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舒静,于慎澄
(1.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2.青岛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山东 青岛 266071)
加快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内关于海洋文化产业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兴起。张开城将海洋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①,并且将其分类为滨海旅游业、涉海休闲渔业、涉海休闲体育业、涉海庆典会展业、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涉海工艺品业、涉海对策研究与新闻业、涉海艺术业等八大产业②。卞崇道从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市场竞争、国际合作等方面对发展海洋文化产业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思考③。更多的学者则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本地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叶云飞、郑贵斌、韩兴勇、张韶华等④⑤⑥⑦。我们认为,海洋文化产业是从事海洋文化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加工、销售和其他相关经济活动的产业,包括海洋文化旅游产业、海洋文化休闲产业、海洋民俗节庆产业、海洋文艺产业、海洋科研教育新闻产业、海洋文化其他产业等产业门类。与其他产业类似,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依托资源优势、要素支撑、环境保障、政策支持等条件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张海峰在国内最早提出“海陆统筹”的观点,并且认为海陆统筹与“五个统筹”是“互为补充、互相完善、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一体化关系。”⑧叶向东则从理论角度研究了海陆统筹的概念:“海陆统筹是指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综合考虑海、陆资源环境特点,系统考察海陆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海陆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社会经济系统的活力和潜力基础上,以海陆两方面协调为基础进行区域发展规划、计划的编制及执行工作,以便充分发挥海陆互动作用,从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快速发展。”⑨王芳认为,海陆统筹是一种思想和原则,是一种战略思维⑩。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我们认为,统筹就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综合运用所有的资源,为既定目标的实现寻求最佳的方案。因此,虽然蓝色经济的主要发展指向是海洋,但人类的活动空间仍然主要在陆地,所以要实现蓝色经济的发展必须搞好海陆统筹,真正的海陆统筹也完全可以做到。
协同学(synergetics)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Harmann Haken)创立的新兴学科,其研究成果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协同学认为,一个与外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其内部包含着若干子系统,在外界干预或内部能量聚集达到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会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协同效应和相干效应,系统会从无规则混乱状态变为宏观有序状态。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取决于系统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序参量(11)。系统内外的影响因素很多,只有那些本质的、长远的、必然的因素才能成为序参量。系统的这种变化具备三个特征:一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处于非平衡的状态,二是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是非线性的,三是系统内部存在对系统结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序参量(12)。
海洋文化产业的海陆统筹发展具备协同学的特征。首先,海洋文化产业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海洋文化产业从价值内容上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子系统,从产业内容上包含若干个产业门类子系统,每个产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自成体系,而产业子系统之间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产业子系统与海洋文化产业系统以外的其他产业、部门和经济主体之间也有很多的交流往来。
其次,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非线性过程。海洋文化产业门类繁多,不同产业门类之间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或依赖关系,海陆统筹得当,海洋资源、文化资源与陆地资源会产生耦合效应,从而大大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海陆统筹不当,也可能会产生海陆文化资源浪费、生态恶化等负面作用,反而是造成海洋文化产业的倒退和萎缩。海洋文化产业各产业系统之间以及海洋文化产业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联系越密切,作用越激烈,系统实现突变的几率就越大。
再次,海陆统筹可以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影响因素。一是资源禀赋。资源禀赋海陆统筹可以将陆地、海岸、海岛、近海、远海、海面、海底的文化资源全部纳入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视野,从而大大拓宽了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二是是产业布局。海洋文化产业在布局上的海陆统筹有利于充分利用海陆空间优势,挖掘海陆两种文化资源,发挥相关产业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手的局面。三是管理服务。管理服务方面的海陆统筹有利于政府在更广的范围为海洋文化产业提供发展的政策条件,也有利于规范行业不正当竞争行为。
综上所述,海洋文化产业的海陆统筹就是海洋文化产业这个大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对协同行为起关键作用的是来自系统内外重要因素的影响和相关产业的互相作用,这些因素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成为决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序参量。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研究分析海洋文化产业海陆统筹的情况,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海洋文化虽然也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但由于长期受重陆轻海思想的影响,海洋文化的受众较少,影响力远远弱于陆地文化,因此,海洋文化产业与陆地文化产业在发展历史上存在时间差异,陆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时间上要早于海洋文化产业,所以长期以来,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就相对滞后;二是海洋文化资源挖掘不够。与陆地文化资源相比,海洋文化资源挖掘不够,产业化程度低。我国内地大量自然人文风光、风俗习惯、美食、戏剧等文化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纷纷被深入挖掘、包装,转化为能被消费者接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了繁荣发展的文化产业。相反,很多优秀的海洋文化资源目前仍然停留在文化层面,挖掘得少,尚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三是海洋文化产业统计受忽视。国家统计局最近颁布了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但并未提及海洋字样,这就意味着海洋文化产业虽然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和分支,但很难有单独的数据统计资料,其产业的发展状况也很难客观真实地表现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是不合理的开发造成的破坏。如很多的滨海文化旅游项目、亲水文化休闲项目是通过填海造田获得的土地,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破坏了海岸线自然原貌,侵毁了滩涂、湿地,大大影响了滨海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很多海湾和封闭海面积正在萎缩;二是过度索取造成的海洋资源枯竭。我国饮食文化非常发达,海洋饮食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剧了为满足口腹之欲的过度捕捞,目前很多海域的近海渔业资源已经逐渐枯竭,海洋面临荒漠化的危险;三是污染物入海的冲击。陆地的污染物质很多都倾倒或流失到海洋,造成海洋污染。2011年,我国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43800平方公里,主要污染区域分布在黄海北部近岸、辽东湾、渤海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浙江北部近岸、珠江口等海域(13)。
一是海陆文化产业结构趋同。很多海洋文化产业缺少海洋文化的特色和底蕴的支撑,只是因为靠近海洋,所以才有了“海洋文化产业”的称号,而实际上与陆域文化产业雷同甚至完全一样;二是海洋文化产业低端同质化特征明显。海洋文化产业由于起步较晚,海洋文化企业规模一般不大,大批中小企业集中于传统文化产业,如海洋饮食文化产业、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等,对现代科技的运用较少,经营业态相似,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三是区域海洋文化主导产业选择趋同。大多沿海省市将海洋文化旅游作为海洋文化产业的主导产业。
一是海陆管理服务统筹程度低,从事海洋文化产业管理服务的部门,其主要业务范围是陆地,海洋文化产业在管理服务方面缺少海陆统筹;二是部门之间的管理服务缺少协调机制,我国目前海洋管理实行的是统一管理与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分散管理的体制形式,容易造成海洋文化企业无所适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三是海洋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偏少,大多关于扶持海洋文化产业的提法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弱,很难落到实处。
海洋文化产业的海陆统筹是海洋文化产业这个大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系统内外既有正向影响因子,也有负向影响因子,我们需要引导正向影响因子成为本质的、长远的、必然的影响因子,成为对协同行为起决定性作用的序参量,尽量弱化或消除负向影响因子的作用,从而达到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第一,要有海洋文化产业海陆统筹发展规划。借鉴发达国家海陆统筹规划的经验,尽快制定海洋文化产业海陆统筹发展规划,从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海洋文化产业海陆统筹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战略思路和重点任务,充分利用好海陆文化资源、协调好海陆文化产业、发挥好海陆区位优势,正确处理效益、生态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规划要充分突出海陆统筹的重要性,可以考虑将“海陆统筹”提高到与“五个统筹”并列的位置。
第二,要讲究规划的层次。海洋文化产业海陆统筹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规划应该是多层次的,从地域上看既应该有国家层面的规划,也要有区域层面的规划;从内容上看既要有产业规划,也要有项目规划。
第三,要注重规划的落实。规划的制定要具有前瞻性,既要考虑到近期的开发利用,又要考虑到长远的保护发展。同时,规划更要符合我国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要照顾到与当前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对接,这样才能保证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另外,要细化规划,研究制定挖掘海洋文化资源、开拓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统筹海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陆统一执法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使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第一,强化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要树立和强化海洋生态文明意识,在重视陆地生态保护的同时,更加重视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至少包括五种意识:一是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二是合理使用海洋资源的意识,三是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的意识,四是节制消费的意识,五是科学发展的意识。
第二,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让海洋生态保护的受益者和生态破坏者支付相应的费用,让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投资者得到合理回报或补偿的机制(14)。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补偿的主体、补偿的对象、补偿手段、补偿方式、补偿标准等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合理设计补偿流程。还要建立健全相关保障和配套体系,保证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落到实处。
第三,加大海洋灾害和污染防治力度。要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防治海洋灾害和污染提供法律保障;要尽快完善现有的海洋灾害和污染监测、预警、预报体系,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要加强沿海各省市海洋执法部门的联合执法,提高预防合力;要加强陆域执法部门和海上执法部门的联动,从根源上减少直至杜绝污染源入海。
第一,调整优化海陆文化产业布局。鼓励滨海、近岸、近海、海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在上述区域建立海洋文化产业功能园区的力度,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吸引竞争力强的海洋文化企业或集团重点聚集,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逐步改变海洋文化产业落后于陆地文化产业的局面。
第二,因地制宜实现区域错位发展。要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将本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特色更多地融入到文化产业发展中去,形成地方色彩浓厚、发展风格独特的海洋文化产业错位发展格局。
第三,探索建立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区域协调合作机制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这有助于打破地方保护的壁垒,另一个层面就是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层面的协调合作,这不但有助于避免区域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实现区域错位发展,而且还有助于整合区域间海洋文化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良性发展局面。
第四,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品牌化战略是摆脱海洋文化产业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的必然选择,海洋文化企业要有品牌意识,没有品牌就没有企业的长久发展。其次要有品牌塑造,要在对品牌内涵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活动进行包装和推广。再次要有品牌保护,一方面要保持品牌的良好信誉度和形象,另一方面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既有品牌企业的合法权益。最后要注意品牌的不断延伸,将成熟的海洋文化商品的品牌效应延伸到普通商品,扩大品牌影响力。
第一,规范和协调行业管理。在管理机构上,可以考虑设立权威性海陆产业及生态环境资源综合管理机构,协调管理海陆各产业的发展及海陆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15);在管理流程上,要尽快制定完善海洋文化产业海陆统筹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各条条块块管理机构的行政行为;在管理力量上,要扩大海上执法管理队伍,加大海上执法管理力度,加大对违法海洋文化企业的查处力度,规范市场秩序。
第二,建立完善政策扶持体系。首先是财税扶持政策。发挥财税政策覆盖范围较广的特点,为海洋文化企业提供减税、减费和贷款贴息等优惠,推动其加快发展。其次是金融扶持政策。鼓励银行为海洋文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为中小海洋文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鼓励风险投资基金进入海洋文化产业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外资进入海洋文化产业,鼓励有实力的海洋文化企业上市。再次是人才扶持政策。加大海洋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完善人才选拔、奖励机制。
[注释]
①张开城:《文化产业和海洋文化产业》,《科学新闻》,2005年第24期。
②张开城:《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化产业研究述论》,《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年第16期。
③卞崇道:《海洋文化产业的哲学解读》,《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④叶云飞:《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⑤郑贵斌等:《山东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年第3期。
⑥韩兴勇,孙建松:《利用上海海洋文化资源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思考》,《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⑦张韶华等:《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1期。
⑧张海峰:《抓住机遇加快我国海陆产业结构大调整——三论海陆统筹兴海强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10期。
⑨(15)叶向东:《海陆统筹发展战略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年第8期。
⑩王芳:《对海陆统筹发展的认识和思考》,《国土资源》,2009年第3期。
(11)祁芬中:《协同论》,《社联通讯》,1988年第6期。
(12)H·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13)国家海洋信息中心:《2011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http://www.coi.gov.cn/gongbao/huanjing/201207/t20120709_23185.html,2012 年7 月9 日。
(14)贾欣,王淼:《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中国渔业经济》,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