与Peace is merely an interlude是一致的)。这也进一步表明了话语重述是一种修辞方式,体现了说话人的语用策略。再如前文的例(2):

(2) There will be a working group on budget issues;inotherwords,howthemoneyisproposedtobespent.

此处,前后话语之间被重述和重述的逻辑关系由in other words清楚地明示出来。据此,听话人很容易将原话语中的budget issues和重述话语how the money is proposed to be spent联系起来,听话人会发现,重述话语对budget issues这个术语化的表达进行了比较通俗的解释,更容易理解。听话人的语境假设由于重述话语的出现而扩大,说话人试图表达的内容由此得以充分理解。然而,如果没有in other words来引导重述话语,那么重述话语和原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会显得有些含糊,因为budget issues可能会涉及很多内容。

总之,作为一种话语联系语,重述标记语在话语理解中主要发挥的是其编码程序信息的作用;它们在话语理解中可以明示前后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提示前后话语具有阐释相似性,引导听话人(或读者)寻找关联,从而减少其在寻找关联时所付出的努力。有时,它们甚至强制性地迫使听话人(或读者)在原话语和重述话语之间进行相似性解读,如例(12)。重述标记语本身并不能扩大话语理解的语境假设,只是将原话语和重述话语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扩大了理解整个话语的语境假设,使听话人(或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说话人(或作者)试图表达的观点或想法。

五、 结 语

基于现有文献,本文对话语重述现象进行了系统考察。分析表明,与会话修正相比,话语重述有其自身的特征;作为一种重要的话语组织方式,重述话语在话语理解中发挥着多种语用功能;它们可以引导听话人(或读者)提取更多的百科信息,扩大话语理解的语境假设,从而加强其对整个话语的理解;通过引入新信息(如术语),它们还可以充实听话人(或读者)的百科信息。话语重述是说话人(或读者)采取的一种语用修辞方式,其目的是为了话语取得额外的认知效果。此外,重述标记语在话语重述理解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们可以明示前后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读者寻找关联,从而减少读者在寻找关联时所付出的努力。

话语重述是一种普遍的语言运用策略,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例如,对重述及重述标记语的合理界定及分类、重述话语与重述标记语使用之间的对应关系、汉英话语重述的异同、说话人(或作者)身份对话语重述行为的影响等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这种言语交际现象加以讨论。

参考文献:

[1] Quirk R, Greenbaum S, Leech G, et al. A Comprehensiv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Longman, 1985.

[2] Sinclair J. 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DB/CD]. 4th ed. Londo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2003.

[3] Blakemore D. The Relevance of Reformulations[J].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993,2:101-120.

[4] Blakemore D. Are Apposition Markers Discourse Markers?[J].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96,32:325-347.

[5] Blakemore D. ‘Or’-parentheticals, ‘that is’-parentheticals and the Pragmatics of Reformulation[J].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007,43:311-339.

[6] Schegloff E A, Jefferson G, Sacks H. The Preference for Self-correc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of Repair in Conversation[J]. Language, 1977,53:361-382.

[7] Rieger C. Repetitions as Self-repair Strategies in English and German Conversation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3,35:47-69.

[8] 匡小荣. 试析日常交谈语体中的话语修正现象[J]. 修辞学习, 1997(6):6-7.

[9] Levinson S. Pragma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340.

[10] Cuenca M J, Bach C. Contrasting the Form and Use of Reformulation Markers[J]. Discourse Studies, 2007,9:149-175.

[11] Cuenca M. Two Ways to Reformulate: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Reformulation Marker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3,35:1069-1093.

[12] Blakemore D. Releva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13] Hyland K. Applying a Gloss:Exemplifying and Reformulating in Academic Discourse[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7,28:266-285.

[14] Sperber D, Wilson D.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5.

[15] Zipf G K. 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M]. Cambridge,Mass:Addison-Wesley, 1949.

[16] 陈新仁. 试探“经济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行[J]. 外语学刊, 1994(1):8-12.

[17] Pilkington A. Poetic Effects: A Relevance Theory Perspective[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2000.

[18] 任育新. 卡明斯视觉诗L(a的语用认知分析[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15(5):52-57.

[19] 陈新仁. 论首词重复修辞现象的认知机制[J]. 现代外语, 2003(4):359-364.

[20] 陈新仁. 英语首词重复的语用认知阐释[J]. 外语研究, 2004(1):45-50.

[21] Murillo S. A Relevance Reassessment of Reformulation Marker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4,36:2059-2068.

[22] 陈新仁, 任育新. 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重述标记语使用考察[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4):294-300.

猜你喜欢
相似性修正话语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Some new thoughts of definitions of terms of sedimentary facies: Based on Miall's paper(1985)
修正这一天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30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20
合同解释、合同补充与合同修正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28
软件修正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