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小时围捕”震惊法兰西

2012-03-23 14:14
环球时报 2012-03-23
关键词:拉赫萨科齐法国

●本报驻外记者 黄培昭 姚蒙 董铭 纪双城 青木 陶短房 ●本报记者 郭芳 ●汪析 柳玉鹏

“法国现代史上最奇特的警匪对峙”昨天以嫌犯梅拉赫被击毙告终。如此标准的结局却未能阻止外界对这场“法兰西反恐大戏”的质疑。为什么法国特种部队在300比1的情况下迟迟不能拿下嫌犯?大选前突发这一事件将如何改变萨科齐、奥朗德,乃至整个法国的命运?法国官方将强攻推迟解释为希望“活捉梅拉赫”以弄清其10天内连杀7人的动机,鉴于他手中有AK-47等重火力,于是决定“先谈、后冻、再吓唬,最后发起攻击”。但听到解释的法国《世界报》还是把持续32小时的对峙形容为“数着爆炸声的等待游戏”。“欧洲死了”,以色列Ynet新闻网用这句话来批判“新杀犹事件”折射出的“欧洲道德扭曲”,但欧洲媒体更多强调,梅拉赫并非“新纳粹”,而是曾单独到阿富汗取经的“法国本土恐怖分子”。联想到去年震惊世界的挪威“天堂杀手”,德国《每日镜报》说,欧洲正在生成一个新安全幽灵,它的名字是“个人恐怖主义”。

“法国头号公敌”握着枪死去

“杀手梅拉赫被击毙,死时手持武器!”这一消息昨天登上法国主流媒体网站,“法国历史上时间最长、情节最独特的围捕(法国电视一台语)”终于结束了。据法新社报道,这幕警匪对峙大戏的结局是,法国国家警察特勤大队RAID队员“一步一步地”进入梅拉赫被围困的地点——一栋5层居民楼的二层公寓,逐屋围捕,梅拉赫持续开枪还击,打伤3名警员。最终在被逼到浴室后跳窗逃跑,但被警方击中头部身亡。一直在督战的法国内政部长盖昂对等候在交火现场外的法国媒体说,双方交火异常激烈,现场枪火四溅,一名见惯大场面的老警员都说从未见过如此惨烈场面。法国媒体说,警方开了300多枪,从梅拉赫21日凌晨遭围困到他被打死,时间长达32小时。

“法兰西头号国家公敌”,英国《卫报》22日如此称呼梅拉赫,是因为这个23岁失业技工把法国搅得翻天覆地。文章说,本月19日,法国图卢兹市一犹太学校的一名教师和三名儿童遭人枪杀。此前,法国伞兵依玛德和另两名法国伞兵先后于3月11日和15日遭人枪杀,几起案件中都有目击者看到枪手驾驶相似的摩托车,该车本由依玛德在网上出售,与他联系的IP地址中有一个来自梅拉赫母亲家的电脑,警方还在犹太学校枪击案案发时现场的手机通话记录中找到梅拉赫的号码。21日凌晨,警方将他围堵在一栋5层公寓的二层,并疏散楼内居民,对峙随即开始。

全法国的媒体都在紧盯事态进展,但多数人没想到,一等就是30多个小时。21日夜间,公寓内曾传出多次爆炸和交火声,但警方的强攻迟迟没有发起。法国官方称,梅拉赫曾在与警方的接触中声称其杀人动机是为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儿童报仇,反对法国向阿富汗派兵,以及反对法国出台限制穆斯林戴面纱的政策。他还自称是“基地”组织“圣战者”,曾在阿富汗的“基地”训练营受训。法国警方说,为活捉梅拉赫,曾把其母亲找来劝降,但他母亲以无法影响梅拉赫为由拒绝。BBC称,正是“抓活的”这一目的令警方一再推迟强攻,此外,还因为梅拉赫拥有AK-47冲锋枪、数把手枪、甚至手雷等武器。美国《洛杉矶时报》说,法国特警的对策是“先谈(劝降),后冻(切断公寓煤气和电力),再吓唬(每隔一段时间就在其藏身地制造爆炸,令其无法睡眠,增加心理压力),逼其投降,万不得已再实施突袭”。但随着时间推移,法国媒体越来越缺乏耐心,《世界报》说,警匪大战变成了“数爆炸声的等待游戏”。法国电视一台则说,“一名枪杀7人的凶徒被围困在一个封闭空间超过30小时,他手中没有人质,曾声称投降却又决定拒捕,围捕他的特警有数百人,却迟迟不动手,这是法国反恐史上最奇特、最独一无二的一幕”。

“如果是俄罗斯特种部队早就拿下他了,法国特警在展示他们的无能”。这句评论22日出现在俄《生意人报》网站的跟帖中。中国反恐问题专家李伟对《环球时报》说,RAID是法国最精锐反恐部队,训练水平属世界一流,但在实践中缺乏大型反恐攻坚经验,再加上是在全球媒体注视下行动,压力导致其行动束手束脚。法国电视一台说,1993年法国一家幼儿园曾发生人质劫持事件,RAID在解救人质过程中不慎让嫌犯有机会引爆人体炸弹,自那以后,矫枉过正的RAID一直追求行动过程中零死亡,包括嫌犯。

欧洲担忧“个人恐怖主义”

梅拉赫,这个年轻阿尔及利亚后裔的名字22日在国际媒体上的出镜率甚至超过了法国总统萨科齐。法新社说,当萨科齐22日上电视为法国警方的表现唱赞歌时,法国情报部门却正遭受巨大质疑,人们的问题是,一个有15项犯罪记录、严重极端思想和暴力倾向,曾到巴阿边境受训,并且早就被法国情报部门盯上的年轻人,他的屠杀为什么不能被提前阻止?

法国官方的解释是,“你不能因为一个人有极端思想就逮捕他”。而在英国《卫报》描述的梅拉赫成长故事中,他并非是个天生的极端分子。该报援引其邻居和朋友的话说,“梅拉赫是个生长在单亲家庭的安静孩子,母亲是阿尔及利亚裔法国人,他没有父亲”。梅拉赫曾经的律师说,这孩子“更多是在街上长大,而非学校或家庭,经常小偷小摸,也蹲过监狱,但一直很有礼貌”。他19岁时试图参军,但因有案底遭拒,他2010年还试图加入法国外籍兵团,再次遭拒。

22日,许多国家媒体将梅拉赫与去年在挪威制造“天堂屠杀”的布雷维克相提并论,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一个人制造了一场屠杀”,且都自拍下屠杀过程。《纽约时报》说,对欧洲的执法官员们来说,梅拉赫代表了最令他们担心的凶险恐怖主义威胁:即本土好战分子,他们心怀仇恨,自认属于“基地”组织,但独来独往,制造杀机。法国反恐专家路易斯说,“他们是新生代恐怖分子,单独行事,受到圣战网站和他们自己的愤怒煽动”。德国《明镜》周刊把这样的人称为“独狼”,称“独狼成群将是欧洲安全机构的噩梦”。德国《每日镜报》说,从布雷维克,到在法兰克福暗杀美军士兵的塞尔维亚青年,再到梅拉赫,一年内3个激进恐怖分子给欧洲造成极大痛苦,欧洲面临新的安全幽灵——个人恐怖主义。

英国《金融时报》说,梅拉赫直到被围困仍毫无悔意,他告诉法国警方,他要“让法国屈服”,唯一遗憾是没时间进行更多杀戮。路透社透露,梅拉赫2007年曾因制造爆炸被关押在阿富汗坎大哈的监狱,但几个月后塔利班制造了千人大越狱,梅拉赫趁机逃脱,不清楚他后来怎样回到法国。《纽约时报》援引法国检察官莫林斯的话说,梅拉赫被捕后被阿警方移交给驻阿美军,是美军将其遣返回法国的。德国《斯图加特日报》感慨说,梅拉赫最初被猜测是一名反犹分子,后来又说他是“伊斯兰圣战者”,在全球化世界中,恐怖主义种类如此繁多,谁是杀手成了一场猜谜游戏。

枪击案成了谁的契机?

萨科齐22日发表讲话称:“从现在起,任何经常登陆宣扬恐怖主义和呼吁仇恨暴力网站的人,不论是何身份,他都将遭受刑事惩罚。”英国《独立报》题为“萨科齐很可能充分利用枪击案契机”的文章说,枪击案距离法国总统大选相当近,各位候选人相互谩骂不断。萨科齐的中右政党指责竞争对手借枪击事件捞取政治利益,奥朗德的班子则回击说萨科齐的指责彰显其“可耻的堕落”。评论家说,接二连三的民调显示,萨科齐始终比对手强的唯一问题是打击犯罪、维护安全和反恐,枪击案的发生对他来说就像“救急”。以色列《国土报》说,另一个能喘口气的人是极右翼候选人玛丽·勒庞。文章说,如果反犹真是梅拉赫的犯罪动机,勒庞几乎等于可以和大选说再见了,但动机被认定为伊斯兰极端主义,凶手又是外来移民,恰好符合勒庞家族排外的传统。文章说,萨科齐为争取选民最近也常发表排外言论,这或许给了梅拉赫杀人的灵感和默许。

“以色列建国的目的就是要成为犹太人的安全天堂”,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22日在耶路撒冷对枪击案遇难者家属说。他还谴责梅拉赫“没有人性”,“对这些凶手而言,犹太人行走的每厘米土地都像是被占领土地,他们到处屠杀犹太人,而这也是以色列建国的原因”。当日,以色列媒体充斥悲愤情绪。由于欧盟“外长”阿什顿20日一篇演讲“似乎把法国3名犹太儿童遇害与加沙地带巴勒斯坦儿童的处境相提并论”,以色列Ynet新闻网抨击说,“这种比较将欧洲残缺的道德和垂死的灵魂暴露无遗”,这篇题为“欧洲死亡日”的文章说,3月19日将是欧洲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欧洲越过了“不归点”。

“凭什么犹太人的血更值钱?”以色列新闻网说,此质疑来自一名阿尔及利亚记者,他撰文抨击全球媒体对4名犹太人被杀展现愤怒,却将之前被杀的法国穆斯林士兵放在次要位置。在伦敦出版的阿拉伯文媒体《生活报》则谴责“图卢兹大屠杀”,称这一疯狂行为不该被称作“反犹太罪行”,而是“反人类罪行”。《环球时报》记者也在22日的阿拉伯媒体上看到“谴责”和“解气”两种矛盾论调。巴林《中间报》称即使是犹太学生也应得到同情和慰问,阿拉伯媒体“民族在线”则称罹难犹太人是在替以色列政府对阿拉伯人所做的不光彩行径埋单。▲

猜你喜欢
拉赫萨科齐法国
莫奈《睡莲》[法国]
做自己爱好的事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法国浪漫之旅(二)
法官和他的刽子手(三)
萨科齐现场督战抓嫌犯
布朗与萨科齐在G20上的“妥协”
法国凯乐美我涂我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