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琴 白靖文 许 晶 邢志勇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在农科类2010年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化学课程主要有三门理论课(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学时总计144,另有一门基础化学实验课96学时。学生通过化学系列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了解当代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框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的观点分析、认识农业生产技术中的相关问题。通过化学系列课程的教学活动,把培养学生的科学观、社会观、价值观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其今后所学专业及相关课程打好基础。如何加大力度进一步探索化学系列课程改革之路,适应卓越人才培养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以往化学系列课程教材只重视纯化学理论和知识的介绍,忽视化学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没有与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科特色相结合。导致学生学了化学却不知其用,不知化学知识在后续专业课中的作用,更谈不上利用化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利用目前我校联合兄弟院校牵头编修化学系列课程教材的契机,编著适合卓越农业人才培养需要的系列化学课程配套教材。
新的教材在原有“十一五”规划教材的基础上,从构建卓越农业人才所需知识能力出发,跟踪国内外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方向,及时吸收国外先进教材的经验并不断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融合,融会化学与相关农业学科知识。新的教材更让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提升学生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编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材是学生学习环境建设的一部分,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媒介,教材要成为“学材”,增加对学生的亲和力。新的教材不仅注重纯化学理论和知识介绍,更加注意化学理论在农业实际中的应用,如指出各种分析方法在化肥、农药残留物分析、各种生物或生命体系分析中的作用。在讲清化学原理后指明其在相关农业科学中的意义,要提供丰富的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素材,各章节后的思考题和习题里设置的与农业相关的应用问题等。化学实验教材编著时遵循“激发兴趣,夯实基础,加强综合,引导创新,自我发展”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编写内容上强调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研究型实验,尤其增加化学与农业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实验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卓越人才的核心。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决定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率。目前高等教育的理论教学,仍然是以讲授法为主,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知识导向型的,以掌握知识为出发点,又以知识的积累为归宿点,整个过程都突显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经济和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被动地学习知识是不可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的。卓越人才只有具备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加工和利用各种信息,才能分析和解决好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为了适应卓越人才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上必须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做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改变目前静态、呆板的教学方法,针对大一学生和化学系列课程的不同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引导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等,启迪学生思维,使其具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加强师生互动,目前我们已经构建了化学系列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平台包括教学计划、理论和实验课件、思考题、测试题、参考书目、学习资料、在线考试系统、答疑平台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卓越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网络课程资源,以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扩大师生之间的互动,将学习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了适应卓越人才培养,要求化学基础课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化学理论功底,还应对农业相关学科的知识及生产实际有一定了解。
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化学基础课教师,虽然大多毕业于综合性大学的理科专业,但是由于在农业院校工作的特殊性,使很多教师的科研方向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另外很多农业院校化学学科相对薄弱,没有硕士点或博士点,很多青年教师攻读涉农学科如农学、园艺、资环等专业硕士、博士,或在这些学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对农业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课题研究方向也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些无疑有利于化学基础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指导和引导学生,把化学理论和农业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农业院校的化学基础课涉及的学科和专业众多,如农学、种子、植保、资环、食品、草业等,因此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应针对教师知识结构的特点,安排其担任不同专业的化学课程。这样可以使教师充分利用专长,在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生产实际,传授理论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
为了进一步优化相关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动员青年化学教师选听与化学相关的农业类课程;组织化学教师与农业相关学科专业教师的交流座谈会;还可以支持青年教师多和相关学院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与企业合作开发农业项目。这样,教师可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上将化学基础知识与农业相关专业结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除此之外,应当充分认识到信息时代教师己不仅仅是一个授课者,而是一个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者、引领者、倾听者。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真正发挥一名高校教师应起的作用。
卓越人才培养的课程考评标准应改变传统的只以知识记忆、考试分数为中心的评价观,建立以学习过程投入和能力提高为主导的多元评价体系和观念。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体现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还要注重测评学生能力和素质提高的程度。
化学理论课考评应重视平时成绩,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不仅使学生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而且有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期末考试可以采取闭卷、开卷和半开卷等多种形式。平时成绩组成是多方面的,可以包括上课的出席情况、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课程论文完成情况。课程论文是教师围绕利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拟定一些题目或提出一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课下或课上研讨,最后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篇课程论文。通过这种论文的撰写,不仅巩固和拓展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协作能力。
实验课成绩尤其强调过程评价,可以采取平时单元成绩累积计分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学生实验成绩评定的办法。平时成绩的评定以单个实验成绩加权平均而得。每个开出的实验分别在实验预习与记录、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制定出具体的评分标准。在这个评分标准中尤其强调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分值,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期末考试是对实验教学的全面考核,可采取笔试和实际操作两种方式。
总之,适应卓越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化学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不仅可为学生后续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 扶慧娟,辛勇.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实践型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55-158.
[2] 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5.
[3]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4] 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7-59.
[5] 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