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体不同读

2012-03-27 01:54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放风筝说明文论点

主 讲:卢伟栋

高中英语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获得者。

卢老师说

If knowledge is power, then reading is the best way to get oneself powerful.

同中文一样,英语文章也有不同的文体。在考试中,最常见的是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提到这三类文章,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意见:“记叙文故事性强,读起来有意思。”“议论文观点明确,容易读!”“说明文比较枯燥,我一点都不爱读。”……

其实,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抓住这些特点,阅读理解就会变得容易。下面我们就以2011年高考英语浙江卷(以下简称“2011年浙江卷”)阅读理解第一节的三篇文章为例,来看看在阅读不同的文体时应该分别理解什么。

记叙文:读情节,品情感,晓寓意

阅读链接: 2011年浙江卷阅读理解D篇大意

童年时,在一个忙碌的周六,作者一家人和邻居Patrick一家人都放下了各自忙活的事,一起去放风筝。其中,放弃了大扫除的Patrick夫人是带着羞愧的心情加入的。放风筝活动结束后,大家又都回到了平静而忙碌的生活中。但从作者当妈妈以后即使很忙也要带孩子去公园以及Patrick家的男孩描述这次放风筝活动带给自己的美好回忆可见,这件事给所有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考查的记叙文大多侧重记事,讲述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阅读记叙文,细读情节是首要任务。读懂情节,就能沿着故事的主线,品味人物的情感,知晓作者的寓意。

在上一期刊物中,我提到过阅读时要自设问题,这个方法对理解记叙文尤为有效。问题提得越多,对情节就了解得越细;问题提得越深,对文章就理解得越透。2011年浙江卷的D篇是一篇记叙文,文章由三个涉及放风筝的小故事按时间顺序组成,读懂文章的主要情节对大部分同学来说不成问题。在这里,仅以第一个小故事——作者童年时放风筝为例,来看看怎样提问才能帮助自己在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品味人物情感、知晓写作寓意。

读懂情节,品味人物情感

在记叙作者的母亲带女孩子们出去看男孩子放风筝时,有一句话:On the way we met Mrs Patrick, laughing guiltily as if she were doing something wrong, together with her girls.一个细心的阅读者会敏锐地注意到guiltily这个词,从而提出问题:为什么Mrs Patrick会内疚地笑?她做错了什么吗?再看句子,作者在as if引导的从句中用的谓语动词是were,表示虚拟语气,这说明Mrs Patrick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她自己认为可能错了。那么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她本该在做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自然会回忆或重读上文对Mrs Patrick的描写,可以找到第一段中的最后一句:Inside their own houses, Mother and Mrs Patrick were engaged in spring cleaning. 可见,Mrs Patrick认为她本应该在家大扫除。

读懂情节,知晓写作寓意

放风筝本是小孩子的事,是什么驱使大人们也放下手头忙碌着的工作,参与其中并玩得如此忘我?带着这个问题继续阅读,随着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会明白这次活动留给所有人的印象以及它的意义。

在对放风筝后的第二天的描述中,作者写道:The strange thing was, we didnt mention that day afterward. I felt a little embarrassed. “我”为什么会觉得embarrassed?这个问题引领着我们结合上下文进行思考并得出结论:人人都不再提起此事,保持平静,而“我”却十分激动,十分在意,这让“我”感到embarrassed,所以“我”把这段记忆锁在了内心深处。

读完全文我们就能明白,其实“我”当时的心理恰恰是所有人的心理,“我”的做法也恰恰是所有人的做法,谁都没有忘却这一美好经历。这也正是作者的写作寓意所在。

议论文:看论点,看论据,看结论

阅读链接: 2011年浙江卷阅读理解A篇大意

学生Ceely按照GPS导航仪的指示开车,却把车开到了火车轨道上。这场车祸引发了人们的讨论:车祸的责任究竟应该由谁来负?

作家Rick Stevenson在他的书中提出是技术的局限导致车祸。但本文的作者则认为,Rick Stevenson的观点太片面,在技术的局限性之外还有其他原因,人类与智能设备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议论文一般由开头、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作者往往在开头提出论点,即文章议论的主题;在正文摆出有力的事实,对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最后,根据论证得出结论。因此,阅读议论文的关键在于确定论点,然后围绕论点读正文,看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最后读懂由此得出的结论。

看论点

2011年浙江卷的A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以Ceely遭遇的一次交通事故为背景,由Ceely把事故责任归咎于GPS导航仪没有作出准确指示引出论点:Who is to blame here? 根据这一论点,我们可知本文意在讨论类似事故的责任。同时,作者以问题形式提出论点也让我们觉察到,作者的观点应该是有所倾向的。

看论证

在论证部分,作者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来肯定或否定某个观点、某种主张。为了尽量清晰地体现这一写作意图,作者往往会在每一段的开始就点明该段主题,展示一种观点或事实,然后展开论述。

例如A篇第三段第二句:Rick Stevenson, who tells Ceelys story in his book When Machines Fail Us, points the finger at the limitations of technology表明了作家Rick Stevenson在自己的书中阐述的观点:技术的局限性导致类似事故。第四段第一句:The problem with his argument in the book is that its not clear why he only focuses on digital technology, while there may be a number of other possible causes提出了作者的观点:还有若干其他原因。第五段的第一句:Its a problem that runs through the book表明作者将在这一段继续对Rick Stevenson在他的书中阐述的观点进行驳斥。每一段的其余部分则分别根据本段中心作进一步的论证。

看结论

经过论证,作者会在文章最后对自己的见解、主张或态度作出总结。在A篇中,作者的结论在倒数第二段开头表现得清清楚楚:The game between humans and their smart devices is amusing and complex. It is shaped by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and the cultures we live in.

说明文:找说点,看理由,

阅读链接: 2011年浙江卷阅读理解C篇大意

服务行业竞争加剧,仅让顾客满意是不够的,还需要让顾客高兴,这样才能保证市场占有率的增长。文中介绍了多种使顾客高兴的方法,还以英国航空公司为例,具体说明如何做到让顾客高兴。

高考阅读理解选用的说明文大多介绍某种现象,具体说明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及相应的做法。了解了这一点,说明文也就不难读懂了。在阅读说明文时,我们只要在明确“说点”(即说明的中心内容)的前提下,着重关注文中说明的理由和介绍的做法,就能理清文章的脉络。

找说点

说明文的说点通常会开门见山地在第一段表明。比如2011年浙江卷的C篇就通过Today, customer “delight” is what companies are trying to achieve in order to keep and increase market share一句提出说点:customer delight。同时,这一句也阐明了为什么要这么做:增加市场份额。

看理由,看做法

通常情况下,说明文的行文脉络十分清楚,以段落为单位步步推进。但不管作者如何进行说明,我们在阅读时必须时刻把握住说明的中心。

C篇在文章第一段道出了关注customer delight的理由之后,第二、三、四段以数据、事例、专家评述的方式具体说明customer delight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作者开始介绍提升customer delight的具体做法:第五段列举各种做法,第六段介绍没做到时的补救方法,第七、八、九段以航空公司为例介绍取悦客户的做法。

总之,不同文体的文章各有其相对固定的写作风格。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风格,定能有助于我们提升阅读速度与阅读质量。

写作需要积累:积累表达内容,积累高级词汇,积累佳言妙句……如何将平时的积累有效转化为书面表达?请看下期“跟随Mr Lu学英语”。

猜你喜欢
放风筝说明文论点
说明文阅读专练
放风筝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放风筝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