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2012-03-28 15:04:12张宗伟
东岳论丛 2012年10期
关键词:实力全球化民族

张宗伟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文化软实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维护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尺和尺度。文化软实力与意识形态密切联系在一起,意识形态在文化软实力中居于核心支配地位,决定着文化软实力的性质、方向和水平,意识形态安全与否直接决定着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因此,应审视剖析我国在文化软实力提升进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状况,把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任务,以此切实维护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文化软实力的提出:在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文化自觉

从根本上说,一个国家的发展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所谓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其内涵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重要武器。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时代得到重视基于两个原因:一是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扮演着维护民族利益的关键角色,全球化使人类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时代,文化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世界竞争的重要内容;一是当前文化处于整合阶段,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文化的冲突和危机,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利用其网络技术及传媒优势,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将其文化价值观奉为主导全球的普世价值,于是各个民族自己的价值观认同出现危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愈发凸显。

(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内在要求

人类当前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全球化把世界和历史浓缩成一个新的内在相关的文化场景,不断改变和创造着人类生活的新维度。全球化打破了地域性、民族性的界限,把全人类带入一个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新平台,人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竞争、相互冲突,传统视域下的社会交往日益变成文化交往。全球化也唤起了人们的文化意识,文化问题变得比以往更加突出,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从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到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不难发现,人们越来越在意文化本身的存在和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是民族抵制全球化对民族文化侵蚀的重要武器①。可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拓展,文化在不同时空维度中不断演化,日益超越民族、种族、区域的限制,文化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跃成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舞台的主角。

民族凝聚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群众对国家文化期待的应有之义。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内的政治、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客观上存在着思想文化、生活方式、民族心理、习俗等方面的多样化与差异性,导致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下降。这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现象,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都在下降,国民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在淡化,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和56个民族的发展中的大国,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中国必须通过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来协调内部关系,通过不断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国家与民族的凝聚力。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在当今西方媒体主导国际传媒的秩序下,西方发达国家强势文化对发展中国家意识形态的侵蚀尤为突出,甚至演化为政治斗争中一把无形的利剑,这样不可避免带来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模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如果不能加以积极引导,就会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危机,对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此外,由于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文化危机和困境具有普遍性,致使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不仅仅成为西方文化以外的文明需要面对的问题,而是变成整个人类共同面临的境遇。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包括人类文化能否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合理与否,人类的生活理念是否科学,以及文化的单一与多样、继承与发展等诸多问题。因而,基于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面临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悖论,不仅仅涉及每一个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安全,更关系到全人类文化共同体的生死存亡,是人类面临的共同的文化境遇。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作为国家力量中软力量的组成部分,日益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惟一能够渗透到任何领域、联结国家实力各要素的关键。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文化是民族之间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确定其人类学身份的根本依据。因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就成为能否确保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安全的一种战略要素。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凸显,要求人们不断提升文化的层次,加强文化的建设,对内提高文化的凝聚力、号召力,对外提高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与文化认同,从而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使文化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达到实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目的。文化软实力是指文化在文化共同体内及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产生影响、吸引、感召和凝聚的无形力量。文化软实力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一直扮演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角色。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开始由硬实力的竞争转向软实力的竞争,而且硬实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软实力的竞争,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抵制全球化消极因素的重要武器。在人类历史上,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是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较量的主要标志,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不仅看重国家的硬实力,更看重承载其硬实力的软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标志。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树立国家形象的根本需要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及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刻,中国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文化力逐渐成为国际间的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隐型、间接的生产力,发挥着其它因素不可替代的激励、凝聚、整合等方面的重要功能②。价值观、伦理道德等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评价与调整人们行为和关系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提升人的文明素质,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关键在于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国际社会正在对中国进行重新定位,迫切希望了解中国发展的价值取向,明了中国自身的国家定位,知道它的未来走向。国家形象作为一种非传统性安全,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繁荣强盛的重要标志,维护国家形象,需要自身的文化力量。文化软实力能够提高文化凝聚力,增强文化吸引力,提升文化防御力,从而确保不断提升国家形象。因此,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凸显为一种确保国家形象稳定安全的文化力。在这种背景之下,能否建立与我国际地位相称的、为国外公众所理解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发展空间和战略资源,关系到和平发展进程。

二、意识形态安全凸显: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文化境遇

詹姆斯·彼得拉斯曾在《二十世纪末的文化帝国主义》一文中指出,美国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两大目标:经济上要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场,政治上则是要通过改造大众意识来获取霸权。这就把美国通过意识形态的隐性扩张,进而确立文化霸权主义的目的暴露无遗。它提醒我们意识形态的斗争并没有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结束,反而成为西方国家输出资本主义价值观和主导全球化进程的一把利器,意识形态安全一直是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提升中所面临的文化境遇。

(一)利用经济强势植人西方社会价值观企图颠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西方国家的价值观输出攻势,西方价值观和各种思潮利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高效传播性、渗透性和难以干扰性乘虚而入。当前,对我国影响比较大的西方社会思潮,主要是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强调市场机制,反对国家干预,推行放任主义,政治领域主张多党制和三权分立,文化领域坚持以自由主义为指导,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全球的蔓延是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扩张的理论表现。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推行主导思想多元化,政治领域主张实行多党制和议会制,取消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在历史价值观上,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后现代主义旗号,对传统的历史观肆意解构,当前国内历史虚无主义应该是对中国传统精神价值和当代西方精神价值的双重虚无,在民族历史、文化艺术、伦理道德和精神信仰等领域都产生了各自不同的负面效应。这些西方社会思潮以不同形式、不同手法在国内大肆传播,带来人们思想混乱和信仰危机,侵蚀着民众政治认同,影响甚至动摇政治稳定的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比较大的威胁。

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和扩张性运动,包含了经济和文化的双重意志,各种产品打着经济合作的招牌,在进行技术输出的同时,也有意识地输出西方的社会思潮、文化产品、价值观念,引起社会时尚与社会风貌变化,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社会行为,进而改变人们生活的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生活基础,企图瓦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西方学者伯努瓦指出:“资本主义卖的不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志、声音、图像、软件和联系。这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交流空间”③。对我国而言,经济全球化不仅冲击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会导致国民精神世界的多元化态势,进而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二)借助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的技术优势侵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技术的创新与运用既是社会发展的“杠杆”,也构成西方文化入侵的技术基础,而技术本身也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传播技术如何生活化,为社会所用乃是信息社会的重大问题。社会信息是影响人们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思想文化的交锋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信息战。谁的信息量大,传播频率高,视听冲击力强,谁就能抢占网络舆论的制高点。美国学者罗斯科普夫在美国《外交政策》上撰文指出:“美国信息时代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应当是主导整个媒体,如同英国当年控制海洋一样”④。由此可见,西方发达国家对网络舆论主导权的重视。当前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优势,推行互联网霸权,肆意搜集监控全球信息传输,进行有利于他们的加工处理,操纵网上内容,控制网上信息流动方向和传输速度,不断拓展网络空间霸权。据统计,目前,网络技术与新媒体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重要工具。因特网上90%的信息是英语信息,美国利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掌握着网络建设及信息发送的主导权,只要人们一进人因特网,就进入了美国文化的环境中。网络时代的信息霸权和强势文化的冲击使网络文化演变为不对等的单向度渗透与扩张,文化交流失去了对等性和交互性,无法识别的网络内容、狂轰滥炸的信息冲击,使部分国内网民逐渐对其由不相信到半信半疑到完全认同,进而剥蚀了对自身媒体、政府的信任度,长此以往将会引发民族文化的消解,造成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丧失,从而威胁到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因此如何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抵制文化霸权主义,成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

(三)通过文化殖民企图演变歪曲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出现了“文化殖民”或“文化扩张”的发展态势。文化殖民主义导致文化交往愈加频繁和密切,与此相关,文化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形式和内容,而文化竞争很可能促成优势文化的扩大,致使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乃至被消解,这样不可避免带来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模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如果不能加以积极引导,就会导致民族文化的危机,对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利用其在全球化的主导与强势地位,主张世界文化的绝对一致性,否认全球文明存在方式的差异性,强调文化价值体系的单向度性,用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衡量并规范世界异质文化,加紧了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扩散。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⑤显然,失去了这种“条件”,我们不仅失去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而且将在未来的中文化发展中丧失竞争力。而目前的现实恰恰是我们拥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比较丰厚,但是我们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保护和开发严重不足,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屡屡被他人任意使用,美国好莱坞许多影片就大量借用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但在这些元素的背后隐藏的却是美国的价值观。譬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是至孝至忠的典范,而美国电影《花木兰》却按照西方社会的文化理念,将其改造成突破传统思想束缚、追求个性自由、努力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传奇,完全改造成和体现为西方文化的社会价值观。但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美德的肆意诠释,在无声地曲解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理念,理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⑥。

三、文化软实力时代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选择

从文化软实力和意识形态安全的辩证关系可以看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能最大限度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而意识形态又能生成强大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当代中国语境中,科学选择路径策略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所在。

(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出路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其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民族文化与意识形态有机契合在一起,培育了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在西方殖民文化不断扩张的背景下,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最根本的就是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伦理上以道德为重,在生活上主张节俭,在人际关系上倡导以和为贵,在思想上注重“天下为公”,其核心是“和而不同”,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灵魂,在新时期必须深入挖掘其深刻内涵并加以继承和弘扬,使之适合时代发展的潮流⑦。要大力繁荣发展服务于人民大众的、科学的、民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中国化的优秀成果,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创造和积淀而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适合人民群众的心理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才能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才能有效遏制国际范围内的文化渗透和扩张,确保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在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时代性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胸和气度吸收融汇其他文化的优秀资源,从而通过整合和创新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二)推进民族语言文化教育:提升我国软实力建设的基本载体

亨廷顿在其代表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曾用“文化上的精神分裂症”来形容那些文化上无所依归的民族的精神状态⑧。语言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和灵魂,没有文化本体的支撑,就没有文化软实力可言。文化软实力是以坚实的本民族语言文化基础作为依据的,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民族语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新时期先进文化的强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英语作为中国与世界接轨的交流工具,以绝对优势成为第一外语。正是由于英语在入学、就业等一系列利益攸关的事情上的重要作用,不少中国人对英语开始盲目推崇,甚至渐渐流变为一种文化心理,致使大量的英语外来词未经梳理和改造就急速涌入汉语词汇,甚至进入国内一些主流媒体中,严重威胁到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性,甚至已经威胁到汉语持续发展。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汉语,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是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源泉。母语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而且由于语言学习的相关性,母语水平的高低也将制约外语学习的进度和质量。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确定每年的2月21日为世界母语日,以增强人们的母语意识,并提倡共同使用母语与国际语言。面对英语的普及和大众化发展趋势,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汉语言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气骨和文化情怀,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自觉,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民族根基和世界眼光的人。此外,国家要进一步发挥其调控作用,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建设力度,实现优秀文化资源在全民范围内的共建与共享,以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在了解、认同自己民族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对全球化进程中隐蔽的文化霸权具有应有的批评意识和理性回应。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

文化软实力是在文化博弈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比较优势,一种自信力、吸引力、号召力和亲和力。文化竞争既是文化软实力的生成机制,也是文化软实力彰显的必要条件。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产业对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具有丰厚的民族与历史文化资源,然而,文化资源优势并不等于文化产业优势。由于文化产业观念的落后,与西方欧美等文化产业强国相比,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基础和竞争力还十分薄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以影视产品为例,美国梦工厂借助中国的文化资源制作的动画片“功夫熊猫”,通过对中国文化元素功夫和熊猫的全新演绎,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全球票房总收入超过6.26亿美元,仅此一项就比中国同年全部电影票房收入总和还要高,这不能不引起国内电影界的反思。在全球化语境下,面对来势凶猛的国外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中国的文化产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除了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健全版权保护体系、拓宽投融资渠道以及构建国际文化营销网络外,必须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艺术性和原创力,把文化创新作为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着力点。

(四)拓展对外文化传播渠道: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保障

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是一场争取人心的斗争。任何文化只有获得广泛的认同和接受,才能成为文化的引领者,成为具有强大软实力的文化。而对外文化传播能够扩大文化的积极效应,增强思想文化共识,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进而有效地提升文化软实力。因此,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离不开对外文化传播。

充分利用文化媒体进行宣传。文化跃居历史舞台的主角,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密不可分。20世纪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给全世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互通有无、互知互晓、资源共享的平台和环境,使文化之间的屏障和壁垒不断地被消解,文化交流由一元走向多元,由现实走向虚拟。通过新传媒、网络等文化媒体,人们接收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从而改变和指引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生活环境和生活意义。文化宣传要借助现代传媒,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不断探索对外文化传播的新路径。硬实力是有形的力量,软实力是无形的力量。在国际文化全球化时代,对外文化传播首先要发挥政府机构和公众的文化外交作用。近些年来,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年”的开展,有力地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已成为中国实施和平外交战略、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为了创造一个公正的国际舆论环境,抵御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中国必须大力发展传媒业。尽管中国传媒业在引导海外舆论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我们的传媒业在传播技术与手段上、产业经营与管理上、整体实力上以及在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和西方传媒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极大的差距。中国对外文化的传播不仅要利用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相对传统的媒介形式,更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新兴传媒、国际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传播效能,用互联网上的主流语言,向世界宣传中国,宣传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并有针对性地展开舆论斗争,掌握对外传播的主导权。因为只有占领了舆论的制高点,才能把握先机和主动,才有可能赢得国际社会和广大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树立和维护好中国的国际形象。

①张博颖,苗伟:《文化软实力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②王虎:《论提升我国软实力的根本—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13期。

③阿兰·伯努瓦:《面向全球化》,王列译:《全球化与世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④转引自胡钰,吴倬:《互联网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青年研究》,2001年第3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⑥王爱英,申艳霞:《美国对华文化霸权与中国对外文化战略》,《聊城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⑦李祖平:《文化软实力时代契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⑧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

猜你喜欢
实力全球化民族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我们的民族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中外文摘(2020年18期)2020-09-30 14:47:04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新旧全球化
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