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端木蕻良戏剧、书法、绘画创作的成就及其影响

2012-03-20 14:54于永顺韩雪梅
文化学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端木蕻良戏剧书法

于永顺 韩雪梅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2012年9月25日是当代著名作家与红学家端木蕻良诞辰一百周年。在近70年的创作生涯中,端木蕻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从多维视角聚焦生活,描绘时代变化。在小说、散文、古典诗词、戏剧、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均取得重大成就,可谓是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界的“多维才子”。因此,深入研究端木蕻良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世上真文无尺度,人间百年有非凡。端木蕻良这位“多维才子”植根肥沃的现实生活土壤之中,以自己横溢的艺术才华,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从“多维视角”尽情倾述着他对生活的挚爱。他不仅文学创作成绩斐然,而且在戏剧、书法、绘画创作上也取得了骄人业绩。

他的戏剧创作题材丰富,主题突出,多角度演绎着对人生的热爱;他的书法作品风格鲜明,笔墨洒脱,浸透着对生活的深情;他的绘画艺术维妙维肖,形神兼备,充分表现了对生命的礼赞。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将端木蕻良的戏剧、书法、绘画创作置于中国当代作家群中纵向比较,他的成果也是丰硕显赫的;如果将端木蕻良的戏剧、书法、绘画创作置于戏剧、书法、绘画专业艺术家创作的横向上看,他的作品也是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

多年来,文学界公认端木蕻良是著名当代作家和红学家,代表作就是其早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和晚年创作的鸿篇巨著《曹雪芹》,这两部大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均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对于端木蕻良的其他艺术创作成就,几十年来却一直没有引起专家学者和读者的足够重视与关注。

其实端木蕻良的戏剧创作,也像他的文学创作一样,具有浓烈的生活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样令人折服。他为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理所当然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从1930年9月开始,18岁的端木蕻良就投入到戏剧创作中。在他近70年的文学生涯中,与文学创作倾情同行,戏剧创作时间长达30年之久。他热爱生活,紧跟时代,所创作的戏剧种类多样,题材丰富,为中国戏剧发展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端木蕻良的戏剧代表作品有1931年发表的独幕话剧《斗争》(南开中学《南开双周》8卷3期)、三幕话剧《突击》(武汉《七月》杂志2集6期);1943年发表的三幕话剧 《红楼梦》(桂林《文学杂志》创刊号)、四场话剧《林黛玉》(桂林 《文学创作》1卷6期戏剧专号)、独幕话剧《晴雯》(桂林 《文学创作》2卷2期);1944年发表的多幕京剧《龙女传》(桂林《八步日报》);1952年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的五场评剧 《罗汉钱》、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的十七场评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平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南梆子 《罗汉钱》;1954年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的七场京剧 《除三害》;1955年北京大众出版社出版的十三场京剧《戚继光斩子》。

以上戏剧作品,均被收入北京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的《端木蕻良文集》(8卷上部),不仅在戏剧舞台上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也是研究端木蕻良戏剧创作的重要文献。

抗战时期,从1942年5月到1944年9月初,端木蕻良在桂林生活两年多。在此期间,他排除干扰潜心创作了大量作品,可以说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积极进行小说创作,发表了《初吻》《早春》两部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未完)等代表作品;另一方面,他还把精力投入到戏剧创作之中,创作了多部独具特色的经典佳作。

端木蕻良不仅具有非凡的戏剧创作才华,而且对《红楼梦》情有独钟。1943年先后在《文学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三幕话剧 《红楼梦》,在《文学创作》上发表四场话剧《林黛玉》和独幕剧《晴雯》,均是截取《红楼梦》原著一些章节改编而成。自上个世纪初文明新戏产生以来,《红楼梦》就以其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纷繁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生思考,倾倒了众多剧作家,而不断被改编为各种戏剧搬上舞台。端木蕻良以扎实深厚的红学功底,激情洋溢的艺术创作,将文学与戏剧完美融合,演绎现代话剧启蒙主义的主题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在诸多以《红楼梦》改编的戏剧作品中独树一帜。端木蕻良自己也说:“也许我对《红楼梦》的掌故并没有别人那么深,但我的深不在这里,而在‘一往情深’之深。”“我爱《红楼梦》最大的原因,就是为了曹雪芹的真情主义。”[1]毋庸讳言,有情之人才会创作有情之文,不仅是依据《红楼梦》创作的剧目如此,而且可以说端木蕻良的任何一部戏剧作品都是有情之作。他的“情”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家国情、古今情、求索情。正是这种强烈的内在情感架构起他的戏剧创作,讲述着他所面临的人生世态。恰如美学家、作家蒋勋先生所说:“一般人常说‘人生如戏’,或‘戏如人生’。‘戏’与‘人生’正是一体两面,在戏剧中领悟人生,思考人生,反省人生,是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最大的功能。”[2]端木蕻良的戏剧作品在让读者和观众思考人生、认识命运的同时,心绪也得以净化与升华。真可谓“一喜一悲一抖袖,一颦一笑一回眸,一生一世一瞬休”。他为我们留下了说不完的故事,在恩恩怨怨生生死死的爱恨情仇之间彰显出发人深省的真善与美丑。

新中国成立初期,端木蕻良潜心创作了五场评剧《罗汉钱》。讲述的是张家庄青年李小晚和张艾艾相恋,却遭到有封建思想的村长和艾艾母亲反对的故事。他们互赠罗汉钱和小方戒为爱情信物,虽遭到村长和艾艾母亲的反对,但历经曲折,有情人终成眷属……剧情设计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人物刻画丰满,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一经上演,立即被改编成沪剧、河南梆子等多种剧目,在戏剧舞台上掀起了一股“罗汉钱”热。十三场京剧《戚继光斩子》,则全面展示出端木蕻良功力十足的戏剧素养,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戏剧舞台增添了一抹亮色。在舞台上京剧表演名宿李万春饰戚继光,他的长子李小春饰戚继光之子戚印。该剧不仅荣获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一等奖,而且被越剧、评剧等剧种改编搬上舞台,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端木蕻良也因其卓越的戏剧创作才华,被载入新中国戏剧艺术发展的史册。%

端木蕻良在很小的时候就与书法结缘。“1919年,端木先生八岁,便开始在一刘姓教师指导下,每天学写大楷字。 ”[3]从此,七十多年来,伴随着端木蕻良的文学生涯,他的书法创作也并行相益。在横竖撇捺的千姿百态的挥洒之中,也彰显出在深厚文化积淀之后从笔端释放出的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在章法、结构与笔法的自由表达中为我们提供了一席笔墨盛宴,其艺术生命同样被挥洒得酣畅淋漓。

从古到今,书法在中国文人中就具有崇高地位。纵观端木蕻良的书法,笔力遒劲,结体俊秀,章法自然,行草兼备,书风潇洒,春意盎然。他的行书作品介于楷书、草书之间,连笔和省笔均手法娴熟,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很好保留了字体的可识性结构,苍劲丰腴,别开生面;他的草书作品,更是酣畅淋漓,笔墨用到极致,恰如翻卷腾跃在空中展翅飞翔的雄鹰;也好似内功深厚的武侠之士,征服着纸与墨的束缚,昭示出端木蕻良的卓越才华。

2006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办端木蕻良书画作品展。他的行书作品《春意盎然》在展会上备受关注,被认为是端木蕻良书法的代表之作而备受推崇。《际此地灵人杰 时当人寿年丰》和《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幅书法作品,更是呈现出澹泊宁静,潇洒自如的仙逸之气,也被认定为上品佳作。

2010年11月19日,中国书协、中国作协和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联合举行《民族团结书法绘画长卷》展。端木蕻良的书法作品《香远溢清》受到国内专家和广大书法爱好者一致好评,专家称其书法追求意境深邃,确有大家风范。

多年来,由于端木蕻良在书法方面的造诣,许多文化单位都邀请他题字留墨。南京红楼梦纪念馆、辽阳曹雪芹纪念馆、北京来今雨轩、香山曹雪芹纪念馆和武汉的黄鹤楼景区,一直都留有他珍贵的墨迹,使国内外参观者尽情享受端木蕻良风格独特的笔墨点染并沉醉其中。

端木蕻良的文化素养和人生阅历,派生也提升了他的书法艺术水准,他的大多传世墨迹,都融进了浓烈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领悟。《人寿年丰》《寒潭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但愿天公齐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等数篇作品,意趣天成,如行云流水,笔情墨意的无羁奔放,将文化与书法水乳交融,调制出黑色线条的天生丽质,在美学上达到了相当高度,已经融化为一种“道”境。难怪汪曾祺评价说,端木蕻良既是位大作家,同时也是功力很深的书法家。观赏端木蕻良的书法作品,可以说已经不再是纸与笔的对话,也不再是横与竖的交叉,更不再是内与外的构架,而是兴之所至,笔随心游,静悟其义的艺术感悟。明代人项穆在其《书法雅言》中说“书之为言,散也,舒也,意也,如也。”书法的要义在于排遣,在于抒发,在于精神,在于生活,在于自如。项穆的心得,用在端木蕻良身上也恰如其分。

从端木蕻良一生创作经历来看,文、书、画三者融会贯通、形神兼备,可谓文如其人,字画亦如其人。这些均源自于端木蕻良有一颗自然之心、生态之心。

痴情画笔,意蕴绵长。端木蕻良的绘画创作也令人刮目相看。他十岁起就开始向当地的民间画师学习绘画技法,并且下功夫临摹过《芥子园画谱》。这部集中国绘画名家图式之大成的画谱,画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简直令少年时期的端木蕻良像着魔一样爱不释手,他长时间都在下苦功临摹,学习画谱上素描、着笔、用墨技法。不仅如此,他还精心学习琢磨过西洋绘画的技法,从而奠定了他绘画技艺的扎实基础。

除此之外,端木蕻良还接触研习过当时在上海艺专任教的刘海粟等名家的画作和中国一些古画精品。这些都更好地开拓了他的眼界,激发培养起他对美术的爱好和兴趣。在南开中学学习期间,他的画技大有长进,担任学生美术学会会长,常为《南开双周》等刊物设计封面和绘制插图,并发表过指纹画、漫画、国画等多种作品。

1941年,端木蕻良在香港主编 《时代文学》月刊。该刊物的装帧设计,全由他一手包揽。为了活跃版画和介绍国内外一些大作家,他硬是依据《世界文库》扉页上那些仅有指甲大小的人物头像,左手拿着放大镜,一边看着一边用右手将雪莱、普希金、屠格涅夫、歌德等人物头像逐一描绘下来,然后制版。组成一个世界著名作家头像专栏,刊载在1941年《时代文学》第三期上。他所画的鲁迅、茅盾的第一幅人物头像,也是在这个时候绘制而成。两位大师的人物头像,与端木蕻良画的高尔基、萧伯纳、托尔斯泰等人物头像一起,刊登在1941年香港《时代文学》第二期上。在情急之时他还根据鲁迅的照片,用手指蘸墨画了第二幅鲁迅像,作为单页制版,发表在1941年香港《时代文学》第五期。他的这幅指画《鲁迅》肖像逼真,形态传神,足以传世,立为不朽。端木一直把茅盾看作是自己文学创作上的良师益友,他绘制的第二幅茅盾像是在四十多年之后。1981年3月底,茅盾在北京病逝。端木先生为表示对茅盾的悼念和敬意,提起墨笔为他画下第二幅肖像。

端木蕻良的绘画作品尽显对生活的热爱。他的表现对象中,有芭蕉、葡萄、荷花、兰花、枯藤、老树、雄鸡、鸟、鱼……一涂一抹,活灵活现,妙趣横生。最见功力的是《蕉林》,他用浓墨表示蕉叶的厚度和质感,用淡墨表现阳光下蕉叶的熠熠生辉。在浓淡变化中,显示出画面的节奏。《雄鸡图》则动态感十足,在雄鸡的顾盼之间显露出自然意趣。《葡萄》的枝条曲折有致,线条自然,在笔墨的虚实之间淋漓尽致地表现葡萄的晶莹剔透。《青松图》则充满古趣,树干嶙峋,松针密布,画面的整体感极强。

端木蕻良的绘画创作涉猎领域广泛,风格兼融中西,功力深厚。他选择的绘画形式包含中国画、版画、素描、插图肖像、漫画等,作品多达四、五百幅之多,有些作品创作后即赠送他人,已经无法统计。2006年9月28日至10月7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端木蕻良书画展,向世人展示大作家艺术创作的别样才华。

中国书画界一致认为端木蕻良的绘画艺术,意蕴绵长,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山青青,水绿绿,遥遥千万里。花阴处,香来袭,画出天和地。淡淡的思绪,一缕缕墨迹,浸蕴出诗情画意。从他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切实感受到蕴含其内在生命品质和追求时代精神境界的美学追求。绘画不仅仅是端木的纸和笔,更是他的心灵与胸襟,他的绘画艺术真正诠释了“香草善鸟以比于心,气贯日月以比于襟”的精妙内含。路为纸,地成册,行作笔,心当墨,他的绘画以大自然为师,创构出一种将大自然之美与自己内在的生命合而为一的春意盎然之美。

翻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无论是1979年版的唐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还是2011年版的钱理群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对于端木蕻良一生文学成就的论定,都篇目不长,字数不多,而且主要都是围绕文学创作和红学研究。而对于端木蕻良在戏剧、书法、绘画等领域的贡献及其研究,则少有涉猎。但是端木蕻良戏剧、书法、绘画的艺术价值,却现实性存在于中国现当代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从戏剧创作上看,三幕话剧《红楼梦》、四场话剧《林黛玉》、五场评剧《罗汉钱》和十三场京剧《戚继光斩子》,均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优秀之作,在具有很高戏剧价值的同时,也为其文学创作注入了丰厚的艺术元素;从书画创作上看,他的书法作品《春意盎然》书风潇洒,质感突出。绘画作品《蕉林》、《雄鸡图》妙趣横生,生机盎然,均堪称中国现当代书画艺术的上乘之作,也为其文学创作描绘出美丽的意向语言。

“端木文学”厚度的外延,还表现在对东北作家群文化元素研究的进一步提升上。从《鴜鹭湖的忧郁》到《曹雪芹》,再到端木蕻良的戏剧、书法、绘画的艺术含量和美学价值,都充满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多种文化元素的展示与相融,大大提升了东北文学家的文化品位。他以其特有的艺术厚度,成为东北作家群中真正具有大家风范的作家,其各种类别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史诗品格”,为东北文学家及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绝好范本。端木蕻良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是他既属于东北作家群,又超越东北作家群。他的艺术创作既属于东北文化,又超越了东北文化,这无疑是现代文学研究中一个极有价值的课题。但是学界对东北作家群的研究历来主要偏于两个方面,一是反日爱国,一是左翼革命。对端木蕻良在戏剧、书法、绘画创作上的贡献的研究却多有忽略。

正如钱理群所说,无论从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发展的角度,从东北地方文化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的角度,从现代文学风格学、现代文学语言发展史的角度,从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红楼梦》的关系的角度,端木蕻良其人其文都有极大的“典型性”,都有他的独特的贡献。端木蕻良在戏剧、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的作为,同样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和可以不断发掘的独具魅力的话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汪曾祺则认为,端木蕻良字很清秀,宗法二王。他写过戏曲剧本,他写戏曲唱词,是要唱着写的。能唱京剧,也能唱桂剧。端木能画,和萧红在香港合编的杂志中有的小说插图即是端木手笔。真正知道端木蕻良“实力”的是老舍。他说,端木书读得比我多,学问和才华比我大。孔海立教授也说过:崛起于抗战时期的东北流亡作家端木蕻良,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才子文人”之一。他所作的诗文画及书法自成一体,小说叙述手法更是多姿多彩、别具风格。端木蕻良是一个对中国民俗文化有深刻理解的“杂家”,一个有独特眼光的“红学”专家,一个戏剧、书法、绘画艺术的难得才子。

出生于1912年9月25日的端木蕻良,从少年离家到1986年,其间几乎未回过故乡,但他对故乡却有着不可摆脱的思恋。他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充分体现在其文学和戏剧、书画艺术创作中。他心系故乡的黑土地,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心灵的历史和历史的心灵,挖掘人性和创造属于自己个性的语言与文本。

1986年6月26日,端木蕻良带着他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携夫人钟耀群回到了阔别半个多世纪的故乡。给小学师生作主题报告,讲艺术创作,为中小学题写校匾。从1986年到1996年,每年“六一”儿童节,他都给鴜鹭中心小学师生寄去书画作品,充分表现出一个离家游子对故乡教育事业的厚望和对人才培养的期待。在他的关心与影响之下,昌图先后涌现出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崭露头角的书法家,并多次在全国、省、市大展中摘金夺银,取得了骄人的艺术成果。1994年,昌图承办了“铁岭市新人新作书法展”,2002年在辽宁美术馆举办了“辽宁省优秀县区书法艺术展”,2002年,昌图县被辽宁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命名为“优秀书法县”;2010年,昌图县书协被命名为“辽宁省书法创作基地”。2010年1月10日,中国书法博物馆在铁岭举行开馆典礼。2012年8月31日,昌图县“黑土丹青”国画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来自昌图本土画家创作的80余幅国画作品,登上了全国最高美术殿堂。昌图先后有17人、87幅作品入选国家级书法大展,参加全国各级展赛作品1000余件,多幅作品被博物馆、美术馆及国内外友人收藏。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县有专业画家、业余画家及群众美术爱好者共计达5000人之多,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型的庞大美术创作群体,为昌图美术创作出精品奠定了雄厚基础。远在美国的夏志清教授说得好:端木蕻良既深爱故乡的土地,也爱从那土地中吸取营养的人民,故乡的人民必然吸取他的艺术营养,描绘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百年端木,艺术不朽,精神永存!

[1][3]孔海立.端木蕻良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1.20

[2]蒋勋.艺术概论 [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57

猜你喜欢
端木蕻良戏剧书法
书法
端木蕻良与重庆复旦大学的情缘
书法欣赏
书法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端木蕻良”笔名背后的故事
《讲话》背景下端木蕻良建国初期小说探析
书法欣赏